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农业景观调整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是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由于高寒和多风少雨,生态环境条件极其恶劣,景观系统抗御和修复干扰的能力微弱.因此,在该地区实施大农业开发工程不能走传统的开荒要粮的道路,而应实施农业景观调整规划,规划的重要内容有3项,即实施现代农业技术使现有的高产田改造成稳产高产田;使现有的大量中低产田改造成有灌排条件的高产田;选择干旱坡地、不平整土地和与当地农民生活相关不密切的旱地退耕还林还草.从而解决粮食需求问题,遏止生态环境急剧退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二战以来联邦德国乡村地区的发展与演变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孟广文  Hans Gebhardt 《地理学报》2011,66(12):1644-1656
二战以后联邦德国①已成为世界第四和欧洲最大的经济体,然而,城乡以及联邦各州之间,特别是东西部之间的区域发展仍然不平衡.本文在国内相关初步研究基础上,从动态、区域和景观视角对联邦德国战后至今乡村地区整体发展过程、特征与区域差异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对我国乡村地区未来发展思路进行了探讨.战后德国乡村地区经历了农业规模减小、生产率提高,传统乡村景观改变,特别是德国东西部地区乡村差异化发展的过程.原东德地区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由传统乡村和农业向农田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居住城镇化、农民工人化的社会主义集体农庄和集体农业转变,但德国统一后这一体系难以适应欧盟的标准,导致农村衰落,居民大规模外迁.经过战后短暂的再城市化,原西德乡村地区经历了一个逆城市化过程,大量工厂和年轻人搬到农村,很多乡村已经由传统的农庄转变为有吸引力的现代化居民点.然而,尽管乡村现代化改善了乡村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但城市风格的楼房和宽阔笔直的道路也破坏了乡村原有的结构形态和优美的自然风貌.20 世纪70 年代以后西德开始制定乡村发展和更新规划,并实施"我们的乡村应更美丽"的行动计划,其主要目标包括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种类、开发农业房地产和乡村旅游,初步实现了传统乡村和农业向现代代化和生态化的转变.联邦德国乡村地区未来4 个发展的趋势包括高科技农业、可更新的能源、生态公园和非农业化发展.根据联邦德国发展经验和我国乡村城市化的现状,我国的城乡一体化路径应首先完善乡村发展的政策纲领、规划体系和行动计划,鼓励当地居民参与乡村发展规划的制定;城乡一体化应包括乡村城市化与乡村现代化及生态化两部分;具有特色的乡村地区应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现代化,但保持村庄形态结构和景观的乡村风貌;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数量,发展乡村地产和乡村服务业;部分生态脆弱的乡村地区进行生态移民,建成生态和自然公园.  相似文献   

3.
莫斯科大学地理系会同其它系以及苏联科学院一些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用四年的时间完成了苏联—联合国环境规划计划—“农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该项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分析不同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对景观作用的特征,研究自然—人为过程出现的原因、规律和形式,它们对农业景观生产量的影响,指出农业景观最佳化利用的可能途径。这项工作采用的比例尺极小—1:15000000。这给调研的详细程度带来一定的局限性,不过却使我们能够看到问题的全貌,查清农业与自然环境的全球性和大区域性相互作用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基于MODIS数据的中国耕地高中低产田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人口的持续增长和食物消费水平的快速提升使得中国粮食自给问题越发受到关注。后备土地资源补给能力的不足和城市化过程对优质耕地的占用使得耕地资源"开源"和"节流"均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提升耕地生产能力成为当前中国农业发展的根本策略,清晰地掌握全国高中低产田在空间上的分布区域成为国家中低产田改造与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的必要前提。本研究应用空间分辨率500 m的MODIS遥感数据和光能利用率模型,在空间上清晰地估算现实农田生产力的基础上,结合高分辨率的耕地分布数据和耕作制度区划信息,探索新的高中低产田划分方法,掌握中国高中低产田的空间分布格局。该方法既能够体现耕地资源条件的区域分异规律,也能表达耕地现实生产能力的空间差异性,并且有效克服了利用统计数据进行高中低产田划分时以县为统计单元导致的县内高中低产田格局不明确的问题。基于该方法划分的高中低产田分别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0.66%、39.56%以及39.78%。其中,低产田约有3/4分布于丘陵山地区;高产田则53%分布于平原区。高产田面积最大的五个省均位于黄淮海区域内,其面积总和占全国高产田面积的41.75%。耕地面积位列全国前三的黑龙江省、四川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其高产田面积占比均不足15%。  相似文献   

5.
县域农业生态景观规划与设计——以北京市密云县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景观生态学属宏观尺度生态空间研究范畴 ,其理论核心集中表现为空间异质性和生态整体性。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是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指导 ,进行景观尺度地域生态规划 ,并提出相应的规划与设计方案。该文以景观生态规划的设计原则与方法为指导 ,进行密云县农业生态景观规划与设计 ,最终目的是设计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县域农业生态景观体系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高中低产田区农用地产能影响因素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农用地产能核算成果中的可实现产能总产为依据,利用所建立的产能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南省高中低产田区分别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指标对不同质量区产能的贡献率差别显著,且存在明显的规律性,高产田区农业科技条件对产能的贡献低于中低产田区,而中低产田区的粮食播种面积、耕地质量、粮食生产水平和农田基本建设水平对产能的贡献均远低于高产田区。高产田区影响产能的主要问题为农业科技对产能的贡献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中低产田区产能的问题有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较少、耕地质量偏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农田基础设施水平低等。因此,各区在制定提高产能相关措施时应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7.
县域农业生态景景观规划与设计—以北京市密云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景观生态学属宏观尺度生态空间研究范畴,其理论核心集中表现为空间异质性和生态整体性。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是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指导,进行景观尺度地域生态规划,并提出相应的规划与设计方案。该文以景观生态规划的设计原则与方法为指导,进行密云县农业生态景观规划与设计,最终目的是设计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县域农业生态景观体系。  相似文献   

8.
在联邦德国,19世纪的土地整理主要是变分散、零碎的农用地为集中连片易于机耕的农田,主要任务是农业结构和农村地产的重新调整,以改善农业和林业的生产和劳动条件,促进农村和人口密集地区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结合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开展土地整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土地整理理论研究范围逐渐扩大,土地整理的内容增加了景观生态保护。进入20世纪90年代,土地整理更加综合,如通过田块调整、村庄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的合理规划,在克服和减轻土地利用中的结构性障碍,降低农林经济的生产费用和劳动消耗的同时,帮助改善乡村…  相似文献   

9.
刘宣 《地理研究》2010,29(4):693-702
城中村在土地利用、建设景观、规划管理、社区文化等方面均表现出强烈的城乡差异及矛盾。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采取了"转制"的措施来消除"城中村"的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了兼具城市与乡村社区特征的"转型社区",——人口由农民转为市民、土地由集体所有转为国有、经济由集体经济转为股份公司、管理由村委会转居委会——其空间改造也提上日程。从"转型社区"的土地利用问题出发,介绍目前常用的"转型社区"改造模式,并分别从"转型社区"内土地产权和使用主体分析转制后依然存在甚至加剧的改造障碍。研究认为,土地的伪国有化定义下的不完全产权、土地非法与合法混杂导致的用地破碎化和现有利益格局下各土地利用主体的成本与收益失衡导致"转型社区"内公共设施缺乏、土地价值过低且被过度利用的状态难以改变。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对"转型社区"改造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目前乡村旅游规划中,比较注重乡村旅游产品和市场开发,对乡村景观关注不够.论文探讨了乡村旅游吸引力与乡村景观的关系,并指出经过科学规划的乡村旅游的发展又能促进乡村景观的改善.并以杭州富阳市白鹤村为例,总结了可从乡村景观意象规划、乡村景观整体格局规划、乡村建筑风格规划、乡村景观保护规划等方面入手改善乡村旅游景观环境,指出了乡村景观改造须注意的6个要点.  相似文献   

11.
蔡龙  赵清  丁登山 《地理研究》2004,23(5):605-613
景观生态学不仅可为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设计提供新的理论和方法 ,而且通过对规划实施后可能引起的景观生态效应的研究 ,还可以为进一步完善改进规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本文以南京市幕燕风景名胜区为例 ,从风景区的景观格局、景观生态质量、景观稳定性等方面分析了风景区规划实施的景观生态效应 ,并据此提出改进完善风景区规划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罗平县板桥镇金鸡峰丛景区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单元,该区定位为休闲农业示范区。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发现,该景区主体区域存在景观异质性极低、农业生态系统脆弱、景观作物单一和缺乏系统规划等影响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研究认为,强化和引入新斑块和廊道,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重视和保护峰丛单元,增加"双值型"农业植被类型,科学论证和编制休闲农业规划等优化措施,可以提升该区休闲农业的景观异质性,最大限度地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功能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3.
丘陵山区土地利用的景观空间格局与农业景观生态设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2002年TM遥感影像(4、3、2波段)的解译并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图,首先在区域尺度上将研究区(咸宁市)划分出六类农业景观生态功能区,据此又将农业景观类型在不同尺度上划分为广域型景观和镶嵌型景观,其中广域型景观19个,镶嵌型景观(单元)类型36个.在GIS的支持下实现了景观类型图的编绘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显示:(1)中山地天然林区多样性指数最低,为0.111,破碎度指数也最低,为0.016,反映该区景观类型单一,山地林地景观面积和规模较大;而山间盆地农林牧区最高,为0.932,反映该区景观类型多,人类土地利用受地形影响较大;(2)平原高产农业区均匀度指数最高为0.755,反映该区土地利用方式主要受人类控制而有规律分布;(3)低山地用材林区优势度指数最高为0.990,反映该区既受自然条件控制又受人类活动影响,但自然条件占主导;(4)岗台地农林渔区和平原高产农业区破碎度指数较高分别为0.028、0.029,反映该区每类景观面积规模不大,但呈有规律相间分布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根据研究区景观空间格局与自然环境特征,结合生态过程和社会经济需求,提出了该地区农业景观设计的目标和不同类型农业景观的生态设计模式.  相似文献   

14.
玉渊潭公园生态驳岸改造是城市湿地生态改造的一次探索与实践。湿地景观是城市公园重要的景观资源,现有的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对湿地景观的认识与保护不足,缺少对湿地景观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借鉴国外优秀的城市湿地生态驳岸改造方案,通过破除硬质驳岸、营造良好的水鸟栖息环境,利用驳岸生物链、生态驳岸植物群落来重构东西二湖湿地景观,完善了玉渊潭公园湿地景观规划,最后提出了生态驳岸改造对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几点启示,期望对生态驳岸改造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存在着以石漠化为表现形式的土地退化过程,以景观生态学及生态经济学原理为基础,寻求人类活动与自然协调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无疑是实现石漠化土地持续利用的一条重要途径。石漠化土地可持续利用景观生态规划是基于格局优化的目标规划和基于干扰分析的问题规划的结合,并借鉴预案研究的方法和思路。首先确定退化土地安全层次和总体规划目标,提出多种预案进行评价比较,最终要落实到实施措施的空间定位。以桂花河流域石漠化土地可持续利用景观生态规划为例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分析桂花河小流域石漠化土地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不同坡度中的分布,提出优先治理的几种预案,综合比较得出6类土地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利用模式和各项工程的空间布置。希望能为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土地综合防治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取甘肃省正宁县1995,2000和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相关耕地统计数据为分析依据,以ENVI,ArcGIS和Fragstats主要工作平台,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为了避免了评价指标选取的主观性,在景观水平上针对土地利用斑块数量、形状和蔓延度等特点选取了相应的景观指数,结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构建了区域土地利用的生态风险评价指数。为了研究生态风险的空间变化和验证生态退耕政策实施的效果,本文引入了生态风险质心迁移模型和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模型,定量描述了甘肃正宁县实施生态退耕工程前后生态风险的相对大小和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生态退耕工程的实施使得正宁县东、中、西部的生态风险均减小,减小幅度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东部〉西部〉中部。东部为生态风险防范管理的最重要地区;(2)正宁县生态退耕前后生态风险质心向西南方向迁移了4288m,东部和西部景观破碎度的大幅度变化对县域生态风险质心的迁移起到了主要的作用。研究结果提示:为了进一步加强正宁县生态安全管理,东部地区应以林地和草地生态保护为主,中部地区应保证耕地的质量并强化对新增建设用地的规划和控制,而西部地区则需构建水土保持型农业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研究云南省抚仙—星云湖旅游生态景观的形成;旅游景观生态类型及结构;旅游景观生态现状及演替趋势。以此为基础,结合旅游发展规划,提出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旅游景观生态设计方案,使生态景观的观赏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农业部部长陈耀邦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强调 ,搞好农业结构调整 ,第一 ,要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在区域布局上 ,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大力发展外向型、城郊型现代化农业 ,增加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和特色出口农产品生产 ,形成优质农产品出口基地。中部地区要发挥粮食生产优势 ,建立优质稳产高效的大型商品粮、加工专用粮和饲料粮生产基地。西部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要加快发展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特色高效农业和旱作节水农业。在作物结构上 ,要适当调减棉花、糖料和烤烟面积 ,稳定粮棉糖基地及优质高产田面积 ,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特色经…  相似文献   

19.
三峡库区腹地山区农业景观格局动态变化与转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孟勤  李阳兵  冉彩虹  李明珍 《地理学报》2021,76(11):2749-2764
山区农业景观格局动态分析有利于厘清农业景观发展的动态轨迹与方向,对农地用途的合理规划和管理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山区农业景观格局转型理论框架,并在三峡库区草堂溪流域进行了实证研究,从整体—微观的角度解析2000—2018年期间,以坡耕地、撂荒地和果园为代表的农业景观格局转型特征。研究发现:① 果园沿河谷的扩张和撂荒地在较高海拔处的扩张明显压缩了坡耕地的空间,这导致区域景观多样性的整体增强,而在局部地形上的差异明显,斑块破碎但聚集度增强;② 研究区农户耕种范围内的农业景观格局转型主要表现为耕—果转换型、综合型、部分撂荒型和撂荒型4种模式,各模式揭示了山区农业景观格局的不同发展阶段;③ 在以社会经济因素为主的驱动下,三峡库区山区的农业景观格局转型具有双向性,表现为以传统均衡分布的纯粮种植景观向河谷生态经济双赢的经果林景观和较高海拔的撂荒地转变。研究结果揭示了近年来中国山区农业景观格局演变的独特性,对库区山区农村土地利用和农业生态系统的深入认识以及库区乡村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均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阿勒泰地区地处北疆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流域,是我国种植业分布纬度较高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在区内工矿业、城市建设和畜收业更大发展的要求下,种植业面临着新的任务。一、种植业的自然条件阿勒泰地区自然条件较为复杂,南北受地貌差异影响,自然地理景观迥异;东西受西风气流强弱的不同,气候特征有明显差异;阿尔泰、萨吾尔等山体的高差变化又导致了景观地带的垂直分异,在这些因素的控制和影响下,区内农业生产具有经向、纬向和垂直变化的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