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记事报》1979年1月第131期23—25页刊载一篇报道,介绍在法国施特拉斯堡召开的欧洲地震委员会和欧洲地球物理学会会议期间(1978年8月29日至9月5日),举行了由欧洲地震委员会的“地球动力技术”工作组组织的“在地震带观测地壳动力”的国际会议。会议探讨了地震预报研究中的地空技术问题。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2.
1.概况:欧洲地震委员会是历史比较悠久的欧洲国际性学术委员会之一,它是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联合会的成员,还是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的一个较大的委员会。这个委员会每二年召开一次大会,会上讨论有关在欧洲开展地震学研究和资料交换的问题,选举委员会的领导班子。欧洲地震委员会第21次大会于1988年8月在索菲亚(保加利亚)召开。这次大会在历届  相似文献   

3.
由欧洲地震委员会的地球动力学技术工作小组于1978年8月29日至9月5日在施特拉斯堡召开的欧洲地震委员会和欧洲地球物理学会会议期间,组织举行了观测地震带地壳动力学的国际专题讨论会。作为这次国际专题讨论会的论文集《地震预报研究中的地空技术》(Terrestrial and Space Techniques in Earthquake Prediction Re-search)由安德烈亚斯·福格尔(Andreas Vogel)编辑,西德菲韦格(Friedr.Vieweg &Sohn)出版社1979年出版,约600页,200个插图,价格约120西德马克。根据该出版社的推广材料对该书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4.
由国际地震、地球内部物理和国际地震工程学会联合工作小组,日本(ESG)全国工作小组,日本科学委员会地震工程分会和地震防灾委员会等单位联合发起的“地表地质条件对地震动影响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3月24日—3月28日在日本神奈川县小田原市召开,来  相似文献   

5.
据新华社斯德哥尔摩1979年8月31日电:据欧洲地震委员会的公报报道,由欧洲地震委员会的赞助,来自14个国家的地球物理学家们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的地震试验。这项试验首次使科学家们能探测北欧地幔400公里深处的构造细节。于8月12日至15日期间沿从挪威海(N72°)到苏联波西米亚森林地带的南北向剖面,以及从格丹斯克海湾到基浦附近乌克兰的北西—南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国家地震局主办的第二届大陆地震国际讨论会(简称IIICCE)将于1992年10月7-10日在北京召开,这次国际学术讨论会得到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的支持和赞助.  相似文献   

7.
亚洲地震委员会第二届会议暨地震危险性评估和地球内部相关论题讨论会于1998年12月1~3日在海得拉巴印度国家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本次会议是由亚洲地震委员会(ASC)发起的,得到了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印度国家科学院、印度政府科学和工业研究委员会、印度政府科学技术部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发起。来自亚洲、南太平洋和世界其他国家的约200名科学家参加了会议,其中中国代表16名,IASPEI主席和秘书长及国际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主席也出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来自亚洲和世界其他国家的论文摘要189篇。本次会议的学术报告广泛涉及地震学、地震预报和地震危险性评估及地球内部相关论题,内容包括:地震预报与地震危险性评估、岩石层结构与过程、板内和板间区域构造与地震、地震过程的物理学、近期破坏性地震、诱发地震、热流与地壳热结构、地震学与其他地球物理学信息的传播和减轻地震灾害方面的公众教育的当前趋势等。在亚洲地震委员会第二届会议之前,印度国家地球物理研究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减灾十年秘书处、印度政府科学技术部等的赞助下,于1998年11月15~30日负责举办了地震监测、数据分析和交换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中国岩石圈委员会、中国石油学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联合会间岩石圈委员会、国际地科联构造委员会、环太平洋能源与矿产资源理事会和国际第四纪地质研究联合会新构造委员会共同组织的国际大陆岩石圈构造演化与动力学学术讨论会——第三届全国构造会议,于1987年8月24—28日在北京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美国、英国、法  相似文献   

9.
由欧洲共同体委员会、欧洲科学基金会、国际减灾10年特别委员会、中国国家地震局等16个国际组织及政府部门共同组织发起的首届国际大都市和地震研讨会于1997年9月1~4日在德国法兰克福附近的西海姆培训中心召开。来自27个国家及16个组织的76名代表参加了...  相似文献   

10.
亚洲地震委员会(ASC)正式宣告成立1996年8月1~3日,在唐山召开的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亚洲区域大会期间,由IASPEI秘书长Engdahl博士主持召开了亚洲地震委员会代表会议。来自亚洲和南太平洋地区共19个国家的代表出...  相似文献   

11.
国际地球内部热和动力状态的数学问题讨论会于1980年7月28日至8月2日在美国洛杉矶召开,会址设在加州大学的阿罗赫德湖(LakeArrowhead)。有美国、英国、加拿大、中国、法国、澳大利亚、西德、意大利、日本、印度、东德等国84名科学家参加。会议的主人是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主办机构是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的数学地球物理联合委员会、美国地球物理协会和欧洲地球  相似文献   

12.
正2014年3月11日,四川省地震局与四川省地震学会在成都联合组织召开"芦山7.0级强烈地震科考成果应用研讨会议"。中国地震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吴忠良,四川省地震局局长张宏卫出席会议,地球所科考组专家、四川省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地震地质/工程地震专业委员会、空间观测专业委员会、地  相似文献   

13.
2013年10月28日,美国南加州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美国南加州地震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郦永刚到四川省地震学会进行学术交流.省地震学会办公室负责人、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预报专业委员会和地震地质/工程地震专业委员会共计20余人参加了学术交流会议.  相似文献   

14.
会议 名 称会议地点联 系 人 及通讯地址1985.21985.51985.61985.6.26—281985.7.29—8.9阿拉伯和东北非泛菲地壳演变讨论会(第二届国际地质对比计划第164项目会议)海洋地质学会议国际中、南美洲近代地壳运动讨论会国际非洲大地测量学讨论会月球与行星科学会议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会议(两年一次会议)欧洲岩石圈演变会议大陆扩张构造学会议国际地球化学勘探会议(地球化学勘探协会第八届国际会议)国际数学大地测量学讨论会海洋断裂带会议欧洲科学编辑协会第二次会议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春季会议第二届国际土壤力学和地震工程会议欧洲勘探地球物…  相似文献   

15.
将根据初至地震P波的宽带记录(即在宽频范围内的记录)得出的体波震级m_B重新引入国际地震实践中能更快地估计大地震的大小。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震级测定工作组做出的这一建议以及与未来震级测量标准相关的其他建议于2005年10月2~8日在智利召开的IASPEI大会上被IASPEI地震观测与解释委员会采纳。  相似文献   

16.
国际大陆岩石圈的构造演化与动力学讨沦会暨第三届全国构造地质学术会议于1987年8月24—28日在北京市怀柔龙山宾馆举行。与会正式代表520人,列席代表80人,来自18个国家,他们欢聚一堂,就共同关心的学术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 本届大会由中国地质学会同中国岩石圈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石油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发起,并得到国际联合会岩石圈委员会、环太平洋能源与矿产资源委员会、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构造委员会、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新构造委员会的支持共同召开的。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在研究地球内部物理特性的各向异性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由分析地球物理场、首先是地震波场取得的有关各向异性的资料给出了地球岩石圈和岩流圈内有关构造、组成以及可能过程的新的信息。广泛开展天然介质物理特性的各向异性研究刚刚开始。因此,根据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所支持的苏联地球物理委员会的建议,由联合国和岩石圈计划委员会于1982年5月12日~19日召开了“地震各向异性的理论、观测和成因”首次国际工作会议。会议在苏联苏兹达尔市举行,有8个国家42名学者出席了这次会议,计:民主德国1名,大不列颠4名,苏联29名,美国3  相似文献   

18.
亚洲地震委员会作为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的地区性组织,自1996年在中国唐山成立以来,至今己成功举办过六届学术大会和五次地震学和防震减灾技术培训班,在推动和提高亚太地区的地震研究水平,增强各国防御地震灾害的能力,以及培养年轻人才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目前,ASC已是IASPEI各委员会中工作最活跃的组织之一。2008年11月24—28日在日本筑波科学城召开,这次大会由亚洲地震委员会和日本地震学会共同主办,中国地震学会参与协办。大会研讨的主题是:共享现代科学和技术,减轻亚洲的地震灾害。欢迎中国地震…  相似文献   

19.
“大陆地震活动和地震预报国际学术讨论会”将于今年9月8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1979年4 月在巴黎国际地震讨论会的专家会议上提出的,后又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救灾署、国际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协会、联合国环境署等国际组织的支持和赞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地震学会共同  相似文献   

20.
作者简介     
《地震学报》2000,22(1):112
傅容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65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震专业毕业.一直从事地震、重力和地球动力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现主要从事地幔动力学和大陆动力学研究.国际地球深内部研究(SEDI)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学会理事和安徽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陈学忠 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副研究员.1995年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地震学专业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地震成因、地震孕育过程、地震预测理论和方法及前兆机理的研究.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中国地震学会会员.李庆春 西安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