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朱维申  李术才 《岩土力学》1997,18(A08):19-23
基于等效应变能原理,运用断裂-损伤力学的方法建立了断续分布节理岩体的本构模型及演化方程。介绍了岩体动态施工力学原理及运用动态规划与人工智能方法对一个大型地下洞室群施工顺序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优化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清江水布垭马崖高边坡岩体力学性质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岩体声波测试、岩体力学试验及岩体质量评价等手段,研究了马崖高边坡岩体力学性质,并进行了岩体力学参数取值。研究成果表明,卸荷作用对坚硬岩类影响较大、对软岩类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岩体力学参数是岩土工程中表征岩体力学性质的重要参数,应用二维傅里叶变换获得高信噪比的频散曲线,采用阻尼最小二乘法自动反演横波速度,进而计算岩体力学参数。结合内蒙古二连盆地瑞雷面波勘探实例,得到了动态岩体力学参数剖面,且在采集和处理参数选取合理的情况下,最大勘探深度可达120m。相比于其他岩体力学参数测试技术,瑞雷面波法具有快速、高效、经济、无榀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随机模糊概率理论,对岩体力学参数试验数据的可靠性进行了探讨。建立了岩体力学参数随机模糊概率分布形式,在试验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置信度分析模型,从理论上提出了测试参数的可靠性检验方法。  相似文献   

5.
蔡跃云 《探矿工程》1986,(1):60-62,27
一、概述岩体声波探测技术是为解决工程施工和设计发展起来的,七十年代初,我国声测技术用于地下工程,到目前为止已有四、五百个单位应用了这种技术。岩体声波探测主要用来探测地下硐室围岩松动范围;对工程围岩进行分类及稳定性评价;测定岩体物理力学参数,检测一些工程的施工质量等等。过去岩体物理力学参数及有关地质特征的测试方法,主要是建立在静力学基础之上,这种方法虽然直观、明确,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测试周期长,难度也比较大。采用声测技术加快了探测速度,测试受外界条件干扰小,  相似文献   

6.
裂隙岩体宏观力学参数的二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云跃 《地质与勘探》2015,51(2):376-382
岩体通常含许多不同尺度的裂隙,因而力学性质非常复杂。由于现场测试及常规实验室试验常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因而其不能准确反映岩体的宏观物理力学性质。本文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对二维情况下的完整岩体和含不同倾角的软弱夹层的岩体在单轴和双轴压缩下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岩体变形的应力-应变曲线。该类曲线能反映裂隙对岩体力学参数的影响,对于指导工程实践有一定的意义,并且为获取岩体力学参数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首届岩体力学座谈会于1981年11月在北京召开。有150位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52篇。有32人在大会上发言,占到会人数的21%。小组会议分为;地面工程中的岩体力学问题;地下工程中的岩体力学问题和岩体力学试验及测试技术问题三个专题展开了热烈地讨论。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孙玉科同志致开幕词。张咸  相似文献   

8.
一、岩体工程的力学模型进展相似材料力学模型试验与数值分析、岩体室内外测试等是岩体工程稳定性问题研究的三种基本方法。实践证明,它们各具特点、相互配合和验证,是解决岩体稳定性问题的有效途径。岩体力学经历了视岩体为岩石材料的岩石力学阶  相似文献   

9.
为了揭示库水波动带内岩体在库水位周期性升降,干-湿循环条件下,其物理力学性质变化特征,掌握不同岩性的劣化改造过程和差异性。选择消落带内变形破坏强烈的侏罗系库岸斜坡,在宏观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单孔、跨孔声波测试方法进行原位试验测试,同时进行原位样品试件采集,运用干湿循环、力学测试、耐崩解等手段进行室内试验测试。原位单孔声波测试KV值为0.2~0.51,跨声波测试KV值为0.46~0.91,表明岩体横向完整性差,纵向完整性相对较好,并且消落带内岩体随着高程的降低,其岩体完整性呈下降趋势;试件力学测试结果表明,20次干-湿循环后其强度平均下降30%~45%,且摩擦系数和黏聚力参数均呈逐渐降低趋势;耐崩解性试验表明,干-湿循环条件下,岩石耐崩解性逐渐降低,5次干-湿循环后,试件耐崩解性指数降低量达3.1%~20.2%。试验结果均证实了消落带内岩体受库水影响强烈,岩体长期在干-湿循条件下,其物理力学性质呈降低趋势,不同岩性劣化程度不同,岩体总体向破碎、解体的趋势发展,并且具有渐进性和累积性。  相似文献   

10.
水布垭水电站坝基岩体地质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围绕水布垭水电站坝基地质模型研究 ,开展了工程地质调查、岩石力学室内外测试和试验和工程应用的研究。在大量野外工作及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详细研究了水布垭水电站工程地质岩组 ,地质构造规律及坝基岩体地应力和水文地质条件 ,建立了坝基岩体的概化地质结构模型。开展了针对坝基基本地质模型单元的岩体质量评价 ,提出了坝基基本地质模型单元的岩体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11.
龙门石窟潜溪寺凝结水定量测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龙门石窟雕琢于碳酸盐岩体之中,受水的侵蚀破坏十分严重,而凝结水病害是水侵蚀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潜溪寺是龙门石窟凝结水病害比较典型的一个石窟。凝结水的定量测试是评价凝结水病害和分析其形成机理的重要手段。采用专门的测试设备在龙门石窟潜溪寺现场测定凝结水的凝结速率和凝结水量,主要包括试验仪器的率定试验和凝结水的定量采集试验,通过率定试验得到了试验时间和试验仪器误差的曲线关系,定量采集试验得到不同时间段的凝结速率。结合现场监测的凝结面积和生成凝结水的时间计算凝结水量。试验结果表明,试验仪器误差水量与时间可以拟合为线性关系;2010年潜溪寺的凝结水生成总量为200.68 kg,其量相当可观;潜溪寺内凝结水的生成速率上午最大,晚上最小;结合笔者前期研究成果分析,潜溪寺2006—2010年期间的年生成凝结水量呈波动状态,凝结水量的波动与年度的气候变化有关;2008年以来,潜溪寺的凝结水量有增多的趋势。位于南方的大足石刻凝结水的生成速率最高,位于北方的云冈石窟的凝结水生成速率最低,龙门石窟的凝结水生成速率介于二者之间,这与3个石窟的自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相关。  相似文献   

12.
四川龙门山地区是中国泥盆系出露较好、研究程度较高的地区。中泥盆统金宝石组发育由碎屑岩、碳酸盐岩、混积岩组成的混积沉积。本研究以平武县平驿铺剖面和北川县甘溪剖面为切入点,基于实测资料和薄片观察对金宝石组沉积相开展详细研究,认为龙门山地区中泥盆统金宝石组发育河流、碎屑滨岸、陆棚和碳酸盐岩缓坡4种沉积相,沉积演化经历了2个沉积旋回。金宝石组以相混合和原地混合2种方式形成混合沉积。相对海平面的变化、陆源碎屑的供应、碳酸盐生产速率和古气候是引起相混合的主要控制因素,波浪和风暴浪则是引起陆源碎屑和碳酸盐组分混合沉积的主要作用方式。对金宝石组沉积序列、沉积特征及沉积演化过程的研究,有利于增进对龙门山地区泥盆系沉积古环境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东缘处于不均衡状态,自西而东可分为青藏高原弱负均衡重力异常区、龙门山正均衡重力异常区和四川盆地负均衡重力异常区,表明该区的不均衡状态并未导致Airy均衡运动的产生,即龙门山没有均衡下降,而处于不断的隆升状态,显示该地区反均衡运动的构造抬升是导致龙门山隆升的主因。本次采用似三度体重力异常计算方法对该区的正均衡重力异常进行模拟和反演,研究了大尺度地貌分异与均衡重力异常分区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龙门山的下地壳顶面抬升了11.2~12.6km,造成了龙门山的正均衡异常,揭示了构造抬升和剥蚀作用在相似的时间尺度上和空间尺度上控制着龙门山地貌的形成,龙门山的表面隆升是构造隆升和剥蚀作用相叠加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王岩  刘少峰  付碧宏  邢树文 《地球科学》2015,40(6):953-964, 1060
龙门山是青藏高原周边山脉中地形梯度变化最大的山脉.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DEM),采用三维残余面法恢复龙门山晚新生代古残余面DEM,并与现代地形面做差值运算,得到研究区域的剥蚀量地形,进而定量估算青衣江、岷江、沱江和涪江主要水系流域晚新生代的地表剥蚀量.结果表明:龙门山晚新生代地表剥蚀总量为80 500~92 800 km3;岷江流域对龙门山地区剥蚀量贡献率约33.9%~37.1%,其次为涪江(33.6%~38.4%)、青衣江(24.1%~31.9%),沱江流域贡献率为0.4%~0.6%;类似2008年“5·12”汶川地震的次生灾害引发的地表快速剥蚀,是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造山带晚新生代地表剥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龙门山南段飞来峰构造变形及形成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门山前山构造带中分布着大量的飞来峰。为了解其构造演化过程,主要通过分析研究龙门山南段白石-苟家飞来峰和金台山飞来峰内部及下覆地层的构造变形特征,确定出其至少经历了5个构造变形序列,并结合前人资料讨论龙门山南段飞来峰的形成和演化。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晚新生代走滑挤压作用的沉积响应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成都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夹于龙门山与龙泉山之间,盆地的长轴方向平行于龙门山,呈现为北东—南西向展布的线性盆地。盆地中充填了3.6Ma以来的半固结—松散堆积物,最大厚度为541 m,在垂向上由下部的大邑砾岩、中部的雅安砾石层和上部的上更新统至全新统砾石层组成,其与下覆地层均为不整合接触,显示该盆地是一个单独的成盆期,并非是在中生代前陆盆地基础上形成的继承性盆地。在垂直于龙门山造山带方向上,成都盆地具不对称的楔形结构,沉积基底面整体向西呈阶梯状倾斜,盆地中充填的碎屑物质均来源于盆地西侧的龙门山,具横向水系和单向充填的特征;而且盆地的沉降中心具有逐渐向远离造山带方向迁移的特征,显示盆地的挤压方向垂直于龙门山主断裂,造成了成都盆地在垂直于造山带方向上的构造缩短。在平行于龙门山造山带方向上,成都盆地具有一系列的北东向延伸的次级凸起和凹陷,凹陷和凸起相间分布,且在空间上呈斜列形式展布于盆地的底部,其中次级凹陷(沉降中心)和冲积扇具有向平行龙门山造山带方向迁移的特征,表明成都盆地西缘的龙门山断裂具有右旋走滑的特征。鉴于以上特征,认为成都盆地是在龙门山造山带晚新生代走滑与逆冲的联合作用下形成的走滑挤压盆地。  相似文献   

17.
By analyzing the balanced cross sections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Longmen Mountain thrust belt, China, we concluded that it had experienced five tectonic stages: (1) the formation stage (T3x) of the miniature of Longmen Mountain, early Indosinian movement, and Anxian tectonic movement created the Longmen Mountain; (2) the stable tectonic stage (J1) where weaker tectonic movement resulted in the Longmen Mountain thrust belt being slightly uplifted and slightly subsiding the foreland basin; (3) the intense tectonic stage (J2-3), namely the early Yanshan movement; (4) continuous tectonic movement (K–E), namely the late Yanshan movement and early Himalayan movement; and (5) the formation of Longmen Mountain (N–Q), namely the late Himalayan movement. During those tectonic deformation stages, the Anxian movement and Himalayan movement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the Longmen Mountain’s formation. The Himalayan movement affected Longmen Mountain the most; the strata thrust intensively and were eroded severely. There are some klippes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Longmen Mountain thrust belt because a few nappes were pushed southeastward in later tectonic deformation.  相似文献   

18.
龙门山陆内复合造山带的四维结构构造特征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位于扬子陆块和松潘陆块过渡带上的龙门山造山带,是在印支期中国大陆主体拼合和秦岭造山带形成过程中开始发育、燕山期陆内构造活动中继承发展、喜马拉雅期印-亚碰撞和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遭受改造并定型的。现今构造面貌是扬子陆块向北漂移过程中产生的北西向推挤力、源自秦岭造山带的南北向推挤力和源自青藏高原的东西向推挤力三者联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是一个典型的陆内复合造山带。其陆内复合结构构造特征具有下列特点。 1)倾向上,龙门山造山带由茂县-汶川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安县-灌县断裂和广元-大邑(隐伏)断裂4条主干断裂分隔显示出明显的分带变形特征,由北西向南东具有层次渐浅、强度递减、卷入层位变新的趋势,总体上呈前展式扩展。 2)走向上,龙门山造山带呈现北、中、南段三分格局,它们在基底性质及展布、地层发育及演化历史、变形特征、沉降与隆升特征、活动构造等多个方面具有差异。 3)垂向上,龙门山造山带发育多层次滑脱构造,最重要的滑脱界面是15~20 km深处的低速层和中下三叠统富膏盐岩层,由此控制了深浅构造不一致的变形幅度和变形样式。 4)时间演化上,龙门山造山带表现出倾向上的前展式扩展和走向上的分段式递进性或序次性演化的趋势:印支期,龙门山中北段活动较强,由北东向南西逐渐扩展,主要为挤压逆冲和左旋走滑作用; 燕山期,构造活动总体上趋于相对平静,具有南北分段、由北东向南西迁移的特征; 喜马拉雅山期,龙门山中南段活动较强,由南西向北东逐渐扩展和递进,主要为挤压逆冲、隆升和右旋走滑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综合解译地质图、遥感影像及数字高程模型的基础上,沿着青衣江河谷对龙门山南段多条断裂进行了详细调查。将前第四纪大规模不整合边界作为断裂的分布范围,同时通过构造地貌标志确定最新的活动断裂位置,如断错山脊、断层槽谷、河道形态变化等。解译过程中也参考了前人研究成果,如开挖探槽位置信息,浅层地震剖面资料。调查结果显示,松潘—甘孜褶皱带与龙门山接触地带发育了中岗断裂、永富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不明显。龙门山后山、中央、前山3条主干断裂在南段依次对应耿达—陇东断裂、岩井—五龙断裂、与双石—大川断裂,与北段具有相似的断块构造。3条断裂都有断错地貌特征但断裂分支较多,其中盐井—五龙断裂有一条分支为宝兴断裂,双石—大川断裂有小关子断裂一条分支。在前陆地区,基底滑脱带延伸至浅部盖层,断坡处发育了始阳断裂、新开店断裂等浅部分支断裂。通过这些断裂分布样式、断错地貌特征、与实测地质剖面发现,龙门山南段具有纯挤压特征,最新构造活动已经开始改造前陆地区,是扩展的边界。而龙门山北段具有和逆冲相当的走滑分量,表明青藏高原在推挤龙门山的过程中,龙门山北缘向西秦岭方向发生走滑逃逸,龙门山南段由于同时受川滇块体向东推挤作用而呈现纯挤压特征。高原推挤作用集中于松潘—甘孜褶皱带东缘的小金弧形构造,控制了龙门山断裂带南北构造差异。  相似文献   

20.
By analyzing the balanced cross sections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Longmen Mountain thrust belt,China,we concluded that it had experienced five tectonic stages:(1)the formation stage (T3x) of the miniature of Longmen Mountain, early Indosinian movement, and Anxian tectonic movement created the Longmen Mountain;(2)the stable tectonic stage(J1)where weaker tectonic movement resulted in the Longmen Mountain thrust belt being slightly uplifted and slightly subsiding the foreland basin;(3)the intense tectonic stage(J2-3),namely the early Yanshan movement;(4) continuous tectonic movement(K-E),namely the late Yaushan movement and early Himalayan movement;and(5)the formation of Longrnen Mountain(N-Q),namely the late Himalayan movement. During those tectonic deformation stages, the Anxian movement and Himalayan movement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the Longmen Mountain'S formation.The Himalayan movement affected Longmen Mountain the most;the strata thrust intensively and were eroded severely.There are some klippes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Longmen Mountain thrust belt because a few nappes were pushed southeastward in later tectonic deform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