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南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厘定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南山字型的前弧展布于中国大陆南缘和越南北部,南抵西沙纬向带北侧。西翼反射弧出现于念青唐古拉-伯舒拉岭及其南侧,东翼反射弧位于南黄海地区,沿弧形带以中、新生代岩浆岩和构造动力变质带的弧形展布为显著特色。它的脊柱在川、黔、滇、桂毗邻地区,以近SN向褶皱带为主体。华南山字型是印支期发生发展,燕山期成型和定型,喜马拉雅期仍有较强活动的构造体系。该体系的确定,对研究华南地质构造格架与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实际上,它是特提斯构造域与太平洋构造域间的纽带.   相似文献   

2.
沙河沿山字型构造展布在东经128°00′—128°55′,北纬43°20′—43°35′,即敦化县沙河沿地区。分布达1500km~2,属中小型山字型构造(图1),它的前弧和反射弧延展在横道河子——永乐屯——东二龙山一带,宽达6—8km。本文概述山字型构造各组成部分的形迹特点及其与区内岩浆活动、矿化之间的成生联系,并探讨山字型构造的形成时代。一、山字型构造各组成部分形迹特点沙河沿山字型构造由前弧、东西两翼及其反射弧、脊柱、盾地构成。 (一)地貌特点多数情况下,不同形态的区域地貌,往往是不同构造体系的反映。沙河沿山字型构  相似文献   

3.
阿拉善弧形构造体系,位于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西半部的阿宁盾地,由数条隆坳相间和互相平行的弧形构造带组成,呈向南突的似马蹄形。东翼以祁吕贺兰山字型的脊柱贺兰褶断带为砥柱,西翼反射弧的砥拄是以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体系前弧褶带西翼反射弧形式表现出来的。区域构造应力为南北向,以由北向南的挤压推动为主,这与西伯利亚地块往南楔入和推挤密切相关。该弧形构造体系与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几乎同步形成、发展和定型。它始于晚古生代或更早,成熟于第三纪,迄今还在活动,控制着地震、盐湖分布。另外,该弧形构造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阿拉善地台活化的产物,经历过多旋回的复杂发展过程,多旋回的构造作用导致了多旋回的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4.
祁阳山字型构造质疑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背景及构造变形特征,对祁阳弧形构造的形成机制进行研究。分析表明,传统山字型构造机制难以解释祁阳弧形构造的诸多特征,且前人认为变形动力来源于东西向挤压应力场,也与印支期区域构造应力场实为NWW向的构造背景不符,因此祁阳弧形构造并不属典型山字型构造。基于研究区构造活动的客观实际,提出祁阳弧形构造的可能形成机制:NW向基底隐伏断裂和NNE-NE向主干断裂分别于印支期和燕山期产生强烈左旋走滑活动,从而使区域NNE向构造线在中段产生左旋偏转成为NNW向,从而形成S形的祁阳弧形构造。这一机制可较好解释祁阳弧形构造的若干特征,如关帝庙穹窿呈NWW走向、北反射弧构造形迹不显著、北弧弧顶脱位及内弧曲率大于外弧、南弧弧顶脱位、紫云-中田-高峰串珠状穹窿的形成等。上述认识对华南地区弧形构造研究具有一定启示意义:除山字型构造作用和砥柱作用外,还应注意断裂走滑等其他构造活动对弧形构造的制约,以及多次构造活动叠加对构造形迹可能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沙溪帚状构造型式的厘定及其控岩控矿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一、区域构造分析沙溪班岩铜矿位于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中段北西侧,处于淮阳山字型构造体系前弧东翼和新华夏构造体系以及东西向构造带的复合部位。三大体系构成矿田乃至长江中下游矿带的基本构造格架。淮阳山字型前弧东翼主体重接于华夏系古褶皱带之上。据构造格局、地貌景观和岩浆岩带、火山岩带及成矿特征,东翼沿长江可分为数个紧密的隆起褶皱带。由弧顶向东边反射弧,可分为五个隆褶体:蓿松-庐枞、庐江-天长、苏家湾-滁县、九江-繁昌及铜陵-宁芜等隆褶体。呈右行左刊多字型展布,组成山字型东翼主体构造带(图1)。西翼亦有瑞昌-灵  相似文献   

6.
湘中南地区煤变质与地质构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伟尔 《地质论评》2000,46(1):64-70
对耒阳一临武径向构造带内的白沙含煤向斜用计算机计算镜质组反射率椭球确定了古构造应力场方向,发现其工变质分带没有联系。笔者还将研究区中的其他几个向斜工的变质程度与构造形迹,构造复杂程度、煤受构造破坏程度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煤变质指标等值线延展方向与向斜轴不平行而呈大角度相交;受抗日 强烈的向斜陡翼的煤变质程度并不高于受挤压相对弱的缓倾斜翼;祁阳山字型构造中煤变质指标等值线延展方向穿切前弧而  相似文献   

7.
松潘—甘孜褶皱带较场弧形构造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详细野外露头特征及显微构造特征将较场弧形带由南向北分为三个变形带:弧顶部、弧核部和弧翼部,不同分带具有明显不同的变形特征。由南向北变形特征由以塑性变形为主过渡为脆性变形为主,变质流体活动喜马拉雅构造期活动强烈,且向北逐渐增强;弧核部以叠瓦状逆冲构造特征分隔弧顶和弧翼部;弧翼部东西两翼变形及变质流体活动特征具有一定差异性。较场弧形带总体体现出多期次南北向挤压—张性应力变形构造特征,叠加北西—北北西向同构造期挤压变质运动,其宏观和微观变形特征与典型"走滑成因"模式弧形构造特征相异,为其大地构造成因机制的解释提出了新的限制条件。  相似文献   

8.
邢台矿区山字型构造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台山字型构造位于河北省邯邢煤田内,其前弧向ES突出,脊柱呈ES-WN走向。分别分析了山字型构造脊柱及其东、西翼反射弧构造形迹特征,对研究区找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区域地质特征 1.岩体产出的地质条件: 岩体位于阴山—天山纬向构造带,北山地区的旱山—凤尾山—小尘包山字型构造前弧东侧。在这里,近东西向展布的向西倾伏的背斜及切断背斜南翼的北东东向弧形大断裂与次一级北西向断裂交汇构成复杂的构造带。构造带内岩浆岩发育,含铷花岗岩位于北东东向弧形大断裂北侧,即北东东向弧形大断裂与次一级北西向断裂交汇处。区内发育有北西向压扭性和北东向张扭性两组小断裂,以及一组近南北向追踪断裂。前两组小断裂构成棋盘格子构造。小断裂中均充填有萤石矿脉和髓石—萤石矿脉,形成萤  相似文献   

10.
基于野外观察和构造测量,论述了大巴山前陆弧形构造带的基本构造特征,包括弧形带展布特征、分带特征、分段特征、分层特征、构造变形样式、叠加变形特征和古构造应力场特征等,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大巴弧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指出大巴弧形成的机理不同于经典的碰撞造山模式,该弧形构造带经历了古生代大陆边缘伸展裂陷初始期、中晚三叠世碰撞造山雏形期和中晚侏罗世陆内造山定型期。造山作用前的古大陆边缘伸展作用及其产生的不规则边界形态对弧形带的形成起到了决定作用。其中先成的城口-房县弧形断裂带不仅控制了早古生代沉积-岩浆作用,同时成为大巴弧形成的主导边界条件,而弧形带两端的基底隆起也起到了重要的限制作用。根据实际地质资料设计的简单沙箱模型模拟了这个弧形带的形成条件和过程。  相似文献   

11.
造山带弧形构造——西昆仑—帕米尔弧及其预测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曲国胜 Caner.  J 《地质科学》1996,31(4):313-326
对比利牛斯等造山带典型弧形构造的分析表明,弧形构造是造山带尤其是板内碰撞造山带的普遍特征,可分为挤压逆冲-推覆主动型构造和推覆-滑覆被动型弧形构造。西昆仑—帕米尔是与比利牛斯Basque弧在空间形态、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等方面一致的挤压逆冲-推覆主动型弧形构造,推测该弧中部存在一巨大的底部低角度逆掩断层并由根部带向北延伸达100多公里,康西瓦断裂(基底缝合带)可能是主根部逆冲断层带。  相似文献   

12.
大巴山前陆弧型构造带形成机理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基于野外观察和构造测量,论述了大巴山前陆弧形构造带的基本构造特征,包括弧形带展布特征、分带特征、分段特征、分层特征、构造变形样式、叠加变形特征和古构造应力场特征等,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大巴弧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指出大巴弧形成的机理不同于经典的碰撞造山模式,该弧形构造带经历了古生代大陆边缘伸展裂陷初始期、中晚三叠世碰撞造山雏形期和中晚侏罗世陆内造山定型期.造山作用前的古大陆边缘伸展作用及其产生的不规则边界形态对弧形带的形成起到了决定作用.其中先成的城口-房县弧形断裂带不仅控制了早古生代沉积-岩浆作用,同时成为大巴弧形成的主导边界条件,而弧形带两端的基底隆起也起到了重要的限制作用.根据实际地质资料设计的简单沙箱模型模拟了这个弧形带的形成条件和过程.  相似文献   

13.
地化省的地质特征地化省位于北北东向太行山-武陵山重力梯变带与近东西向阴山重力梯变带交汇处,是华北地块成矿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北带采凉山区处于阴山纬向构造带南缘的次级东西向构造——阳高破碎带;中部的恒山和南部的五台山则处于祁吕-贺兰山字型前弧东翼临近反射弧部位及其与古北东向构  相似文献   

14.
李世林 《云南地质》1993,12(2):183-186,182
矿区在地质构造上位于云南山字型构造前弧东翼与反射弧交汇处,海拔1285---2410m,产煤、萤石、黄铁矿等矿产。区内年均降水量达1889mm,是滇东地区降水量最大的区域之一.地下水可获得充沛的供给。主体构造是一平缓的背向斜褶皱,老广背斜(B1)走向N50°E,  相似文献   

15.
北秦岭地区的构造体系主要为纬向构造体系,在其漫长的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叠加了它的变种首阳山弧形构造和武都山字型构造体系,此外,祁吕贺山字型及北东向构造在本区也有零星分布。本文根据构造体系特征,结合地层、岩浆岩、矿产资料的综合分析,将本区铁、铜、多金属矿产划分为几个构造成矿带:武都山字型东翼反射弧多金属矿成矿带;老厂-红山梁帚状构造控制的铁矿田;首阳山弧形构造西翼北西西向铜(铁)成矿带;沙沟街-老铁厂东西向铁矿带和其它成矿带。以上主要热液-矽卡岩型(或热液复合)矿床或矿体相对富集部位有如下特征:矿床相对富集于反射弧顶部,帚状构造靠近收敛部位,反“S”型曲率最大部位,“入”字型分支交汇处及所夹之锐角区间。  相似文献   

16.
山字型构造体系的粘弹性应力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武红岭  王连捷 《地质论评》1990,36(3):193-199
本文使用马克斯韦尔粘弹性体的有限元法分析了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应力场、应变场和位移场以及他们随时间的变化。在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形成过程中,首先出现两翼、前弧及反射弧。然后,随着应力场和应变场的发展变化形成脊柱。而地盾区则始终是处于稳定的低应力区。这个结果与实验室的模型实验结果很一致,反映了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实际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7.
葫芦沟金矿床位于陕南驾鹿地区,属于秦岭东西向构造带与祁吕贺山字型构造前弧东翼的复合部位。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太古界太华群深变质片麻岩系。矿区为一向北北东倾斜的单斜构造,并有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三组断裂。  相似文献   

18.
闽西南地区主要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下统童子岩组,区内总体构造为新华夏构造体系龙岩山字型构造,在该体系下形成的褶皱、断层以及火成岩侵入是造成本区煤层形变的主要因素。褶皱主要以纵弯作用、横弯作用和不协调褶曲作用使煤层产生千姿百态的形变效应;断层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断层无煤带和断层两侧煤厚变化带;火成岩侵入可造成横切无煤带和煤层局部变薄、吞蚀现象等。  相似文献   

19.
湖北大冶铁矿矿床控矿地质条件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冶铁矿区位于淮阳山字型构造前弧西侧与新华夏构造体系(以梁子湖北北东向断裂带和大磨山—鄂城隆起带为主体)的复合地带。矿床产出的具体部位在铁山侵入体南缘中段接触带上。 矿区范围内出露的主要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大冶群灰岩、白云岩建造,均已变质成大理岩。  相似文献   

20.
苏季生 《物探与化探》1983,7(4):227-232
大厂矿田位于广西山字型构造前弧西翼接反射弧部位。主要分布有泥盆系—三叠系地层,形成一系列北西走向的褶皱断裂带,次有北东向构造分布,构造较复杂。岩浆活动频繁,有黑云母花岗岩、花岗斑岩、长英岩、白岗岩、闪长玢岩侵入。黑云母花岗岩呈岩株产出,后四种都呈岩脉、岩枝或岩床产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