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于2007年11月12日启程奔赴南极,执行中国2007--2008年度科学考察和后勤保障任务。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是自1984年中国首次南极考察以来人员最多的一次考察。考察队将围绕中国南极内陆站建设选址、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项目、“十五”极地考察能力建设现场实施这三大主线,完成37项科学考察和10项后勤保障工作,特别是实施中山站至内陆冰穹A地区综合考察,将为中国南极考察向纵深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正>2015年11月7日上午,中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从上海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踏上征程,极地测绘科学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首批执行极地测绘度夏任务的2名队员随"雪龙号"出征。极地测绘科学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共派出5名队员执行第32次南极测绘科考任务,其中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3人,武汉大学南极测绘研究中心2人。此次出征的2名队员分别来自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和  相似文献   

3.
《中国测绘》2014,(1):62-69
今年执行我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的“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倍受瞩目。黑龙江局韩惠军、颜小平代表测绘地理信息人,在“雪龙号”极地科考船上,执行考察任务。他们与其它船员共同饮风沐雪、破冰航行,无畏艰难险阻,不惧自己安危,勇伸友谊之手,开展国际营救。他们事迹感动众人心。我们特选登他们的科考日记,与读者共同感受测绘地理信息人勇敢、坚强、乐观、浪漫的情怀。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在南极建立了长城、中山2个越冬科考站及Dome-A临时科考站,在北极建立了黄河越冬科考站。南极科考队员分为越冬队员和度夏队员。极地测绘工作已有70多人次参加了南北极科考、考察。  相似文献   

5.
《测绘通报》2007,(12):68-69
极地基础测绘与科学考察研究,既是我国极地考察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又是我国极地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南极重点地区和有国家权益意义的地区分期完成地图覆盖和其他各项基础测绘内容,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考察急需的各种类型地图,增强为中国极地科考工作提供完善的测绘保障和各项基础空间数据、地理信息系统服务能力等,从而提高我国在南极测绘的国际交流合作和数据资料共享的地位和能力。黑龙江测绘局作为国家直属测绘局,每年都承担着国家众多的重点测绘项目,其中极地测绘工程中心每年都要完成国家下达的南极测绘生产任务。2005~…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24日在中南海紫光阁与第30次南极考察队员座谈时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决策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弘扬“爱国、求实、创新、拼搏”极地精神,再接再厉,顽强拼搏,推动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7.
于秀 《测绘通报》2007,(10):73-73
问鼎南极冰盖最高点的十二勇士重返DomeA,选址建立中国南极第三站。2007年10月,中国第24次南极科考活动又将启程。拓普康凭着历年对南极科考的热情、过硬的产品和大力的支持,2007年7月24日正式人选“中国南极科考官方指定产品”。就在科考队员进军南极之时,拓普康在青岛贵都大酒店隆重召开了“拓普康携手中国南极科考事业的新闻发布会”。  相似文献   

8.
《地图》2006,(1)
2005年11月18日10时25分左右,执行我国第22次南极考察任务的115名队员乘“雪 龙”船从上海民生港码头起航,开始了为期130天、全程2万多公里的南极之旅。按计划 科考船沿途将只停靠香港和澳大利亚进行加油和补给,然后会在30天后即12月20日左 右抵达中国南极中山站,完成科考任务后于2006年3月底前返回上海。  相似文献   

9.
1984-2019年,中国共有7艘考察船38次远赴南北两极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其中南极29航次,北极9航次,累计航程160万km.重点分析了"雪龙"号破冰船的航行特征参数,并结合GPS、机舱、罗经等多源数据,建立了破冰船航行状态分类识别模型,进而研发了破冰船的经停港口和停靠极地站点的识别模型.运用该模型对以往极地考察航次中考察船的经停港口和停靠极地站点进行识别和统计,累计经停了14个国家的32个港口,累计停靠了11个国家的18个极地考察站.探究了考察航线的空间分布规律和考察船的往返路线选择情况,并总结了南极考察船穿越西风带的航迹规律.最后利用分析结果,总结出中国南极科考4个阶段的特征,为未来南极科考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0.
《测绘通报》2007,(10):72-73
早在2005年第22次中国南极科考和2006年第23次中国南极科考过程中,中国南极考察队就实地使用和测试了拓普康测量仪器.拓普康产品以其过硬的质量经受住了南极超低气温的考验和较强的磁场干扰,在环境恶劣的南极出色地完成了使命,帮助科考队员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数据,科考队上下对拓普康测量产品的性能和质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如今,拓普康测量系列产品又将在2007年第24次中国南极科考活动中挑战南极冰盖最高点Dome-A,帮助中国在世界之极、南极之巅修建第三个永久考察站,在世界最南端矗立起永恒的中国地标.  相似文献   

11.
鄂栋臣,1939年7月出生于江西省广丰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创始人、中国著名极地测绘专家;现任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任,极地测绘科学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主任,  相似文献   

12.
文章针对极地数字站区的发展现状,简述了系统分析需求过程;概要描述了系统建设的关键技术;描述了系统开发模式和技术路线,详细介绍了总体框架、网络拓扑结构、系统功能模块设计。本系统的建设不但为日常管理和规划设计工作提供有力工具,还能使不熟悉极地科考的人非常直观、迅速地了解各种工艺流程,为新科考队员提供生动的培训教材。在极地设备资料及时更新维护、实现动态的智能化和科学化管理方面探索出一条信息化管理道路,以适应极地科考发展的需要,为站区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服务,从而进一步提高和推进整个站区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在刚刚结束的中国第27次南极科考中.黑龙江测绘局的3名科考队员朱李忠、娄权力.陈迎浚圆满完成了中山站科考测绘任务.日前乘坐“雪龙”号从南极返航。  相似文献   

14.
《北京测绘》2007,(4):38-38
<正>2007年7月24日就在科考队员进军南极之时,拓普康在青岛贵都大洒店隆重召开了"拓普康携手中国南极科考事业的新闻发布会"。  相似文献   

15.
挑战巅峰无往不达——拓普康携手中国南极科考事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绘通报》2007,(9):70-70
问鼎南极冰盖最高点的12勇士重返Dome A,选址建立中国南极第三站.2007年10月,中国第24次南极科考活动又将启程.  相似文献   

16.
"极地科考,测绘先行"。伴随着始于1984年的中国南极科学考察步伐,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先后派出一百余人次的测绘科学考察队员,参加了全部28次的南极科学考察工作。测量标志是测绘工作的直观体现,在南极这块没有领土分割的大陆上开展测绘工作,布设测量标志,起到丰富国家基础测绘成果,彰显国家主权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武汉大学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将围绕各自事业发展规划,加强信息交流与资源整合,发挥专业特长与人才优势,在极地测绘发展战略规划、极地科研项目联合攻关、极地科考科技人才的交流与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并为武汉大学参与极地科学考察活动提供更多机会。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南极科考测绘成果多为专业性较强的地理信息产品,依赖于庞大的专业软件运行环境,脱离于专业环境的"弱GIS用户"使用较为困难,无法适应南极较为极端工作环境应用。本文基于Geo PDF地理信息成果发布技术,针对南极科考工作用图需要,研究开发新型地理信息服务产品和发布方式,降低南极测绘地理信息产品的使用门槛,扩展了南极测绘地理信息数据的使用对象,辅助我国南极科考事业的开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第16次南极考察与格罗夫山地形图测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士俊  彭文均 《地图》2001,(1):24-26,52
一、第 1 6次南极测绘考察概况中国第 16次南极考察计划执行的是“一船两站”运行方案 ,雪龙船于 1999年 11月 1日从上海启航 ,按上海—中山站—智利蓬塔—长城站—中山站路线行驶 ;2 0 0 0年 3月 1日从中山站正式返航 ,4月 5日抵达上海。整个航次历时 15 7d ,航行 5 0 10 2km ,累计破冰 6 5km ,创造了雪龙船六下南极离站时间最晚的新记录 ,同时也创造了我国南极考察以来航程最远、破冰距离最长、一个航次四过西风带的记录。中国第 16次南极考察任务艰巨 ,时间性强 ,危险性大 ,依赖客观因素较多。在国家海洋局的直接领导下 ,经过全体队…  相似文献   

20.
《测绘信息与工程》2008,33(1):51-51
著名测绘遥感专家、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鄂栋臣近日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任的鄂栋臣教授,曾六赴南极、四赴北极,是中国极地测绘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在极地测绘工作中,测定了中国第一幅南极地图——长城站地形图,命名了中国第一个南极地名——长城湾,在北极点埋设了第一个中国测绘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