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可压缩磁流体动力学模型,数值研究了由太阳风引起的局部驱动力对地球远磁尾中磁场重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远磁尾等离子体片中将发生强迫磁场重联,并形成磁岛和等离子体团.形成磁岛的特征时间很大于流动撕裂模不稳定性引起磁岛非线性饱和的特征时间.磁岛宽度随着磁Reynolds数S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尾瓣中等离子体压力与磁压之比值β_∞的降低而减小.认为太阳风引起的局部驱动力对地球远磁尾等离子体片中磁场重联的影响,可能不如流动撕裂模不稳定性那样显著.  相似文献   

2.
本文数值研究了地球远磁尾中流动撕裂模不稳定性所引起的磁场重联过程.结果表明,在短暂的指数增长之后,当磁岛宽度接近等离子体片厚度时,流动撕裂模不稳定性的增长率大大降低,最终磁岛宽度趋于饱和.磁岛的饱和宽度随着磁Reynolds数S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剪切流动层宽度δV的增大而增加.在S→∞的情况下,流动撕裂模将退化为流动颈缩模,磁场重联不再发生.当飞船通过由流动撕裂模不稳定性所形成的磁岛时,即可观测到磁场B_z分量由北转南或由南转北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本文数值研究了地球远磁尾中流动撕裂模不稳定性所引起的磁场重联过程.结果表明,在短暂的指数增长之后,当磁岛宽度接近等离子体片厚度时,流动撕裂模不稳定性的增长率大大降低,最终磁岛宽度趋于饱和.磁岛的饱和宽度随着磁Reynolds数S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剪切流动层宽度δV的增大而增加.在S→∞的情况下,流动撕裂模将退化为流动颈缩模,磁场重联不再发生.当飞船通过由流动撕裂模不稳定性所形成的磁岛时,即可观测到磁场Bz分量由北转南或由南转北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解析研究了磁层顶磁岛结构时间演化的非线性过程;推导出磁岛宽度的解析式和磁岛发生分叉、混沌的条件;论证了磁重联生成的磁岛有不稳定平衡结构,外扰作用会破坏该结构,使磁岛出现突变和混沌;说明了中小尺度太阳风脉动易使磁岛破碎,导致磁场湍动重联,形成小尺度结构.  相似文献   

5.
多层电流片中撕裂模不稳定性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二维磁流体动力学模拟方法数值研究了三层电流片中电阻撕裂模不稳定性的特征及磁场重联过程.结果表明,这是一种复杂的非稳态磁场重联.在初期阶段,三个电流片中分别由撕裂模不稳定性引起磁场重联,形成薄而长的磁岛.随着撕裂模不稳定性的非线性发展,每个磁岛的宽度都逐步增大,以至导致新的磁场重联发生.同时,三个电流片的强度都逐渐减弱,且原中心反向电流区最终消失.部分磁能不断地转化为等离子体的热能和动能,引起等离子体的加热和加速.多层电流片中撕裂模不稳定性引起的自发重联,可能对太阳耀斑、日冕加热、太阳风与磁层耦合等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应用数值方法研究了日冕多层电流片中电阻撕裂模不稳定性的非线性演化和磁场重联过程,结果表明,计算区域顶部附近两侧电流片中的磁岛和等离子体团向上抛射,并携出大量的磁能和热能;中心电流片中的磁岛向下运动,逐渐演变成底部含有3个磁闭合区的冕流结构。进而在中心电流片中再次发生磁场重联,多次形成向下运动的小型磁岛,并与底部磁闭合区发生结合不稳定性。同时在磁闭合区中也有磁场重联发生,导致中心小磁闭合区的湮灭。初始电流片之间的距离趋近,上述演化过程越快。日冕多层电流片中的磁场重联过程可能对日冕物质抛射和日冕加热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应用数值方法研究了日冕多层电流片中电阻撕裂模不稳定性的非线性演化和磁场重联过程,结果表明,计算区域顶部附近两侧电流片中的磁岛和等离子体团向上抛射,并携出大量的磁能和热能;中心电流片中的磁岛向下运动,逐渐演变成底部含有3个磁闭合区的冕流结构。进而在中心电流片中再次发生磁场重联,多次形成向下运动的小型磁岛,并与底部磁闭合区发生结合不稳定性。同时在磁闭合区中也有磁场重联发生,导致中心小磁闭合区的湮灭。初始电流片之间的距离趋近,上述演化过程越快。日冕多层电流片中的磁场重联过程可能对日冕物质抛射和日冕加热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刘祎  周晨  赵正予  赵庶凡  张学民  孔建 《地震》2018,38(1):74-83
地震会造成电离层电子密度扰动。 基于三维电场渗透模型和SAMI2模型, 模拟地震发生前产生的异常电场对电离层电子密度的影响。 模拟结果表明, 地震前形成的附加电流会引起电离层产生异常电场, 且异常电场值与地震震级和地震发生时间有着明显的相关。 同时异常电场会使电子产生E×B漂移, 造成电子密度扰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 电子密度扰动逐渐减小且扰动区域会向着靠近磁赤道方向或远离磁赤道方向漂移。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哈密顿原理出发,讨论磁尾中性片中粒子受晨昏起伏电场的影响问题,并把它归结于讨论标准映射的性质.中性片本身是非线性系统,外加起伏场会导致其进入混沌状态.本文计算了进入该状态的临界电场E_c以及不同E下的粒子轨迹.计算表明,观测到的晨昏电场可以使离子进入混沌状态,但远小于电子的临界场值.这样离子运动是随机的,电子运动是规则的.仅对离子的随机加热可能是导致中性片中离子温度高于电子温度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数值研究了引力场中电阻撕裂模不稳定性所引起的磁场重联,结果表明,在电流片长度L=1H、半宽度δ=H/24的情况下,电流片两端附近将出现两个X线的磁场重联,并形成磁岛和高温高密度的等离子体团.磁岛宽度随着时间而增长,在t≈55τA时达到饱和,最大饱和岛宽约为4δ.同时从t≈37τA开始,磁岛中心位置逐渐下降;在t=57τA时发生结合不稳定性,磁岛与底部附近的闭合磁场区合并,导致磁场湮灭和磁能的快速释放.另一方面,由于引力场和等离子体非均匀性的影响,顶部附近随时间而增长的等离子体外流速度达1.14VA∞;磁岛中等离子体向下运动的最大速度达1.41VA∞,且大于局地声速;在磁岛前方可形成快激波.这些结果可用于解释双带耀斑中后随耀斑环的形成、磁场湮灭和磁能释放、以及Doppler速度图上观测到的红移现象.  相似文献   

11.
应用边界层理论研究了等离子体压强对多层电流片中m≥2的双撕裂模耦合的线性和非线性发展行为的影响.考虑等离子体的压强效应,在一阶近似下,解析求得了环位形中双撕裂模的外区匹配参数Δ′.结果表明,当等离子体β<<1时,等离子体压强对双撕裂模的两有理面模之间通过撕裂模外区发生耦合作用的线性行为没有定性影响.虽然等离子体压强将影响双撕裂模耦合的非线性行为,但是主要表现在对其单模项的影响,而对由于两有理面模之间的耦合作用产生的耦合项的影响却很小.  相似文献   

12.
多层电流片中双撕裂模的耦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边界层理论研究了多层电流片中m≥2的双撕裂模的耦合发展行为.在一阶近似下,解析求得了环位形中撕裂模的外区匹配参数Δ,所得结论对撕裂模的线性和非线性发展均有意义.结果表明,两有理面模之间的耦合总是使双撕裂模更不稳定.耦合的强度不仅与两有理面之间的距离和平衡状态有关,而且与模在两有理面发展的相对强弱有关.两有理面相距愈远,耦合相对愈弱;发展强的有理面处的模对另一有理面处的模影响更大.本文用所得结论对双撕裂模的初始非统性发展行为进行了分析.多层电流片中撕裂模不稳定性引起的自发重朕,可能对太阳耀斑、日冕加热、太阳风和磁层耦合等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涡旋诱发重联模型(Ⅰ)——动力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系统地研究了涡旋诱发重联的基本动力学特性.包括:涡旋诱发重联的物理机制;Kelvin-Helmholtz(K-H)不稳定性和撕裂模不稳定性耦合过程;磁流体涡管的基本特性;不同尺度涡旋间的相互作用,动能和磁能间的转化及准稳态时流线、磁力线、等涡度线和等电流密度线的相似性等.用二维MHD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上述一些特性,并与理论分析结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模拟结果证实了理论推论.涡旋诱发重联是产生局部磁场重联的重要机制之一,该模型在磁顶区的应用将另文发表.  相似文献   

14.
应用二维三分量时变可压缩磁流体动力学模拟方法,数值研究了各向异性等离子体(P≠P,T≠T)中的撕裂模不稳定性和磁场重联过程.计算结果表明,在短暂的线性增长之后,不稳定性将趋于非线性饱和.线性增长率随着各向异性程度|P/P|增强而增大,随着等离子体β值减小及磁场y分量By增大而降低.在强垂直各向异性(P>P)的情况下,电流片中磁场重联形成的磁岛达到非线性饱和后,在X型点附近形成空腔结构;随着空腔的增大,磁岛逐渐变小,并最终消失.在P>P情况下,仅在电流片中心区域可以激发火蛇管不稳定性,电流片中不能形成大型磁岛.  相似文献   

15.
为了对雷暴云下近地面的电特性进行分析,本文建立了模拟自然尖端所产生的电晕离子演化的一维数值模式。以地面电场为基础,考虑到地面电晕离子的演化,成功地计算了从地面至800m的空中电场及电荷、电流的时空演变,发现地面电晕离子可解释除雷暴云电荷影响外的空中电场和地面电场的差异,空间电场比地面电场更能反应雷暴电荷所产生的电场。空间电荷层可延伸到800m的高度上,且电荷密度可高达0.25nC/m,600m高度上的传导电流密度可达0.1nA/m。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MHD二维不可压模式,研究了地球磁层顶边界区剪切流引起的Kelvin-Helmholtz(K-H)不稳定性问题,得到了一个新的非线性微分方程组.理论和数值分析表明:该问题的非线性演化对初值非常敏感,而且在雷诺数和磁雷诺数给定的条件下,Alfven马赫数(MA)对K-H不稳定性的非线性演化起决定性作用.这组方程蕴含几个吸引子,如不动点,极限环和奇异吸引子等,这体现了磁层顶非线性系统的复杂性.文中还发现背景磁场在磁层顶K-H不稳定性的非线性演化过程中起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Senior-Blanc的驱动电位随时间阶跃变化的简单模式为基础,讨论了随时间阶跃变化的场向电流驱动下电离层电场的时间演变。结果表明,场向电流驱动和电位驱动的总体过程是一致的。在两种情况下,有关物理量都经约50分钟的弛豫时间而趋向于稳定态。但两者也有一定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电流驱动下极盖区边界上的电位不再是常量,而是一个随时间作指数衰减的函数,最后趋于稳态值;极光区的稳态和初态电场相差不大。此外,电流驱动下场向电流2的稳态值小一些,似乎更接近于观测值;各区电位随纬度的变化更快些,最大电位出现的时间也更早一些。对屏蔽因子和屏蔽时间常数的计算表明,电流驱动比电位驱动的屏蔽要强些。这些都反映了电流驱动和电位驱动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8.
The transient response of a layered structure to plane wave excitation can be considered to be composed of a series of waves and a ground wave. For the case of a half-space of conductivity σ and permeability μ the maximum in the electric field is found at a depth z and time t when t=z2σμ/2. This formula can be used to estimate the depth to a buried horizontal conductor with an accuracy that depends upon the resistive contrast at the conductor's surface. The above ray type of solution can be converted to a solution composed of a number of modes by the use of a Poisson transform and the transformed solutions yield decay constants that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previously reported results. In the case of a finite source, the maximum in the electric field is strongly directed. The direction depends upon the geometry of the source and the air-earth interface. Although the maximum varies with direction it can be shown that in some directions similar laws to that above are valid. The depth to a conductor can be estimated from the early part of the transients when the ground wave is removed. The removal of the ground wave from the transient is facilitated by the use of an apparent conductivity formula. Although these results were obtained under restrictive conditions they do provide some insight into the electrical transients that are encountered by studying more complex mode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