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旅游景区碳排放测度对实现景区的低碳化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基于旅游业构成和生命周期评价2个维度,构建了旅游景区碳排放测度分析框架和估算方法。以镇江"三山"风景区为例,分别对景区内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管理和废弃物处理7个方面的碳排放进行测度,分析了碳排放构成的成因。结果表明:2014年"三山"风景区的碳排放总量为4 530.33 t。其中,景区交通碳排放量为2 186.74 t,占景区总碳排放的48.27%,是景区旅游碳排放最多的部门;景区住宿业碳排放量为1 171.93 t,餐饮碳排放量为838.14 t,分别占景区碳排放总量的25.87%和18.50%,这3个部门的碳排放占景区碳排放总量的92.64%。由此可见,旅游交通、住宿和餐饮碳排放是"三山"风景区的主要旅游碳源。在"三山"风景区实现低碳化发展中应从建立城市低碳交通体系、饭店和餐馆的绿色化、加强景区碳汇保护和智慧景区建设等多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山岳型风景区解说标牌系统管理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解说标牌系统是景区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不仅服务于游客,还起到管理景区的目的。目前我国大多数山地旅游解说标牌系统的建设问题突出,影响了景区的形象与持续发展。针对山岳型风景区旅游解说的要求,探讨解说标牌系统管理的要素:搜集相关的基础数据、确定解说标牌的设置地段、确定解说标牌的内容及选择标牌的展示方式,并提出加强对自然景观的解说、树立科学的解说观、实现旅游解说标牌系统的规范化与特色化、加强游客安全管理解说标牌等,以提高山岳型风景区旅游解说标牌系统建设的科学性、知识性、可视性和景区化。  相似文献   

3.
3A级以上旅游景区是旅游业开发的重点对象,研究其分布特征及空间聚集性特点十分必要。该文从旅游资源评价出发,针对目前评价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实用性和科学性较优的多因子综合评价方案,并为8项主类旅游资源设定18项评价因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5A、4A、3A级旅游景区进行分类与评分,以县区为单元统计旅游景区的总评分。最后基于县区总评分,利用统计图表及热点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我国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及聚集性特征。研究发现,受地区自然环境、人口、经济、交通等条件的综合影响,各省份在旅游景区类型和数量上存在较大差异性,我国3A级以上景区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渝陕及华中地区。该文提出的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优化对策可为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入境游客为研究对象,利用网络爬虫程序,采集Tripadvisor旅游评价网站社区发布的用户贡献内容,设计了旅游景区感知形象评价指数、好评率等指标,结合SPSS统计分析方法与文本分析方法,利用Leximaner软件识别北京5A级旅游景区感知形象的构成要素,分析不同旅游景区、不同游客评价等级的感知形象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入境游客感知形象的构成要素主要包含五个方面:吸引物、体验、服务、人们及交通等。慕田峪长城旅游区、天坛公园国际形象评价值最高,恭王府景区国际形象评价值最低;与游客评价等级1~3级关联密切的景区为:明十三陵、恭王府和故宫,入境游客对于景区提供的纪念品、食物、门票等方面服务并不满意。与旅游景区形象4~5评价等级密切相关的景区为:慕田峪长城、颐和园、天坛和奥林匹克公园,入境游客对于景区旅游吸引物、景区内部交通及接触的当地居民等旅游体验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5.
景区旅游流调控是消除安全隐患、提高游客满意度和扩大景区承载能力的一种方法,也是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旅游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尖锐矛盾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国内景区旅游流调控的有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相关内容涉及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主要集中在客流特征分布与时空行为、模型构建与算法设计和系统实现与平台开发3个维度。作为实证分析中的基础研究,重点总结了景区旅游流调控模型构建与算法设计的假设约束、技术手段和分流效果。对国内该领域现有文献的研究局限作了详细分析,并展望其未来可能的发展走向,以期为国内微观尺度下旅游流调控研究提供理论、方法、操作上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章锦河  李曼  陈静  周晶  王楠楠 《地理学报》2012,67(11):1537-1546
旅游废弃物的资源消耗性与环境吸纳性, 是其产生环境与生态影响的根本原因。文章以黄山风景区为例, 利用1979-2010 年的固态、液态、气态3 类6 种旅游废弃物的排放量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 进行旅游废弃物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拟合检验及其效应分析。结果表明:(1) 固态与液态旅游废弃物的排放量与旅游发展之间具有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关系, 而气态废弃物则不具有。(2) 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的倒U型曲线的转折点为4596.01 t, 液态的污水与粪便的转折点分别为731491.46 t, 15866.43 t, 转折点时间在2015 年。(3) 科技应用对改善景区空气质量的作用较大, 万元旅游收入的能耗每下降1%, SO2、NO2、PM10 值分别下降3.38%、4.25%、0.78%;环保规制对景区水体的质量控制作用明显, 污水达标排放率每提高1%, 地表水的COD值下降3.41%。(4) 旅游废弃物的排放不一定必然造成风景区环境质量的下降, 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应用与强化环保规制, 是控制旅游废弃物环境污染与生态影响的关键手段。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入境游客为研究对象,利用网络爬虫程序,采集Tripadvisor旅游评价网站社区发布的用户贡献内容,设计了旅游景区感知形象评价指数、好评率等指标,结合SPSS统计分析方法与文本分析方法,利用Leximaner软件识别北京5A级旅游景区感知形象的构成要素,分析不同旅游景区、不同游客评价等级的感知形象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入境游客感知形象的构成要素主要包含五个方面:吸引物、体验、服务、人们及交通等。慕田峪长城旅游区、天坛公园国际形象评价值最高,恭王府景区国际形象评价值最低;与游客评价等级1~3级关联密切的景区为:明十三陵、恭王府和故宫,入境游客对于景区提供的纪念品、食物、门票等方面服务并不满意。与旅游景区形象4~5评价等级密切相关的景区为:慕田峪长城、颐和园、天坛和奥林匹克公园,入境游客对于景区旅游吸引物、景区内部交通及接触的当地居民等旅游体验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8.
旅游景区的概念及相关学术语境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景区研究的内容一般具有较为事务性的特点,常见综述景区的历史发展过程,给出各种因人而异的定义,讨论具体利益的事务之复杂关系。该文提出了旅游活动专属空间定位,围绕此核心概念,就旅游景区属性结构、功能演变及其类型进行了基于诠释但面向建设的研究,力图搭建关于旅游景区概念及其相关的学术语境。研究中讨论了时间景区、基于任意性原则的属性结构、围概念性、景区功能演化、景区类型多样化等范畴。  相似文献   

9.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旅游流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流空间结构特征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空间状态,能够反映出一定区域内旅游要素的空间组织形态,对其进行研究可为旅游活动管理提供指导。本文以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旅游流空间结构为研究对象,利用旅游网站平台获取642篇有效游记,采用内容分析法从中提取出研究所需的旅游线路,利用地图分析法对景区旅游流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了景区的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1)五台山景区单景点旅游流主要分布在台怀镇核心区的黛螺顶、显通寺、塔院寺和五爷庙4个景点。多景点旅游流主要分布在台怀镇内的"一区七点"。显通寺和塔院寺、菩萨顶和显通寺、五爷庙和塔院寺三对节点间的旅游流流量位居前列;(2)五台山景区旅游流网络规模为54,密度为0.19,点度中心势为0.43;(3)五台山景区旅游流网络节点中,黛螺顶、罗睺寺和西台为起点,黛螺顶、显通寺、菩萨顶、罗睺寺、殊像寺、塔院寺和五爷庙为核心节点,终点包括菩萨顶和龙泉寺;中介点包括黛螺顶和五个台顶;黛螺顶、北台、南台和南山寺占据着结构洞位置。通过研究为五台山景区合理布局旅游设施、规划旅游路线和高峰期旅游容量的控制等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弥补景区尺度旅游流空间结构研究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旅游景区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分析边疆省域旅游网络结构,识别网络中的景区角色,可凸显景区空间功能,促进边疆地区旅游业高效发展。研究基于在线预定数据,利用模块化分析、景区角色识别模型和最优尺度回归方法,对典型边疆省域云南省内126家旅游景区进行网络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①云南省旅游流网络呈现6个群集模块,模块在旅游流网络中地位由其主要角色决定,目的地内景区模块化趋势明显,形成“三核心、多轴线”的模式;②旅游景区识别为核心景区、重要景区、普通景区及边缘景区4种角色, 高等级景区核心枢纽地位突出,具有显著的集聚扩散效应,重要景区与核心景区联系紧密,普通和边缘景区集中在滇东南部,联系疏散;③边疆省域内民族性强、海拔高、差异大、资源禀赋高的景区客流量大。研究结果可为云南省加强全域旅游建设、推动旅游产业布局及景区角色定位、品质升级方面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1.
旅游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回顾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刘锋 《地理研究》1999,18(4):434-443
全面回顾了我国旅游地理学近20年的来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三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和所取得成绩,并对旅游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的理论和方法进展和旅游地理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评述,章最后总结了旅游地理学发展的经验,认为地理学的旅游应用拓展,既推动了旅游地理学这门发支学科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也将促进地理学本身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由于旅游目的地系统的多元和综合属性,其研究内容往往呈现跨学科的属性,涵盖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进化论和复杂系统论为理论基础,强调历史过程和空间异质性的演化经济地理学,因其超越原有的单线逻辑的叙事而受到旅游研究者的关注。作为旅游目的地研究的新范式和新理论,演化经济地理学被应用于旅游目的地的演化路径和演化动力机制,并为其提供了“结构—过程”分析视角。而另一方面,中国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及演变,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有着较大区别,只有在充分立足于中国旅游目的地的实际状况和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构建“中国特色”的旅游目的地理论体系,探索更为多元化的旅游研究方法。加强与政治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研究的结合能够为中国的旅游实践提供较为宏观尺度的政策分析视角,进而有助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转型升级;加强中微观层面的多尺度耦合机制和多元主体行为研究,将有助于探索不同利益相关者参与下中国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3.
中国草原旅游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原旅游发展在我国逐渐成为热点,研究文献不断出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发展战略、旅游经济研究、地方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地管理、旅游环境影响、旅游资源一般理论、旅游产品研究、旅游美学研究、旅游文化研究、目的地营销、旅游纪念品和旅游法规等领域。研究具有明显的时段性,作者所在地域与研究区域具有高度一致性,研究内容过于集中,研究方法以定性描述为主。今后要注意规范旅游研究方法,注重多学科交叉相融,细化研究领域,拓展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杨建明 《地理研究》2010,29(5):830-840
旅游生态负荷是指特定地域空间旅游业发展对自然生态系统施加的压力,是旅游人地关系的具体体现。基于对旅游生态负荷现象诱发因素的分析,从旅游者压力、旅游交通负荷和旅游建筑性侵害3个方面寻找人口密度、旅游密度、千人客车拥有量、公路网密度、旅游饭店床位密度、旅游森林负荷6个相关指标,通过模型的构建,对中国旅游生态负荷的省际差异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旅游生态负荷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沿海大于内陆、东南部大于西北部的总趋势,其中旅游生态负荷最高的地区位于中东部沿海。针对中国旅游生态负荷的空间差异,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措施,是保证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余向洋  沙润  胡善风 《地理研究》2013,32(1):191-200
季节性是旅游明显而又重要的特征,要实现旅游业的高效管理,对于旅游季节性的充分理解是必不可少的。本研究以同一旅游目的地区域内的近邻景区为案例(西递、宏村和黄山),利用“十一五”期间的连续月度数据,采用季节调整方法对近邻景区客流的季节性进行分析和比较,在此基础上,运用协动性分析方法,进行近邻景区客流季节性和非季节性因素的动态关联分析,借助动态关联分析结果,探究景区客流季节性的形成根源,反映近邻景区相互作用等非季节性因素在季节性上的表现。研究表明,结合景区间相互作用等非季节性因素进行景区客流季节性研究,有利于全面认识和理解景区客流的季节性,从而增强景区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旅游活动对土壤环境影响的国内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也日益突出, 作为对旅游干扰反应最为敏感的环境因子之一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环境健康状况有重要的影响。基于此, 本文对国内相关学者的研究进行了简单的综述, 将中国旅游活动对土壤环境影响的研究历程大体上分为初步探索和快速发展2 个阶段, 并且分别就文章数量、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细阐述了这2 个阶段的不同特征。在此基础上, 分别就旅游活动对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活动下的各个方面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行了分类综合。总结了现阶段中国区域旅游活动对土壤环境影响研究中的研究内容、研究区域和研究尺度等方面的4 大特征, 揭示了现阶段中国旅游活动对土壤环境影响研究中参考标准、研究内容、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方面的不足以及该领域未来发展的趋势与热点, 以期为今后旅游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研究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7.
冰川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川旅游是现代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冰川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着重要影响。冰川分布偏远、进入性差、旅游活动专业性强等因素制约着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尚未形成系统性的理论研究体系。论文梳理了国内外冰川旅游相关研究成果,从冰川旅游的概念与内涵、冰川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冰川旅游发展效应、气候变化对冰川旅游的影响及应对等方面进行了总结,评述了国内外冰川旅游在研究时间、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上的差异,提出了冰川旅游研究的难点和突破口。在此基础上,提出冰川旅游研究应基于资源学和地理学科特点,以旅游地域的人地关系演化为着眼点,从冰川旅游的资源基础、景观价值评价与适宜性开发、冰川旅游发展模式、目的地管理与社区建设等方面构建研究框架,指导中国冰川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苏飞  莫潇杭  童磊  郑珂  曹轶蓉 《地理科学》2020,40(2):280-288
适应性思想和方法因符合生物多样性保护要求,对实现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改善旅游地社区生计具有重要意义,业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在对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研究文献系统分析基础上,从研究尺度、研究对象、评估方法和分析框架4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与评述,研究发现:研究尺度宏观微观相结合,以小尺度研究居多,中尺度研究需加强,研究对象需要多维度融合;研究结合多角度框架分析,主要包括“脆弱性-适应性”“恢复力-可持续性”和“恢复力-适应性”3种类型,促进多元化评估方法在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研究中的应用;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需综合多学科领域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9.
旅游食物消费是旅游消费的首要内容。随着旅游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旅游食物消费近年来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目前,国内对旅游食物消费的研究仅限于对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旅游食物卫生等方面,处于描述性研究的初级阶段。国际上旅游食物消费研究起步较早,内容也较为全面,除对旅游食物安全风险、食物旅游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进行广泛探讨外,更在游客食物消费行为、旅游食物消费综合效应等领域取得了系统成果。本文利用文献分析方法,在综合分析和梳理国内外食物消费研究文献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旅游食物消费发展阶段和特征,并重点从游客食物消费行为模式、旅游食物资源开发、旅游地美食节庆与营销、旅游食物安全与风险、旅游食物消费与旅游地发展、旅游食物消费环境影响与可持续发展等6个方面对旅游食物消费的研究内容和进展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中国现阶段旅游食物消费研究应关注的重点领域和方向。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旅游活动大众化,游客拥挤愈发常态化。全面梳理游客拥挤的研究进展对于强化游客管理、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游客拥挤的内涵、测度、生成机制、影响因素、作用效果等多个角度进行文献梳理,研究发现:1)游客拥挤是游客对所处游览环境的负面评价,是对空间拥挤和人群拥挤的消极感知,刺激超载理论、社会干预理论及期望理论对游客拥挤的生成具有较好的解释效应;2)游客拥挤感存在明显差异,该差异主要来源于个体、空间场景及人群环境等因素,社会认同理论、唤醒理论、规范理论及曼宁理论能够有效解释游客拥挤感知差异的生成;3)游客拥挤易对游客情感、旅游满意度与忠诚度产生负面影响,易引发产品转换、合理化、置换等调试行为。今后研究可结合时空情境,关注游客拥挤的差异化测量、识别影响游客拥挤的关键因素以及探明游客拥挤的多元影响,如游客拥挤对景区管理、目的地规划布局、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