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苦大仇深的周宣王上台时,整个国家是风雨飘摇的,其主要原因,就是西周土地所有制度在实质上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西周中央政府对于国土资源的掌控力量越来越弱,而与之相伴的,就是一系列与土地相关的腐败案件开始出现,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碉生行贿召公案”。这个召公,就是那个用自己儿子换来周宣王性命的西周高官。  相似文献   

2.
(上)前面说到的裘卫家族,其地位在西周早期还比较低下,到裘卫这一辈,才利用手里掌握的手工业资源,为自己交换了大面积的耕地,奠定了发展的基础,地位一代比一代高.到宣王、幽王之时,该族已经可以与大贵族毛公世家通婚,其地位之显赫可见一斑.像这种庶姓贵族社会地位上升的现象,随后不断出现,新兴的贵族已经作为一支重要的力量,进一步冲击着周王朝的土地制度.  相似文献   

3.
<正>西周的土地政策里,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准开垦私田,所有的土地都是天子、诸侯国、大夫或者卿的,其他人都只不过是土地上的奴隶。但一件新发现的青铜器文物,却记载了一  相似文献   

4.
随着西周社会的发展,"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种土地所有形式已经开始慢慢发生动摇。从几件出土的青铜器上,我们可窥见一斑。从卫的铭文得知,有一个叫裘卫的人,可能来自防守西周与犬戎交界地带的游牧部族,专门从事与畜牧相关的营生。裘是他的官名,说明他还担任负责周王朝皮革服装制作的一个小官。裘卫是非姬姓的小官,在穆王后期,这个官职有点  相似文献   

5.
<正>周宣王上台后,通过法文、武、成、康之遗风,专心致志发展生产,国家实力大大增强。原本不听话的各级地方领导——诸侯,也纷纷归顺,周王国一时呈现出了兴盛的局面,史称"宣王中兴"。  相似文献   

6.
(上) 值得欣慰的是,苦大仇深的周宣王上台后,确实做出了一番成绩。  相似文献   

7.
公元前782年,周宣王病逝,儿子周幽王继位。周幽王即位不久,陕西泾河、渭水、洛水就发生了地震,因为地震导致山体垮塌,可能堵塞了河流的源头或者上游,导致河流干枯,土地得不到滋润,接着又发生了旱灾,老百姓缺少钱财物用,没饭吃。地震对于土地资源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再加上那时人们对天地力量有一种绝对的敬畏和迷信,百姓认为要大难临头了,国家形势很是危急。  相似文献   

8.
(上)前面说到的裘卫家族,其地位在西周早期还比较低下,到裘卫这一辈,才利用手里掌握的手工业资源,为自己交换了大面积的耕地,奠定了发展的基础,地位一代比一代高。到宣王、幽王之时,该族已经可以与大贵族毛公世家通婚,其地位之显赫可见一斑。像这种庶姓贵族社会地位上升的现象,随后不断出现,新兴的贵族已经作为一支重要的力量,进一步冲击  相似文献   

9.
工业时代的来临也带来了一种文化革命:所有东西都可以当作消费品,包括土地。本世纪初的一个冬日里,我到陕西关中西部采风,发现当地县里建了个青铜器博物馆,收集了一些周王朝遗留下来的国宝级文物。其中一件器物上的铭文吸引了我,经查证,那大概是两千九百多年前,周共王的大臣们私下里进行器物与土地之间交易的纪事。这说明西周以来实行的井田制已经开始崩溃,也说明中国历史有记载的土地交易从此开始了。公元前645年,晋国和秦国打仗,晋国输了,连晋惠公都被秦国抓走了。怎么办?晋国的大臣想了个办法:他们假称奉了国君的命令,  相似文献   

10.
正《城市化转型与土地陷阱》作者:华生出版社:东方出版社定价:55.00华生是个明眼人,而这本《城市化转型与土地陷阱》正是其以"土地问题"为核心,为中国实现成功转型,走出发展困局而做出的铮铮建言。华生把握问题的不凡功力可以概括为"准、全、实"三个字。所谓"准",就是能够找准根本原因,把握主要矛盾。这是华生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土地制度问题实是当今社会种种乱象的肇始。为何说土地是一切的根本?  相似文献   

11.
正我国古代并没有形成以权利公示为目的的不动产登记制度,现代意义上的不动产登记制度起始于20世纪初。我国的不动产登记最早源于土地管理制度,而土地管理制度又与土地所有制密切相关。古代登记:以征税为目的夏、商、周时期实行的是井田制,这仍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形式,土地不能买卖,故土地管理也就相对简单,更无须进行登记。周朝末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地的私有制开始萌芽。但真正意义上的土地私有制则是始于商鞅变法,从此"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汉书·食货志》),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而土地私有制  相似文献   

12.
土地是宝贵而不可再生的资源,土地利用问题一直是城市规划和发展建设中的核心问题。每一个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过程都是土地资源利用的具体呈现。因此,城市规划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当前,我国城市土地资源还存在着一些利用不合理和资源浪费的情况,让城市土地资源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效。文章首先浅析了我国城市规划与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再尝试提出城市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规划的措施,旨在为解决当前城市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问题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正"夫国家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上之人民,而治其所居土地之事。"土地与国家、人民、政权历来密不可分,土地不仅是历史的舞台,也是治国的载体。封建,本义指封土建国。封土,划分土地疆界;建国,建立诸侯封国。分土而治的思想,不仅贯穿着商周、两汉、魏晋诸朝的衰荣,还深刻影响着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进程。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与近代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封建社会"概念不同,"封建"一词源于古时的分封制。"封"本义始于"丰"字,甲骨文、  相似文献   

14.
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都是脚踩在土地上写成的。而中国人,又是世界上最善于种地也最乐于种地的族群。会种地的民族,自然对土地看得最重,与土地的纠葛和牵绊也就格外悠远绵长。正如柏杨在《中国人史纲》所讲述的那样",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个民族像中华人这么喜爱耕种。中华人足迹所到之处,必然地会出现青葱的农田。一个中华人就是一棵树,离不开泥土,而且紧抓着泥土,根深蒂固。"人们吃土地,穿土地,生长在地上,归葬于土中。可以说,无数的先人在大地上舒展的个体命运汇集到一起,就是一部人与大地的故事集,就是一部厚重的华夏史。本期继续连载《中华五千年国土资源风云录》的第一部———《青铜时代的土地战争》。它从一个特别的角度,让我们得以窥见我们的先祖是如何去认识、了解和掌控土地资源的,它用尽可能忠于过往但又不失鲜活滋味的文字,为我们展现出惊心动魄而又趣味盎然的历史的另一面。沙场上的金戈铁马,宫廷内的权谋术数,闺房里的儿女情长……这些并不是历史的全部——人与土地的千古传奇,才更宏大,也更精彩。  相似文献   

15.
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都是脚踩在土地上写成的。而中国人,又是世界上最善于种地也最乐于种地的族群。会种地的民族,自然对土地看得最重,与土地的纠葛和牵绊也就格外悠远绵长。正如柏杨在《中国人史纲》所讲述的那样,"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个民族像中华人这么喜爱耕种。中华人足迹所到之处,必然地会出现青葱的农田。一个中华人就是一棵树,离不开泥土,而且紧抓着泥土,根深蒂固。"人们吃土地,穿土地,生长在地上,归葬于土中。可以说,无数的先人在大地上舒展的个体命运汇集到一起,就是一部人与大地的故事集,就是一部厚重的华夏史。本期开始连载的《中华五千年国土资源风云录》的第一部——《青铜时代的土地战争》,是一段旨在梳理人与大地故事的文本。它从一个特别的角度,让我们得以窥见我们的先祖是如何去认识、了解和掌控土地资源的,它用尽可能忠于过往但又不失鲜活滋味的文字,为我们展现出惊心动魄而又趣味盎然的历史的另一面。沙场上的金戈铁马,宫廷内的权谋术数,闺房里的儿女情长……这些并不是历史的全部——人与土地的千古传奇,才更宏大,也更精彩。  相似文献   

16.
随着各地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了新的发展态势,各地为抢项目、上项目纷纷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土地被征用,大批农民失去土地,保护土地和发展经济之间出现不和谐的音符,由此引发了一连串的问题.解决因发展而带来的问题,做到发展经济与保护土地协调一致,应当做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7.
虽然,周宣王的老爸周厉王曾采取强盗手法掠夺财富,为中央政府积累了一定的实力,但终究又被国人暴动以及十几年的国中无王、周召共和时期消耗殆尽。这就像人得了一场大病一样元气尽伤,这时候频繁发动战争,饷银、粮食供应跟不上,兵器、战车、铠甲、头盔等来不及制造更新,军队也没有良好的训练,犹如病后去参加马拉松比赛一样,无疑是自取其辱...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我国土地市场建设中的问题分析,得出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与加强土地市场建设的结论.目的就是要进一步促进土地市场健康、规范、有序发展,从而发挥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要把国家的资金用好,真正发挥土地整治项目的综合效益,就要不断加强和规范土地整治项目管理,而项目档案资料就是规范土地整治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项目档案管理对于项目管理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不但体现了项目法人的管理水平,同时也是土地整治项目规范化管理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随着各地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了新的发展态势,各地为抢项目、上项目纷纷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土地被征用,大批农民失去土地,保护土地和发展经济之间出现不和谐的音符,由此引发了一连串的问题。解决因发展而带来的问题,做到发展经济与保护土地协调一致,应当做好以下几点:认真贯彻温家宝总理重要谈话及国土资源部紧急通知精神。温总理的谈话,贯穿了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执政理念,准确把握了当前现实与变化趋势,提出了不少新的重要论断,内容更为丰富,要求更加严格。作为地市级政府来说最主要的就是要认真学习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