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2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富铀烃源岩铀的赋存状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组长7段是一套深湖相富铀烃源岩,铀含量很高,其矿物学特点是富含胶磷矿、草莓状黄铁矿、有机质等.通过光片、扫描电镜、电子探针、能谱分析、α放射性照相等研究方法,分析了长7段富铀烃源岩中铀的赋存状态,结果表明铀除了以类质同象赋存于胶磷矿中,以及以吸附态赋存于黄铁矿和有机质中以外,还在长7富铀烃源岩中...  相似文献   

2.
相山铀矿田为中国最大的火山岩型铀矿田,其中北部花岗斑岩型铀矿床资源储量占总储量的36.65%.虽然前人对相山矿田北部花岗斑岩进行了系统研究,但是关于花岗斑岩中矿物化学研究较为薄弱.本次研究运用电子探针技术对相山北部花岗斑岩中黑云母及绿泥石进行了矿物化学分析,并探讨了成岩成矿意义.结果表明:(1)相山北部产铀花岗斑岩黑云母为铁质黑云母.花岗斑岩岩浆结晶温度为721~753℃,平均737℃,氧逸度lgf(O2)为?14.8~ ?15.7,形成压力为112~147 MPa,侵位结晶深度为4.1~5.4 km.岩石成因类型为A型花岗岩,形成于板内拉张构造环境,物质来源于上地壳部分熔融;(2)相山北部绿泥石为蠕绿泥石,属于富铁绿泥石,形成于还原环境.绿泥石形成温度为230~271℃,平均值为258℃,属于中温热液作用范围;(3)花岗斑岩中铀的载体主要为黑云母包体中含铀副矿物.矿前期,热液流体交代黑云母形成绿泥石,使得黑云母内含铀副矿物中的铀活化转移为分散吸附状态的铀,被绿泥石等矿物吸附于矿物晶格表面或矿物裂隙,为成矿期热液提供了铀源.  相似文献   

3.
花岗岩铀成矿作用的模拟实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花岗岩铀成矿作用的"铀预富集系"和沉淀等理论进行一系列实验模拟。对华南产铀花岗岩及其母岩进行"部分熔融实验",可知其寒武系等下古生界是形成产铀花岗岩重要母岩之一。实验表明,岩浆温度下产铀花岗岩流体(f)与共存相熔体(m)铀分配系数Kf/m测定值明显<1,这说明铀强烈趋向熔体,不断重熔会使花岗岩更富铀。岩浆结晶过程中流体(f)与结晶熔体(c)铀分配系数Kf/c随结晶作用加强而增长,说明对形成热液铀矿床有利。岩浆结晶过程中晶体与晶体共存相间铀的分配系数中,以含铁物质与铀矿物共存相间铀的分配系数为最大。此结果与产铀花岗岩含晶质铀矿,黄铁矿含铀较高,黑云母结晶捕获一定量铀的地质事实相一致。成矿前的"前提蚀变"阶段的铀活化实验得出,黑云母在白云母化时铀释出约达3%~30%;花岗岩白云母化过程中,全岩将有30%~60%的铀释出。在花岗岩白云母化时锆石迁出铀可达1.4%~21%。晶质铀矿在花岗岩白云母化时发生崩解和部分溶蚀,实验得出转入溶液的w(U)为(1.04~1.30)×10-6。大量水-岩反应的热液实验表明,在封闭体系统的溶液中,随压力(pH2O)降低,产铀花岗岩中的铀溶解增加(最高可增达2~3个数量级),从而打破了"压力降低铀沉淀"的一般传统说法。对热液铀矿成矿机理进行多次实验取得如下新认识:(1)适度脱碳酸(或脱CO2)对铀沉淀有利;也可使铀-硅-碳酸盐体系中的"铀-硅分离"沉淀;(2)成矿溶液"pH显著降低(落差)"是铀沉淀几大因素中的关键。这些实验结果证实和发展了"地层、岩石等预富集系"理论,并有重要找矿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变质改造过程中原始沉积岩和火山岩层中的铀的活动规律,首先由它在岩石中的存在形式所决定。根据结晶化学性质,铀属于这样一类元素:以类质同像形式进入常见矿物晶格中的数量极为有限,在变质岩中形成独立矿物的铀数量一般也是很低的,吸附于矿物的缺陷、表面和微裂隙中与矿物晶体结构无联系的原子、分子分散状态是它的主要存在形式,仅有一小部份呈类质同像形式聚集在副矿物中。这类元素(其中也包括铀)是最活动的。在变  相似文献   

5.
采用电子探针、能谱及背散射分析、扫描电镜、微区X射线荧光等实验方法,详细研究了钱家店铀矿床铀的赋存形式、含铀矿物类型,并对铀矿物相关的矿物组合类型及成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钱家店铀矿区铀的赋存形式包括铀矿物、吸附态铀以及含铀矿物三大类。其中,铀矿物类型主要为沥青铀矿,铀石次之,仅在局部可见含钛铀矿物等;吸附铀主要为高岭石吸附和有机质吸附。铀矿物常与黄铁矿、铁白云石、高岭石等密切共生,多呈胶状发育在黄铁矿、铁白云石边缘及裂隙内,也有呈粒状、球粒状独立分布,少数分布在碎屑颗粒内部。(2)研究区至少存在两期铀成矿相关流体:一期中性-弱碱性含铀流体形成的铀矿物围绕黄铁矿边缘发育,形成环边、似环边状,同时形成铁白云石为主的碳酸盐围绕黄铁矿外围发育;另一期含铀流体形成的铀矿物呈脉状充填在黄铁矿内部,无碳酸盐形成。(3)铀矿物(特别是铀石)中含有丰富的磷元素,扫描电镜也发现部分样品中存在富磷元素的微球粒状的铀石集合体,初步认为这是低温流体下微生物参与铀成矿作用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6.
李义尧 《沉积学报》1989,7(3):121-128
本文指出除了通常认为的蒙脱石类粘土矿物能吸附较多铀之外、埃洛石也能较多地吸附铀.文中介绍了含铀埃洛石的特征.实验表明埃洛石有膨胀性.埃洛石不但能够由其表面吸附铀,铀也能以铀酰(UO2)2+方式进入埃洛石的层间.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形成不同的富铀粘土矿物.富铀蒙脱石是在碱性环境中形成的,而在中酸性环境中就形成富铀埃洛石.  相似文献   

7.
由于萤石(CaF_2)的钙离子半径(1.06)与钍离子半径(1.10)、特别是与四价铀离子半径(1.05)相似,所以铀和钍常常置换萤石中的钙而进入萤石晶格。此外,铀和钍还能以吸附形式赋存在萤石裂隙中或其表面上,或者成为独立的矿物以固体包体形式存在于萤石中。因此,萤石常含有铀和钍,加之周围岩石中也经常含有放射性元素,从而形成了放射场。萤  相似文献   

8.
粘土对地下水中U(Ⅵ)的吸附作用及其污染控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行了U(Ⅵ)在粘土上吸附的批实验,其中,粘土样采自我国南方某大型铀尾矿库库底.实验结果表明,U(Ⅵ)在粘土上的吸附与浸泡液的pH值呈强烈的非线性关系,在pH值近中性时,U(Ⅵ)在粘土上的吸附达到了一个最大值,而在偏酸性或偏碱性条件下,U(Ⅵ)在粘土上的吸附迅速减少;运用表面络合理论建立了U(Ⅵ)在粘土上吸附的表面络合模型(DLM),该模型很好地拟合了实验数据.模型检验表明,它可以精确预测U(Ⅵ)在不同热力学条件下的吸附行为;此外,模拟结果表明,U(Ⅵ)的粘土上吸附在酸性条件下受固液比(M/V)影响明显,而在碱性条件下主要受浸泡液中HCO3-和CO2-3的控制.  相似文献   

9.
宁安盆地航空伽马能谱特征及铀成矿远景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最新的航空伽马能谱数据,分析了宁安盆地以及501铀矿床的航空伽马能谱特征。并利用铀转换参数(初始铀、活性铀、铀迁移系数)分析了本区的铀源条件,结合盆地基底、构造、岩相岩性、水文地质等成矿条件进行了铀成矿分析和远景预测。最终预测了3处铀成矿远景区段,对本区进一步找矿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铜(Ⅱ)在高岭石表面的吸附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天然水体系中,铜、铅、镉等重金属元素的形态分布、迁移、归宿和生物有效性强烈取决于重金属元素在水体颗粒物表面的分配趋势.本文对铜(Ⅱ)在常见的重要粘土矿物--高岭石表面的吸附进行了实验和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在同时考虑自由水合离子CU2+和羟基金属离子CuOH+与高岭石表面络合的情况下,单一表面基团、无静电表面络合模式能很好地描述铜(Ⅱ)的吸附行为.拟合得到的CuoH+的络合常数比Cu2+的大得多. 铜(Ⅱ)在高岭石表面的吸附量随pH值的升高而增加.吸附铜的两种表面化合态,>SOCu+和>SOCuOH的浓度在实验的pH范围内,也随pH值升高而增加,并且以>SOCu+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