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周成虎  于静洁 《地理学报》2023,(7):1659-1665
1949年以来中国水文地理研究经历了4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分别为河流水文主导时期、区域水文与实验水文快速发展时期、水资源与水环境主导时期和水系统综合与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时期。中国水文地理研究在河流水文与水文区划、水文实验与水文分析、水循环机理与水文模型、水系统和社会经济综合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原创性成果。本文梳理了水文地理学不同发展阶段的研究特点,以在学科发展和服务国家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的科研工作和系列成果为例,回顾中国水文地理研究的历程,希望以此启发当代水文地理学研究,促进水文地理青年学者的成长。  相似文献   

2.
水文地理研究发展若干问题商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水问题研究一直是我们国家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关系到社会稳定、民生福祉、经济发展等一系列国家重大需求。水文地理是水文学与地理学交叉学科,主要采用地理学原理、观点和方法。陆地表层系统的提出对水文地理的系统性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首先,对水文地理学的交叉关联、研究内容、全球水系统和生态水文研究的兴起进行阐述;其次,在总结陆地表层系统论思想的主要倡导者及其观点后,讨论了地理研究综合性和区域性的关系,提出综合性、区域性和时空动态过程机理等“三性”应是水文地理系统的研究思想;再次,基于学科基础理论的扩展,给出深化水文地理时空动态过程机理的系统科学技术的几个案例;最后,讨论了中国水文地理研究的几个重点发展方向,主要包括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生态水文四大平衡动态演变过程机理、水资源可再生性维护、“蓝绿水”的认知意义、水文地理区划与制图技术及智能技术等。  相似文献   

3.
《干旱区地理》2013,36(1):194
《干旱区地理》1978年创刊,是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具体包括:自然地理、全球变化及大气科学、水文与水资源、生物与土壤学研究、环境变化、生态及其生态系统建设、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的应用、动植物生态学与动植物地理学、区域地理与可持续发展、灾  相似文献   

4.
正《干旱区地理》1978年创刊,是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具体包括:自然地理、全球变化及大气科学、水文与水资源、生物与土壤学研究、环境变化、生态及其生态系统建设、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的应用、动植物生态学与动植物地理学、区域地理与可持续发展、灾  相似文献   

5.
《干旱区地理》2007,30(3):464-464
《干旱区地理》主要刊载干旱区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具体包括:自然地理、全球变化及大气科学、水文与水资源、生物与土壤学研究、环境变化、生态及其生态系统建设、地理信息与遥感技术的应用、动物生态学与动物地理学、区域地理与  相似文献   

6.
《干旱区地理》2008,31(2):312
《干旱区地理》主要刊载干旱区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具体包括:自然地理、全球变化及大气科学、水文与水资源、生物与土壤学研究、环境变化、生态及其生态系统建设、地理信息与遥感技术的应用、动物生态学与动物地理学、区域地理与  相似文献   

7.
《干旱区地理》2008,31(3):486
《干旱区地理》主要刊载干旱区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具体包括:自然地理、全球变化及大气科学、水文与水资源、生物与土壤学研究、环境变化、生态及其生态系统建设、地理信息与遥感技术的应用、动物生态学与动物地理学、区域地理与  相似文献   

8.
<正>《干旱区地理》1978年创刊,是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具体包括:自然地理、全球变化及大气科学、水文与水资源、生物与土壤学研究、环境变化、生态及其生态系统建设、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的应用、动植物生态学与动植物地理学、区域地理与可持续发展、灾  相似文献   

9.
<正>《干旱区地理》1978年创刊.是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具体包括:自然地理、全球变化及大气科学、水文与水资源、生物与土壤学研究、环境变化、生态及其生态系统建设、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的应用、动植物生态学与动植物  相似文献   

10.
《干旱区地理》主要刊载干旱区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具体包括:自然地理、全球变化及大气科学、水文与水资源、生物与土壤学研究、环境变化、生态及其生态系统建设、地理信息与遥感技术的应用、动物生态学与动物地理学、区域地理与可持续发展、灾害与防治、资源开发与利用、干旱区与大气圈、  相似文献   

11.
吕宪国  黄锡畴 《地理科学》1998,18(4):293-293
回顾了我国湿地研究,尤其是近10年的研究进展,包括湿地资源的综合考察,湿地基本概念的开发,湿地功能研究、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并对我国湿地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13.
《Urban geography》2013,34(8):698-719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structural effects of colonization on city-size distribution in Bangladesh. It also explores how development policies of independent Bangladesh impacted subsequent patterns and trends of urbanization in the country. The urban structure is analyzed using rank-size plots, a rank-size regression model, and a rank-mobility index. The historical analysis of city rank-size relationships reveals the structural effect of the policies of the British to concentrate urban functions in few urban centers, the Pakistani period of primate-city development, and the deconcentration policies of the Bangladeshi period. The top few cities continue to dominate, irrespective of Bangladesh's government plan to reverse development polarization caused by urban primacy.  相似文献   

14.
15.
甘肃省各地区自然、社会、经济、文化、人口差异很大,影响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的因素也各不相同,为了分析清楚甘肃省经济发展与人口空间分布的现状,本文采用2004年最新统计数据对甘肃省经济不均衡性与人口分布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首先通过计算基尼系数和地理联系率,分析比较了甘肃省主要经济部门与人口空间分布的集中与分散程度,然后通过计算地区综合经济指数、文化水平综合均值,分析甘肃省综合经济水平与人口发展的相关关系,从经济部门的内部组成与外部综合经济实力两个方面分析了甘肃省经济与人口分布以及综合经济水平与综合人口素质的空间关系,为甘肃省经济合理布局和适度人口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意见,为地区经济、人口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17.
18.
This is the last in a series of reports on various aspects of geographic research in Japan. The series has been sponsored by the United States Committee for the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 Union in anticipation of the 1980 IGC in Tokyo. Like its predecessors, this report has been modified by H. Jesse Walker, member of the Committe, for the benefit of English-speaking readers of 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我国南极陨石的收集、分类和研究工作进行了回顾和阶段性的总结。4次格罗夫山考察共发现陨石样品9834块,其中已完成和计划2008年完成分类的陨石共2431块。在正式公布的684块已分类陨石中,鉴定出2块火星陨石、2块灶神星陨石、6块橄辉无球粒陨石、5块中铁陨石、1块橄榄陨铁、1块铁陨石以及10块碳质球粒陨石等特殊样品,并对其中的部分样品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建议拓展南极陨石的收集,持续开展陨石的分类工作,并提出我国南极陨石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20.
Different types of farming in metropolitan areas show both negative and positive responses to urban and nonurban forces of change. The variety of impacts has been neglected by most spatial intensity models and land use studies. This study examines census data from 1949 to 1982 in seven major U.S. metropolitan areas for six commodity types to detect regular patterns of changes in sales value, area harvested, number of animals, and intensity of production. Results show large declines in dairy farming, followed by poultry and fruit and nuts; some recent recovery in vegetable crops; and steady increases in both low value field crops and high value horticultural specialties. A trend toward polarization of metropolitan agriculture is indicated. Results also show differences between inner and outer urban fringe areas and a decline in the differential in intensity of production between metropolitan and non-metropolitan agricul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