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文熙 《水科学进展》1993,4(4):326-326
敬爱的谢家泽同志离开我们已经1年多了.记得他刚动过第二次手术,到我家来探望我的疾病时,他容光焕发,动作灵便,完全不像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使我万分欣羡.现在面对着当时他坐过的沙发,他的音容笑貌还宛在眼前.他是与我共事50多年的老友,失去了他,真使我哀伤万分.  相似文献   

2.
李连捷先生是我国土壤科学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我国土壤科学的教育家,为土壤科学发展的地学理论基础和生产应用做了大量工作。我作为李连捷先生的研究生,有幸在先生身边度过了10年,切身体会到了他对研究生的关心和培养。他不仅教我学业,而且教我做人。他渊博的知识、宽广的胸怀和幽默的谈吐让我难忘。他注重调查研究,力求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他不墨守成规,注重创新发展;他精益求精,不畏困难,不怕挫折,乐观地面对人生都给我留下了终生受益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3.
<正>与杰瑞最后一次通话是2016年5月底,我在江南老家,他在美国。当时接连收到他的两封电子邮件,先是问我能否帮他一个忙,然后说自己已经力所不及了。我打电话过去,万里之外传来的声音显得格外脆弱,没有往常的精神气魄。他跟我说,他作为通信作者刚投出一篇论文[1],问我愿不愿意代他全权负  相似文献   

4.
去年是我的导师杜兴斯基教授诞辰100周年, 看到许多俄罗斯冰川学者对他回忆的文章, 激起了我对他的深切怀念. 他在雪崩和冰川学的成就, 他严谨而求实的治学精神, 特别是引导我进入冰川学科学殿堂的亲切教诲让我终生难忘.  相似文献   

5.
周力平 《第四纪研究》2006,26(4):499-501
2005年12月,我到英国进行短期学术交流。象往常一样,我下飞机后打电话联系的第一位英国朋友就是Nicholas(Nick)John Shackleton教授。虽然Nick身体很弱,他仍然和我聊了很久。他说,他的病情波动很大,他特别提到,几天前在和汪品先教授通电话时,他实在支持不住,未能和汪老师谈完明年古海洋学会议的事情,对此深表歉意。  相似文献   

6.
王保来 《冰川冻土》2023,(3):1200-1204
从20世纪80年代初第一次阅读拉肯布鲁克博士的论文开始,我一直被他的冻土物理热学的研究方法吸引着,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我对科研课题的选择。我曾把他的热学方程应用到自己的研究。1993年在北京举行的第六届国际冻土大会期间,我与拉肯布鲁克博士相见,并在会后一起参加了青藏高原调研旅行。尽管他个头高大,但说话却很温和,是一位非常耐心的良师益友。我曾通过信件联系他,并向他请求寄送其发表的文章给我,另外,他也曾作为专家为我的文章审稿。拉肯布鲁克博士的去世是地球物理学和冻土学界的一大损失,他是冻土物理热学研究的巨匠和先驱。他在美国地质调查局的专业研究生涯长达60多年,他的研究深入到地球物理、地热热流、多年冻土、地貌,以及大地构造和地震学,并在这些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对深层冻土温度剖面的测量和研究使他比较早地提供了地球变暖及全球变化的证据。他对热油管道和多年冻土相互作用的研究避免了掩埋热油管道对冻土环境灾难性的破坏。拉肯布鲁克博士是一位多产的科学家,出版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许多文章已成为冻土学研究的基准和经典,这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和财富。在我们缅怀这位大师的同时,也为他对地球物理及冻土学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致以敬意。拉肯布鲁克博士不仅是一位科学家,他还是一位城市规划能手,他曾志愿担任所居城市市政规划委员会主任长达10年之久。为了纪念拉肯布鲁克博士,市政府最近决定用他的名字来命名一条人行道。  相似文献   

7.
大山情怀     
胡俊芳 《河南地质》2011,(10):50-50
最初认识老李,是在那年的表彰会上。他作为年度先进代表发言,据说他有经验,有水平,应该能洋洋洒洒说上一段,可他仅仅说了一句就结束了。他说:"资源是珍贵的,我们一定要尽自己的所能保护好它,为子孙后代造福。"可就因为这一句铿锵有力的心里话,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我也因此记住了他,没想到有年单位轮岗,我去了他所在的那个乡所,  相似文献   

8.
我国杰出的结晶学家和矿物学家彭志忠教授离开了我们,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失去了一位亲密的良师益友。三月三日早晨,鄂莫岚老师告诉我:“彭志忠病重,癌症晚期,恐怕不行了”。我感到十分突然。一月廿四日,参加他的研究生论文答辩会后,我还曾在他家吃饭呢!当时他虽颇有倦意,却也看不出有多大毛病来。作为学生,我恳请他停止工作,休息一、两年,使身体彻  相似文献   

9.
施雅风 《冰川冻土》2003,25(4):482-484
优秀的冻土学家邱国庆同志离开我们快四年了,在我脑海里一个抹不去的影子是他去世之前几年,已患严重的气管炎和肺气肿病,仍然艰难的带病从事《中国冻土》专著的撰写和编图工作,他曾多次住院,我去看望,发现他虽住院养病而仍在伏案工作.一次他打电话给我,说有事要来我家商量,我说:“你身体不好,有事就在电话里讲,不必前来”,但他坚持说:“身体尚好,一定要到你家面谈”,我只好恭候,半小时后,他敲门进入我家坐下,我看他一脸浮肿病容,连续急促地喘了好几分钟,才平静下去,我实在感到不安.  相似文献   

10.
治贫先治愚     
《河南地质》2009,(4):53-53
“中国民间防艾第一人”高耀浩曾撰文记述了这样一件事:2000年3月18日,我到了一个贫困村庄,见到了一个因卖血感染艾滋病的重病人,我给他买一点药,他拿着药问我:“大夫,是不是毛主席叫你来的?”一连问了我三遍,我无言可对。我最后只能说:“你去吃药吧,多喝点水。”  相似文献   

11.
正这些年来似乎地球变小了,人的寿命变长了,90寻常,80刚迈入老年人之列。一些同事和学生为庆祝叶大年院士八十华诞及从事科研六十载在岩石学报出版一期论文专辑,邀请我作序,这才惊奇叶大年院士已近杖朝之年,我和他交往甚密,经常见面就觉不出有什么变化,也就觉不出他的年龄增长。叶大年老师和我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我称他老师是名正言顺的。最早见到他是在河南许昌地区的野外  相似文献   

12.
忆明镇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1998,18(3):193-193
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周明镇院士(1918~1996)逝世两年多了。大家都很怀念他对中国第四纪研究的积极倡导和热情的支持。谨写一点往事作为对老友的敬意。明镇和我,家庭、学历、情趣和风格都不一样。他是一个潇洒的人,我重苦于;他很聪明我则迂缓;他从不勉强人,对人不疾言历色,我往往控制不住自己。但明镇和我的性格互补,使我们很谈得来。这也可能是我们年龄相仿,走过的历程有许多相同之处的缘故吧!50年代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的建立和以后的工作中他曾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这时他已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脊椎所)工作,成为杨钟健先生十分得力的助手。在50年代到60年代,他业务精进,关于早期哺乳  相似文献   

13.
刘国纬 《水科学进展》2013,24(3):457-458
2010年仲夏,我收到陈家琦先生寄给我一本他的新作《云烟札记》。我一口气读完后在给他的回信中写道:"你所‘札记’的不是团团絮絮的云烟,而是一条绚丽的彩带。沿着这条彩带,我看到你气宇轩昂地从北京拐棒胡同走来,看到你风华正茂的少年和意气奋发的青年时代,钦佩你在战火纷飞年代投身革命的胆识,分享了你多彩的留苏生活,也勾起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们相处的历历回忆。"2012年1月11日,我去北京宣武医院看望陈家琦先生,那时他已久卧病床,靠鼻饲维持生命,可当他见到我时,目光里依然闪烁着他那固有的乐观和幽默,而那时,他还不知道与他相濡以沫50余载的爱妻已在另一家医院先他而去了。我顿时难忍酸楚,背过脸去,然后才默默地和他对视着,许久,许久。2012年6月22日,陈家琦先生去世的消息传到了南京。痛哉!人生的最后时刻是多么脆弱和无奈啊!然而这都是因为在漫漫一生中,为事业已付出了全部的生命力,乃至弥留之际再也没有一丁点气力了。  相似文献   

14.
鄧玉書同志逝世的噩耗,是雀子明同志轉告我的。我和他初次相識是在西南地質局。最后一次見面是在今年开局長会議結束后他去听克列托尔教授的学術报告。他是唯一从省局來听报告的人。听完报告,他笑嘻嘻的找到我,要求我將从前七次报告印出后一定給他看,我还沒來及把报告寄給他,他  相似文献   

15.
(一)光阴荏苒,转眼大中同志去世即将一年。每当我看到或查阅前寒武纪地质文献资料时,他的名字经常呈现在我眼前,使我不时地回忆起他的音容笑貌和进取精神。我知道大中同志的名字,大约要追溯到40多年前的1954年。当年他还是个青年学生,正在中条山实习做毕业论文。那时负责中条山铜矿勘探的是我的同班同学王植同志,他来京出差时,不但饶有兴趣地向我介绍中条山铜矿,而且还放眼未来谈到了地质事业的后继者——在他那里实习的青年学生。王植同志素以注重人才、要求青年人严格著称,他较多地提到了孙大中同志,从而使我对这位年轻人的名…  相似文献   

16.
2010年1月8日上午,一同事急匆匆来到我的办公室,问:“你知道黎祥前天晚上(1月6日)去世的事吗?”“怎么,他去世了?”我既感惊诧,又感突然——因为在我的脑海里,他虽患有慢性糖尿病,但经常医疗,又加上经常锻炼,身体总的讲还是蛮不错的。他那乐观、豁达的处事态度。常常骑着自行车上街的情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17.
正悠悠八十载,成就一位大地构造学家的人生辉煌 01 我和潘桂棠同志从1982年开始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成为同事。我们曾在中国南方岩相古地理、青藏高原科考等项目一起开展野外地质科学研究工作,并多次参加国内和国际学术会议。他对我的工作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同时他对青藏高原特提斯演化取得创新性学术成就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因为他工作出色,我卸任所长后,桂棠同志担任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所长一职。  相似文献   

18.
《广西地质》2011,(4):67-68
黄绍福(靖西县龙临镇国土所所长):韦寿增这个人特别实在,干活很拼命。下雨天,他还是歪着脖子夹住雨伞,一手握笔,一手拿着资料夹坚持工作,直到风雨太大,伞都夹不住了才肯休息。在一起工作的日子里,我听到寿增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的工作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他就是这样一位工作上追求完美的人。如今,每当我翻开征地表时,禁不住又想起寿增,仿佛他就在我的身边和我一起工作。  相似文献   

19.
年前回队.听说老白已于半年前驾鹤西归了,心中一阵怆然。认识老白,是在38年前我来队报到的时侯。一年后,我调到队部,同他在一栋楼里工作.办公室就在他办公室的斜对面。此后,我与他一直在队部工作。  相似文献   

20.
W.S.Fyfe 《现代地质》2001,15(2):122-123
仅以此文悼念陈光远教授。陈光远教授毕生献身于地质科学 ,是一位卓越的地质学家。本人与中国同行的交往始于 1 973年 ,当时我应邀参加了华北地台古老变质岩系的地质旅行。后来我又多次访问中国 ,并于 1 996年在北京成功地主持召开了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陈光远教授是我有幸结识的杰出的中国同行之一 ,在我访问中国期间他曾带我参观考察了他多年从事研究工作的矿区。陈光远教授毕业于西南联大 ,并在瑞典获得副博士学位 ,回到祖国后一直致力于地质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他为中国矿产资源的开发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发表的成果及著作涉及金矿、铁矿等许多领域 ,尤其突出的是他编著的胶东金矿省矿物学填图图集开拓了找矿矿物学的新篇章。陈光远教授生前曾多次获奖 ,他的成果得到国际同行的赞誉。他是挪威、瑞典、芬兰、丹麦地质学会的终身会员 ,并被推选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陈光远教授去世前正在与我合作进行有关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中加合作项目 ,他的去世也是该项目的巨大损失。可喜的是孙岱生教授及其同事将负起重任 ,完成陈光远教授未竟的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