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极地海底观测系统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极地海洋特殊环境对观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海底观测技术的日趋成熟,极地海底观测系统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后勤保障的高要求制约了系统的发展,目前广泛使用的仍是潜标系统.受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和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专项等支持,我国发展了极地在线近岸海洋环境监测系统、极地潜标和极地大型海—气耦合浮标等海床基观测系统,对我国的极地海洋学观测与研究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总体而言,我国的极地海底观测仍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网络体系.未来有望在北冰洋太平洋扇区和南大洋普里兹湾率先建立海床基观测体系,系统观测并揭示该海域的环境变化特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海洋环境监测现状与发展,针对目前东海区浮标站位较少、布局不均和观测功能设置不完善等限制了其在海洋预报、防灾减灾、维权执法等方面保障功能的提高问题,为满足东海区观测形势需要,结合重要流系和重要海洋现象监测、台风与风暴潮预警预报、海洋权益维护及保障等需求,设计了较为科学合理的东海区浮标观测网布局。在现有浮标观测系统的基础上增加18个浮标站位,其中包含11个10m浮标、7个3m浮标和3个潜标,新的东海区浮标观测网系统将与海洋(台)站、海上平台、海基床、岸基雷达等观测系统共同构建东海区实时立体海洋观测网。  相似文献   

3.
西北太平洋黑潮延伸体是全球海洋动力过程最复杂、对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和全球海洋渔业产量最大的区域之一,然而,目前对该海区物理、生态及生地化循环等过程的认识仍受限于长期连续海洋观测资料的缺乏。本文回顾了国际上针对黑潮延伸体海区的相关观测情况和取得的主要进展,介绍了近年来我国在该区域观测系统的构建工作及取得的初步成果,包括构建了全球首个西北太平洋黑潮延伸体定点观测系统;发现黑潮延伸体海区海洋涡旋的平流效应对该海区模态水的总潜沉率贡献超过一半,所携带当地的模态水只需要一年半的时间就可到达海盆的西边界;基于潜标首次展示了黑潮延伸体区域3种不同类型次温跃层涡旋流速的直接观测结果,为开展其生成消亡机制及其全球次表层物质能量输运提供了重要的现场观测基础。最后,本文展望了今后观测系统的发展方向,即在跨圈层和多学科交叉方面发展成为我国在西北太平洋重要的深远海综合观测网络。这将为揭示多尺度物理-生物过程耦合、深海能量串级及其气候效应与深海碳循环等领域实现突破提供重要的观测支撑。  相似文献   

4.
海洋"生物泵"是海洋去除大气CO2的一种机制。"生物泵"的强度可以用真光层以下水柱生源颗粒物质的输出通量来表示,常用的方法有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和沉积物捕获器法。前者获得的是海洋某一时段、某一站位的颗粒物质通量;而后者除了获取短时间尺度(十几天)至年际尺度的物质通量以外,还可以利用收集到的样品开展地球化学、微体古生物学等分析,从而进一步推知生物泵的组成。迄今为止,利用沉积物捕获器开展南海生物地球化学通量研究已有20余年,已经有诸多成果发表。本文在总结已发表成果和笔者部分未发表数据基础上,对于南海北部海域生物地球化学通量变化、组成特征及其季节变化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与利用放射性同位素234Th/238U不平衡法获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对南海生物泵结构和调控因子作了初步的分析探讨,发现,南海"碳酸盐泵"和"硅酸盐泵"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指出,若要全面了解南海生物泵的时空变化及其调控机制,需要开展点(锚系潜标与浮标)、线(船基断面调查和过程研究)、面(时间序列的遥感资料)结合的综合观测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前,中国建造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步上升,工程建设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品牌。但在中国工程企业承担的许多国际工程项目中,设计还是由西方国家企业承担,中国设计企业"走出去"的数量并不多。所以,中国设计咨询业务在国际市场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建筑师的能量在难得的建筑历史机遇下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发挥。伴随着西方建筑思潮的引入,外国建筑师大量参与到中国的设计实践当中,这对中国的建筑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这30年中,中国建筑师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向西方发达国家建筑师学习,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9月26日,由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办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会上揭晓"第三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13年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等评选结果。发布会同时公布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收录的中国大陆中文科技期刊的综合评价排名,在地质类科技期刊中,《地质论评》总引文频次第7名,影响因子第8名,综合排名  相似文献   

8.
据SCI数据库统计,2009年SC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已达12.75万篇,其中大部分发表在海外期刊上,这对世界了解中国科技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但由于不少中国国内读者不易看到原版海外杂志,抑或没有足够时间、精力和水平阅读外文科技期刊,使得中国作者发表在国际期刊上的许多科研成果不能广泛、及时地被国内读者了解和利用,造成遗憾。本刊不定期开设"中国作者国际地学论文简介"栏目,其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中国读者了解在国外发表地学论文的中国作者的基本联络信息、研究思路和成果,以便更有效地利用这些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9.
《地球科学》2014,(11):1486
正2014年9月18至21日,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中国期刊交易博览会公布2014年度"中国最美期刊"遴选结果,《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入选."中国最美期刊"要求文化品位高尚、艺术格调高雅、期刊整体设计艺术效果和制作工艺和谐统一.据悉,本次遴选活动是中国期刊交易博览会组委会于2014年推出的期刊类活动.全国共有100种期刊入选"中国最美期刊",湖北省有4种期刊入选.获奖期刊在2014中国期刊交易博览会集中展示和推介,并颁发奖杯和证书,并在《中国期刊年鉴》2014卷专题刊载.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9月18至21日,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中国期刊交易博览会公布2014年度"中国最美期刊"遴选结果,《地球科学》学报入选."中国最美期刊"要求文化品位高尚、艺术格调高雅、期刊整体设计艺术效果和制作工艺和谐统一.据悉,本次遴选活动是中国期刊交易博览会组委会于2014年推出的期刊类活动.全国共有100种期刊入选"中国最美期刊",湖北省有4种期刊入选.获奖期刊在2014中国期刊交易博览会集中展示和推介,并颁发奖杯和证书,并在《中国期刊年鉴》2014卷专题刊载.  相似文献   

11.
焦奇  陈萍  梁忠  史静 《地质论评》2020,66(4):1060-1062
王宠佑是中国早期学习地质学专业的留学生,近代第一批矿冶专家,他在推动中国地质矿产事业的同时,十分关注中国矿产和地质文献的整理和研究,编纂出版了《中国矿产资源与地质文献目录》、《中国矿产资源文献目录》等地质文献目录,促进了中国早期地质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辽宁地质》2011,(7):10-13
世界贸易组织近日裁定中国限制9种原材料出口违规,欧美舆论一片欢呼。在欧美及日本等要求中国扩大稀土出口之际,世贸的裁决令它们备受鼓舞。“应当对独善的中国给予严厉的惩罚”,日本有媒体以此为口号,要求政府在稀土问题上起诉中国。  相似文献   

13.
陈国章 《广西地质》2010,(10):29-32
历时3天的2010中国一东盟矿业合作论坛暨展示会在人们的期待中落下了帷幕。来自中国和东盟各国的矿业界人士就“自贸区背景下的中国一东盟矿业合作”展开研讨,并签署了数十亿元的合作项目。与会专家表示,在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已经建成的背景下,此次矿业合作论坛暨展示会将在新的起点上推动中国和东盟国家矿业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14.
孙承晟 《地质论评》2021,67(6):1838-1851
晚清随着中国国门洞开,西方学者、传教士、商人、探险家以“科学无国界”的旗号,将中国视为一个巨大的“露天博物馆”,纷纷来华进行各种科学考察。其中比较著名的如庞佩利、李希霍芬、塞切尼、奥勃鲁切夫、维理士、安得思以及斯文·赫定等,在中国先后组织了多次系统的考察,在地质学等领域取得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成果。这些考察不仅丰富了西方地质学家对中国地质的认识,对之后的中国学者也颇多裨益。民国以后,西人的考察活动激起了中国学者的民族主义反弹,不断遭遇中国学者的主权诉求,尤其是斯文·赫定组织的西北考察成为其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在民间团体的努力下,政府对外国人在中国的考察活动逐渐作出了明确的法律限制,中国学者亦自发开展独立的地质学考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报道金秋时节,硕果累累。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中国昆仑工程公司(中国纺织工业设计院)迎来了它的60华诞。9月23日,中国昆仑工程公司(中国纺织工业设计院)成立60周年庆典在京隆重举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喻宝才,原纺织工业部副部长、  相似文献   

16.
孙承晟 《地质论评》2021,67(5):67060015-67060015
晚清随着中国国门洞开,西方学者、传教士、商人、探险家以“科学无国界”的旗号,将中国视为一个巨大的“露天博物馆”,纷纷来华进行各种科学考察。其中比较著名的如庞佩利、李希霍芬、塞切尼、奥勃鲁切夫、维理士、安得思以及斯文·赫定等,在中国先后组织了多次系统的考察,在地质学等领域取得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成果。这些考察不仅丰富了西方地质学家对中国地质的认识,对之后的中国学者也颇多裨益。民国以后,西人的考察活动激起了中国学者的民族主义反弹,不断遭遇中国学者的主权诉求,尤其是斯文·赫定组织的西北考察成为其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在民间团体的努力下,政府对外国人在中国的考察活动逐渐作出了明确的法律限制,中国学者亦自发开展独立的地质学考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中国勘察设计》2012,(1):105-107
在近日召开的"2011 Bentley工程内容/过程管理及协同工作主题年会"上,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金锋说,中国目前是在跑,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很快,这是中国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德日进在中国古人类学的创建时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吴新智 《第四纪研究》2003,23(4):362-365
德日进参与了20世纪20年代北疆博物馆在河套地区进行的古人类学野外调查和发掘以及<中国旧石器时代>的编写.这是第一本关于中国古人类学的专著.从中国第一家专门为进行古人类学研究而建立的学术机构--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1929年成立之时起,他便任顾问;他是在中国出版的第一本关于古人类学的专著<中国原人史要>的两位主要执笔人之一;他不仅在中国新生代地层和哺乳动物的研究上卓有建树,而且在旧石器考古和周口店的发掘工作方面都有不小的贡献;他是为中国广义的古人类学工作时间最长的外国专家,为之付出了近20年的辛劳.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讯为发展和繁荣中国建筑文化,提高中国建筑师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加快中国建筑师走向世界的步伐,中国建筑学会组织发起的“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推介活动于近日公示候选名单。  相似文献   

20.
编辑部 《地质论评》2014,60(6):第1211页-第1211页
正2014年9月26日,由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办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会上揭晓了"第三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13年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等评选结果。《地质论评》荣获"第三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称号。发布会同时公布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收录的中国大陆中文科技期刊的综合评价排名(2013年度),在地质类科技期刊中,《地质论评》总引文频次第7名,影响因子第8名,综合排名第4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