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6 毫秒
1.
<正> 塔里木盆地北部轮南地区在已钻遇奥陶系的许多井中都获得了高产工业油气流,部分井的油气量还相当高,但却很难进行储量预测和储量计算,并形成开发性的油气田。其主要问题是对碳酸盐岩油气储集层预测和油气分布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为此我们在轮南地区采用地震的测井约束反  相似文献   

2.
周凤英  张水昌 《岩石学报》2000,16(4):670-676
轮南2井为轮南潜山构造2号高点上的一口高产油气井,主要产层为三叠系,其次为侏罗系。通过对轮南2井油藏中流体包体分布特征和成分研究,结合轮南地区构造演化史,埋藏 生烃史分析,明确了塔里木盆地轮南2井三叠系油藏主要为一次油气大规模注入形成,油气注入时间主要在14~16Ma左右,油源来自于中旬奥陶纪烃源岩,件罗系油藏则具有两次的油气注入,第一次的油气流入主要发生在14~16Ma左右,油源来自于中晚陶统烃  相似文献   

3.
轮南地区油气相态分布非常复杂,奥陶系油气藏平面上具有西油东气的特点。西部轮古西油田、塔河油田和轮南1井区油族成熟度略低且有生物降解痕迹,主要以重油形式分布;东部地区油族成熟度略高,主要以轻质油、凝析油形式存在;中间地段桑塔木断垒带、中部平台区和轮南断垒带发生混合作用形成了中一高蜡油。各地区油气在垂向上变化很大,东部地区奥陶系和石炭系为凝析油气,三叠系又为正常油分布区;西部地区奥陶系为稠油,三叠系为正常油。轮南地区奥陶系在纵向上可能受控于岩溶和储层的发育程度,横向上受控于断裂作用。轮南地区油气成藏时间较早,不同物性的原油都是古油藏多期供油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周凤英  张水昌 《岩石学报》2000,16(4):671-676
轮南 2井为轮南潜山构造 2号高点上的一口高产油气井 ,主要产层为三叠系 ,其次为侏罗系。通过对轮南 2井油藏中流体包裹体分布特征和成分研究 ,结合轮南地区构造演化史 ,埋藏史和生烃史分析 ,明确了塔里木盆地轮南 2井三叠系油藏主要为一次油气大规模注入形成 ,油气注入时间主要在 14~ 16 Ma左右 ,油源来自于中晚奥陶纪烃源岩。侏罗系油藏则具有两次的油气注入 ,第一次的油气注入主要发生在 14~ 16 Ma左右 ,油源来自于中晚奥陶统烃源岩 ,油气沿断层垂向运移为主 ;第二期油气注入主要发生在晚喜山期 (晚第三纪早期 )之后的最近的 5 Ma间 ,主要为沿重新开启的断层向上运移、注入 ,进行油气再次分配和调整 ,可能还混有少量的陆相油注入  相似文献   

5.
塔北轮南地区奥陶系储集性及成岩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念周  张秀莲  王鹏  杜洪凌 《新疆地质》2004,22(1):64-72,118
轮南地区是塔里木盆地重点产油气区之一.已从多口井的下奥陶统碳酸盐岩中获工业性油气流,一些井的产量还相当高.该区下奥陶统碳酸盐岩油气藏属以溶蚀孔洞和构造裂缝为主要储集空间的古潜山油气藏.该区经历的构造运动期次多,原生油藏遭破坏.成岩后生作用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统计规律不明显,因此.对本区油气储量的前景很难预测.通过阅读大量现有资料,同时以薄片和岩心观察、分析结果为依据,从影响碳酸盐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沉积环境、成岩环境等因素入手,讨论了轮南地区储集层的性能和分布以及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特征,基本搞清了该区成藏条件和控油因素:构造作用决定了储集条件的初始分布特征和储层的特点,成岩作用则对储集条件的改善及油气的最后聚集起到了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轮南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田位于塔北隆起轮南低凸起中部,是中国第一个海相碳酸盐岩特大型油气田。油气田发现于1988年,至2008年底控制+探明油气地质储量为18.78×108t。塔里木盆地长期构造沉积演化形成了轮南奥陶系碳酸盐岩大型古潜山及内幕背斜,潜山背斜具有古隆起控油,岩溶斜坡油气富集及准层状油气藏等特征。油气田区域性盖层为中—上奥陶统、下石炭统、上三叠统泥岩,主力烃源岩为寒武系—下奥陶统与中—上奥陶统碳酸盐岩及泥灰岩,主要目的层为奥陶系石灰岩顶面之下200m范围内的潜山岩溶缝洞型储集体与内幕层间岩溶缝洞型储集体。通过缝洞系统预测评价、酸压储层改造、稠油掺稀开采等技术攻关,勘探开发一体化管理,创新了复杂碳酸盐岩勘探开发理论与配套技术,实现了轮南奥陶系油气产量储量的快速增长。论述油气田勘探与发现的历程,剖析了取得勘探突破的实践与认识。  相似文献   

7.
据“中国矿业报”报道,准噶尔盆地东部的油气勘探获得了重大突破,其沙丘河地区可望诞生亿吨级的油气田。油气田位于准噶尔盆地东部的戈壁深处,有多套油气层。1997年4月19日,新疆石油管理局在这里打成的沙丘3号油气探井,获日产原油110m~3,天然气6 048m~3,是1997年陆上第一口高产油气发现井,该井所在地区的含油气面积达84km~2,是东准噶尔盆地东部一个重要的油气富集区,预测石油和天然气地质储量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因多期的构造运动使油气藏经历了多次破坏、多次调整的复杂演化历史,应用储层包裹体特征与盆地模拟分析技术确定油气注入时间,应用中性含氮化合物分布判别油气运移方向,应用具有时代意义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确定烃源岩的准确时代等方法,再结合构造演化史,较好地解决了确定塔里木盆地轮南油气区和哈得逊油田油气分布规律和油气运移路径的问题。研究表明,轮南地区主要有三期油气运移期,后两期(发生于侏罗纪之后)的油气主要通过裂隙与不整合面由满加尔凹陷和草湖凹陷向轮南低隆高部位运移,轮南地区下部的烃源岩所生成的油气则通过裂隙运移到上部储层中成藏。油气大规模注入三叠系储层的时问为15~10Ma,三叠系原油在横向上从吉拉克地区向桑塔木断垒带和轮南断垒带方向运移注入,垂向上为由断裂从 T_Ⅲ油组向 T_Ⅰ油组注入。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油藏的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生成的油数量有限,后期注入的中—上奥陶统生成的油的推进前端应在哈得逊东南部附近。  相似文献   

9.
已知油气田的储量增长是指已发现油气田在评价、开发和开采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可采储量的增加。近年来,已知油气田的储量增长在全球储量增长中的份额远大于新发现带来的储量增长,因此为了更准确地对全球已知油气田的储量增长进行分析预测,全面分析研究了全球主要油气区储量增长研究成果。研究表明,全球或区域已知油气田的储量增长预测均采用统计方法,用现有数据建立模型,使用模型对未来储量增长进行预测。研究发现,使用单一模型对全球所有地区已发现油气储量进行预测,某些地区的预测结果与其实际增长数据差异较大,而使用足够多的模型来预测又不现实。因此,提出根据不同储量的分类体系,应用改进的阿林顿方法建立储量增长模型,并使用模型对相应区域的储量增长进行预测,从而提高预测精度。以全球所有已知油气田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储量增长。研究结果表明,未来中东地区油气储量增长最多,其次是南美和非洲,欧洲增长量最少。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轮南低凸起断裂系统与复式油气聚集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8  
塔里木盆地轮南低凸起复式油气聚集区的提出对高效指导轮南地区的油气勘探起了促进作用。基于区域石油地质研究成果,充分利用成像测井、高分辨三维地震断裂精细描述和有机地球化学等新技术新方法,本文系统研究了轮南低凸起复式油气聚集成藏的关键地质条件,全面刻画了轮南断裂系统的复杂特征,明确了轮南多含油层系具有相同的寒武系海相烃源,证实了在多期次成藏过程中,断裂系统既是早期成藏的油气充注通道,又是晚期调整气侵的输导体系。对轮南海相碳酸盐岩大型油气田的成藏,断裂系统既是有效的储集空间,又是储集性能改善和连通性增强的重要条件,提出复杂断裂系统多期活动下油气渐进幕式成藏和跨越动态成藏模式。从前提(古隆起)、基础(多套储盖组合)和关键(断裂系统)3方面探讨了复式油气聚集成藏的机理,并指出轮古东走滑断裂带是近期扩大轮南复式油气聚集区规模、实施天然气勘探的现实领域。  相似文献   

11.
油气藏地质建模是储量计算的基础和前提.针对复杂碳酸盐岩储量计算中油气藏建模、参数求取等具体难点,通过石油地质、地球物理等多学科新技术、新理论的综合运用,创新性地建立了潜山准层状油气藏模式,为计算单元的正确划分、计算方法的适当选择、储量参数的合理取值提供了可靠依据.首次提出并实现了该类油气藏孔洞型和裂缝型储集体油气储量的分别计算,且对含油体积、有效厚度下限、孔隙度、饱和度等参数的求取进行了计算方法创新和软件开发,促成了轮南古隆起复杂碳酸盐岩油气储量的大幅度上升,并为类似油气储量计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我国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趋势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李玉喜  张道勇  朱杰 《地球学报》2009,30(6):855-867
影响油气储量的增长趋势的影响因素很多, 不同类型盆地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规律差别也较大。充分认识影响储量、产量增长的各方面因素, 对合理预测我国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趋势, 判断油气储量、产量增长领域, 确定盆地在目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的主要勘探目标等都有重要意义。目前, 对影响油气储量、产量增长因素的认识还存在不同看法, 部分因素没有得到充分考虑, 系统分析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本文通过分析, 将影响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趋势的影响因素归纳为三方面: 在地质方面, 油气资源潜力和资源分布的集中程度, 盆地圈闭发育特点直接影响勘探进程和储量增长: 资源潜力大、分布集中、圈闭发育均衡的盆地勘探进展快, 储量增长具有典型的双峰特点; 资源分布层位多的叠合盆地储量增长具有多峰特征等。在理论技术方面, 陆相成油理论打开了我国陆相盆地勘探领域, 出现我国第一个储量增长高峰, 岩性、地层成藏理论的成熟带来了我国储量第二个增长高峰; 地震技术、钻井技术、测井、测试技术和采油等勘探开发技术的进步, 不断拓展勘探领域, 勘探开发由正向构造扩展到凹陷, 由中浅层扩展到深层, 由陆地扩展到海洋, 由平原、丘陵扩展到山地、沙漠和滩海。油气需求和价格等直接影响勘探投入和储量发现。各种因素的作用方式和程度不同, 油气储量、产量增长特征是在各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的结果。通过系统分析, 充分认识影响储量、产量增长的各方面因素, 可为合理预测我国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趋势, 判断油气储量、产量增长领域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3.
轮南隆起是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最为富集的复式含油气区,从奥陶系到白垩系均发现工业油气流,均来源于中-上奥陶统海相烃源岩。中生界砂岩是海相油气成藏系统的"末端",目前发现的油气均来自奥陶系油气藏的调整。其中,轮南地区三叠系油气藏油气性质复杂、相态多样,不同地区的油气调整期次和成藏过程均不一致。激光诱导三维荧光定量分析技术也可以分析古油水界面变化,在确定古油柱高度,反映油气水变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根据三维荧光定量研究,划分出垂向调整、侧向运移和油气混合三种调整类型:轮南断垒带三叠系仅发生一期油气充注,奥陶系油气发生垂向调整聚集成藏;中部平台区喜马拉雅山期三叠系地层发生翘倾,油气主要通过不整合发生侧向运移调整;晚期的构造运动不仅是油气调整的动力机制,而且构造高部位是早期油气调整和后期油气汇聚的有利区域。根据三种油气调整成藏模式的油气地质特征分析认为,垂向调整油气藏分布范围受断层断开层位和组合形式限制;侧向运移的油气沿不整合面和层状砂体调整距离较远,分布范围较广,在局部岩性或构造圈闭聚集成藏,但油气丰度较低;油气混合型调整油气藏形成于多期构造作用的叠加区,现今构造高部位有利于多期油气汇聚,形成油气性质复杂、相态多样的油气藏。  相似文献   

14.
在柴达木盆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地表油气化探和井中化探勘探工作,结果显示油气化探对盆地内现有油气田具有良好的地质指示效果,并建立了以环状或半环状晕为主的油气藏综合化探异常模式。油气化探技术在盆地勘探新区的油气远景预测评价、钻井预测等方面效果良好,在现场随钻预测和发现井中油气产层、显示层方面亦取得了良好效果。因此,油气化探技术在柴达木盆地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轮南低凸起:一个复式油气聚集区   总被引:36,自引:17,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龙德  李曰俊 《地质科学》2004,39(2):296-304
轮南低凸起是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上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多年的勘探开发实践表明,该地区具有多个产层、多种油气藏类型和多期油气充注的特点;多种类型的油气藏,垂向上复合叠置,横向上连片成带,共同构成了一个典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区。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和研究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复式油气聚集区的理论,已经成功地指导了我国东部和南方含油气盆地的勘探,轮南复式油气聚集区的认识,表明该理论在我国西部挤压型含油气盆地也有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强振幅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在车排子地区油气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离迟  洪太元  江洪 《新疆地质》2006,24(3):310-313
准噶尔盆地西缘车排子地区是目前中石化的有利探区,P2井的突破,加速了该区油气勘探的步伐.为了提高勘探的经济效益,用地震特殊处理手段对有利目标进行预测就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本文运用强振幅属性分析技术有效地预测了该区的有利目标区,并经实钻证实.强振幅属性分析技术是目前车排子地区油气检测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哈得逊与轮南地区原油碳同位素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轮南地区与哈得逊地区20个原油的全油碳同位素和正构烷烃单体烃碳同位素的分析结果表明:轮南地区原油的全油碳同位素均大于-32‰,而哈得逊地区原油的全油碳同位素一般小于-32‰;原油正构烷烃单体烃碳同位素也表现出轮南地区重于哈得逊地区的特征。两地区原油碳同位素的这种特征是由于两地区油气成藏过程的差异造成的,轮南地区原油碳同位素比哈得逊地区的原油碳同位素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来源于寒武系降解原油的混入,而非油源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井中化探逐渐成为鉴别油气属性、识别烃源岩特征的重要技术方法。本文以井中化探多指标、多参数方法,对我国东部某盆地探井中的烃源岩进行识别,为油气勘探中选择目的层和储量评估提供了地球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层间速度差分析是一项简便而实用的方法,我们将其发展成为一种地震油气检测技术,成功地应用于塔里木地北部地区的油气勘探中,预测了玫盖提构造的油气富集部位。进而将其扩广到三维空间,预测达里亚构造的含油气分布。获工业油气流的M4井和达里亚的多口开发井亦证实了我们的预测,进一步拓宽了层间速度差分析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及附近的钻井(出油井和未出油井)中揭示的裂缝,裂缝与成岩序列的穿插关系,连通砂体及断层和不整合面附近的矿物及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研究,对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油气运移路径和期次进行了探讨。通过研究指出了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主要经历了3期大规模的油气运聚,地层之间的不整合面为油气横向运移的主要通道。高角度的裂隙及微裂缝为纵向运移主要通道。第一期油气运聚主要发生于海西期,第二期油气运聚主要发生在14-17Ma;第3期油气运聚主要发生在最近的5Ma以来。第一期油气运聚主要为自塔北隆起的西南,南向北,以横向运移为主;第二,第三期运聚主要自西南,南向北,自东向西运移,但主要以垂向运移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