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黑龙江省气候生产潜力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气候资源清查的基础上提出热量区和水热综合生长期的概念,它比单纯用积温带指导农业生产更科学合理,符合黑龙江省农业生产实际。采用FAO农业生态区划法计算了黑龙江省水稻、玉米、大豆、小麦四大作物的气候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2.
祖世亨 《黑龙江气象》1995,(3):58-62,75
依据水分平衡原理求算农业旱涝指标, 各地不同季节旱涝频率,对黑龙江省作出旱涝区划。由于黑龙江省各地夏、秋季节旱害频率秋季节旱害频率很小,故没有进行夏、秋季的旱害区划。本区划包括黑龙江省的“春旱区划”、“春涝区划”、“夏涝区划”以及:“综合旱涝区划”四个部分。  相似文献   

3.
依据水分平衡原理求算农业旱涝指标.按各地不同季节旱涝频率,对黑龙江省作出了旱涝区划。由于黑龙江省各地夏、秋季节旱害频率很小.故没有进行夏、秋季的旱害区划。本区划包括黑龙江省的“春旱区划”、“春涝区划”、“夏涝区划”以及“综合旱涝区划”四个部分.  相似文献   

4.
为使黑龙江省高产、高效、优质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需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减轻或避免气候灾害的影响。黑龙江省主要气象灾害预报及区划着重考虑对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的冷害、涝害和旱害,研究其发生规律、形成原因,产生机制,最终作出灾害预测。再用对2的危害和灾害指标,根据全省和主要灾害的地理分布特点进行分区研究防勺,作出区划。配合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为抗、避、防农业气象灾害,为农业区域化、专家化提供气候  相似文献   

5.
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理论的黑龙江省玉米干旱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黑龙江省玉米干旱风险区划,为农业防灾减灾和保障玉米安全生产提供参考,选取黑龙江省玉米主要种植区44个农业气象站1971-2017年气象资料及农业资料,划分玉米全生育期为玉米生长前期(出苗-抽雄),玉米生长后期(抽雄-成熟),基于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方法,以水分亏缺指数确定不同生育期干旱指标,考虑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项要素,引入权重系数,采用灰色关联度方法,确定四个因子对灾害发生的不同影响程度,构建危险性评估模型,评估黑龙江省玉米干旱风险,并进行了干旱风险区划。结果表明:在玉米不同发育期,干旱风险指数高值区均主要位于松嫩平原地区,其中,黑龙江西部地区为玉米干旱高风险区,中高值区分布在哈尔滨双城区以及绥化市肇东县。黑龙江省西南部地区肇州、肇源、安达等地区为中等风险区。而低值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东部三江平原地区以及黑河、伊春、牡丹江等地。研究结果可为黑龙江省玉米干旱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的黑龙江省积温带精细划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黑龙江省的地理及气候条件,确定了黑龙江省积温区划指标;利用80个气象台站30 a的气候资料和地理信息资料,建立了区划的空间分析模型.在GIS的支持下,考虑地形的影响,按100 m×100 m网格推算出网格点的积温分布,对积温进行了区划,并对1961~1990年积温带与1976~2005年积温带进行比较,可见黑龙江省积温带发生了明显的北移和东扩.  相似文献   

7.
开展玉米热量资源精细区划是呼伦贝尔市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提出的新要求。以市、旗、镇三级行政区划图、DEM图和1985—2014年历史气象资料为基础,根据玉米生长对热量资源的要求,利用GIS及其空间分析工具进行呼伦贝尔市玉米热量资源区划,将呼伦贝尔市玉米种植划分为最适宜、适宜、较适宜、较不适宜及不适宜种植地区,进行分区评述的同时提出趋利避害的建议。区划结果对有效利用热量资源,提高玉米增产、增收以及调整玉米种植结构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广西沙田柚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研究广西沙田柚生产现状和生态适宜性基础上,密切结合广西沙田柚生产实际,筛选出广西沙田柚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指标。运用广西90个气象站点1971-2000年的气候资料、台站地理信息和1∶25万地形数据,建立区划指标的空间分析模型,按1 km×1km细网格对区划指标进行小网格推算;在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系统平台上,采用G IS技术和综合模糊评判法,将广西沙田柚进行了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分为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4大区域。根据广西沙田柚生产现状,建立大面积、大规模的沙田柚商品生产基地应重点选择在最适宜区,并且尽可能选用品质优良的软枝种。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主要气象灾害预测和区划工作报告祖世亨前言据有关统计报道,在所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中,气象灾害约占90%。黑龙江省处在“气候脆弱区”,异常气候发生频率高,60~70年代的低温冷害,全省粮食减产幅度达30~40亿公斤。建国40多年来,全省范围粮食...  相似文献   

10.
国世友  邹立尧  孙国芝 《气象》2003,29(S1):6-10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全国森林火险区划等级的指标和方法,鉴于黑龙江省林木分布、人口、气候条件、交通等与森林防火有关的诸多因素,参考各地历史森林火灾发生情况,以行政区界为界,用等级表示发生火灾的难易程度,对黑龙江省84个县(林业局)进行森林火险等级划分,其中I级火险区有22个,II级火险区有27个,Ⅲ级火险区有35个,分别占总数的27%、31%、72%。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春季干旱风险评估及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黑龙江省70个气象站1961~2003年气象资料,通过计算黑龙江省春旱指数、春旱发生频率、变异系数、风险指数,对黑龙江省春季干旱的风险性进行了探讨和评估.风险评估的结果表明:春季干旱频率、偏旱的变异系数和风险指数三者的高值区基本都位于黑龙江省松嫩平原西南部地区.从综合区划的结果来看,黑龙江省松嫩平原西南部地区是春季干旱的高风险区,并以这些地方为中心,向外围逐步形成春季干旱的较高风险区和中等风险区.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地方的春季干旱风险,减少农业损失.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旱涝灾害农业气候区划(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水份平衡原理,在考虑水份供应和植物蒸用的基础上,研究了旱涝农业气候指标。该指标是随作物生长时期时期不同而动态变化的。用计算机编了黑龙江省农业旰涝指标分析系统,为制作旱涝区划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13.
甘肃三种特色作物气候生态适应性分析与适生种植区划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田间试验,调研考察,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黄花菜、百合、啤酒大麦等特色作物气候生态适应性,确定了3种特色作物的气候生态区划综合指标体系。即:黄花菜取4—8月上旬≥0℃积温、降水量、6—7月日照时数作主导指标及产量作辅助指标;百合选取年≥0℃积温、无霜冻期和花期至鳞茎膨大期(6月中旬至8月上旬)降水量作主导指标,平均产量作辅助指标;啤酒大麦选取年≥0℃积温、幼穗分化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和灌桨期(6月下旬至7月中旬)平均气温作主导指标,以及产量和品质作辅助指标。对3种特色作物分别进行最适宜、适宜、次适宜、可种植和不宜种植共5级气候生态适生种植的区划,并提出提高气候生态资源利用途径,为种植基地建设、发展规模生产、提高经济效益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利用黑龙江省1960~1990年的气候资料,采用系统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各市县隆冬时节开展冰雪旅游有利和不利的气候条件,并对适宜开展冰雪旅游的市县进行了冰雪旅游区划,规划出宜冰不宜雪、宜冰不宜多雪、宜冰宜多雪等不同旅游地区,为黑龙江省的冰雪旅游规划提供了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区域划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分析气象因子与水稻生长发育关系基础上,充分考虑黑龙江省水资源条件、气候形势、地域特征及耕作制度,利用1971~2000年的气象资料,计算黑龙江省稳定通过18℃的天数、≥10℃积温及稻田干燥度指数等,通过指标对比分析,提出黑龙江省水稻区划细划的初步结论,为黑龙江省充分利用气候资源、获得高产优质农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用三年多的实地调查和栽培试验资料,研究了矮晚柚的气候生态规律以及气象条件对产量与品质的影响,根据四川气候特点及分布规律,做出矮晚柚的气候适应性区划,为矮晚柚的发展和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糜子生态气候研究及适生种植区划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甘肃省各地糜子生物特征与关键生长期生态气候适应性的探讨,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气象因子对糜子产量的影响,确定生态气候适生种植区划综合指标体系,作出种植适生生态气候区划,并提出提高生态气候资源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18.
我国高原干旱气候区作物种植区划综合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高原地区建立以气象、地理位置、经济效益等不同指标类型和权重系数的干旱气候作物生态适生种植区划综合指标体系,并以定量标准进行5级作物生态适生种植区划等级的划分。该综合指标体系具有实践性、经验性、客观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谷子气候生态适应性的基础上,建立不同气候区谷子气候产量模型。确定影响产量形成关键时段的关键气象因素是≥10℃积温、8~9月平均气温、7月降水以及海拔高度和投入产出比等适生种植区划综合指标体系,据此划分5个谷子气候生态种植区。并提出提高气候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20.
用甘肃省春麦区31个县区1970~2000年的旬平均气温、旬日照时数、旬降水量、≥0℃积温、海拔高度等建立春小麦生态气候适宜度隶属函数和综合适宜度,结果表明:春小麦对海拔高度适宜度在0.15~0.85之间,最小出现在定西和古浪,最大值在金塔和敦煌。≥0℃的积温适宜度与海拔高度适宜度趋势基本一致。旬平均气温适宜度在0.35~0.56之间,说明气温对春小麦生产较适宜。用积分回归分析春小麦在不同气候类区不同生育时段生态气候条件的贡献系数,温和平川绿洲灌区光、温、水要素的平均贡献系数最高,温暖沿沙漠绿洲灌区次之,冷凉浅山半灌溉区、温凉半干旱旱作区最小。用生态气候适应性对春小麦的影响程度和依赖度及产量,确定生态气候区划综合指标体系将春小麦划分出5级适生种植区划,并提出利用和开发生态气候资源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