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利用2014年1月—2019年12月黔东南州国家级气象观测站和区域气象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以及对应的贵州省气象台和黔东南州气象台发布的短期预报,统计分析黔东南州局地暴雨漏报过程和区域性暴雨漏报过程。结果表明:①2014年1月—2019年12月黔东南州共计出现暴雨过程299次,其中局地暴雨178次,区域性暴雨过程121次;暴雨漏报过程共计86次,漏报率为28.76%,其中,局地暴雨漏报64次,漏报率为21.4%,区域性暴雨漏报22次,漏报率为7.36%;②从时间分布来看,暴雨漏报过程发生在夏季最多,占总数的58%以上,其次是春季和夏季。从空间分布来看,黔东南州南部和中西部是暴雨漏报的高发区,而州东部地区暴雨漏报过程最少,这可能与黔东南州地形分布密切相关;③黔东南州局地暴雨漏报过程按形成原因可以分为局地地形增强型、局地热雷暴型和春季强对流单体型等3种类型;④黔东南州北部地区区域性暴雨漏报过程大多是影响系统提前南压,预报员对系统影响时间预估不足造成的;而州南部区域性暴雨漏报过程则多是由于暖式切变线北抬,因对其预估不足或低估其降雨效率导致。  相似文献   

2.
利用1970—2009年共40 a降水资料,对黔东南州汛期(4月1日—10月15日)区域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得出:黔东南州区域暴雨主要发生在主汛期的5—7月,以6月为集中期;区域大暴雨主要发生在6月下旬到7月中旬。从地域分布来看,黔东南州区域暴雨的分布特征是中部多,南北少,西部多,东部少,以清水江流域地区偏多,尤以其上游最多;影响区域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是切变线、西南低空急流、高空槽、冷锋和西南涡。  相似文献   

3.
伦绪勇  梁平 《贵州气象》2001,25(2):20-22
通过研究黔东南州及其6个代表站近40年6-8月主汛期降水量及各月降雨量与相当暴雨日数的关系,结果表明二者之间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并建立了回归方程。在此基础上,依据长期降水趋势预报,初步探讨了相当暴雨日数在短期预报中的强降水预报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周艳  王洪斌  梁平 《贵州气象》2011,35(5):10-14
2010年12月11—12日黔东南州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晚的暴雨天气,这次过程出现的时间突破历史记录。由于过程出现在冬季,预报员受限于季节因素,预报中降水量级只考虑到大雨的量级。事实上,此次过程黔东南州有15县(市)95乡镇出现暴雨。在冬季产生如此大范围的强降水,与亚欧中高纬一槽一脊,经向度加大的环流背景和较强的水汽条件密切相关。鉴于此,该文利用区域自动站小时雨量资料、全省历史气象资料、Micaps常规资料,采用Micaps分析平台,对此次罕见冬季暴雨过程的水汽条件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低空急流、低层切变辐合是形成此次冬季暴雨的主要大尺度系统,低空急流带动充沛水汽在暴雨区辐合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抽吸效应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5.
伦绪勇  陈锐  梁平 《贵州气象》2006,30(5):13-16
利用黔东南州46a以来16站逐日(20-20时)降水资料,统计出现单点暴雨的站数,并对单点暴雨进行分型,通过分析相关气象资料,对单点暴雨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期对今后单点暴雨预报研究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黔东南州近半个世纪夏季干旱气候变化分析及预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8—2003年贵州省黔东南州16个气象站6~8月逐日降水资料,对黔东南州近半个世纪的夏季干旱变化作了较全面的分析,简要分析20世纪90年代夏旱分布特点与80年代夏旱分布的差异;并根据大气环流特征和小气候相关关系,找出6条预测黔东南州夏季干旱指标,即8月平均气温、春季冰雹天气过程、4月份冰雹天气过程、冬季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太阳黑子相对数等因子,作黔东南州长期天气气候趋势预测,历史拟合率和实际使用准确率较高。对贵州省黔东南州夏季干旱气象灾害天气气候趋势的预测预报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天津市暴雨内涝灾害风险分析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城市化对暴雨内涝灾害风险分布的影响,介绍了天津市暴雨内涝灾害仿真模型的基本原理及实际暴雨过程的验证情况。在分析天津市暴雨频次分布的基础上,根据天津市的暴雨特点和汛期排水运作规则,利用天津市内涝灾害仿真模型,对不同类型的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暴雨引起内涝灾害的风险进行了初步的量化评估。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夜暴雨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贺勤  邱东平  刘正奇  白月波 《气象》1997,23(7):46-50
该文用鄂尔多斯盆地及周围干旱、半干旱及沙漠地区34个气象台站37-44年夜暴雨资料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及周围地区暴雨的昼夜分布,给出了暴雨昼夜强度极值,重点讨论了地形对夜暴雨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1959—2000年广西汛期(4~9月)暴雨的年、月分布和广西汛期暴雨天气过程的季节分布及主要影响天气系统进行深入分析,得到了广西汛期暴雨的若干重要特征,对广西汛期划分提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0.
广西汛期暴雨若干特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吴兴国 《广西气象》2001,22(3):9-12,17
对1959-2000年广西汛期(4-9月)暴雨的年、月分布和广西汛期暴雨天气过程的季节分布及主要影响天气系统进行深入分析,得到了广西汛期暴雨的若干重要特征,对广西汛期划分提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1.
利用Micaps3常规资料和地面七要素自动气象站和区域自动气象站降雨资料,对2010年6月23-24日黔东南州全州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东退,高原短波槽与山东低涡槽叠加及中低层低涡切变是造成暴雨发生的主要影响系统;低空急流的建立及长时间维持为本次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高低空急流的适宜配置所产生的动力场的耦合作用及大气不稳定能量长时间维持,是暴雨、大暴雨发生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通过历年暴雨逐时雨量分布特征的分析,摸索暴雨过程的演变规律,从而提高对暴雨规律及中尺度系统的认识,拓宽暴雨研究新领域;同时对排水工程的设计和暴雨预警信号的发布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气旋冷暖区暴雨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孙兴池  王业宏  迟竹萍 《气象》2006,32(6):59-65
利用常规资料及MM5的模拟分析结果,对山东两次气旋影响产生不同暴雨落区的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了气旋冷区和暖区暴雨的高低空系统配置、相当位温的水平及垂直分布、垂直运动及散度的垂直分布。结果表明:冷区暴雨具有明显后倾结构和较强斜压锋区,暴雨出现在850hPa θe暖湿舌后部密集区,其垂直运动沿锋面大范围抬升,动力条件更强;而暖区暴雨高低空系统重合,暴雨出现在850hPa θe暖湿舌里。这些特征可为暴雨落区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广西暴雨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黄明策 《广西气象》2006,27(3):9-13
利用1970-2004年广西89个测站逐12h降水实测资料,分析了广西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广西年均暴雨量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暴雨中心区主要位于山脉的迎风坡,地形的强迫作用对暴雨有增幅效应。年均暴雨日数的地域分布与年均暴雨量的分布相一致,但不同的季节年均暴雨日数其地域分布有明显差异。暴雨的日变化具有桂西北夜间暴雨濒数较白昼高,而桂东南则相反的分布特点。广西暴雨过程持续时间一般为1~2d,约占94%,3d以上的强过程只在5~8月份出现。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65—2019年常规观测资料及2008—2019年区域站加密资料,分析了天水地区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同时选取30个具有代表性的暴雨样本进行天气学分型及高低空物理量特征分析,确立了预报指标。结果表明:(1)近55 a来天水地区暴雨年均发生2.75站次,整体呈增多趋势,增加幅度为0.2站次?(10 a)-1,其中20世纪60年代后期及80—90年代呈减少趋势,20世纪70年代及21世纪以来呈增多趋势。(2)天水地区暴雨4月中旬—10月下旬都有出现,但集中在夏季7—8月,7月频次最高,月分布呈单峰型特征,旬分布呈三峰型特征,与副高位置密切相关。(3)天水地区暴雨空间分布自西向东依次增多,并存在多个分布中心。(4)天水地区暴雨环流形势分为低槽(涡)东移型和副高西北侧西南气流型两种,其高低空物理量配置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1980~1994年洛阳区域6月份大~暴雨资料分析,归纳了环流类型及大~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提出了一些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17.
按暴雨起始场主要天气系统的不同配置,将25例暴雨分成两类,利用同时次高空有限区网格点物理量资料,着重分析了与暴雨密切的五条基本物理量条件及对应下影响系统含义的解释。结果表明:同类暴雨中各影响系统物理图像清晰,整场分布特征更包含着有利降水发生发展的天气形势,非同类暴雨间若干物理量和场的分布特征差异明显,所得两类高空物理量场特征对预报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夏季黔东南州局地暴雨与西太副高环流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黔东南州1996-2005年夏季发生局地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各种物理量场的特征、地形等的综合分析,得出9次局地暴雨都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变化密切相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外围的SW气流均增强为急流,并输送大量水汽和不稳定能量,而且特别有利的地形的强化作用,造成黔东南暴雨的落区不同.根据暴雨的不同落区,将其归纳为四种类型,即西部型暴雨、南部型暴雨、中部型暴雨、东部型暴雨.但中、南部型暴雨还有中低层低涡切变线配合产生.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1980 ̄1994年洛阳区域6月份大 ̄暴雨资料分析,归纳了环流类型及大 ̄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提出了一些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20.
利用Tσ在暴雨前期及暴雨过程中的分布特征,分别对“96.7”致洪暴雨的连续性和落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前期高能舌十分深厚,且存在“暖盖”;暴雨发生后,中空能量系统继续维持,使暴雨得以继续;暴雨前期地面能量锋南侧存在中尺度高能舌,其舌尖前方为垂直速度大值中心,与暴雨中心对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