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河南省是全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新中国成立 50年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在耕地和耕种面积不断减少、人口逐年增加的情况下 ,农产品总产量仍有较大的发展。粮食生产总量在持续跨越 1 0 0 0万吨 (1 951年 )、 2 0 0 0万吨 (1 976年 )和 3 0 0 0万吨 (1 989年 )三个台阶的基础上 ,1 996年达到 3 83 9.9万吨 ,4 8年平均年递增 3 .5%。 1 983年开始由粮食调入省发展成为调出省 ,平均每年调出 1 0 0万吨。尽管如此 ,影响河南农业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还很多 ,比如 ,人增地减、自然灾害频繁、水资源不足、农业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等等。在这…  相似文献   

2.
朱连奇 《地理学报》2000,55(5):253-253
河南省是全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新中国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耕地和耕种面积不断减少、人口逐年增加的情况下,农产品总产量仍有较大的发展.粮食生产总量在持续跨越1 000万吨(1951年)、2 000万吨(1976年)和3 000万吨(1989年)三个台阶的基础上,1996年达到3 839.9万吨,48年平均年递增3.5%.1983年开始由粮食调入省发展成为调出省,平均每年调出100万吨.尽管如此,影响河南农业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还很多,比如,人增地减、自然灾害频繁、水资源不足、农业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等等.在这一形势下,原河南省政协副主席、河南大学校长、著名经济地理学家李润田教授组织省内有关方面的专家,开展了"河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经过两年的辛勤劳动,终于完成了这项富有开拓性的工作,继<河南人口、资源、环境丛书>之后,李润田教授的又一力著<河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由大象出版社(原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3.
国家统计局的资料表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山区丘陵区(以下简称山丘区)1480个县的农业生产发展较大,主要农副产品的产量比1998年显著增加,农民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我国山区有857个县,丘陵区有623个县。山丘区农业人口占全国农业总人口的59.2%,耕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5.2%。 近几年,山丘区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粮、棉、油、糖、猪等主要农副产品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1982年同1978年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耕地安全与可持续利用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熊鹰  王克林  杨勋林  郭娴 《热带地理》2003,23(3):260-264
湖南省是全国的农业大省之一,但在耕地安全上面临着不少压力,如耕地资源减少、耕地污染日趋严重、耕地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加剧等.产生压力的主要原因是,非农建设与人口城镇化的发展对耕地的冲击,耕地生产结构的调整以及管理与政策上的不完善和疏漏等.文中对湖南省未来耕地资源及人均耕地量作了预测.为实现湖南省耕地安全与持续利用,应加强全民耕地安全意识,加大对非农产业及城镇建设占用耕地的管理,建立复合高效农田生态经济系统,以及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后备耕地资源.  相似文献   

5.
漳州市耕地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蔡艺惠 《福建地理》2002,17(2):54-58
本文根据1991-2000年的统计数据,通过耕地年变化、主成分分析,探讨了漳州市耕地面积变化的总体趋势、空间差异和驱动力。结果表明:近10年来,漳州市耕地面积逐年下降,并存在区域差异;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科技进步是耕地变化的3大因素。此外,自然灾害、政策等对耕地变化也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1991~2000年的统计数据,通过耕地年变化、主成分分析,探讨了漳州市耕地面积变化的总体趋势、空间差异和驱动力。结果表明:近10年来,漳州市耕地面积逐年下降,并存在区域差异;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科技进步是耕地变化的3大因素。此外,自然灾害、政策等对耕地变化也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原汉族移民新疆(公元一八八二年清光绪八年置省前称西域)的历史源远流长,但有历史的记载却在西汉,两千多年来从未间断。历代国家政府为巩固边防,控卫首都,发展农业生产,调节人口,都要通过“寓兵于农”兵屯和民屯的政策进行人口迁移。历史上河南人口数量大,历代人口迁移数量也很大,据史书记载,北宋前海运末通,迁移的范围遍布人口空旷的西北,其次是东北。在西汉中原地区人口多,但耕地数量少,豪富对土地兼并与自由买卖现象已普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故移民西域就成为当时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8.
青海东部史前人口-耕地变化及其对植被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成青海东部考古数据和DEM,利用面积和墓葬相结合的估算法计算了区域史前人口数量,并利用GIS工具重建史前区域耕地面积的时空格局。结果表明:新石器马家窑文化时期区域人口、耕地迅速增加,并在晚期马厂时期达到新石器的顶峰,人口总数接近4万人,耕地面积达到462 km2,人口和耕地主要分布在黄河—湟水谷地内;齐家时期人口和耕地有一定幅度下降,在青铜时代人口和耕地有显著回升和增长,人口总数达61 000余人,耕地面积达到1 076 km2,约占区域适宜耕地总数的1/10。伴随人口与耕地的变化,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也逐步显现,5~4 ka B.P.人类活动导致研究区河谷地带乔木的减少,伴人植物增加,尤其是禾本科含量有较大幅度增加,与当时的粟作农业关系密切;4 ka B.P.后大范围的乔木减少是气候变化结果,其后人类活动加强,加速了乔木覆被面积的萎缩。  相似文献   

9.
我国人口对耕地的压力越来越大,耕地保护所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耕地数量锐减,质量下降,区后备耕地资源不足,已成为当今我国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该文分析我国耕地资源的严峻形势以及耕地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江西省耕地转移驱动机理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构建涵盖农业生产、耕地向建设用地转移和耕地向林/草地转移的江西省土地用途转移驱动机理模型,采用分段估计逐步增加解释变量的方法测度了人口、社会、经济、区位和自然因素等驱动土地用途转移的机理。研究表明,人口规模是江西省土地用途转移的重要驱动力,社会经济因素在短时间内起决定性作用,各种驱动力以各种方式组合来增强或者减弱其对区域土地用途转移的作用效果。其中,农业人口规模及生产投入要素是影响江西省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人口规模、平原面积比例及土地管理政策是江西省耕地向建设用地转移过程的重要解释变量;农业人口比重、地形坡度、粮食产量及非农产业是江西省耕地向林/草地转移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并揭示了解释了江西省在众多驱动力作用下土地用途转移规律。  相似文献   

11.
我国耕地资源保护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人口对耕地的压力越来越大,耕地保护所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耕地数量锐减,质量下降,且后备耕地资源不足,已成为当今我国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该文分析我国耕地资源的严峻形势以及耕地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农业是尼泊尔经济和社会的中心。在这个面积不大的喜马拉雅内陆山国,91%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农业提供该国国民生产总值的55%,提供工业原料的80%,提供国家出口产品产值的36%。但尼伯尔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由于山区面积广,耕地资源有限,近年来人口增长较快,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再加上季风的不稳定性,交通不便,市场不足,使尼伯尔农业生产发展困难重重。  相似文献   

13.
谈对我省耕地资源的保护陈萍(福州市第一中学)土地,是农业生产的载体和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不可再生的资源,尤其耕地,乃是土地中最精华的部分。一个国家或地区,有多少耕地、可承载多少人口,毕竟是有一定限度的。我国土地面积虽居世界的第3位,但是,由于人口居...  相似文献   

14.
河北黑龙港地区系指河北省中南部低平原地带。总土地面积37853平方公里,耕地3623万亩,人口1654万,农业生产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但制约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是水资源不足。实行节水型农业,控制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本文试图根据自然资源特点,水资源条件论述。  相似文献   

15.
石家庄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变化   总被引:52,自引:2,他引:50  
张军岩  贾绍凤  高婷 《地理学报》2003,58(4):620-628
利用2000年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并与1995年土地利用矢量图进行GIS空间叠置分析,结合数理统计分析,判定石家庄市1995~2000年耕地变动的方向与类型,揭示了该区耕地变化的数量特征和空间变化特征,全面分析了影响耕地变动的经济、人口、政策等主要因素,并重点研讨了城市化进程与耕地变动的关系,阐明了石家庄市在目前城镇发展的初级阶段用地的基本特征与存在问题。石家庄市土地利用变化值得注意的两个特殊点是:石家庄市耕地占用的主要原因是建设用地占地 (占耕地减少总量的52.3%,其次是农业内部调整占38%) ,与全国农业内部调整为耕地减少的首要原因 (占耕地减少总量的60%左右,建设占地30%左右) 不同;在石家庄市非农建设占地中,独立工矿用地占了较大部分 (40%)。  相似文献   

16.
世纪之交湖南外向型农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守红 《热带地理》2000,20(4):278-281,304
湖南是我国农业大省,农业生产基础好,地理位置适中,交通便利,发展外向型农业具有较大的优势和潜力。文中首先讨论了湖南外向型农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并对本省外向型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外向型农业发展战略思想和目标进行探讨,提出加快外向型农业发展的战略情况。  相似文献   

17.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1):30-30
河南地处中原,是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也是水资源极度短缺的省份。河南省以全国1.47%的水资源养活着占全国7.6%的人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加强节约用水管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在河南尤为重要而紧迫。2004年8月,受国家水利部委托组织开展了此课题。  相似文献   

18.
太湖流域粮食生产格局变化及影响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太湖流域是中国传统粮食高产区,其粮食生产演变对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该文从宏观视角探讨了该区1985-2010年27个县域粮食生产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该区粮食产量波动较大,但总体呈下降趋势,历经波动发展-急剧减少-稳步增长三阶段,粮食总产变异系数和波动系数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区域粮食安全风险较大;空间分布上高产区不断减少,低产区范围扩大,粮食生产重心移动与人口重心移动方向相反,粮食供需矛盾加大。耕地数量、质量、结构和方式等的变化是驱动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的重要机制,其中不同质量水平的耕地数量和耕地利用方式变化是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因子。落实差别化耕地保护政策、避免耕地资源隐性流失、转变耕地利用方式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运用生产函数模型及岭回归分析测度2002—2016年中国内地及其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投入要素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为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从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从长期看,农业增长对耕地数量变化的敏感度最高,对劳动力依赖性最小,资本投入在农业生产三大要素中的贡献率最为稳定且相对较高;从短期看,资本对耕地要素具有替代性,其中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劳动力要素对农业增长贡献率最高,资本要素次之,而东北地区资本要素贡献率最高。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资本驱动的关键阶段,增加农业投资是保障农业增长的重要手段,耕地投入量的减少对农业增长有负向作用,应注重耕地提质增量。  相似文献   

20.
中国耕地与未来30年食物需求、保障及对策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在未来的 30年中 ,中国的人口将继续增长 ,至 2 0 30年达到峰值 1 6亿 ,净增 3亿左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均食物需求的量与质越来越高。届时中国食物的保障能力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中国到 2 0 30年 ,满足上述食物需求量 ,食物主要来自耕地的生产潜力和非耕地的食物替代生产两方面。在政策非常强有力、一切从保护耕地出发、严格控制耕地占用和维持动态平衡的条件下 ,到 2 0 30年 ,中国耕地面积可保持 1 31× 1 0 6 hm2。而中国到 2 0 1 0年、 2 0 30年年人均需求粮食分别为 42 0 kg和460 kg,这两个基期年分别需求粮食总量为 5 796× 1 0 8kg和 7360× 1 0 8kg。研究认为 2 0 1 0年、 2 0 30年中国耕地动态变化后食物保障能力分别在 93%和 87%。非耕地资源食物替代是补充食物生产和缓解耕地压力的重要途径。 2 0 30年其食物替代能力可达到 90 0 0 0×1 0 3t,其中草业 3380 0× 1 0 3t,木本粮油 1 70 0 0× 1 0 3t,水域 2 5 82 0× 1 0 3t,野生生物 1 340 0× 1 0 3t,非耕地的事物替代能力达到约 1 0 %。中国食物生产与发展的四个保证 ,一是有效的保护耕地政策 ,二是科学技术进步与科技投入 ,三是构建食物生产体系与保障体系 ,四是高效利用水资源的技术与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