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气象的角度,详细对比分析桉树人工林原产地与梧州市(含各县)气候条件的异同,找出它们的相似点,得出梧州市(含各县)的气候条件适宜推广种植桉树人工林的结论,并提出生产上的趋利避害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依据梧州市六堡茶生长发育的气候适应条件,筛选出影响六堡茶生长发育的4个气候关键因子作为其种植气候区划因子。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绘制出梧州市六堡茶气候适应性区划图,针对各适宜区进行了分析与评述。结果表明,梧州市六堡茶气候适应种植的最适宜区为岑溪市的南部和东北部,蒙山县的大部分区域,适宜区为岑溪市的西部,藤县的南部和北部,蒙山的南部,次适宜区为梧州市的大部分,苍梧县的中西部,藤县的西部,不适宜区为藤县的中东部,龙圩区的西部,苍梧县的东部。结果可为梧州市六堡茶的合理布局及趋利避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王泽雁  肖若  龙华 《贵州气象》2008,32(2):29-30
根据桉树种植的气候条件,分析册亨县相应的气候条件及土壤条件,得出册亨县较适合种植桉树的乡镇,供林业部门推广桉树种植选地作参考.  相似文献   

4.
梧州市基于GIS荔枝优化布局的气候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梧州市及其周边市县地面气象观测站的1971-2010年气候资料为基础,对梧州市中熟荔枝生育与气象条件关系的分析,选出气候区划指标因子,并建立空间分析模型,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梧州市中熟荔枝进行气候适宜性区划,得出梧州市荔枝种植优化布局专题图。结果显示:梧州市荔枝气候适宜度区划指标有4个:年平均气温、年极端最低气温、2-7月有效积温和1月平均气温,每个指标分3级,对应适宜、次适宜、不适宜。梧州市中熟荔枝适宜种植的面积约为4975.9km~2,次适宜种植约为3642.3km~2;不适宜种植约3961.8km~2。区划结果可为梧州市优化中熟荔枝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从梧州市气候资源角度,分析发展梧州市百香果农业特色产业的可行性。选取梧州市及周边17个气象台站气候资料、相关地理数据资料,用EXCEL、SPSS等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资料,分析百香果种植相关的气候要素时间特征;建立要素回归分析模型,利用GIS平台,制作100m×100m网格的主要农业气候资源分布图,进行气候资源要素空间分析。结果表明:梧州市种植百香果所需的热量、水资源完全可以满足百香果正常生长发育对气候条件的基本需求,但光照条件对百香果种植起限制作用,东南部地区比西北部地区更适于发展百香果产业;低温冻害、高温热害、暴雨洪涝、干旱、大风等气象灾害都可能对其造成伤害。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梧州市砂糖桔生产的气象条件分析,找出影响砂糖桔生长发育的气候关键因子,采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5万广西基础地理背景数据,使用逐步分区法和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分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绘制出梧州市砂糖桔种植气候区划图。区划图中清晰地分出梧州市砂糖桔种植的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为砂糖桔的合理布局及趋利避害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统计1981年-2010年的气象资料,分析梧州市冬半年的气候概况,并进行气候舒适度评价,指出梧州市的冬半年温暖如春、日照充足、雨日较少、湿度适宜,尤其是11月至次年3月,人体舒适感觉处于最舒适和舒适之间的最佳旅游区间内,适合人们冬半年到梧州市旅游.  相似文献   

8.
根据近50年全市各县(市、区)逐月的气温、降水、日照等气象要素分析肉桂在气候条件适应情况、影响肉桂生长的气象灾害以及病虫害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探索适宜肉桂种植的地区和时间,把产量差异与气候差异联系起来,得出肉桂种植的气候区划指标和气候区划图。气候区划区可分为最适宜、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种植区;同时根据气候特征提出低温阴雨、霜冻、干旱等气象灾害的防御对策和病虫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探讨了浙江省板栗产量的分布及气候生态区划间题。根据板栗的生物学特性、地区冬季热量条件和7~8月份水分条件的类似性及各县板栗产量的分布现状,将我省划分为3个板栗气候生态栽培区。  相似文献   

10.
方庆文 《贵州气象》1998,22(6):11-12
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铜仁地区东部5县(市)春秋两季气候条件进行了分析,得出东部各县(市)春秋两季的气候对人体的适宜程度较差,铜仁市较适宜,万山最差。  相似文献   

11.
梧州市“6.8”灾害性特大暴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卫星云图,结合梧州地面逐时雨量、探空和713天气雷达回波等资料,对2006年6月811发生在梧州市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成因分析,结果发现,此次特大暴雨具有典型的中尺度扰动及强对流特征,强降水的主要原因是由一个中尺度对流雨团活动而造成,雨团在移到梧州市时发展并停留约9小时。大尺度背景场分析表明,暴雨发生前梧州即处于有利降水的形势场中,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可能是强对流的触发系统。此外还初步分析了城市周围环境对强降水的增幅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卫星云图,结合梧州地面逐时雨量、探空和713天气雷达回波等资料,对2006年6月8日发生在梧州市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成因分析,结果发现,此次特大暴雨具有典型的中尺度扰动及强对流特征,强降水的主要原因是由一个中尺度对流雨团活动而造成,雨团在移到梧州市时发展并停留约9小时。大尺度背景场分析表明,暴雨发生前梧州即处于有利降水的形势场中,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可能是强对流的触发系统。此外还初步分析了城市周围环境对强降水的增幅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65-1994年梧州南部4站(梧州、苍梧、藤县、岑溪)有、无倒春寒的30a资料,与上一年众多因子进行相关分析,挑选出能通过T检验的多个因子,用多因子综合法预报有、无倒春寒,经1995-2000年的试报、试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单站气象要素以及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等资料,对2010年6月9日下午发生在梧州市的短时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发现,此次大暴雨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在梧州市上空形成一个小尺度天气系统,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及雷达多个产品对梧州产生的强降水都有较好的表征。  相似文献   

15.
利用梧州市5个代表站1961~2008年的气温、降水资料,用降水距平百分率(R指标)的干旱等级划分方法,并引入考虑气温的P指标对干旱等级进行划分,揭示区域内夏旱发生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梧州夏旱频次高,夏旱存在自身的周期性和连续发生的规律,在地理分布上为中南部重于北部。并据此初步探讨夏季干旱的成因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根据各站点降水资料,运用高斯权重客观分析原理计算广西区域的面雨量,以上游面雨量值、水位值与西江流域的梧州水位进行相关分析,找出基于水位的主要预报因子;进一步采用人工神经网络与主成分分析(PCA)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西江流域梧州水位的预报方法研究。计算结果表明,该预报方法所构造的预报模型对历史样本拟合精度高,试报效果也较好,可在预报业务中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一次华南暴雨的中尺度结构及复杂地形的影响   总被引:42,自引:15,他引:42  
孙健  赵平  周秀骥 《气象学报》2002,60(3):333-342
文中选取了 1998年 6月 8~ 9日的一次发生在华南的强降雨过程 ,利用观测资料和MM5中尺度模式对这个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 ,研究了该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结构及华南地区复杂地形的影响。分析表明这次华南暴雨由锋面暴雨和暖区暴雨组成 ,具有不同的中尺度结构 ,其中广西梧州地区暴雨是准静止锋面上的中尺度对流系统造成 ,具有持续时间短 ,强度大的特征 ,MM5模拟的雷达回波强度超过 30dBz ,高度超过 2 0 0hPa ,并在其东、北侧出现闭合的次级垂直环流 ;珠江三角洲的暴雨是暖区暴雨 ,发生在深厚的暖湿气流内 ,85 0hPa上强度超过 16m/s的西南低空急流是影响降水的主要系统 ,该中心暴雨持续时间较长 ,降水强度也达到了暴雨标准 ,模拟雷达回波不明显 ,没有出现局地的次级环流。华南地区的复杂地形在这次华南暴雨过程中主要为动力性作用 ,具体表现在一支冷空气在低层由苗岭和南岭之间南下 ,南海上空一支暖湿气流北上直接到达梧州地区 ,另一支次暖湿空气在南岭的阻挡下由武夷山以南沿南岭和云开大山之间折而向西 ,这三支气流在梧州地区附近汇合 ,形成广西梧州地区的暴雨 ;同时南海上空北上的低层气流被迫向东北绕行海南岛 ,形成一个尺度为 2 0 0km左右的背风面气旋 ,这个气旋的东北部分加强了在珠江三角洲地  相似文献   

18.
对2007年5~9月当梧州处于500hPa副热带高压边缘时午后出现的多次短时雷暴大风天气进行分析,利用的地面、探空资料和T-lnP图,初步做出梧州处于副热带高压边缘时午后易出现短时雷暴大风潜势预报的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2010年梧州市早稻生育期的农业气象条件进行了客观的分析评价,并重点分析生长期所遭遇的农业气象灾害对早稻产量的影响,从而找出该年度早稻减产的气象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