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资源外交寓于国际地缘政治的长期博弈之中。地缘政治是一国对外交往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立足于内线周边和外线外围的地缘关系分析,总结了中国资源外交地缘政治的总体态势和潜在风险,并试图提出我国资源外交的基本思路。在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中,中国的资源外交包括内线地带和外线地带两个层次:内线由接壤的邻国以及接近的近邻组成,是中国资源外交的战略依托地带;外线由涵盖美洲、欧洲、非洲和澳洲大陆的资源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组成,是中国资源外交的战略腾挪空间。在这两个层次上,我国的地缘风险主要来自其他大国的地缘战略遏制、“走出去”战略的地缘选择权旁落、资源通道和贸易路线受制于人。要突破这些地缘限制与束缚,我国的资源外交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分清内线、外线战略方向的轻重缓急,以周边关系为首要、以大国关系为关键、以发展中国家关系为基础,积极拓展对外友好关系的发展空间,有序扩展资源合作领域,坚定维护国家资源权益。  相似文献   

2.
建立海洋地理信息系统两个技术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海洋数据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建立海洋地理信息系统的两个技术问题:海洋数据融合技术和海洋地理信息空间技术.分析了目前数据融合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及在海洋上应用的缺陷,探讨了海洋地理信息空间技术的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地理信息产业飞速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地理信息与外交工作,特别是周边外交和边界海洋工作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我国幅员辽阔,山河壮美,在陆上我们与14个国家接壤,是陆地边界线最长的国家之一,在海上与8个国家隔海相邻,  相似文献   

4.
新加坡水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晶 《今日国土》2008,(3):39-39
新加坡多雨,每年11月到次年2月会迎来一年一度的雨季。但因为地域狭仄,大量雨水如果不加蓄积,便会融入海洋付之东流。为了和海水争夺生存空间,这个不足700平方公里的岛国,如今已经拥有14个蓄水池和1个暴雨收集池  相似文献   

5.
海洋测量学     
口刃加50829建立海洋地理信息系统两个技术问题的探 讨=D肠困.1佣A加扣T七即OT叹如亩A日卜门翻.叹暇OR公加BLIS- HIUGM[G巧/陈义兰,周兴华,张卫红(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 研究所)//测绘工程一2004,13(4)一40一42 在分析海洋数据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建立海洋地理 信息系统的两个技术问题:海洋数据融合技术和海洋地理 信息空间技术。分析了目前数据融合技术的发展方向以 及在海洋上应用的缺陷,探讨了海洋地理信息空间技术的 发展以及存在的间题。参4(吴柯) (3).一5一8 GPS技术可以确定验潮站水准点的地壳垂直形变, 结合验潮数据获…  相似文献   

6.
比较国内外海洋测绘技术体系,发现:①综合性的海洋测绘技术体系正在形成;②数据表示已发生了质的改变,导致GIS理论的突破与产品的换代;③海洋测绘数字产品正向融合、同一的数字海洋地理环境的方向演变.  相似文献   

7.
《今日国土》2011,(1):16
2010年,国家海洋局在局长孙志辉及其领导班子主持下,为发展海洋经济,让蓝色国土成为国民经济新增长点,促进中国从海洋大国加快走向海洋强国,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海洋环境微波遥感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芸  张风丽  田维  王世昂  谢酬  宫华泽 《遥感学报》2009,13(S1):154-159
介绍了微波遥感技术在海洋环境污染, 如藻类暴发、溢油污染监测中的应用原理、方法, 并对近年来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利用微波遥感技术完成的几个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典型案例监测进行了介绍,最后对海洋环境微波遥感监测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2000—2015年中国大陆海洋岸线变化多视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绘科学》2019,(10):43-49
针对中国大陆海洋岸线在宏观尺度、长时间序列下分析角度较少的问题,该文利用遥感与GIS技术,以2000、2015年2个时期为特征年,从海洋岸线长度与结构、分形维数、岸线变化速率与稳定性、开发利用负荷等角度,综合分析2000—2015年中国大陆海洋岸线时空变化特征。结论如下:①近15年来,海洋岸线总长度增加1 716km,岸线结构变化显著,人工岸线剧增,自然岸线锐减;②海洋岸线分形维数呈增长趋势,具有"北方<全国<南方"的宏观格局特征;③海洋岸线年均变化速率为33.03(m·a~(-1)),岸线的变化速率、稳定性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北方向海扩张趋势较集中、规模较大;④中国大陆海洋岸线约30%为开发岸线,且海岸开发以重度为主,分布不均,北方岸线开发利用负荷度较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海洋与气候变化等重大前沿科学与应用对空间海洋观测系统的需求出发,基于当前国内外空间激光技术水平与前期海洋激光遥感的探索,提出了海洋遥感从二维向三维发展的紧迫性,并将海洋剖面探测激光雷达作为未来“海洋三维遥感”的主要技术手段。本文对近50年国内外激光海洋剖面探测技术的理论与应用、基础性关键探测机理问题,尤其是近10年来的试验性探索及其在多个海洋科学问题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结合中国自主“观澜号”海洋科学卫星计划中海洋剖面探测激光雷达的系统论证与指标要求,提出了未来海洋剖面探测激光雷达发展路线图建议以及中国有望率先在空间海洋剖面激光探测领域取得突破的设想。  相似文献   

11.
中国测绘学会第二十四届海洋测绘综合性学术研讨会暨纪念海洋测绘专业委员会成立30周年和新中国海洋测绘教育60周年大会,于2012年9月16~21日在浙江省义乌市召开。会议由海洋测绘  相似文献   

12.
自数字海洋的概念提出至今,已有20年整。本文以数字海洋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1999-2018年间公开发表的数字海洋研究文献,综合运用科学知识图谱分析方法,研究总结了20年内数字海洋研究的发展过程、学科参与、研究质量、演进特征等。研究结果表明:①20年来,数字海洋研究成果日益丰富,受关注度逐渐提升;②以海洋科学为中心,多学科共同融合参与;③资源类型全面,但研究质量仍需提升;④前沿热点突出,紧跟信息化潮流。在经历过快速发展阶段之后,当前的数字海洋研究已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但在研究内容和方法技术等方面仍有探索空间和必要性。分析认为,未来的数字海洋研究应朝着全球化、应用化、精细化、智能化等方向发展,以期进入一个新的研究高潮。  相似文献   

13.
《中国测绘》2008,(6):82-82
海洋测量是测绘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对海洋几何场和物理场参数进行精密测定和描述,其目的是为人类的活动提供必要的海洋空间信息。经过最近几年的努力,我国海洋测量技术在多个研究与应用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具体体现在:测量平台和测量设备呈现多元化趋势;测量信息采集实现了由模拟记录到数字化和自动化作业模式的飞跃;测量信息处理由粗加工、半手工作业模式向细加工、全自动化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14.
为全面了解当前海洋测绘地理信息空间数据模型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下一步研究重点,对海洋测绘地理信息空间数据模型展开了研究。通过搜集、整理当前与海洋测绘地理信息空间数据模型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文献和技术材料,按照时间序列将研究划分为3个阶段。对理论性研究阶段和应用性研究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提出了创新性研究阶段的7个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测绘学会海洋测绘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三届海洋测绘综合性学术研讨会暨纪念《海洋测绘》创刊30周年大会于2011年9月9~13日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会议由海洋测绘专业委员会和《海洋测绘》编辑部主办,由劳雷工业公司和美国Caris公司赞助。海洋测绘专业委员会主任、海司航保部副部长许春明致开幕词,总参测绘局处长翟跃欢、海军海洋测绘研究所政委裴莘、劳雷工业公司副总经理张勐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测绘学一个重要分支,海洋测绘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状况、现实生产与科研水平及发展远景。文中对海洋测量所包括的内容、海图编制与出版、我国海洋测绘学科体系的形成、海洋测量技术方法的发展、加速发展海洋测绘的原因、海洋专题测绘的重点方向等多方面问题,作了较全面的介绍。  相似文献   

17.
海洋重力仪使用和资料处理学术讨论会,于4月15日至20日在天津举行。这次会议是由中国测绘学会海洋测绘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地质学会和天津石油学会联合举办的。参加会议的有来自27个部门的正式代表48人。召集全国性的海洋重力测量专业学术讨论会,这还是第一次。代表们认为,通过学术交流和各方专业技术人员的接触,开阔了眼界,收获是大的。  相似文献   

18.
我国海洋测绘技术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近五年来我国海洋测绘技术的最新进展状况。分为六个部分:海道测量技术的新进展,海洋重力场与磁力场测量的新进展,空基海洋测绘技术与方法的新进展,海图学与海洋地理信息工程理论与方法的新进展,海洋测绘仪器与软件的新进展,海洋测绘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测绘学会海洋测绘专业委员会和海司航保部联合主持的“海洋测绘国家标准宣传贯彻会议”于5月27日~30日在天津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全国海洋测绘系统32个单位的53名代表。海洋测绘专业委员会主任、航保部部长黄祖谟致开幕词,副部长孔令户在会议结束时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20.
资源问题在国际事务中长期占有重要的地位,资源外交向来是世界经济大国外交工作的重点之一。然而在理论上关于资源外交的内涵外延、演进脉络及相关概念架构目前仍不清晰。本文正是想尽力对这些基础性问题进行一些初步探讨,期望能对我国的资源外交及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得出的主要认识有:资源外交是国家在资源领域开展的定向外交,其范围涉及石油、天然气、稀土、铁矿、有色金属及其他重要战略资源的对外贸易、勘探投资、开采加工、技术研发、物流运输等广泛的内容;资源外交起源于殖民地时期的对外掠夺,发展于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源全球配置,大行于高价能源时代的大国博弈;美国、俄罗斯、日本和欧盟在全球资源外交中已赢得了领先地位,而中国是一个后来者;研究资源外交,既要分析全球地缘经济、地缘政治的普遍规律,又要深入总结适合我国国情、于我有利的外交机制、行为和经验,这是一项理论性、政策性、实践性很强的研究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