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扬子地块中寒武世古地磁新结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采自四川北部旺苍-南江地区(32.14°N,106.17°E)中寒武世陡坡寺组12个采点的120块定向标本进行的系统岩石磁学和古地磁学研究表明:紫红色细砂岩的剩磁方向表现为单分量(D=29.3°, I=-19.4°,k=283.7,α95=7.3°),所对应的古地磁极位置(39.5°N,247.3°E,置信椭圆为:dp=4.0°,dm=7.6°)与扬子地块晚二叠世极位置基本重合.红色泥岩的剩磁方向由两个组分携带,其中低温剩磁分量在地理坐标下与现代地磁场方向基本一致;高温剩磁分量(D=129.1°, I=23.6°,k=44.6,α95=7.8°)可通过褶皱检验,对应的古地磁极位置为39.5°S,185.1°E,(置信椭圆为:dp=4.4°,dm=8.3°),我们认为扬子地块在中寒武世处在南半球低纬度地区.  相似文献   

2.
对扬子地块北部地区的湖北兴山 秭归剖面寒武系至中生界进行了构造古地磁学研究 .对岩石标本剩磁载体和剩磁稳定性的分析以及褶皱检验和倒转检验的结果表明 ,从 82 5个岩芯 ( 84个采样点 ,代表古生界至侏罗系 )分离出的高温特征分量代表了原生剩磁分量 ,从而得到这一地区古生代至侏罗纪几个地质时代的古地磁极位置 ,补充了中国扬子地块古地磁极移曲线的基本数据 .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四川北部旺苍-南江地区晚侏罗世蓬莱镇组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岩石磁学和古地磁学研究.逐步热退磁揭示出蓬莱镇组岩石所携带的剩磁由两个分量组成,其中低温组分(次生剩磁)的解阻温度低于420℃;高温组分(特征分量)可通过褶皱及倒转检验,由此求得磁偏角和磁倾角分别为18.4°和29.3°(构造校正后),95%置信回(α95)为8.5°,对应的古地磁极经纬度分别为236.4°E和66.6°N.基于古地磁结果,并结合已有的地质证据,提出根据古地磁学确定的扬子地块晚侏罗世古纬度偏低的原因可能是由真极移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海原地区早白垩世古地磁结果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海原地区早白垩世13个采点的古地磁研究,揭示了一组高温特征剩磁分量.在5%置信度下通过倒转检验,采样剖面获得的下白垩统李洼峡组和和尚铺组的磁性地层结果,显示多个正、反极性带,与早白垩世早期的极性特征相似,说明这组高温分量很可能代表岩石形成时的原生剩磁,其特征剩磁方向为:偏角D=12.7°,倾角I=50.2°,α5=6.3°;相应的极位置为:经度φ=218.0°E,纬度λ=78.2°N,dp=5.7°,dm=8.4°,古纬度ρ=31.0°.通过对比华北地块鄂尔多斯盆地的早白垩世古地磁结果,表明采样地区自早白垩世以来相对于华北鄂尔多斯盆地未发生明显的构造旋转和纬度方向上的位移.这说明海原断裂东南段并未发生大规模的左旋走滑运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挤压作用对青藏高原东北部海原地区的影响已经很小.  相似文献   

5.
四川旺苍早三叠世古地磁学结果及其大地构造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四川北部旺苍地区(32.14°106.17°)早三叠世地层进行了古地磁学和岩石磁学研究,其结果表明剩磁载磁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另有少量赤铁矿.采样地层岩石高温剩磁分量(D=45.1°,I=18.0°,a_(95)5. 9°),通过褶皱及倒转检验,表明认岩石中获得的高温分量为原生分量.由原生分量求得扬子地块早三叠世虚地磁极为:42.5°N,214.6°E(d_(p)=3.2,d_m=6.1),古纬度为9.2°.认为,华北与扬子地块在自早三叠世期间已基本拼合,现有古地磁结果支持秦岭造山带为陆内造山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秦岭造山带内丹风群蛇绿岩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古地磁研究,通过对剩磁分量成因形成时代及变质变形作用对特征分量的影响的讨论,初步确定了丹风群古地磁极位置和古纬度值,并对丹风群的形成演化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确定拉萨地块白垩纪-古近纪的古地理位置,我们对青藏高原拉萨地块措勤地区林子宗火山岩18个采点进行了古地磁研究.结果表明高温(高场)特征剩磁分量主要为亚铁磁性的磁铁矿所携带,特征剩磁分量在95%置信水平下通过了褶皱检验. 倾斜校正后采点平均的特征剩磁方向为D/I=16.2°/17.7°, α95=5.6°,对应古地磁极位置为63.1°N,224.6°E,A95=5.1°. 另一方面,Ar-Ar年代学结果表明采样剖面的林子宗火山岩形成年龄为~99-93 Ma, 与拉萨地块林周盆地的林子宗群火山岩的形成年龄存在较大差异.由此我们得到晚白垩世拉萨地块中部措勤地区的古纬度为8.5°±6.9°N,与林周盆地古近纪林子宗群典中组和年波组所揭示出的古纬度相当,进一步表明亚洲大陆最南缘的拉萨地块在晚白垩世-古近世期间位于北半球~10°N的低纬度地区.结合最新的特提斯海相地层古地磁结果,晚白垩世-古近世拉萨地块的古地理位置限定了印度与欧亚大陆的初始碰撞时间不晚于60.5 Ma;~93 Ma以来,拉萨地块和单一刚性欧亚大陆之间存在~1900 km的构造缩短.  相似文献   

8.
华北地块早古生代古地磁结果的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采自鄂尔多斯盆地边缘早古生代地层的1006块(153采点)定向古地磁岩芯标本的研究表明,大多数地层单元的岩石剩磁组分可分离出A、B两个主要分量.根据其稳定性检验结果,A分量(北西方向,低负倾角及其对方向)为岩石形成时期的特征剩磁分量,而B分量(北西方向,中至低正倾角及其对方向)则可能是晚古生代的重磁化分量.华北地块早古生代的古地磁参考极均位于大西洋;与此相应,华北地块位于南纬15°左右.  相似文献   

9.
扬子地块奥陶系碳酸盐岩重磁化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碳酸盐岩是记录古地磁场信息的重要载体,然而,广泛存在的重磁化现象制约了碳酸盐岩在古地磁研究中的应用,其重磁化机制亟待解决.本文对采自贵州羊蹬地区的319块奥陶系碳酸盐岩定向样品作了详细的古地磁学和岩石磁学研究,其结果表明,94%样品(A类)记录了单一剩磁分量A,其解阻温度低于450℃;在地理坐标系下的平均方向为Dg/Ig=3.1°/48.1°(α95=2.9°),对应的古地磁极(87.0°N,2.8°E,A95=3.0°)与扬子地块古近纪-第四纪的古地磁极重合.6%样品(B类)记录了两个磁化分量,其高温分量(450℃~585℃)与A分量显著不同,但明显远离扬子块体早古生代古地磁极;低温分量(< 450℃)与A分量类似.说明羊蹬剖面奥陶系碳酸盐岩记录了两期重磁化.A分量和B低温分量的主要载磁矿物为磁黄铁矿(胶黄铁矿),B高温分量的主要载磁矿物为磁铁矿.这些磁性矿物都是成岩后的次生矿物.其中,解阻温度高于450℃的磁铁矿可能受晚燕山期造山运动影响生成;磁黄铁矿(胶黄铁矿)等矿物可能与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引起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所产生的流体作用有关,以后一期重磁化为主.新生代早期青藏高原隆升产生的流体在流经东南缘的碳酸盐岩等沉积岩层时,与原岩发生相互作用,使磁黄铁矿、胶黄铁矿、磁铁矿等磁性矿物生长并获得化学剩磁,造成了广泛重磁化.  相似文献   

10.
山西吉县沃曲桃园下三叠统刘家沟组红层的古地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一个背斜剖面的早三叠世红层样品进行了古地磁研究.对逐步热退磁矢量序列进行主成分分析以及各磁组分的解阻温度谱分析,估计了携磁矿物.分离出4种磁成分:镜铁矿携带的沉积或沉积后剩磁;赤铁矿携带的化学剩磁;等温剩磁和粘滞剩磁.特征剩磁(最高解阻温度Tu≥670℃)通过倒转检验、(递增)褶皱检验,平均方向为偏角D=-25°,倾角I=41°,相应的极位置为65°N、356°E.  相似文献   

11.
含菱铁矿砂岩磁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为煤田盖层产出的中国内蒙古平庄J3砂岩,其平均磁化率为60×10-5(SI);平均剩磁为5×10-3A/m.经热退磁后,在磁化率、剩余磁化、等温剩磁曲线、粘滞剩磁及磁组构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出现一系列奇异磁特征.岩石透射光与反射光鉴定、物相热红外分析、差热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该砂岩的胶结物为弱磁性的菱铁矿,它在逐步热退磁过程中逐渐变为磁铁矿,部分变为赤铁矿.并大致确定,该砂岩胶结物含量近50%.此外,对这种砂岩样品仔细地进行了常规方法的退磁试验,得到其特征剩磁方向,确定其J3古地磁极位置为198.8°E,84.6°N(α95=4.8,k=94.5).  相似文献   

12.
极性转换期间地球磁场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对采自中国黄土高原西峰(35.7°N,107.6°E)和段家坡(34.2°N,109.2°E)两个剖面中黄土层L8和古土壤层S8的1281块定向古地磁样品做了详细的岩石磁学和古地磁学研究.证实了Matuyama-Brunhes(M-B)极性转换带位于L8的中下部.提出了下列观点:1.M-B极性转换过程与地球磁场方向变化相联系的持续时间为3600-4500a,而与地球磁场强度变化相联系的持续时间则为8000-9000a,即强度变化存在“超前和滞后” 效应;2.M-B转换场的形态是由三次快速倒转和一次不成功的倒转构成,或者说,转换场具有快速变换极性的振荡特征;3.M-B转换过程中地球磁场并不是以轴对称的非偶极子场为主,而是偶极子场至少与非偶极子场相当;4.中国黄土-古土壤沉积物所含磁性矿物的主要成分是磁铁矿,它是研究极性转换期间地球磁场详细结构的良好物质.  相似文献   

13.
利用远震P波波形反演渤海地震的震源参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用理论地震图反演地震震源参数的方法,利用16个WWSSN台记录的渤海地震(1969年7月18日,M=7.4)远震P波波形,用我们的反演方法重新测定了该地震的震源参数。文中以剪切位错源的理论地震图与实际观测记录波形的相关程度为判据,测得该地震的震源参数为:地震矩3.9×1027达因·厘米;震源破裂持续时间6秒;位错面两个可能的选择解是:(1)θs=207°,δ=87°NW,λ=-159°,右旋;(2)θs=298.6°,δ=69°NE,λ=-3.6°,左旋。其中θS、δ、λ分别是震源位错面的方位角、倾角和错滑角;震源深度为25公里。数值运算的结果还表明,本文提供的测定震源参数的方法实际效能良好。 文中还与用P波初动符号方法测定的震源参数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4.
完成由两块大面积塑料闪烁体组成的粒子望远镜的研制,并测得合肥地区地面宇宙线μ子能谱.简要报道这台粒子望远镜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及邻近地区地磁场的矩谐分析   总被引:9,自引:14,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高斯位理论出发,得到了包含内源场和外源场的局部地区地磁场矩谐级数表达式,指出了局部地区地磁场内、外源部分分离的可能性。对中国及邻近地区1970.0年地磁场的矩谐分析结果表明:在北纬10°-45°之间有一个垂直分量的负异常带,异常中心在西藏高原和太平洋西部,最大异常值分别达到-330γ和-460γ;北向分量的正异常区从北纬23°一直伸展到北纬55°以北,极大值约在北纬40°附近,极值达300γ;东向分量在整个区域呈现微弱的正异常。本文对与矩谐分析有关的截断水平、光滑处理以及误差分析等问题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攀西及邻区印支-燕山期地块构造运动的古地磁考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四川攀西(攀枝花-西昌)地区大陆演化,在该区及邻区采集了中生代岩石标本。用热退磁和交变场退磁方法对59个采点的619块样品做了磁清洗处理。古地磁结果满足褶皱检验,对精度参数K小于10的采点或有后期重磁化的样品未纳入统计处理。 古地磁结果表明,攀西断隆、凉山断陷、断凹属扬子地块的西缘,早三叠世时位于北纬13°左右,至今北移了千余公里,上三叠纪后北移速度明显减慢;其西邻盐源断陷自早三叠世以来南移数百公里,无论古纬度或古方位与东邻地块的结果有较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