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简讯     
简讯“射电天文学前沿”学术讨论会盛况空前中国天文学会恒星和行星、星系与宇宙学、射电天文、高能天体物理、星表和天文常数、高空和大气外天文观测、天文仪器和技术等七个专业委员会以及中科院射电联合开放实验室联合发起召开的“射电天文学前沿”学术讨论会,于199...  相似文献   

2.
日食为射电天文提供了一维高空间分辨率太阳射电观测机会.日食射电观测在太阳射电物理的发展上起过重要的作用.文中对日食射电观测的若干重要因素作了介绍和分析.日食射电观测在我国太阳射电天文发展上也起了重要作用.文中简要介绍了在我国组织观测的1958年、1968年、1980年及1987年的太阳射电日食观测及其主要结果.  相似文献   

3.
日食为射电天文提供了一维高空间分辨率太阳射电观测机会,日食射电观测在太阳射电物理的发展上起过重要的作用,文中对日食射电观测的若干重要因素作了介绍和分析,日食射电观测在我国太阳射电天文台发展上也起了重要作用,文中简要介绍了在我国组织观测的1958年,1968年,1980年及1987年太阳射电日食观测及其主要结果。  相似文献   

4.
自天文观测进入全波段观测时代以来,全波段中的低频射电信号是新的重要观测波段以及研究窗口。鉴于此波段的信息对于研究太阳以及行星的射电爆发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人类对此频段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现在欧美一些国家以及我国都已经适时地开启了相关研究。目前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已经开启了此项目的建设,现已有4台低频射电天线可以测试使用。其低频射电天线阵可以和云南天文台已有的10 m太阳射电望远镜以及11 m太阳射电望远镜配合使用,用于更精确地观测太阳或者其他行星的射电信息。设计首先由A/D板卡接收来自低频射电天线的低频天文信号,接着A/D板卡把转换的数字信号以差分信号的形式传至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板卡;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对数据整合处理,通过异步先入先出队列(First Input First Output,FIFO)跨时钟域的形式把数据通过千兆以太网以UDP协议的形式传至PC端;然后PC端设计的软件对传输来的数据做加窗和快速傅里叶变换处理并显示。  相似文献   

5.
由于所观测的宇宙信号非常微弱,射电天文极易受到有源业务的干扰。有限的频谱资源和中国观测台站无线电环境的日趋恶化,制约了中国射电天文研究的可持续发展。为保护射电天文观测频率,广泛调研国际电信联盟的相关规则和建议书;结合实测,分析中国现有和规划中的台站无线电环境情况,开发适用的无线电干扰监测系统。对于中国部分现有和新建的大型射电天文设备,通过与各级主管部门协商,在台址周边设立无线电宁静区,从而为射电天文观测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无线电频谱保障。  相似文献   

6.
本文回顾了射电天文设备的观测能力的提高和将遇到的限制因素,评述全波段射电天文学的大型射电天文设备计划和各国射电天文发展的一些共同特征,提出了值得借鉴的经验,为我国射电天文学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7.
经过全国太阳射电天文工作者的协力筹备,1985年4月15日至20日在南京南京大学召开了首届“太阳射电天文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天文台、站,各大学天文专业的3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提出学术报告共21篇,会议就22周太阳活动峰年射电观测和1987年9月23日在国内开展日环食射电联合观测研究课题进行了学术论证,得出了一致同意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回顾了射电天文设备的观测能力的提高和将遇到的限制因素,评述全波段射电天文学的型射电天文设备计划和各国射电天文学发展的一些共同特征,提出了值得借鉴的经验,为我国射电天文学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9.
本文综述了射电高时间分辨率(HTR)观测技术情况,从天文角度论述了HTR技术在观测太阳、恒星射电方面的重要意义。建议不仅是太阳射电、宇宙射电的相关课题和设备亦应注意配备HTR技术。  相似文献   

10.
射电天文观测需要事先对射电源分布及天空背景有清晰的了解。目前国内射电天文台站缺乏射电天空与观测源分布可视化软件来对射电天空背景和观测源进行显示。开发一款简洁、移植性强的可视化软件,方便观测者直观地了解射电天空,帮助他们制定合理的观测计划。该软件使用C语言及PGPLOT子函数库编写,在Linux系统下运行,实现了星空的实时查询和按时查询,并支持用户更改观测台站、天空背景和射电源表等。该软件具有很好的扩展能力,将面向国内各天文台站及天文爱好者开源发布。  相似文献   

11.
马兵  陈玲  吴德金 《天文学报》2023,(3):35-233
与太阳射电爆发相比,通常认为频率较低的行星际射电爆发产生于远离低日冕的行星际空间.地球电离层的截止导致地基设备无法对其进行观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NASA)发射的帕克太阳探测器(Parker Solar Probe, PSP)是迄今为止距离太阳最近的空间探测器.其搭载的射电频谱仪能够对10 k Hz–19.17 MHz频段范围内的射电辐射进行观测. PSP能够靠近甚至可能穿越行星际III型射电爆发的辐射源区,因此使用PSP对行星际射电爆发进行观测具有前所未有的优势.简要介绍了目前为止使用PSP的射电观测数据对行星际III型射电爆发的多方面研究,包括爆发的发生率、偏振、散射、截止频率、可能的辐射机制和相关的辐射源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其未来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2.
射频干扰是射电天文观测设备无法回避的问题。国家天文台(内蒙古)明安图观测基地多台各具特色的射电观测设备、各类电磁辐射源及其传播路径共同组成了复杂的电磁环境。现有超宽带高分辨太阳射电成像观测设备——明安图射电频谱日像仪,以及即将建设的子午二期工程的太阳行星际监测系统,包括米波-十米波射电日像仪、行星际闪烁望远镜和超宽带射电频谱仪等,全部频率覆盖1 MHz~15 GHz,观测结果用于太阳物理、空间天气监测和预报的关键问题研究,也对电磁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介绍了明安图观测基地的观测设备及其地理环境,给出了方位频率功率谱、立体方向图、时间频率功率谱等射频干扰的初步监测结果,讨论了射频干扰预防、消减及射频干扰自监测方案。  相似文献   

13.
本文前半部介绍了一个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射电天文实测研究基地——美国国家射电天文台(NRA-O)的概况和主要实测装备,阐明了它在射电天文领域的地位及其代表性。后半部介绍了它向世界各国天文学家开放的主要射电望远镜八十年代以来的观测课题分布,并对当前射电天文实测研究的动向作了一个简单的剖析。  相似文献   

14.
本文概述了二十多年来毫米波、亚毫米波射电天文观测设备发展的历程,包括初期的毫米波观测设备发展的概况。较详细地列表介绍了国际上近期已完成或正在建设中以及计划中的各项毫米波、亚毫米波观测设备的发展现状,以及其他较大型射电望远镜项目。最后指出了射电天文方法向短波端延拓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理论上推导出射电天文接收机的灵敏度公式,由此估算了射电天文各个波段观测的灵敏度和有害干扰电平的极限值。简述了三种类型的有害干扰和减小干扰影响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在天文观测中射电望远镜性能参数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观测数据质量,为了保证观测质量,提高观测效率,需要对天线性能进行测量.当前进行天线测量的方法有场地测量法和射电天文法,不同的方法应用范围和效果不同.对于大型天线而言采用射电天文法进行天线测量高效快捷.针对VLBI射电望远镜,介绍了使用终端FS系统对天线参数进行测量(基于射电天文法)的方法和过程,以乌鲁木齐南山25 m天线增益和指向精度测量作为范例,重点叙述了测量的方法和步骤,并对该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在射电天文观测中,天文信号十分微弱,在大部分情况下可以看成是噪声功率的微小增加,需要长的积分时间才能从噪声中显现,因此在进行射电天文数据采集时对采集系统的性能具有较高的要求.针对射电天文数据的特点,从噪声特性、频率特性和同步特性3方面给出了系统性能的衡量指标,围绕这些指标,分别研究了其测试方法,最后以某个实际射电天文数据采集系统为测试平台,进行了指标的测试.测试结果验证了所提指标的有效性和指标测试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在这篇短文中,我只准备简略地讨论一下在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发展中,射电天文有怎样的作用。 单独讨论射电天文一种观测手段对天体物理的作用,是很困难的问题。因为,天体物理是一门相当综合的学科。一项天体物理的成果,往往是不同研究方法,不同观测手段,不同理论领域的合作的结果。很难将射电天文从其他方法、其他手段中孤立出来。  相似文献   

19.
在业余天文观测中,行星摄影是观测行星比较常用的方法。我们经常能看到天文爱好者在网络平台上展示自己的行星摄影作品。同时,还有-些国际上的天文组织定期发布天文爱好者拍摄的行星影像(例如日本的“月惑星研究会”),这些行星影像不仅为天文科普提供精美的素材,而且还能为专业的行星科学研究提供支持。然而,对于大众来说,这些影像似乎总有一种莫名的神秘感。即便是天文观测的初学者也存在着不少误解。下面就来谈谈这些精美的行星影像到底是怎么来的。  相似文献   

20.
致密射电核     
活动星系统的多波段观测和研究,早已成为天体物理学最热门的前沿之一。在射电天文学中,按其观测形态又常将AGN和致密射电核等同看待。对ANG及CRC的含义、分类、总的频谱特征、射电结构和射电性质,模型研究及VLBI的重要作用、最新的观测结果、问题和前景作一评述。评述中将侧重于用射电天文手段观测研究CRC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