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大都市政府和都市议会是发达国家对大都市区和都市连绵区进行宏观管理的重要机构,本文简要介绍了各种类型的大都市政府和都市议会的形成与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相应的宏观管理机构为城镇密集区政府和都市区规划局.最后,对我国城镇密集区规划管理的可行性与规划管理体系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都市成长区城镇的发展具有复杂与动态的双重特征,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将大都市成长区城镇的空间结构与功能组织过程划分成四个阶段,即各城镇独立发展阶段、成长区培育阶段、成长区发展与扩张阶段和成长区创新发展阶段.研究以杭州市余杭区为例,从规模与结构两个角度对其所处的大都市区域化背景和自身发展特征进行解析,并对成长区城镇的发展趋势与路径进行研究,提出了网络化大都市区副城模式、创新极核与反磁力组团模式、文化创意与物流组团模式以及生态廊道与旅游组团模式四种城镇组群空间组织模式.并比较了四种模式各自特点和适用情况,最后总结了大都市成长区城镇空间组织必须着重把握的五个关系:与核心都市区之间的分工关系、与大都市人口动态变化之间的关系、与大都市经济区内外部联系通道的网络结构关系、文脉特质保护与构建都市区地域文化的关系、生态空间组织与都市区生态格局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3.
国外大都市区规划体系评述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探讨了国外大都市区在规划编制中的一些最新做法和特点,包括规划负责机构、规划组织体系、规划编制大纲三个方面,并介绍了美国纽约、英国伦敦和日本近畿圈规划的特点。由于各国管理制度的差异性和大都市区组织结构的多样性,国外大都市区的规划呈现不同特点和效果。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都市区界定探讨——基于"五普"分县数据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为大都市区发展创造了条件,大都市区已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新的空间载体。对大都市区进行界定是大都市区研究的前提。本文提出以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界定中国大都市区的简化方法,并对中国大都市区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城乡空间格局发生巨变,这些地区已经或正在迅速形成类似西方都市区的功能性城市地域和类似Megalopolis(大都市带)的新型城市群体组织。本文以北京大学研究组已有成果为基础,以辽宁为样本,对辽宁都市区和都市连绵区(周一星提出的与西方Megalo-plis相对应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和趋势性研究  相似文献   

6.
大都市郊区是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空间演变最为频繁、人地矛盾最为突出的区域,尤其在中国加快推进“就地就近”城镇化战略的背景下,把握大都市郊区小城镇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过程及其演变机制,对制定科学合理的管控政策和优化都市空间结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约束性元胞自动机(constrained Cellular Automata, constrained CA)能够通过简单的规则模拟复杂的城市动态演化过程。本文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城镇空间发展战略布局、土地利用开发适宜性等,嵌入约束性CA的转换规则中,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法分析土地利用空间影响因素,对严格约束下的武汉市江夏区2020年土地利用进行情景模拟分析,并提出城市增长管控手段。结果表明:①研究时段内,江夏区城镇用地呈低效外延式扩张,土地利用集约节约程度较低,其人口规模并未有较大增长,对主城区人口的分散作用尚未真正形成;②约束性CA在模拟大都市郊区演化方面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能够真实反映近郊小城镇的未来空间布局与结构,模拟结果与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较为契合;③将规划目标导向与现实发展趋势下的模拟结果进行叠加分析,可确定城镇增长需求与规划指标调控间冲突的空间分布,从而划定土地督察的重点监测区域,为加强大都市近郊区的违法用地监查和土地利用管控提供先验的预警知识。  相似文献   

7.
国外大都市区人口发展的相关政策及其借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世界地理研究》2002,11(2):59-64
对于任何一个大都市来说,人口问题已经涉及到经济、政治和社会影响的方方面面,严重影响着其区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和借鉴相同时期国外大都市区的人口发展政策,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将十分有助于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本文简要分析并总结了国外发达国家工业化以来,大都市区在人口发展方面的主要经验,如:科学的数据统计平台;适时的规划疏导;强有力的政府宏观调控;积极的市场导向机制;专门的咨询管理机构,以及配套的各项社会发展政策,等等。同时,本文也指出,由于较为类似的城市化进程,广大发展中国家大都市区一些成功的人口管理经验也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8.
广佛大都市区的管治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务院新颁布的<珠江三角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以广佛同城化为示范,推动珠江三角洲一体化.广佛大都市一体化,近年来引起了两地政府、学界的高度关注.从大都市管治的角度,分析了广佛大都市管治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广佛大都市管治的策略,认为广佛大都市区的管治要形成共识的区域管治目标,选择适当的大都市管治模式.构建多元化的大都市管治主体,拓展管治内容,完善区域管治机制.  相似文献   

9.
空间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和决策中应用的重要性日见凸显。主要原因在于:重要的人口数据和社会变动经常表现出一定的空间特性,这种特性可以通过空间分析和统计方法被认识和解释。应用多元分析的空间分类方法编制圣保罗大都市区社会分异地图并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的主要数据来自2000年巴西全国人口普查,其中包括了圣保罗大都市的所有行政区和39个自治市的21774个人口普查区。为了把都市连绵区从数据全集中分离出来,我们采用混合技术进行互补分析,即在2000年4月30日的陆地卫星7号图像中绘制一个个多边形,这些被识别出来的多边形就是人口普查区。然后,通过目视解译出假彩色多边形集合。应用空间分类评分程序将这些多边形分成五类,并建立人口普查区的数目、覆盖的面积和都市连绵区之间的关系。这种多元分析方法是基于变量的均衡化来生成易于用分级统计图描述平均值,以促进可视化和后续的空间分布分析。基于多元分析的空间分类方法研究,清楚地展现了圣保罗大都市最重要的社会特征,也说明城市社会地图方法和多元分析的空间分类方法在大都市区的管理、公共政策规划和复杂决策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大都市区呈现出多中心发展模式,边缘新城或卫星城建设成为疏散大都市区人口和职能的重要途径.由于地形特征、历史因素及新城的发展,厦门大都市区已呈现典型的多中心发展格局.文中利用面积百分比、平均斑块面积、斑块密度、边界密度、连接度指数等研究了2000年厦门大都市区多中心城镇斑块模式及1990-1995年和1995-2000年城镇化过程中城镇斑块的时空动态模式,对城镇化过程中多中心模式的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中部地区都市经济区空间组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客观上要求生产要素和产业格局在空间上合理配置, 以形成高 效的空间组织形态。面对国内外竞争, 如何构建高效的空间结构, 使之形成富有活力的组织体系, 是“中部崛起战略”的热点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研究结合中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基础及 发展潜力, 指出在现有人口- 产业集聚区基础上构建多层次、高效运转的都市经济区空间组织体 系是增强中部地区竞争能力的关键。文章在城市中心性和交通运输联系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武汉 大都市经济区, 长沙、郑州中等都市区, 太原、合肥、南昌基本都市区的等级体系与划分方案。  相似文献   

12.
王利伟  冯长春 《地理学报》2016,71(12):2155-2169
针对中西方城市群空间扩展路径研究的争论,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运用夜间灯光数据,采取扩展强度指数、空间关联模型、多维驱动力分析模型,定量揭示了城市群时空扩展路径及其动力机制。结果表明:① 1992-2012年,京津冀城市群时空扩展呈现以京津唐为核心的中心集聚扩展模式,保定—衡水—石家庄之间的“三角地带”成为城市群空间扩展的冷点区;② 城市群空间扩展虽然已经出现了扩散势头,但向心集聚的惯性作用力依然强大;③ 城市群时空扩展的动力机制表现出以市场力为主要驱动因子的特征,行政力、外向力和内源力对城市群空间扩展的影响作用依次递减,从城市群空间扩展的驱动力演化趋势看,市场力、行政力、外向力的影响呈现上升趋势,而内源力的影响系数则呈现下降趋势。最后,提出降低行政干预、构建市场主导机制、强化内外双向开放、推动产业升级政策建议,促进城市群空间结构持续优化。  相似文献   

13.
城市群研究述评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自从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提出大都市带(Megalopolis)的概念之后,城市群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城市体系,成为城市地理学的核心研究内容。国外学者相继提出半城市化区域、全球城市—区域、多中心巨型城市—区域等概念,其研究都建立在都市区基础之上,强调城市之间以及城乡之间密切的功能联系。中国学者提出了都市连绵区、城市群等概念,并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都市连绵区的界定立足于都市区基础之上,亦与国际上相关的研究接轨。但城市群在国内更为流行,且被写进国家五年发展规划纲要之中。城市群作为中国区域发展空间战略的重心,发挥着区域经济增长极的作用。国内城市群研究却存在着概念含糊、界定模糊等问题。城市群是都市区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形成的,相关研究必须建立在都市区基础之上,才能避免概念以及空间尺度的混淆。中国官方并未有都市区的界定方案。结合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加强对都市区和城市群界定的研究,立足于都市连绵区基础之上,开展跨学科研究,深入分析不同空间尺度城市群集聚与扩散模式,建立起中国城市群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4.
In this article, we develop a model for explaining spatial pattern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households across metropolitan reg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First, we use housing consumption and residential mobility theories to construct a hypothetical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function for the consumption of housing services across three phases of household life span. We then hypothesize a second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function for the offering of housing services based on the distance from city center(s) at the metropolitan scale. Intersecting the two hypothetical probability functions, we develop a phase-based model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households in US metropolitan regions. We argue that phase one households (young adults) are more likely to reside in central city locations, whereas phase two and three households are more likely to select suburban locations, due to their respective housing consumption behaviors. We provide empirical validation of our theoretical model with the data from the 2010 US Census for 35 large metropolitan regions.  相似文献   

15.
都市圈经济发展的主要原理及对兰州都市圈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市圈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发展经济是都市圈建立并不断完善的重要内容。以此为出发点,分析了距离衰减规律、万有引力原理、中心地理论、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原理及网络结构理论等对都市圈建设的指导作用。以兰州都市圈为例,阐释了部分原理在实际建设中的应用:兰州都市圈的空间界定、经济发展功能分区及网络经济构建。  相似文献   

16.
中国都市区及都市连绵区划分探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王珏  叶涛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3):13-16,21
依据2000年统计数据,以县域为统计单元,建立中国城市数据库。在此基础上,选用非农产业GDP比重、非农从业人员比重、人均GDP、人口密度4个参数构建都市区的门槛指数等模型,同时建立了数字地图。通过分析我国2000年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布特点,划分出3级,共2个都市连绵区、2个亚都市连绵区和5个城市密集地带,为我国城市建设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日本三大都市圈快速轻轨交通网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大都市圈的快速轻轨交通以快速、高效而闻名于世.快速轻轨交通的建设为现代化城市交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于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日本三大都市圈的快速轻轨交通的建设始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20年代,日本三大都市圈的快速轻轨交通网的骨架基本形成.在快速轻轨交通的建设中,日本政府、城市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以及民营资本的积极参与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通过不断地对原有线路进行改造和新线的建设,使得三大都市圈的快速轻轨交通网日趋完善.随着三大都市圈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三大都市圈快速轻轨交通的建设重点由路网的全面改造转移到提高主要线路的功能方面.其中,对临海、内陆工业区与城市中心地区的联络线路和居住、教育文化机构聚集的郊区新城与城市中心地区的联络线路的改造和新建成为日本三大都市圈快速轻轨交通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张欣炜  宁越敏 《地理科学》2015,35(6):665-673
借鉴都市区概念,采用“六普”城乡统计口径,以区、县为基本单元,利用人口密度、城镇化率等指标界定了128个大都市区。其次,对2000~2010年中国大都市区人口规模结构和空间分布的特征及变动进行了研究。从规模结构上看,以大都市区人口表征的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符合位序规模法则,且属于较为分散的类型,但斜率q从2000年的0.787提高到2010年的0.891,显示都市区的规模分布趋向集聚,且高等级都市区仍有一定发展空间。从空间分布上看,东部是中国大都市区的主要分布地带,且人口有进一步向该地区集聚的趋势,并形成了三大都市区连绵地区;中部地区都市区数量增加较多,但人口比重有所下降;西部地区大都市区发展最为滞后,都市区极化现象十分突出。最后就中国大都市区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CA模型的乌鲁木齐都市圈城市用地扩展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借助CA模型技术,基于乌鲁木齐都市圈城市用地发展的特点,构建了模拟多个城市群体扩展的CA模型,重点对模型的转换规则进行了扩展,把用地适宜性约束、城市内部社会经济驱动、城市之间相互作用力、区域生态格局限制、城市发展规模有限这几个方面的作用机制融入到模型的规则制定中,通过宏观约束、中观调节、微观驱动3个层次逐步实现;为了使社会经济数据与CA模型中的空间数据相匹配,对社会经济数据进行了空间化表达;在历史数据的参照下,所构建的模型经过反复调试与修正,模拟结果达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应用此模型模拟了经济优先、生态优先与规划优先3种不同情景下的城市用地扩展,对都市圈城市用地今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