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卡罗利纳(Carolina)西北部的阿巴拉契亚超深岩心钻孔(ADCOH)区域的热流值约为55mW/m^2。这个数据补充了阿巴拉契亚山麓带和大西洋海岸平原东部的其他数据,那里的热流值大于55mW/m^2,是后期和晚期同变质花岗岩类的特征值。阿巴拉契亚山麓带的热流在一个大致平行于阿巴拉契亚山脉主要构造方向的带内,和花岗岩、变质花岗岩及板岩带的生热率显示出线性关系。在8km深度上(相当于热流一生热率直线的斜率)的构造霍顶可以解释这种线性关系。根据由这个经验关系得到的剩余热流和由最近的ADCOH地区的地震数据确定的生热地壳的厚度,ADCOH地区的热流和生热率与阿巴拉契亚山麓内带的结晶外来体大约5.5km的基底深度是相对应的。ADCOH地点的地震数据证实,阿巴拉契山麓内带在5.5km深度上由于兰岭(Blue Ridge)主体滑脱产生了构造截顶。ADCOH地区10km深处的温度预测将低于200℃。  相似文献   

2.
南斯堪的纳维亚(Scandivnavia)的地质情况为深部和中部地壳的取样提供了独特的条件,以进行热流和生热率研究。在南挪威中部地区,闪岩相的地体看来是位于更深的壳层枯部,这些更深的壳层在其西部和东部边缘出露。作者从文献中选用这个地区所有岩类的大量的地球化学数据来计算各种岩相的放射性生热率。用同一地区的热流约束得到了一个可靠的地壳生热率分布模型。麻粒岩相地体的平均生热率是0.4μW/m^3。这个地盾也包含了由后期构造事件形成的生热元素富集的花岗岩,地表岩石总的平均生热率是2.7μW/m^3。根据10个测点的热流和生热率的数据,这个地区的剩余热流为22±2mW/m^2,这相当于28km厚的深地壳岩相层顶的热流,预示了地幔热流可能只有10mW/m^2的低值。整个地壳平均的放射性热贡献为31mW/m^2。  相似文献   

3.
在缅因州新近取得的70个钻孔的热流值(a)在33-83mWm^-2范围,45个地点的放射性热产率值(A)在0.08-8.74μWm^-3之间。综合岩体中所测得的数据,用线性最小二乘法确定的直线斜率和截距分别在5.0-6.5km和35-39mWm^-2范围内。这些直线进一步证实大陆地块的Q和A值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也证实了正常的剩余热流值是纽约和新英格兰地区具特征性的地热参数。重力、地震和地热模式都显示出缅因州岩体厚度和近地表放射性元素分布的复杂性。因此,在一些地区很难用简单的或指数递减的垂向热产率分布模式来解释这种Q-A线性关系。缅因州正常的剩余热流指示着这个区经历了古生代和侏罗纪的构造事件后,岩石圈就达到了平衡。在缅因州和中部新汉普群,8-10km的地壳厚度差别而引起的Moho高的温度变化不会超过150℃,这种变化对地幔性质的影响也是很微弱的。  相似文献   

4.
盆地的热体制研究对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勘探意义重大。岩石放射性生热率是岩石重要的热物性参数,是研究盆地热体制的基础数据之一。不同于传统的分析测试方法,自然伽马(GR)—生热率(A)换算只需要GR测井就可以计算生热率。笔者利用塔里木盆地不同地区20口主要钻井的GR测井数据计算了沉积层共6094个生热率数据,建立了代表性钻井岩性测井—生热率对比图、塔里木盆地地层生热率柱,估算了盆地沉积层放射性生热对地表热流的贡献及对深部地层的增温效应。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沉积层的平均生热率为1. 17±0. 336μW/m3,岩性是地层生热率的主控因素,泥岩生热率最高,为1. 96±0. 318μW/m3,砂岩次之,为0. 99±0. 264μW/m3,白云岩和灰岩生热率较低,分别为0. 44±0. 362μW/m3和0. 36±0. 408μW/m3。根据地层生热率,估算沉积层生热贡献的热流为9. 36mW/m2,约占地表总热流的21%,沉积层生热对地温梯度的贡献约为3. 3℃/km,放射性生热对属于“冷盆”的塔里木盆地的地温场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揭示的大陆地壳生热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大陆科学钻探主孔149块岩心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岩石放射性生热元素 U、Th 和 K 的含量测试,同时结合该井浅部井段前人的实测数据,揭示了上地壳5km 生热率的垂向分布。结果显示,以1650m 为界,上下两段生热率均随深度呈增加趋势,与正常地壳生热率特征不同,显示出超高压变质带独特的生热率垂向变化特征。结合地壳的岩性分布,建立了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地壳的生热模型。该模型中,地壳厚32km,其中上地壳0~10km,由超高压变质岩片组成,按岩性又详细分为8层,生热率变化在0.49~1.73μWm~(-3)。中地壳10~20km,由片麻岩组成,生热率为生热率1.51μWm~(-3)。下地壳20~32km为麻粒岩,生热率0.31μWm~(-3)。整个地壳热流约31mw/m~2,其中上地壳12mW/m~2。上地壳厚度和热流分别占整个地壳的31%和39%。与华北和下扬子地壳生热模型相比,上地壳热流整个地壳热流的比例最低。这表明,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作为中朝与扬子板块俯冲-碰撞的产物,其地壳生率垂向分布与正常大陆地壳(华北、下扬子)相比,具有显著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放射性生热率是岩石热物性参数之一,也是研究岩石圈热结构和构造热演化的重要参数。针对南海海盆区缺少岩石生热率资料的实际情况,本文通过整理和分析IODP349航次中的测井资料,测试钻井岩心样品的主要放射性生热元素,通过计算得出:玄武岩样品的生热率平均值为0.28±0.07μW/m~3,沉积碎屑岩样品的生热率为1.21±0.34μW/m~3,以及3个钻井的地热流值。获得以下认识:(1)本次研究的沉积碎屑岩样品生热率与中国东南沿海的同类岩石样品的生热率值相近,而洋壳中的基性火山岩生热率明显低于大陆碱性玄武岩。(2)用新资料计算南海西南次海盆段的岩石圈热结构得出其热岩石圈厚度约为39~42 km,平均壳幔热流比值为2.4%,说明西南次海盆岩石圈薄,海底热流主要受深部的地幔热源控制。(3)U1431D和U1433A钻井的热流密度值与附近探针热流密度值相近;而U1431C的热流密度值明显偏小,属于受地下水热循环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7.
热流和岩石生热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平  汪缉安 《地质科学》1996,31(3):297-307
通过花岗岩体和中下地壳剖面岩石生热率的研究,显示出花岗岩体内生热率的分布至多样性;华北下地壳变质岩的生热率介于0.2-0.4μW/m3之间,其对热流的热贡献较小;地壳岩石生热率总体上是深度不连续的递减函数。中国东南地区出露着大面积的中生代花岗岩体,实测热流和岩石生热率没有得出可信的线性关系。结合对现有热流省资料的认识,提出了对热流和岩石生热率关系的新看法,解释了以往线性关系的不稳定性,估算出正常陆壳厚度的热流下限应为29.5mW/m2。  相似文献   

8.
大地热流研究揭示的中国地壳成分横向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洋  邓亚福 《地球科学》2001,26(6):597-602
依据大地热流值、地壳厚度以及大陆壳/幔热流比与地下流体氦同位素比值的相关关系,计算出中国主要构造单元地壳生热率。同时,根据Rudnick和Fountain(1995)的数据得到地壳生热率和SiO2质量分数的线性关系,进而利用生热率数据得到地壳SiO2质量分数。此方法得到的中国东部地壳生热率和SiO2质量分数与基于地震波速的成分模型相符。中国大陆地壳生热率和SiO2质量分数横向变化明显,东部地区地壳为中性成分,相对富集强不相容元素;而西北部盆地地壳成分偏于中基性。华北、扬子和塔里木地壳成分差异较大,克拉通内部表现出明显的成分非均匀性,褶皱带地壳一般较克拉通略富长英质组分。  相似文献   

9.
英雄岭构造带是柴达木盆地油气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地温场对油气成藏过程有重要影响,也是油田开发工程实施的重要参考.利用试油静温数据,结合激光扫描法开展岩心热导率及放射性生热测试,对研究区地温场进行了研究.英东地区地温梯度为31.8~35.3℃/km,平均为33.6℃/km,新近系热导率为1.8~2.4W/m/K,平均为2.07W/m/K,大地热流值为65~74mW/m2,平均为69mW/m2.热流呈“西高东低”特征,昆北、南翼山及一里坪等地热流值超过65mW/m2,而阿尔金山前、冷湖构造带及涩北等地较低,咸水泉和冷湖等地普遍低于50mW/m2.新近系实测平均生热率为2.84μW/m3,对热流的贡献约20%.研究区具有“热壳温幔”特征,其影响因素包括地壳放射性生热、蚀源区高U中酸性侵入岩、印度板块汇聚引起的构造热及热岩石圈厚度较薄等.  相似文献   

10.
西藏岩浆岩放射性生热率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采自喜马拉雅和冈底斯地块露头和钻孔的97块岩石标本的放射性生热率(A),结果表明:藏南花岗岩(n=12)和藏北花岗岩(n=24)的平均生热率A值分别为3.2±1.5μW/m~3和2.6±1.6μW/m~3,与全球17个热流省的统计数据相比,两者均具有中等的放射性生热元素丰度;两者的平均钍铀比十分接近,分别为4.4±2.7和4.5±1.4,岩浆分异程度属中等。这些说明了:(1)本文作者在前期研究中选用的A值量级是适宜的;(2)花岗岩类作为壳内主要的放射性生热岩层,其生热率A值并未呈现异常量级。换言之,应着重从构造演化过程及其诱发的深部热作用机制,探讨藏南藏北高热流异常的成因。  相似文献   

11.
李宏臣 《地质找矿论丛》2001,16(3):167-172,205
根据华北陆台北缘金矿的赋存部位和富集特点,划分出9种金矿类型。金矿的形成主要受韧性剪切带控制,多形成于韧脆性剪切带的上部;金的迁移和富集经历3个阶段:(1)地体表壳岩矿源层形成阶段;(2)地体拼贴期韧性剪切带形成阶段;(3)中生代、部分古生代岩浆-构造带形成阶段。控制金矿分布的是古生代近EW向和燕山期NE向构造带,主要为继承早期地体拼贴边界的长寿断裂。金矿集中区位于长寿断裂的交汇部位。  相似文献   

12.
通过已有资料共收集10组皖西地区地表热流数据,表明区内岩石热导率与地表热流平均值分别为2.65W/mK、75.04mW/m~2,其中热导率与全球大陆岩石平均值相似,地表热流略高于大陆热流平均值。计算得出区内花岗岩生热率平均值为4.63μW/m~3。根据地表热流值特点,可分为北段、中段、南段三个热流区域。自北向南,地表热流值越来越低,反映了不同区域在岩石组成、地温梯度、地壳厚度、构造活动和岩石圈热结构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南地区岩石生热率分布特征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赵平  罗定贵 《岩石学报》1995,11(3):292-305
基于500余块岩石样品的生热率实测值和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系统地分析了中国东南地区不同时代、不同岩性和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岩石生热率的分布特征,揭示出华南沉积区地层在晚元古代一寒武纪和侏罗纪出现两次生热率高峰,花岗岩具有异常高的生热率背景。岩石生热率以粤中-赣南为核心,向外扩展呈下降趋势;政和-大埔断裂带西侧生热率明显高于东侧火山岩出露区;扬子沉积区明显低于华南区。按区域岩石生热率分布可以划分为三个区:南区生热率背景值超过2.8μW/m3,东区介于2.1~2.8μW/m3,北区普遍低于2.1μW/m3。岩石生热率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基底生热元素的丰度和岩浆活动的强度。  相似文献   

14.
汪洋 《中国地质》2006,33(4):920-927
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和中国大陆实测热流数据,给出中国大陆地壳生热率上限值为1.3μWm-3。根据热流值和地下流体氦同位素组成资料,估算出中国大陆地壳生热率为0.58~1.12μWm-3,中位数为0.85μWm-3,相应的铀、钍、钾丰度范围分别是0.83~1.76μg/g、3.16~6.69μg/g和1.0%~2.12%。中国陆壳铀、钍、钾元素整体丰度值明显高于太古宇地壳,反映中国陆壳成分演化程度较高。同时,中国大陆地壳成分具有明显的横向非均匀性特征:东部地壳相对西北部富集铀、钍、钾等强不相容元素,褶皱带相对克拉通地区富集铀、钍、钾元素。基于大陆地壳SiO2含量与地壳生热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推断,中国东部地壳较西部富长英质组分,褶皱带地壳成分较克拉通富长英质组分。此区域性变化特征与基于地震波速资料推断的结果相符。基于中国大陆地壳生热率变化范围以及地震波速低于全球平均值的特征,推断Rudnick和Fountain(1995)、Rudnick和Gao(2003)、Weaver和Tarney(1984)、Shaw等(1986)以及Wedepohl(1995)的全球陆壳成分模型均高估了铀、钍、钾等强不相容元素丰度。  相似文献   

15.
系统研究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孔100~2000米岩石的热导率和生热率特征。初步研究了岩石热导率随矿物组成的变化关系、岩石热导率的各向异性及其影响因素。主孔2000米的岩心热导率介于1.873~4.062Wm^-1K^-1之间,平均热导率2.967Wm^-1K^-1。整体上热导率出现的频率主峰分布在2.8~3.0Wm^-1K^-1。榴辉岩热导率随着其退变质程度的增加而降低,新鲜榴辉岩热导率集中分布于3.6~3.7Wm^-1K^-1,角闪石化榴辉岩的热导率分布在3.1~3.2Wm^-1K^-1,强退变的榴辉岩热导率分布于2.4~2.5Wm^-1K^-1。片麻岩热导率主要分布于2.8~3.0Wm^-1K^-1。从垂向上看,主孔100~735米主要由榴辉岩组成,热导率整体比较大,平均3.265Wm^-1K^-1;1200~1600米主要以花岗质片麻岩为主,热导率比其它层位偏低,平均2.755Wm^-1K^-1。通过对面理发育的样品进行测试,东海地区各类岩石的热导率具有较明显的各向异性。榴辉岩和片麻岩热导率的各向异性平均值分别为4、66%和22.99%,超基性岩的热导率平均值为3.322Wm^-1K^-1,各向异性16.08%。岩石热导率在垂直于面理的方向上具有最小值,在平行于面理的方向上具有最大值。上述资料对超高压地体热结构特征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6.
滇西地区腾冲地块东侧混合岩锆石年龄和Sr-Nd-Hf同位素组成   总被引:20,自引:11,他引:20  
滇西地区特提斯构造带,是东特提斯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多个微陆块和陆块相间的造山带组成。陆块内部基底出露局限并经历多期构造作用的叠加,因而其基底属性和演化历史难于恢复。本文报道腾冲地块东侧混合岩的锆石年龄、地球化学组成和锶-钕-铪同位素特征,探讨原岩的形成时代和背景。混合岩原岩可能源自中元古代花岗闪长岩.花岗岩质地壳岩石,晚中生代重熔再造,可能经历后期混合岩化。亏损地幔钕模式年龄为1.9—1.5Ga,锆石铪模式年龄集中于1.8—1.5Ga,与出露于保山地块的早古生代和晚中生代花岗岩存在明显差别。原岩主要表现轻稀土富集、轻度的中/重稀土分馏、显著的负铕、铌、钛、钡和锶异常。初始8Nd值(1.0Ga,-1.7—3.5)和锆石8Hf值(1.0Ga,平均值10.5—13.1)及地球化学特征可能暗示腾冲地块基底东侧在中元古代发育与岛弧有关的岩浆作用。  相似文献   

17.
华南早古生代陆内造山带主要沿武夷—云开一带呈北东向展布,以产出大规模同时代花岗质岩石为特征,一度被认为不发育的基性侵入岩和火山岩在近年研究中被陆续报道。由于火山岩对揭示区域构造背景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通过对华南早古生代火山岩的详细研究可以为探讨华南早古生代的壳-幔作用和构造演化过程提供关键信息。已揭示的早古生代火山岩出露于广东韶关茶园山、始兴河口和开平马山,分布在造山带西南端,详细的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这些火山岩形成于445~435 Ma。茶园山火山岩出露面积约为60 km2,岩性为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其中玄武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U)、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低Nb/La比、高Th/Yb比、全岩εNd(t)=(-8~-9)等地球化学特征,暗示玄武岩源区为俯冲交代的富集岩石圈地幔。玄武岩和安山岩-英安岩(εNd(t)=(-9.4~-9.8))具有相似的同位素组成,表明这些中酸性火山岩可能是玄武质岩浆进一步演化的产物。河口、马山火山岩出露面积分别约为120 km2、20 km2,喷发物均为长英质熔岩、火山碎屑岩。河口流纹英安岩含角闪石且具有较高的w(Ca O)(1.62~3.77%)、Ca O/Na2O比值(0.53~1.46)和较低的w(P2O5)(0.03%~0.17%),ASI=0.96~1.24。马山英安岩-流纹岩具有较低的w(P2O5)(0.01%~0.07%)、变化较大的w(Si O2)(66.0%~76.6%)、w(Fe2O3)(1.21%~5.02%)。河口、马山火山岩在微量元素上均表现为Rb、Ba、K、Pb、LREE等元素的富集、Nb、Ta、Ti等元素的亏损和Eu元素的负异常,全岩Nd同位素分别为εNd(t)=(-9~-9.4)、εNd(t)=(-9.6~-10.5),锆石Hf同位素分别为εHf(t)=(-2.4~-11.8)、εHf(t)=(-6.2~-13.5)。富集的同位素特征显示河口、马山火山岩的源岩主要为元古宙基底,新生物质贡献极少,但变化较大的锆石Hf同位素特征暗示源区可能存在不同组分的混合。火山岩通常产出在区域伸展拉张的构造环境下,华南古生代火山岩(445~435 Ma)的发现表明早古生代造山带西南端从445 Ma开始由地壳加厚的挤压环境转换为拉张减薄的伸展环境。加厚的下地壳拆沉引发的软流圈上涌可能为交代富集地幔和中—下地壳的部分熔融提供了热源。  相似文献   

18.
天山早古生代花岗岩普遍发育片麻状构造或者发生糜棱岩化,主要是由于受到后来构造——变形热事件影响的结果.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天山早古生代花岗岩形成于380-490Ma,目前主要产出在具有元古代基底的中天山构造带中,在霍拉山一带也应该具有一定的规模.它们的岩石地球化学不显示活动大陆边缘花岗岩的特点,而是具有铝质A型花岗岩的特征.它们的形成可能与南天山洋南支的扩张过程有关,或者与早古生代的一次造山过程的晚期伸展阶段有关.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热流场特征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鄂尔多斯盆地系统U、K、Th含量和地壳结构分层的综合研究表明,盆地莫霍面的热流平均值为0.37HFU,比华北地洼型活化盆地(0.64~0.97HFU)要低得多,尚有稳定构造区的热流特点。盆地地表平均热流值为1.446HFU,与全球大陆中生代地洼型造山区(1.45HFU)很接近,说明鄂尔多斯残留地台型盆地,从大地构造性质角度上看,正趋于向活化的方向发展。从地表到莫霍面,各界面现今热流的分布形式一致,热流的变化梯度和趋势也一致,表明研究区热流场的表现形式,受上地幔热场格局的控制。盆地各界面现今热流北西低、南东高,在吴旗-靖边及其往两端延伸一线,存在一个明显的NEE向梯度带,是油气在热动力驱使下而分散或富集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北部二连-东乌旗地区出露早古生代火山岩,为兴蒙造山带北缘构造-岩浆岩带的组成部分,对研究造山带早古生代构造格局及演化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东乌旗北部早古生代中基性及酸性火山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学、全岩地球化学及Sr-Nd-Hf同位素分析。定年结果显示,中基性火山岩成岩年龄为452±2Ma,酸性火山岩为430±20Ma,表明早古生代岩浆活动可延续至中志留世。地球化学组成上,中基性火山岩稀土总量中等,Eu异常不明显,富集Rb、Sr、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特征类似岛弧岩浆岩;酸性火山岩富集Th、U,Eu负异常显著,但Rb、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程度不高,Nb、Ta等高场强元素亏损不明显,表现出板内岩浆特点。中基性和酸性火山岩均具有亏损的同位素组成:中基性火山岩ε_(Nd)(t)=+203~+267,ε_(Hf)(t)值介于+79~+145之间;酸性火山岩ε_(Nd)(t)=+494,ε_(Hf)(t)值为+99~+153。岩石学及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中基性火山岩为岛弧环境下遭受俯冲流体交代的地幔楔部分熔融产物,酸性火山岩则来源于新生基性下地壳熔融并具有板内岩浆特征,可能指示了俯冲的结束。结合前人资料,二连-东乌旗地区早古生代岩浆活动介于晚寒武-中志留世之间,形成时间及阶段性演化特征近似于苏尼特左旗-锡林浩特早古生代岩浆岩带,暗示两者可能具有成因联系,均为早古生代古亚洲洋向北俯冲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