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省气象学会举办的湿有效能量讨论班及短时天气预报学术交流会于十一月十六——二十五日在杭州千岛湖召开。讨论班特邀江西省气科所所长章国材同志就《湿有效能量基础》作深入系统的讲述。对我省今后进一步开展和推广使用湿能作暴雨预报的分析研究,将会起很  相似文献   

2.
湿有效能量与暴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于从湿有效能量的局地方程出发,分析和比较了1979年6月21—26日梅雨期以及8209号登陆台风中的暴雨与湿有效能量的变化,从中找出湿有效能量在暴雨期的演变规律和湿有效能量的辐合、积累、释放对暴雨的作用。文中还讨论了台风环流与低压环流中湿有效能量释放项等特征。另外对湿有效能量的积累与释放以及低空急流的形成和发展也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1998年广东省三次暴雨过程的湿有效能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湿有效能量对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形成、发展和维持等具有重要作用。该文利用改进的计算湿有效能量表达式, 计算了1998年5月14—15日、5月23—24日和6月8—9日广东省三次暴雨的湿有效能量, 分析了暴雨区湿有效能量的时间演变特征、空间演变特征、水平积聚以及与暴雨的关系。结果表明:暴雨过程前后湿有效能量有显著差异, 暴雨开始时湿有效能量高, 暴雨过后湿有效能量低, 前后相差6×105 J/m2以上; 三次大降水时段都是在南北湿有效能量差最大值附近, 在大降水前, 南北湿有效能量差数值的增大主要是由于长江中游的低能区的加强和南扩造成的; 长江中游的低能区对三次暴雨大降水有重要影响, 这说明中纬度对广东省暴雨的重要性; 大降水时段处于湿有效能量平均积聚量最强的时候, 此时, 广东省的积聚量远高于长江中游地区。  相似文献   

4.
本于从湿有效能量的局地方程出发,分析和比较了1979年6月21-26日梅雨期以及8209号登陆台风中的暴雨与湿有效能量的变化,从中找出湿有效能量在暴雨期的演变规律和湿有效能量的辐合、积累、释放对暴雨的作用。文中还讨论了台风环流与低压环流中湿有效能量释放项等特征。另外对湿有效能量的积累与释放以及低空急流的形成和发展也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1991年江淮梅雨的湿有效能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新给出的湿有效能量的表达式计算了1991年5~7月亚洲地区逐日的湿有效能量。结果表明:(1)亚洲地区的湿有效能量变化特点能很好地揭示该地区春向夏的季节转变;(2)江淮地区人梅前后湿有效能量有显著差异,入梅前该地区湿有效能量低,梅雨期湿有效能量高;(3)1991年江淮地区3段持续性暴雨在湿有效能量上有明显反映,暴雨发生在江淮地区大气对总湿有效能量贡献大的时段。  相似文献   

6.
暴雨的产生和结束与湿有效能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根据第二类湿一比有效能量倾向方程,对暴雨不同阶段的湿有效能变化所起的作用及各项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讨论,试图从理论上探讨暴雨过程中湿有效能量变化及机制。暴雨前湿有效能量的积聚是由于水汽的水平输送。高层转换项及水平辐合所造成的。暴雨期间转换项释放能量,使湿有效能减少。本文通过量级分析,得出一个结论:在暴雨过程中,湿洽通量密度的水平散度项和效率因子局地变化项对湿一比有效能量的影响最大。1第二类湿一比有效能量倾向方程谢义炳和洛伦兹在70年代末提出了湿有…  相似文献   

7.
一次江淮强暴雨过程的湿有效能量及其收支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高分辨率的WRF模式模拟结果,采用基于格点的湿有效能量计算方案,对一次江淮梅雨期强暴雨发生发展过程中湿有效能量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探讨了能量方程转换项、平流项和垂直输送项对强暴雨过程中湿有效能量的输送和积聚作用。结果表明,强暴雨过程中湿有效能量的时空特征与强暴雨发生发展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对流层低层800 h Pa湿有效能量40×104J·h Pa-1·m-2的等值线范围和该等值线伸展至500 h Pa附近可作为判断强暴雨发生的必要条件。暴雨发生前2~3 h的能量快速积聚及其对暴雨区移向的引导,对强暴雨预报具有良好的指示作用。湿有效能量的水平和垂直输送及转换确保了能量的积聚和对流层中层能量的增加,为强暴雨的发生和维持提供了充足的能量。  相似文献   

8.
李海宝 《气象》1986,12(7):12-15
利用成都湿有效能量(MAE)_2。的逐日演变,进行了时段划分,分段统计了德阳五县的降水情况,归纳分析了输能路径及其与各级降水的关系;并从剖面图形势探讨了湿有效能量释放过程与德阳大—暴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使用四月省气象台物理量传真作预报因子的德阳大—暴雨预报方程,经初步试用取得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9.
夏季大——暴雨落区预报一直是气象工作者研究的重点课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新理论、新技术不断产生。近年来暴雨的诊断分析方法、湿有效能量和耗散结构等理论以及微机的广泛运用,使大——暴雨预报逐步走向客观化。1985年8月,我们采用以耗散结构理论为主的预报方法,并参考湿有效能量场的分布,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山东非局地大——暴雨预报的试验研究,在短期天气预报客观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吴宝俊  刘延英 《气象》1984,10(3):29-29
第二次“湿有效能量推广应用经验交流会”于1983年12月15—19日在杭州召开。会议收到材料133篇,交流了40篇。 1983年7月,陕南继19—21日出现暴雨后,28—31日又出现连续暴雨,致使汉江水位猛涨,安康遭受水灾。陕西省气象台与汉中地区气象台在1982年试用的基础上,1983年7月将湿有效能量方法正式投入试用。从试用效果看,均提供了比较可靠的信息,对作好安康暴雨的预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象通常制作天气分析预报一样,把湿有效能量用于日常业务,也是通过一套图表来实现的。本文对目前我国气象台站所用的湿有效能量图表作一综合简介。 一、湿有效能量演变曲线 它与广大气象台站所用的温、压、湿等演变曲线一样,由于其简便、直观,能揭示对流层单位面积气柱内湿有效能量MAE、或湿-比有效能量Amk演变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因而被广泛采用。一般说来,MAE_1、Amk演变曲线有如下几种 1.分析演变曲线突升陡降与天气的关系。由于演变曲线的突升陡降,反映了湿有效能量的激增与激降,它往往对应着天气的  相似文献   

12.
鲁南是山东省常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每年夏季大到暴雨多次出现,对工农业生产影响较大。 本文以1984年7月为例,对出现大到暴雨的湿有效能量演变特征作了分析,探讨湿有效能量与鲁南暴雨的关系。 从有效能量的观点看,暴雨过程是一种能量的释放过程。较强的能量积聚是产生暴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而这些能量主要是由大气低层不断积累和补充的湿有效能量转换而来。为此,我们分别把大气中。低空500mb、700mb和  相似文献   

13.
《气象科技》1983,(3):86-94
动力气象P43 830355湿有效位能近似表达式及其收支方程—吴宝俊;中国气象学会第一次动力气象学术会议,1982·8,26页索取号:6000一35P432 830356罗斯贝波的非线性共振相互作用—缪锦海;中国气象学会第一次动力气象学术会议,1982·11,19页 索取号:‘000一3P432 830357有效位能瞬变超长波和长波不同周期振动的机制—缪锦海…,中国气象学会第一次动力气象学术会议,1982·8,26页索取号:6000一4P432 830358关于定常行星波传播的另一波导的研究—黄荣辉;中国气象学会第一次动力气象学术会议,1982·n,23页索取号:‘助O一8P432 830359稳定热源作用…  相似文献   

14.
吴宝俊 《气象》1982,8(5):20-20
为了使科研成果尽快在业务中试用,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天气气候研究所应部份省、市、地区气象台的要求,于1982年3月6—13日在北京举办了一次“湿有效位能应用”学习、讨论班,有9省2市气象台、科研所的预报员等59人参加了学习、讨论。其主要内容有:(1)日常业务中查算湿有效位  相似文献   

15.
李月洪  李维亮 《气象学报》1990,48(2):172-179
本文采用中美海-气合作考察第一次航程(1986.1.9—15,2.1—14)和若干站点的海洋气象资料,计算了热带西太平洋不同区域的大气湿静力能量的水平输送和局地变化、大气非绝热加热诸分量以及各区域海面与大气的热交换项。分析指出,在考察期间热带西太平洋上空,西部区是大气能量水平输送的能汇区,而东、中部区则反之。同时,热带西太平洋上空大气和海洋下垫面是个热源区,尤以西部区最为明显。由此可知,热带西太平洋大气能量收支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其西部区是较强的大气和海洋下垫面的热源区域,是热量、能量积存最多的地区。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国内天气预报实践中证明,应用湿—比有效能量 Amk 制作暴雨预报是有效的辅助工具,其优点在于能将非局地暴雨信号放大并以简便直观的图表形式表达出来,因而深受预报员的欢迎。除了预报暴雨之外,在寒潮预报,台风预报等方面也有人作过尝试,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强对流预报方面 Amk 是否能提供信息呢?本文根据浙江省强对流天气的个例来进行湿有效能量在强对流预报等方面作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17.
《气象》1977,3(8):23-23
湖南浏阳县张坊五七中学气象哨,用本哨积累的1975—1977年3年的气象资料,绘制了14时压、温、湿24小时变量曲线图,用来制作中短期预报。  相似文献   

18.
“8509”号台风19日08时15分左右,从胶南西侧登陆山东半岛,(图一)造成青岛市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损失,过程降水量(17日20时——21日05时)达255.8毫米。(表一、表二)。青岛瞬间最大风速35.6m·S~(-1),朝连岛出现40m·s~(-1)。 众所周知,产生一场暴雨需要足够的动能,而这些动能又只有从有效能量转换而来。因此,本文利用谢义炳教授的湿有效能量概念,吴宝俊有效能量分析方法,对“9509”号台风暴雨做一次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刘延英  方文举 《气象》1983,9(2):13-13
“湿有较位能推广应用交流会”于1982年12月21—25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召开。来自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的132名气象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大多是从事天气预报值班或研究的人员。会议共收到学术报告和经验交流材料59篇。会上有14名代表发言介绍了在1982年汛期中运用湿有效位能理论和方法预报暴雨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一、湿静力能量与湿静力温度 研究表明,可以直接决定当时大气运动状态的主要能量是:显热能、潜热能、位能和动能,这四种能量之和,常称为总能量。单位质量的空气块的总能量为: 式中L为水汽凝结潜热常数,H为拔海高度。上式右端各项彼此虽是和差关系,但用观测资料进行计算仍有困难,为此,近几年来我国气象工作者引入了与总能量相应的温度——总温度来表示,其表达式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