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太阳射电IV型爆发U形谱的产生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了质子耀斑爆发相期间太阳射电Ⅳ型爆发U形谱的形成机制:U形谱系由Ⅳ_μ塑爆发频谱和Ⅳ_dm型爆发频谱两部分组成,舞一爆发的频谱是由非热电子(l00keV2McV)的迥转-同步加速辐射和热电子的迥转共振吸收所产生;这种非热电子,与质子是在爆发相期间同时受到加速的。在取爆发源体积为圆柱体的近似下,对1972年8月7日的Ⅳ_μ型爆发和Ⅳ_dm型爆发的射电流量密度进行了数值计算,计算结果同观测结果比较符合。从Ⅳ_μ型爆发到Ⅳ_dm型爆发的偏振旋向反转是由于两个源中磁力线的反向平行所引起的。文中还讨论子Ⅳ型爆发U形谱同质子事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利用北京天文台高时间和高频率分辨率的射电频谱仪对射电尖峰的测量,可以对背景等离子体参数进行的自洽诊断( 磁场,密度,温度,波矢,及非热电子的性质) 。该诊断基于电子回旋脉塞不稳定性和回旋共振吸收。最后从诊断结果和太阳日冕典型参数的比较以确定尖峰辐射的谐波数。  相似文献   

3.
俞雪华  徐民健 《天文学报》1995,36(4):359-366
本文采用等离子体动力学方法,研究了日冕条件下磁化非相对论热等离子体对太阳射电辐射产生的电子回旋共振吸收,并在辐射频率等于电子回旋谐波频率时求得n≥2谐波吸收率的近似表示式,以及其对等离子体温度,出射角度和谐波数的变化规律,在应用部分,讨论了电子回旋共振吸收对于太阳射电尖峰爆发的影响,认为目前观测到的尖峰爆,大多数高能电子束来自日冕的内层。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要地叙述了1990年7月30日伴随日面2B级光学耀斑发生的射电爆发,在2840、2640、和1420MHz波段上同步观测结果,其中包括射电爆发在以上波段的秒级时间轮廓和毫秒级时间尺度的spike辐射活动.对它们的形态和频率特征作了简要分析,同时对spike辐射的迴旋电子脉塞增长率、相对辐射频宽和准周期振汤的某些特征及辐射源区的某些物理参数,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和量级的估算.  相似文献   

5.
周爱华 《天文学报》2005,46(1):12-18
详细研究了高能电子产生的回旋同步辐射自吸收的特性,并用磁偶极子场的 射电微波源模型计算了它的光学厚度.发现: (1)自吸率Kv随谐波数s的增加迅速地 下降,以致只有低次谐波(s<5)上的自吸收才会对微波爆发谱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2) 自吸率κv随暗波数s下降的陡度还随高能电子的能谱指数δ的增加和其低能截止能量 E0的下降而迅速增加; (3)κv值还随传播角的增大而增加,并在70°至75°范围内达到 极值; (4)假设高能电子数密度为103cm-3,则在2≤s≤5范围内的自吸收的光学厚 度τvself在101-10-2之间变化,这些值约比回旋共振吸收的光学厚度τvgyro小3至4 个数量级.τvself在均匀磁场情况下可能被高估.只有当被加速的高能电子的数密度大于 104cm-3时,自吸收的光学厚度才开始能与回旋共振吸收的光学厚度相比较.  相似文献   

6.
主要讨论太阳耀斑过程中非热电子动力学过程的理论模型以及在硬X射线和射电波段的观测特征。现在广为接受的非热电子动力学过程的模型是"俘获+沉降"模型,由电子的加速、注入、沉降、俘获及能量损失5个部分组成。射电和硬X射线爆发是非热电子在输运过程中与磁场、背景等离子体及其产生的波等相互作用的产物,是非热电子动力学过程的即时反映。通过分析射电和硬X射线辐射的流量、谱和成像特征,可以研究非热电子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化,研究非热电子输运过程中发生的碰撞、辐射、散射、波-波、波-粒相互作用等物理过程,研究耀斑磁场、背景等离子体特征,进而为太阳耀斑的磁场结构、太阳大气分布、磁重联模型的研究提供理论和观测依据。  相似文献   

7.
从射电运动Ⅳ型爆发的特征和多频射电爆发开始时序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个伴生的白光耀斑和射电爆发同是由低日冕的加速电子激活,可能通过非热电子沉降能量于色球层,产生了色球层压缩波,又经二步能量传输过程过程中在上光球导致WLF。通过对共生事件的分析,并与已知的二类WLF的观测特征作了比较,提出该WLF可能属于二类的混合型,并提出了WLF可能存在射电辐射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在解释天体爆发过程中的短时标相干射电辐射现象方面,非热电子驱动的回旋脉泽辐射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以往的研究中,一个关键条件是非热电子具有各向异性速度分布,从而有效激发回旋脉泽不稳定性.然而,观测显示太阳和其他天体的非热电子经常呈现负幂律谱形式的能量分布.非热电子的这种负幂律能谱特征会严重抑制回旋脉泽不稳定性放大率,因此,进一步研究非热电子的负幂律能谱分布行为,能拓宽电子回旋脉泽辐射机制的适用性,很好地发展天体射电辐射机制理论.最近研究结果显示,负幂律谱电子的低能截止行为可以有效地激发电子回旋脉泽辐射,从而拓宽了其在天体物理研究中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9.
从射电运动Ⅳ型爆发的特征和多频射电爆发开始时序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个伴生的白光耀斑( W L F) 和射电爆发同是由低日冕的加速电子激活,可能通过非热电子沉降能量于色球层, 产生了色球层压缩波, 又经二步能量传输过程在上光球层导致 W L F。通过对共生事件的分析, 并与已知的二类 W L F的观测特征作了比较, 提出该 W L F 可能属于二类的混合型, 并提出 W L F 可能存在射电辐射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通过1991年6月6日共生太阳白光耀斑(WLF)的射电运动IV型爆发及其伴随现象(包括耀斑后环、爆发衰减相的射电脉动、多波段射电辐射和太阳物质抛射等)观测资料的分析,定性地探讨了WLF的起源、加热机制和发射地点的问题.假设了WLF和射电运动IV型射电爆发可能有共同起源的低日冕电子加速区,讨论了WLF的能量传输可能是通过二步加速过程,即来自低日冕的非热电子沉降能量于色球层,产生色球层的压缩波或向下的辐射场进而使上光球层温度增加导致WLF此外,提出WLF可能会伴有耀斑后环和射电精细结构的对应物.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了一种IV_(dm)型爆发的非线性散射机制和其频谱的理论计算方法.假设被捕在磁镜(IV_(dm)爆发源)的非热电子是由损失锥间隙分布所组成.非热电子(E≈500keV)激发等离子体波,经离子上的非线性散射而转换成Iv_(dm)爆发的横波.理论计算的频谱与观测符合较好,两者比较得到非热电子在源中随高度的分布以及总的IV_(dm)爆发源中的非热电子数为10~(32).另外,朗谬尔波对背景热电子有加速作用,计算v≈24vf_e的一个热电子可加速到约6MeV.可见朗谬尔湍动对电子加速是很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利用国家天文台(北京和昆明)的射电频谱仪(频段为0.65~7.6 GHz)和相关的NoRH/17GHz射电以及TRACE/171 EUV和Yohkoh/SXT的观测资料,分析了2001/04/10和10/19的2个共生精细时间结构的稀有事件,这2个事件的射电爆发时间轮廓和观测特征相似,通过这2个事件的微波(17GHz)偏振观测资料的比较,发现这2个射电爆发均由包含多重(4极)磁结构的复杂活动区引起,特别指出这2个耀斑最后都导致了耀斑后相的分米波射电爆发(第二次触发耀斑),这可能是后环引起的射电爆发。它们都分别对应于双极磁位形,表明这两次触发耀斑是由相似的耀斑模型产生。2个分米波爆发可能是相似(homologous)耀斑的射电表现,可以推测这两次耀斑的驱动器可能皆是磁流浮现或对消(因为源区有新的单或双极出现或消失),而它们的触发器皆是由双极反向Y型位形(具有一个双极拱的单磁流系统)的磁重联,耀斑后环的演化是导致耀斑后相分米波射电爆发的必要条件。我们认为,这双带耀斑对应的宽带射电爆发辐射机制是回旋同步加速辐射过程,而耀斑后相的窄带分米波爆发的辐射机制是等离子体辐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议了太阳IV_(dm)型爆发的波-波非线性相互作用机制及其频谱的数值计算方法.假设Iv_(dm)型爆发源位在太阳日冕0.6 R_⊙地方,磁场强度为4G—23G的一个磁瓶.它捕获在爆炸相期间受到加速的非热电子(E_0=100keV).这些各向异性的非热电子同时激发朗谬尔波和哨声波.这两种波的非线性结合过程产生了lV_(dm)型爆发的横波.数值计算1972,8,2,0330的频谱与观测符合较好.两者比较得到非热电子数密度随频率(高度)的分布,还得到IV_(dm)型爆发源中的平均电子数密度为372/cm~3,源中的总的非热电子数为10~(32).这比迥旋-同步加速机制所需的非热电子数少1—2量级.文中还谈到了哨声波调制朗谬尔波导致分米波爆随时间振荡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在磁拱底部非线性等离子体密度波传播期间,损失锥分布的反射电子驱动着电子迴旋maser不稳定性的增长,激励出二次谐频波模,支配着太阳射电毫秒Spike辐射。根据这个理论模型,本文着重研究了太阳射电毫秒Spike辐射的频带宽度问题。对于典型参数,计算结果发现:辐射带宽一般为几MHz到几十MHz,最高为100MHz。而且通常折射出的二次谐频z模辐射带宽较窄,而二次谐频o模辐射带宽较宽。  相似文献   

15.
1994年1月5日日面上产生的1次1N/M1.0耀斑爆发,射电1.42GHz高时间分辨率观测也同时接收到,在小爆发过程里伴有53个脉冲信号叠加在连续辐射背景上,是很罕见的现象。在AR7646的黑子前导区域,5日有2处新浮的小黑子对,磁场分别成细小磁流管平行和交又状态,是产生爆发的根源;脉冲信号是微耀斑在射电方面的瞬时辐射现象,由耀斑连续产生微能量释放而出现,单个的能量释放为(0.3—3.3)×1010焦耳。在能量释放过程里,非热电子加速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射电Ⅳ型运动爆发同日冕物质抛射(CMEs)关系极为密切。本文基于对Ⅳ型运动爆发的研究以及CMEs开放场的物理条件,探讨了CMEs形成及抛射的物理条件。由于磁通量突然喷发,能量大量释放,在CME闭合场中的等离子体被加速,导致高能质子和高能电子被大磁环捕获。随着磁环内的热压P和磁压Pm的升高,当β>βT时磁环将炸裂,从而产生CMEs。抛射出的未离化的等离子体团将产生等离子体基波与谐波辐射。随着等离子体的不断离化,高能相对论电子绕开放磁场线作螺旋飞行,这时等离体辐射降到次要地位,回旋同步加速辐射上升到主导地位,这就是射电Ⅳ型运动爆发。如果离化的早,则在微波波段也能看到Ⅳ型运动爆发。这就是微波Ⅳ型爆发,也是微波Ⅳ型爆发罕见的原因。射电运动Ⅳ型爆发源就是日冕抛射的物质。  相似文献   

17.
太阳射电毫秒级尖峰辐射的寿命随频率增高而减小,长期以来这一直是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本文从与Ⅲ型爆发相关的空心束分布的电子流所激发的回旋同步脉泽角度出发,详细讨论了尖峰辐射的寿命与特征频率比(ξ=ω_P/ω_B)以及波增长率的关系,最后得出:在分米波的不同波段,尖峰辐射是X模的不同次谐波,且寿命随频率增高发生相关的减小。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北京天文台观测到的太阳射电10厘米波段的毫秒级快速精细结构(FFS)中一类有长持续时间的尖峰(我们称毫秒时标记录上陡升陡降图形为“尖峰”,称秒级时标的记录上的陡升陡降图形为“脉冲”)群事件。这一类微波毫秒尖峰群(MMS)事件具有一系列显著的特点: 1)它在秒级时间常数的慢速记录上常常对应一8S型(持续时间小于1分钟的脉冲)的爆发。因而利用脉冲的频谱特性,对这一类微波爆发中的毫秒精细结构的特征及可能的机制进行探讨,以弥补目前只能在一个波段上观测FFS事件的缺陷。 2)这一类脉冲爆发具有从低频向高频的频漂(正的频漂),而且频漂的速率随频率带增加而增加。 3)脉冲的幅度在波长8—10厘米间受到强烈的衰减。 4)脉冲群中的每一脉冲的极大频率及起始频率从高频逐渐移向低频,意昧着激发源逐渐上升。估计上升速度约为50公里/秒。 5)这类脉冲常常出现在有δ型磁结构、最大磁场强度大于2500高斯的复杂活动区中,可能有不同级别的耀斑与之对应。 6)这类脉冲与硬X线爆发事件、分米波段快速频漂事件及“BLIPS”事件见文[7]有密切的关系。 7)这一类微波快速尖峰群事件可以解释为来自耀斑-爆发事件中形成的电子加速中心的快速非热电子流向下运动穿入一耀斑环激起的电子迴旋脉泽辐射。  相似文献   

19.
总结了近期用射电频谱仪(高时间和高频谱分辨)和野边山射电日像仪(高空间分辨)以及国内外其它空间和地面设备分析日冕磁场和重联的系列工作。主要结论可归纳为:1)在Dulk等人(1982)的近似下自恰计算射电爆发源区磁场的平行和垂直分量,并首次得到该磁场在日面的两雏分布。2)为了考虑非热电子低能截止的影响,必须采用更严格的回旋同步辐射理论来计算。结果表明:低能截止和日冕磁场对计算有明显的影响,而其它参数(包括背景温度、密度、高能截止和辐射方向)的影响均可忽略。因此,对低能截止和日冕磁场必须联立求解。3)射电爆发中的精细结构可能反映了射电爆发源比较靠近粒子加速(磁场重联)的区域,利用高时间和高频率分辨的频谱仪和高空间分辨的日像仪联合分析,可以确定精细结构的源区位置,从而确定粒子加速(磁场重联)的准确时间和地点。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用“三波段太阳射电高时间分辨率同步观测系统”所观测到的1988年12月16日三波段(1420MHz、2840MHz、4000MHz)太阳射电大爆发中毫秒级精细结构的观测特征,指出太阳射电快速活动在射电爆发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首先在爆发的上升沿出现2840MHz的毫秒尖峰辐射群,继而在1420MHz上出现毫秒级尖峰辐射群,并且还在以后的几个爆发次峰上陆续出现,在长达两小时的大爆发过程中,在4000MHz上始终未产生毫秒级尖峰辐射,这也反应了射电尖峰辐射现象存在着一定的带宽。特别引起注意的是毫秒级尖峰辐射群均出现在射电爆发的峰值附近,在其它时间的记录中尚未发现毫秒尖峰辐射。 三波段的秒级射电爆发曲线如图1所示。毫秒级精细结构如图2所示。由图2可见,单个尖峰辐射的持续随频率的减小而增加,2840MHz多为10—20ms,1420MHz多为30—170ms;所产生的尖峰辐射群强度不大,而且很少有孤立的尖峰;2840MHz尖峰辐射的强度一般为450—900sfu,1420MHz一般为500—1770sfu(1sfu=10~(-22)WM~(-2)Hz~(-1));还特别引起注意的是在2840MHz上当所出现的尖峰辐射群结束时,往往出现持续时间为100ms的流量下降现象,(此种现象在以往的观测中未曾见过),详见图2b和2c;关于事件尖峰辐射的丰度,仅对几个尖峰辐射群作了统计如下: 在1420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