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热浪前期信号及其模式预报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丁婷  钱维宏 《地球物理学报》2012,55(5):1472-1486
在中国1979-2008年发生的87场区域干热浪事件中有83场区域干热浪事件可以在250 hPa层高度扰动场上追踪到前期信号.高度扰动信号的移动方向可分为低纬向西和中纬向东传播的两类,前期信号平均出现的时间为7天.中国南方热浪的前期信号,一部分(19%)来自低纬西北太平洋,平均提前4.6天,而大部分(81%)的前期信号来自欧洲和中国西北地区,可提前2-15天,这些信号沿中纬度自西向东移动到达100°E-110°E和40°N附近地区.中心位置发生在北方的区域干热浪事件,前期扰动信号都来自欧亚中高纬度.统计得到,250 hPa层的高度扰动达到120gpm与地面出现区域干热浪相对应的次数占41%.降低区域干热浪的定义标准,高度扰动作为前期信号的正确率会得到提高.在分析2003年中国夏季江南-华南大范围持续热浪事件的基础上,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模式产品,对这次热浪500 hPa高度场做物理分解,结果发现模式对高度扰动的预报具有提前1-7天的预示能力.  相似文献   

2.
丑纪范 《地球物理学报》2012,55(5):1433-1438
大气温度、湿度、位势高度和风等数值模式变量可以物理分解为纬圈-时间平均的对称部分和时间平均的非对称部分,以及行星尺度瞬变扰动和天气尺度瞬变扰动等四个部分.区域持续性干旱、暴雨、热浪、低温和雨雪冰冻等极端天气事件与前期及同期数值模式中的行星尺度和天气尺度大气扰动系统之间呈现出密切的关系.瞬变扰动天气图可成为预报极端天气事件的新工具.本文在归纳本期9篇原创性文章的基础上,探讨大气变量物理分解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理论问题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以2009-2010年发生在中国西南地区的持续性干旱事件为例,通过干旱和大气变量的物理分解得到了一些干旱事件发生的新认识.气象干旱多为年循环的气候干季与干旱扰动的叠加所致.一次干旱扰动大约为30-50天,而一次持续性干旱事件是由几次干旱扰动组成的.大气高度场和风场中存在三种时间尺度的扰动.一种是年际行星尺度的大气扰动,与ENSO冷暖事件有关,起源于赤道并传播到中高纬度地区需要2-4年.另一种是季节内行星尺度的大气扰动,与来自赤道地区的30-50天振荡有关.此外,大气中还存在天气尺度的扰动.利用行星尺度大气扰动向赤道外传播与天气尺度扰动的叠加,区域持续性干旱事件能够找到前期预报信号.  相似文献   

4.
中国热浪事件的大气扰动结构及其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钱维宏  丁婷 《地球物理学报》2012,55(5):1487-1500
利用对流层至平流层大气变量的物理分解,本文发现400 hPa上的天气尺度温度扰动正值和250 hPa上的天气尺度高度扰动正值能够指示地面上的高温和热浪事件.理论和观测分析发现,当扰动静止波中心出现在40°N-45°N时,准静止波波长较长,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久,容易在中国形成区域持续性热浪事件.在江南-华南、长江沿江及河套-华北的区域,干热浪事件静止波的稳定时间在6.5天以上.对流层大气天气尺度扰动波动在垂直方向具有倾斜特征,250 hPa高度上,静止波稳定位置比地面热浪区域中心普遍偏北6~12个纬距.在低纬度(副热带高压带南侧),大气中向西北方向移动的天气尺度扰动,只有到达副高脊线以北的西风带后,才能形成静止波.  相似文献   

5.
天气尺度瞬变扰动的物理分解原理   总被引:16,自引:8,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钱维宏 《地球物理学报》2012,55(5):1439-1448
大气变量可以在时空域内物理分解成四个部分.前两个是纬圈-时间平均的对称部分和时间平均的非对称部分,分别由太阳辐射和海陆分布热力调节的季节变化引起,并形成规则的逐日气候.第三部分是由年际和季节内的热带海洋或极地热力强迫引起的纬圈平均瞬变对称扰动,可形成大气变量的行星尺度指数循环.第四部分是一些复杂的天气尺度瞬变非对称扰动.大气变量中的逐日天气尺度瞬变扰动,可以用于指示区域持续性的干旱、暴雨、低温和热浪等极端天气事件.天气尺度瞬变扰动天气图能在极端天气事件的预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如何提高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的技巧?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钱维宏 《地球物理学报》2012,55(5):1532-1540
从理论上探讨如何提高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的技巧.气候包括以小时为基本单位的昼夜循环、以日为基本单位的年(季节)循环、年代际循环和世纪循环等时间尺度的变化.这些气候变化存在确定的外强迫,是可以被认识和预报的.相对气候昼夜循环和年(季节)循环的偏差是天气尺度扰动.天气尺度的瞬变大气扰动可引发极端天气事件.有技巧的天气预报正是要通过天气尺度大气扰动信号,提前几天甚至十几天,预报出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相对气候年代际和世纪循环的偏差是气候异常,有技巧的气候预测正是要预报出这种异常.距平天气图会大大提高短期和中期—延伸期天气预报的技巧,距平数值预报模式的研制也会加快提高中期—延伸期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的技巧.  相似文献   

7.
2008年1月中国南方地区遭受了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地面常规观测、地面雷达观测等气象监测手段因受冰雪灾害的影响, 未能提供全面及时的雪情信息. 为了补充雪情数据,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采用区域ATOVS卫星遥感数据和NCEP预报数据, 利用与美国NCAR合作开发的WRF三维变分预报/同化系统(其中陆面子过程选用NOAH方案), 建立了基于区域ATOVS数据同化的2008中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暴雪监测系统, 提供了暴雪灾害时段内每6 h一次的雪水当量演化分布数据. 本文系统阐述了基于区域ATOVS数据同化的2008中国南方特大暴雪灾害监测方案, 并对比分析了同化前、后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的吻合度. 研究表明: 同化后的分析场能更好地反映此次强降雪过程的天气特征, 雪深的计算精度较同化前有明显改进, 从而验证了基于区域ATOVS数据同化的雪情监测方案的可行性. 该研究不仅为暴雪天气灾害应急服务提供了及时准确的雪情空间分布和演变信息, 也为区域ATOVS数据的应用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各全国性学会,各有关单位: 2008年1月,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出现了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  相似文献   

9.
2008年初江南冻雨过程的湿大气锋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2008年1月10日至2月2日发生在我国江南的冻雨过程和前期降雨过程的对比分析,得到下列结论:这次江南冬季持续的冻雨天气是准静止锋活动的结果,用相当温度梯度表示的湿大气锋生可以有效地描述准静止锋的活动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湿大气锋对应的降水性质与锋面垂直结构有关,锋区上相当温度的逆温结构是形成冻雨的天气学原因.研究进一步揭示,相当温度梯度可提前5~10d预示降水天气过程的开始,也能提前预示过程的结束,而二者的这种关系反映了大气中能量积累和释放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太阳风暴的日冕行星际过程三维数值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如何能够提前几个小时到几天的时间预报空间天气不仅是空间天气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且也是现代科技发展对空间天气预报的重大需求.基于物理的以强大计算能力为基础的太阳风暴日冕行星际过程三维数值研究已经成为灾害性空间天气预报建模的重要手段,并在近几年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本文聚焦于背景太阳风状态和太阳扰动事件在行星际空间传播的三维数值...  相似文献   

11.
From January 10 to February 2, 2008, a severe and persistent freezing-rain event occurred in southern and southwestern China. Here we use an observational analysis to compare the persistent freezing-rain event in the early 2008 with the winter precipita- tion in the late 2007 over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Jiangnan). The persistent freezing-rain event was directly linked to the activity of quasi-stationary front. The gradient of equivalent temperature (ET) can well indicate the frontal genesis of moist atmosphere (moisture front) and its activity as well as its relationship with precipitation belt. The precipitation types (snow and freezing rains) are related to 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 moisture front. The inversion profile of ET vertical distribution is a typical synoptic condition that caused the freezing-rain event. The horizontal gradient of ET with a criterion of 10℃ / 100 km, which reflects the accumulation and release of atmospheric energy, can be applied to predict the precipitation 5-10 days in advance.  相似文献   

12.
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的判断指标及其年际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晏红明  孙丞虎  王灵  李蕊  金燕 《地球物理学报》2018,61(11):4356-4372
利用高低层大气环流、OLR(向外长波辐射)、CMAP降水、SST(海表温度)等资料分析了孟加拉湾地区3—5月多年气候平均大气环流及不同要素的演变特征,定义了一个新的孟加拉湾夏季风(BOBSM,下同)爆发指标为孟加拉湾地区(5°N—15°N,90°E—97.5°E)850 hPa和200 hPa纬向风区域平均的变化同时满足U850 > 3 m·s-1和U200 < -5 m·s-1,并持续5天的第一天即作为BOBSM爆发日期.该季风指数有明确的天气学意义,可以反映孟加拉湾低层西南风持续稳定和南亚高压在青藏高原建立早晚的特征.文章进一步分析了BOBSM爆发的年际特征及其前兆海洋信号特征,结果表明:1981—2010年BOBSM爆发的平均日期为5月10日,季风爆发有显著的年际波动,爆发最早在1999年(4月11日)和最晚在1968年(6月1日),年代际尺度上表现为由爆发偏晚至偏早的变化趋势;BOBSM爆发早(晚)与热带印度洋地区850 hPa的越赤道气流和西风异常加强(减弱),以及200 hPa青藏高原南亚高压的季节性建立偏早(晚)等密切联系;前期冬季赤道西太平洋的海温冷(暖)变化对BOBSM爆发早(晚)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前期冬季海温偏高(低)有利于季风偏早(晚),其影响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热源变化激发纬向垂直环流及其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低层环流异常,进而影响季风爆发早晚.  相似文献   

13.
厄尔尼诺持续时间与大气环流异常形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不同持续时间的El Nio事件,进行了大尺度大气环流及其演变的合成分析研究.其结果清楚地表明,不同持续时间的El Nio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消亡过程,对流层低层风场和对流层高层速度势场的距平都有极为显著差异.分析得到了对El Nio事件的发生和消亡起着重要作用的大气环流异常形势.还发现对于持续时间较长的El Nio事件,东北太平洋上850hPa异常气旋性环流减弱和西北太平洋上异常反气旋性环流增强较慢,因此赤道太平洋异常西风维持的时间也较长,而与澳大利亚冬季风加强相关联的南半球西太平洋的速度势正距平的维持,对El Nio的持续也起一定作用;对应持续时间较短的El Nio事件,西太平洋上200hPa速度势正距平的迅速东移,对El Nio的迅速消亡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分析1957~2002年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SW)的环流特征,研究平流层爆发性增温可能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平流层爆发性增温发生后平流层高纬地区有异常的环流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并不仅局限于平流层内部,其产生的环流异常能够向下传播,并对对流层的天气和气候产生影响.研究发现,平流层出现强爆发性增温后,平流层异常温度场和位势高度场在中、高纬度形成AO型振荡并向下传播,使得对流层低层西伯利亚高压增强、阿留申低压加深,500 hPa东亚大槽加深且偏西,导致东亚冬季风增强,我国北部大部分地区气温偏低.而在爆发性增温前,强行星波扰动使得东亚大槽加深,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同时增强,也可能导致东亚冬季风偏强.El Nio可能激发出强行星波,有利于强SSW事件的发生.通过上述的两个过程可能造成东亚冬季风的加强,这将会对"El Nio事件通过对流层过程而引起东亚冬季风减弱"的结论有一定影响. 因此,ENSO事件影响东亚冬季风及中国的天气气候存在不止一种途径,具体影响情况应该是几种途径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15.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surface latent heat flux (SLHF) and diagnostic air temperature at 2m before and after the Ms5.7 earthquake occurring on November 26, 2005 in the area between Ruichang City and Jiuji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a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It is found that before the earthquake significant SLHF anomalies and air temperature anomalies occurred in the epicentral area and its vicinity. The air temperature anomalies appeared from the 2nd to the 13th of November, 2005 and were concentrated at the epicentral area and in its southern part. Then two days later, that is, from the 4th to the 15th of November 2005, significant SLHF anomalies occurred in the epicentral area and to its northern area where many lakes are distributed along the active faults. During the anomalous period, the SLHF and air temperature at 2m exceeded the sum of average daily value over 26 years and 1.5 times of its mean square deviation. Both anomalies had maintained for 12 days with a peculiar distribution related to the tectonic active zone. It is considered that both of air temperature anomalies and SLHF anomalies are correlated to the movement of thermal flux from underground prior to earthquake. SLHF anomalies occurred over wide regions covered with abundant water, whereas air temperature anomalies occurred over land.  相似文献   

16.
南疆博斯腾湖末次冰消期新仙女木事件的记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钟巍 《湖泊科学》1999,11(1):28-32
通过对ZK2孔多环境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重建了4500年来鄱阳湖湖口地区古环境历史。研究表明:4500aBP以来,鄱阳湖湖口地区经历了多次冷暖,干湿交替。  相似文献   

17.
近百年来亚洲中部内陆湖泊演变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秦伯强 《湖泊科学》1999,11(1):11-19
南疆博斯腾湖湖相沉积物碳酸盐稳定同位素,孢粉及地化元素含量的波动揭示了于11.0 ̄10.0kaBP期间的相对冷湿的环境特征,这次变冷事件在年代上可与末次冰消期的新仙女木气候突然变冷事件相对应,虽然目前还无法圆满解释此事件的成因机制,但此事件在极端干昌的南疆博斯腾湖湖相沉积中的发现,无疑对深入认识此事件发生的全球性以及探讨其成因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