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水平依法集约用地高效能科学保障发展无锡市滨湖区人多地少,土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随着社会经济的加快发展,无锡城市建设不断向南推进,滨湖区成为了无锡城市化推进的主阵地,各种类型建设用地项目同时存在,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大,土地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因此,着眼全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在推进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必须始终贯彻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坚持走节约集约用地的路子。  相似文献   

2.
劳洁英  王成  王金亮  习晓环  梁磊 《测绘科学》2021,46(9):199-206,223
针对快速城市化引起的一系列城市问题,利用扩张速率、等扇分析法、景观扩张指数等方法,分析了广州市19862018年建设用地的时空特征,通过多元回归和地理探测器探索建设用地时序演变和空间分异过程的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可为城市规划管理中优化城市发展模式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研究结果表明:①1990-2000年是广州市建设用地迅速扩张期,此后有所回落并稳定发展;②建设用地扩张方向呈分阶段分区域进行的特征,主要向东南、西北和东北3个方向扩张;③建设用地扩张呈现蔓延型和填充型为主的扩张模式;④建设用地扩张时序演变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GDP、人口和地方财政收入;空间演变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与公路、铁路的距离、DEM,且因子间均为双因子增强关系.  相似文献   

3.
基于牛顿力学引力模型构建城区商业片区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将商业用地中经济联系密切的集约利用片区与低度利用片区进行关联,借助集约利用商业片区对低度利用商业片区的经济牵引作用,辅以交通优化策略,增大关联片区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实现了对低度利用商业片区集约利用潜力的充分挖掘,同时缓解了集约利用商业片区交通与人口承载压力。该开发模式为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挖掘提供了新思路,有利于解决当前城市建设用地供需矛盾。  相似文献   

4.
"十二五"以来,我国土地利用有效地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粮食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2015年,受经济放缓影响,建设用地供应有所下降,供地结构和布局更加优化,促进了经济转型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有效遏制了耕地过快减少和耕地质量下降的势头,为粮食生产实现12年连续增产奠定了基础;加大生态用地保护力度,促进了生态环境改善和生态国土建设;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土地利用效率显著提升,但闲置浪费现象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两型社会”要求,强化各级政府节约集约用地意识,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机制,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以滨水薪城为辐射的城市建设节约集约用地模式,以湖南望城经济开发区、长沙铜官循环经济工业基地为核心的产业节约集约用地模式,以白箬铺镇光明村、金峙村为示范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节约集约用地模式,成为湖南省长株潭两型社会建没节约集约用地的模范。2012年2月14日,被国土资源部表彰为首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  相似文献   

6.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重点围绕土地的集约利用,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程度,抓总结、抓推广、抓政策的细化与完善。一、总结集约用地的好经验和好典型,强化节约和集约用地政策(一)部署开展对存量建设用地资源的调查工作。在查清存量建设用地数量、类型、分布的基础上,研究制定鼓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政策措施。(二)总结推广集约用地的好典型、好经验。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总结推广各地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总量,开展旧城旧村改造,推进建设用地整理,盘活…  相似文献   

7.
南昌市建设用地适宜性扩展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建设用地持续吞噬优质土地资源,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本文以移动窗口法获取建设用地源地,选取经济和社会因子构建阻力体系,生成MCR面,通过自然断点分级法获取适宜性分区,通过ArcGIS中的Hydrology扩展模块获得适宜扩展路径、生态隔离带和生态关键点,为未来城市建设用地扩展方向和生态建设提供借鉴。结果表明:①南昌市70%的区域属于允许建设区,对于维持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区域,应当重点保护,兼顾经济-生态共同发展;②利用Hydrology扩展模块对南昌市MCR面进行进行特征提取,发现主城区北部和西部较适宜建设用地扩张;③生态关键点对于维持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未来规划中应重点保护,限制开发。  相似文献   

8.
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历史阶段,土地供应难以满足城市扩张用地需求和土地低效利用现象并存,凸显土地管理中对城市建设用地评价的缺失。本文借鉴国际精明增长和紧凑城市发展理念,建议开展城市土地利用评价与空间监控预警,对于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实现城市理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本文以合肥为例,选用2002、2010、2020年的Landsat系列影像,利用改进的遥感生态指数(MRSEI),并引入城市扩张强度、城市重心转移模型等,探讨了城乡生态变化对建设用地扩张的响应。结果表明:2002—2020年合肥市主城区与周边乡镇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恶化趋势,其中周边乡镇MRSEI均值由2002年的0.747下降至2020年的0.495,降幅为33.7%,主城区MRSEI均值由2002年的0.669下降至2020年的0.491,降幅为28.73%;周边乡镇生态质量下降幅度高于主城区,建设用地扩张强度大于主城区,生态破损更为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区域主要由主城区向周边乡镇放射性分布,生态环境变好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老城区周围,而城市扩张的区域与MRSEI评价结果显示的生态环境恶化区域基本重合,生态环境变化与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强度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台州市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只有0.39亩,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当前全市城市化、工业化已进入关键时期,企业“排队等地”,政府“等地招商”,土地供应屡屡叫“渴”。在严把土地供应“闸门”,实施宏观调控的新形势下,如何破解土地供应难题,拓展用地空间?出路只有一条,就是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节约集约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为此,笔者就台州市节约集约用地工作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总结出台州市12种集约用地模式。笔者认为,这些节约集约用地模式,在浙江省乃至全国都有推广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罗建  王红梅  李昀 《东北测绘》2012,(1):171-174,179
作为城镇发展和土地利用的重点区域,开发区在促进经济高速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已经成为产业升级、区域发展的推动器和科技创新基地。但在开发区土地利用中,重扩张轻挖潜、重规模轻效率、重引资轻规划等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为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土地资源持续保障能力、缓解土地供需矛盾,必须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着力改变开发区外延扩张、用地粗放的局面,建立集约高效的开发区用地模式。采用统计模型分析法和特尔斐法,结合ArcGIS等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都江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进行定量化评价,并试图探讨集约度的合理水平和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基于RS和GIS技术,以衡阳中心城区(珠晖区、雁峰区、石鼓区、蒸湘区)为研究区域,利用多时相的Landsat数据,探讨衡阳城区2000—2015年15年期间建设用地扩张的规律。定量分析主城区在不同时段的扩张过程、特点及扩张模式,分析衡阳市城区的发展趋势,研究表明:衡阳市城区2000—2015年间通过大量侵占耕地来满足城区扩张过程中的建设用地土地需求。建设用地增加78.3 km~2,耕地面积减少122.6 km~2。其扩张方向由西部蒸湘区转向南部雁峰区后转向东部珠晖区。15年的整体扩张模式表现为以中心城为圆心的"同心圆"式蔓延扩张,且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为科学制订和完善城市规划、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3.
提出一种耦合随机森林和迁移学习的多时相建设用地提取方法,借助历史影像提高目标影像的提取精度。首先提取多时相全极化SAR的旋转不变特征,运用随机森林模型提取目标影像建设用地,然后基于迁移学习构建新的随机森林模型提取历史影像建设用地,通过集合运算得到最终的目标影像建设用地。基于南京市2008年和2013年两期RADARSAT-2影像的实验表明建设用地提取的整体精度超过97%,kappa系数超过93%,高出单时相结果约6%。研究区城市化进程较强,表现为建设用地向东南和西南方向的扩张。  相似文献   

14.
随着哈尔滨市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张,客观上给资源与生态环境造成了重大压力。本文从哈尔滨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资源环境方面探讨了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因素。最后基于环境资源的视角给出了建设用地扩张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5.
台儿庄区节约、集约用地,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保护与发展并行,在保证重点项目建设用地的同时,实现了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并且稳中有增。有效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是满足城市建设用地供给的重要途径。本文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建成区为研究区域,从经济潜力、社会潜力、生态潜力三方面构建哈尔滨市建成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功效系数法及协调度分析模型,定量计算和分析哈尔滨市建成区1999~2008年10年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和系统协调度。结果表明,哈尔滨市建成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土地利用向集约的方向迈进,2003~2008年其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达到了基本集约和集约利用状态;从准则层看,经济潜力指标是导致土地集约利用度出现波动的主要驱动因素;经济潜力、社会潜力与生态潜力3个子系统的协调度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其变化规律与集约度变化规律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17.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和提升产业结构、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当前建设用地粗放甚至闲置浪费的问题在各地各企业或多或少都存在,主要表现在城镇用地规模非理性扩张过快,城市空间缺乏科学布局,工业用地比重过大,开发区和农村居民点用地闲置率普遍偏高等。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途径,需要从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入手,强化土地使用者的约束机制,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激励机制,改善土地市场机制,以及实行保护土地共同责任机制。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江西省宜春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中,创新用地思路,着力构建国土资源"多快好省"利用机制,提高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探索出了"节约土地、集约建设、持续发展"的节约集约用地"十种模式",走出了一条"有限资源、无限发展"的新路子,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19.
盘龙江子流域不透水表面扩张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盘龙江子流域的城镇化进程及保护水环境,该文模拟预测了该地区不透水表面的时空格局:通过分析流域不透水表面扩张的影响因子,建立了智能体分类体系及行为与决策规则;构建了流域的不透水表面变化模拟模型,模拟出流域2002—2013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并且验证了其模拟精度;在此基础上模拟预测了盘龙江流域2014—2020年间的不透水表面扩张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智能体建模方法较为适合模拟滇池流域盘龙江子流域不透水表面的扩张过程。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日本为鉴,以浙江省为例,基于情景分析思路,对比日本与浙江省土地资源、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建设用地利用强度等关键因素,进行浙江省建设用地规模控制与集约利用的SWOT分析和建设用地开发潜力的情景分析,以此判断当前浙江省建设用地利用形势,提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与集约利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