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7 毫秒
1.
湖南省中心城市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城市之间的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提高城市竞争力已受到国内各个城市的高度重视,许多城市都将提升竞争力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本文从城市经济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科技文化竞争力、对外开放竞争力、环境竞争力5个方面共选取34项指标,对湖南省13个区域中心城市进行评价,并对各市竞争力的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和分类。最后提出了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信息熵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宏观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三个方面构建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对海西经济区20个地市的竞争力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聚类分析法对海西经济区主要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行分类,并针对各类城市竞争力的增强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强化各类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提升海西经济区在中国东部沿海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进而推动两岸经济一体化历程.  相似文献   

3.
基于全球一体化的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群主导世界经济的趋势不可阻挡,关于城市群的研究随之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几年,中原城市群悄悄崛起,但只是一个雏形,还存在很多问题。为了更好的促进中原城市群的发育,特别是加强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发挥特长、合理分工、优势互补,进而提升中原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文章选用了九大类44项城市竞争力指标,建立了城市竞争力的指标体系,从定量的角度对中原城市群的城市竞争力进行了排序、对比、分析,其城市竞争力排名依次是郑州、济源、洛阳、焦作、漯河、新乡、许昌、平顶山及开封。得到的结论如下:(1)首位城市竞争力强,但还没有发挥核心城市的作用。(2)工业型的城市经济实力竞争力强。(3)农业型城市的经济竞争力较弱。(4)产业竞争力和资金实力是影响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主要因子。(5)个别城市的单项指标存在异常点,显现出其优劣势。最后根据分析结果,笔者提出了四点优化对策,为城市群中的城市定位、产业分工、资源优化配置及相应区域互动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粤港澳大湾区内地4座展览业最活跃城市——广州、深圳、东莞、中山为案例地,构建由展览业活力、经济实力和接待能力组成的城市展览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测算4市2013—2019年展览业竞争力系统的耦合协调性,探讨城市展览业竞争力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子系统间的互动协调机制。结果表明:1)4市展览业竞争力的协调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等级差异,广州、深圳已步入良性共振的耦合协调阶段,耦合协调度较高;而东莞、中山仍处于比较粗放的发展阶段,耦合协调度较低。2)城市展览业竞争力系统的协调作用机制是展览业活力、经济实力和接待能力子系统同步同向紧密结合的过程,子系统在达到一定高度的同时,其相互作用力形成顺时针和逆时针2个方向上的循环。其中,展览业活力是核心,接待能力是基础,经济实力是发展要素。3)不同类别的城市展览业竞争力协调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不同。对于一线城市而言,城市的综合服务能力比经济实力更为重要,这关系到城市展览业服务的市场范围大小;而对于非一线城市而言,在服务业整体欠发达的情境下,经济实力往往决定着服务本土的城市展览业能否有持续的增长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5.
城市实力综合评价方法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城市实力综合评价在城市规划,区域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评价方法往往只采用单一或几个指标进行评价,不能真正地反映城市综合实力指数。本文主要探讨了多指标综合评价城市实力的定量方法-得分法,因子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和结构模型解析法,并运用得分法、因子分析法对山东省22个城市的实力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6.
城市综合竞争力强弱反映着城市的实力,科学评价城市竞争力也是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的基础。以河南省38个城市为研究样本,从经济发展与效益、社会与科教发展、居民生活质量以及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4个方面构建了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评价了河南省城市的综合城市竞争力,并对河南省城市内部的城市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河南城市竞争力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针对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段城市发展定位主观、混乱等问题,通过构建反映城市综合实力的指标体系,对域内52个地级行政单元综合实力、国土开发程度、联系强度与影响范围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段城市综合实力呈“金字塔型”结构,城市综合实力总体偏弱,空间上呈现区域性聚集特征;城市联系未打破省域界限,核心城市服务能力不足,关键性节点城市枢纽作用弱,城市间普遍联系弱、个别联系强,极化现象明显;国土开发受政策影响大,形成“X”型格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还需持续投入;域内东部地区城市影响力强于中、西部地区,兰州作为核心城市影响力不足,宁夏与新疆两个自治区的城市发展态势差异显著,经济带存在3个大型引力中心和1个影响力均衡带,据此将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段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西部边疆城市四大城市影响区。  相似文献   

8.
依托空间偏离-份额模型建立了产业群与城市群耦合发展的基本分析框架,并对中原城市群进行了定量诊断。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3年间,首位城市郑州的产业实力和集聚扩散能力显著提升,产业群与城市群的耦合在地理空间呈圈层式扩展态势,然而城市群尚未形成功能等级与分工协作明确的区域综合经济体。继续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发挥成员城市比较优势促进城际产业链接、完善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是促进产业群与城市群耦合、提高群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增强城市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河南与周边省份城市竞争力比较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选用七大类29个城市竞争力指标,从定量的角度对河南省及周边省份城市综合竞争力水平进行了排序、对比和分析,找出河南省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应政策以提高城市的竞争力,进而促使河南省整体发展实力和发展质量的提升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中部地区省会城市竞争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促进“中部崛起”,根据城市竞争力有关理论,构建7个层次37个分项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从经济竞争力、结构竞争力、社会竞争力、人才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开放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7个方面讨论6个省会城市的各分项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做出分析、比较和分类。根据得分,武汉城市竞争力水平最高,郑州、长沙、合肥划为第二层次城市,太原和南昌城市竞争力最弱,划为第三层次城市。最后提出提升中部地区省会城市竞争力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根据长安秦岭北麓发展带的现状分析,从区域生态景观规划的概念入手,提出规划目的是维护和恢复景观生态过程及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规划原则是整体优化、持续发展、自然优先、适度开发和文化特色原则,探讨生态景观规划分区、廊道建设等相关问题。通过规划把发展带融入整个秦岭的大自然之中,形成了“水体-绿林-城市-群山”的风貌特色。蓝道、绿道网络的建立,使区域中的自然斑块和人文斑块与秦岭有了联系的通道,整体上形成斑块-廊道-基质系统。  相似文献   

12.
以安徽黄山、九华山风景区为例,对花岗岩形成的地形陡峭,沟谷纵横,植被茂密的山区,采用水系形态分析,探讨岩石的断裂构造发育规律.指出自然景观与断裂构造的关系,并运用自然界边际效应规律,对景观资源分析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13.
依据2007~2008年野外实地调查以及相关文献资料,运用植物区系地理学和数量生态学方法,分析了秦岭蕨类植物区系的物种组成和地理分布特征,划分了秦岭蕨类植物的垂直带谱,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秦岭山地生态分界线的划分,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秦岭共有蕨类植物36科85属311种,优势科为鳞毛蕨科、蹄盖蕨科和水龙骨科,优势属为鳞毛蕨属和耳蕨属;在科属水平上,以热带成分占优势;而种的水平则以温带成分占绝对优势。(2)根据秦岭蕨类植物南北坡垂直带谱的对比分析,南坡海拔1000m左右应该是一条重要的生态分界线。(3)南坡1000m以下蕨类植物区系组成更接近亚热带区系,而其他地带则与温带蕨类植物区系更为接近,DCA排序很好地证明了此结果。综合来看,将南坡海拔1000m作为秦岭山地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生态分界线较为科学。  相似文献   

14.
利用C14测年方法对陕西翠华山不同时期的山崩进行了绝对年龄的初步研究。C14测年数据与宏观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的结论吻合,证实了翠华山山崩景观形成为多期性的结论,同时与地震事件有一定的关系,为研究山崩成因提供了科学论据。  相似文献   

15.
浅析庐山生态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的较高层次的旅游形式。庐山是江西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996年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近年在申请国家地质公园。其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宜于发展生态旅游。通过对庐山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梳理,总结庐山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从生态学的角度对生态旅游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庐山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逆化、热岛效应等五大环境污染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庐山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以便更好地促进庐山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运用地理学的资源评价法和区域比较分析法,分析了我国已有风景区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资新盆地丹霞地貌景观特征,并与我国其它著名丹霞地貌景观进行了对比和景观质量评价,指出资新盆地丹霞地貌景区具备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诸多有利条件和基础,广西资源县与湖南新宁县应该联合起来协调申报。  相似文献   

17.
梁国付  韩艳  丁圣彦 《地理科学》2010,30(2):242-247
运用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利用地形位指数,分析伏牛山北坡森林景观动态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结果显示:森林景观动态变化与地形梯度有密切关系,1986和2003年,森林景观在地形梯度上的优势分布区间(Pie>1)分别为9~30和10~30,即在的中高地形梯度上,且有向高地形位略为移动的趋势。森林景观类型保持不变部分、森林景观转化为非森林景观类型部分和非森林景观转化为森林景观类型部分所对应的在地形梯度上的优势分布区间(Pie>1)分别为10~30,5~12和4~10、18~24。分析森林景观动态变化与地形位指数的相互关系,表明森林景观动态变化与地形位指数有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irty years ago D. W. Meinig argued that certain landscapes “are part of the iconography of nationhood.” From the earliest European settlement, the North American “wilderness” forged the crucible that shaped U.S. culture. By the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romantic aesthetic theories and nationalistic patriotism influenced American perspectives on the emerging cultural landscape. Artists, writers, and travelers sought out places for their healthful and scenic qualities as well as for moral instruction from nature. The locus of this confluence of politics, philosophy, and art was the Hudson River Valley of New York State. Guesthouses and hotels, especially in and around the Catskill Mountains, accommodated these traveler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cultural basis of the mountain resort in its appropriation and marketing of a regional landscape and its incorporation as a national icon, with a specific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honk Mountain House by the Smiley family from 1869 to 2008.  相似文献   

19.
该文论述我国客运索道建设状况及相关的研究现状 ,从争论的焦点、实质和背景三方面分析泰山索道建设引发的争论 ,运用景观生态学廊道等相关理论 ,论述索道建设与旅游景观开发协调发展的前提 ,提出两者协调发展的三个途径。  相似文献   

20.
禹贡 《热带地理》2005,25(2):176-180
五桂山作为一个新开发的旅游景区,存在形象模糊、主题不突出、“灰度区”特征明显等问题。基于SWOT分析、形象定位和区域形象系统理论,五桂山旅游景区整体形象定位为:绿野仙踪、红色胜迹。旅游景区人-地感知形象、人-人感知形象的要素设计重点:视觉形象主要是标准色及字体、旅游徽标、标识牌、建筑物亭、交通工具、服饰、门票和吉祥物等8大识别要素,旅游徽标主体图案设计为“五桂飘香”;听觉形象主要是沁人心扉元素;居民形象应强化纯朴、热情、善良、文明元素设计;地标区、光环效应区形象建设的重点在东部绿野仙踪、红色胜迹旅游区和城桂路、翠山路、马石路沿岸及其进出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