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云军 《气象科技》1974,(7):26-30
预先识别雷雨云和冰雹云对人工防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科学而简易的方法达到这一日的,是防雹地区广大群众的需要。采用闪电观测方法去分辨上述两种强对流风暴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本文将简要介绍我们在这方面的一些初步研究结果,供在防雹工作中有关人员参阅。我国不少雹区群众根据长期实践经验指出:冰雹云中雷声比较沉闷而连续不断,常称为“拉磨雷”或“闷雷”;而雷雨云则相反,通常响亮而短促,称为“炸雷”。一些台站和单位也利用收音机中雷电干扰声来帮助判别雹云。在此基础上,我国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中  相似文献   

2.
冰雹灾害是困扰新疆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防雹减灾的关键在于对冰雹云的判识与预警。通过总结新疆1959—2021年的人工防雹发展历史、冰雹云的空间分布特点,冰雹云团的移动路径和冰雹发生的大气环流特征、雹云的微物理特征、气流结构以及气象卫星、雷达和闪电定位仪及数值模拟技术在冰雹云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对新疆冰雹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冰雹云物理发展过程的一些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包括近年来我们在冰雹云物理研究几个方面的工作,即冰雹云单体生命史、云体併合与雹云形成、雹云和环境条件关系、冰雹云物理分类、冰雹云闪电观测分析和人工防雹的某些研究。 文章扼要地给出了上述研究的主要结果。  相似文献   

4.
冰雹云雷达识别方法及防雹作业经验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总结了辽宁省40余年人工防雹工作积累的成果和经验,归纳了3种类型冰雹云的雷达回波特征以及利用回波形态、回波参量和综合指标对其进行雷达识别的方法,并结合冰雹云数值模拟结果,总结了对具有液态水累积区的雹云、对超级单体冰雹云和对多单体冰雹云实施人工防雹作业的一些经验,对于各地的科学防雹作业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SD型闪电频数识别高原雷雨云和冰雹云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分析了青海省西宁市和互助县两地的闪电频数资料,结果表明,在青海省人工防雹区山多,地形复杂的情况下,使用SD型闪电计数器可以识别饱点周围40km的雷雨云和冰雹云,当雷暴由山区向平地移动时,5min闪电频数不小于40次,可作为作用的指标,而雷暴从平面向山区移动时,作业指标不小于30次/(5min),雷暴云闪电频数的升度大于10次(5min)也可以作为识别雷雨云和冰雹云的指标,但时效较短,利用SD型闪电频数识别高原雷雨云和冰雹云是一种简便,经济实用的手段,有助于没有雷达等观测设备的偏僻山区防雹作业。  相似文献   

6.
汪法鉴 《贵州气象》1996,20(4):44-46
1雷雨云与冰雹云区别“SD型闪电计数仪”是识别雷雨云和冰彭云的专用仪器。它以5分钟为单位,用记录到的闪电次数多少,人为判定雷雨云或冰雹云。是防范作业的“好参谋”。何为雷雨云?天气系统有雷声、闪电、降水、无冰晶结构的云;在防灾减灾中,广义上讲,云体内部有冰晶、冰雹,但在降落过程中融化为大雨滴,或坠地冰雹直径小,降落稀疏,起止时间短,造不成灾害的云。何为冰彭云?一般天气系统顶部较高,云层厚度较厚,水平宽度,闪电雷声剧烈程度相对雷雨云大一量级或程度,其云体内冰晶、冰育所占比例大的云块,各粒坠地时直径10mn…  相似文献   

7.
利用 71 3数字化雷达回波资料 ,对 2 0 0 1年 5月 3日东营市人工防雹作业过程中的冰雹云回波演变情况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比作业前后冰雹云的回波特征 ,表明防雹作业效果显著 ,并总结出一些作业经验。  相似文献   

8.
1 引言 1989~1991年夏季(6~9月)在辽宁省绥中县防雹试验区,应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人工影响天气研究所研制的BM—1型闪电计数器,对雷雨云中形成的冰晶、冻滴、霰和冰雹荷电所产生的闪电活动进行了观测,取得了系列资料。另外,在观测闪电频数的同时.还根据闪电的特征与雷达回波结合起来,用来区别雷雨云和冰雹云,在指导人工防雹作业上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张其林 《气象》1980,6(5):24-24
根据云的特征去识别雹云,是群众在人工防雹作业时普遍采用的方法。“拉磨雷、雹子锤”,“闷雷带横闪、雹子大如碗”等谚语,说明了低沉而连续不断的雷声,频繁而多为横向的闪电,是雹云的主要宏观特征。雷声沉闷连续,实际上是闪电频次多的一个标志。国内已有不少单位观测记录雷雨云的闪电频次,研究  相似文献   

10.
利用贵州省三维闪电监测网资料、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地面观测资料,对贵州省中西部地区13次冰雹天气过程中闪电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雹暴整个生命史内主要以负地闪为主,且伴随强降水。冰雹云发展阶段,降雹区域闪电频次增加明显,降雹前闪电频次变化均出现“跃增”,部分降雹点出现闪电频次二次跃增;冰雹云消散阶段,闪电频次显著减少。冰雹云总闪、正闪均高于雷雨云,5 min闪电频数大于16次且闪电频次上升度大于12次/5 min可作为识别冰雹云的参考指标。另外,降雹落区与闪电密度中心区域较为吻合,闪电密度中心位置略偏降雹位置之前,闪电逐时分布标识出冰雹云的发展移动方向。以上这些特征可以为冰雹识别、冰雹短时预警预报及人工防雹作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人工防雹,首先必须准确地识别雹云。现介绍一些识别冰雹云的经验,概括如下:1、声:冰雹云雷声沉闷而延续不断,即“拉磨雷”。群众民谚有:“拉磨雷有冷子”。“不怕硬雷响破天,就怕闷雷挤磨眼”。2、色:冰雹云的特征是,云体翻滚剧烈,起先顶白底黑,以后云中呈现红色,后转为白、黑、红的乱纹云丝,云边呈土黄色。  相似文献   

12.
《气象》1977,3(5):10-12
在大或密的成灾冰雹形成前,对冰雹云作出迅速的判断,是整个防雹工作能否取得良好效果又避免浪费的关键。 广大群众根据雹云的声、光、雷电等宏观现象,用耳听目测来识别冰雹云,在生产斗争和防雹抗灾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从雷达回波来识别冰雹云,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描述回波外形特征;另一类是确立回波参数指标。  相似文献   

13.
咸阳市冰雹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7-2016年旬邑711雷达资料和咸阳市冰雹资料对冰雹云的发生、发展、移动和合并等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咸阳市五条冰雹移动路径.其主要特征有:雹云移动路径、影响区域等具有较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多条路径雹云相互作用、合并加强是造成咸阳冰雹灾害的一大特征;根据冰雹移动路径科学规划防雹作业点布设,可有效实施防雹作业...  相似文献   

14.
总结人工降雨防雹工作的实地观测经验:对在有利的天气条件下,如何观测、监视冰雹云的发展变化,准确地确定适宜的防雹作业时机。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历史资料,总结出石门山区冰雹发源地及移动路线,并确定了最佳防雹作业点.分析2008年以来的防雹作业资料以及部分降雹实况资料,总结出有效判别石门烤烟产区冰雹云的3个定量指标:组合反射率55dBZ、垂直累计液态含水量45 kg/m2、回波顶高11km以及现场观测定性指标.实践证明,定量指标与现场观测定性指标相结合,提早识别冰雹云是防雹作业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基于新一代天气雷达三维组网产品,利用改进后的对流风暴跟踪(SCIT)算法,对2013年3月22日发生在江西省北部地区的一次降雹天气过程进行冰雹回波识别和跟踪分析。选用能反映冰雹云特征的6个基于雷达反射率三维拼图的人工防雹作业指标,借助经验阈值形成人工防雹作业条件的模糊逻辑判断方法。以地面降雹实况记录为检验标准,对改进后的SCIT算法的识别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SCIT算法共识别出可实施人工作业的冰雹云对流单体4个,不仅多于观测到的地面降雹站点数(3个),也多于未改进的SCIT算法识别出的冰雹云回波单体数,且识别出的位置与实况完全一致,表明应用改进后的SCIT算法有助于增强人工防雹作业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气象》1977,3(8):19-19
我县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实践中不断摸索、积累了一些丰富的看天防雹经验,如在预测冰雹方面的有:早上太阳出山有“绿阴绿霞”则下午有雹;“云打架”有雹;“拉磨雷”有雹;“蜂子朝王声”有雹;“云黄”有雹等等。这些经验在群众性防雹工作中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何永光 《广西气象》1998,19(2):48-49
总结人工降雨防雹工作的实地观测经验,对在有利的天气条件下,如何观测,监视冰雹云的发展变化,准确地确定适宜的防雹作业时机。  相似文献   

19.
1引言人工防雹[1],是对将要降雹的冰雹云施加人工影响,以减少和避免冰雹灾害。目前,人工防雹作业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成为群众所愿意接受的减灾手段,受到各地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防雹作业后,冰雹的密度、质量、个体减小,减轻了雹灾程度。冰雹云内存在着雷电和强大的升降气流,给观测和试验研究带来了困难,人工防雹至今仍处于试验研究阶段[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雹云认识的深入,人工防雹工作必将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2冰雹的预报冰雹预报有下面几种主要方法。有天气图方法、点聚图、T-LnP图及高…  相似文献   

20.
冰雹作为一种短时强灾害天气,常给农业、建筑、电力、交通甚至生命财产等造成严重影响,人工防雹也因此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文中首先介绍了冰雹形成机理和雹云物理研究情况,然后围绕人工防雹机理、技术、科学试验及效果评估这4个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评述,旨在从理论和实践上总结人工防雹工作的进展,增进对人工防雹科学问题的认知,从而为促进中国人工防雹理论研究和技术进步提供借鉴。研究表明:(1)“累积带理论”和“循环增长理论”是冰雹形成的最常见理论,限于早期的雷达观测技术和缺乏完整的冰雹数值模式,早期认知的冰雹形成机理存在一定的局限。(2)雹胚一般分为冻滴胚和霰胚,冻滴胚由过冷雨滴冻结而成,霰胚则是冰晶、雪花撞冻生长而成。冰雹云中哪种雹胚占优势,主要看云底温度的高低。雹云的发展依赖于水汽条件、动力不稳定条件、风垂直切变等关键因子。(3)人工防雹主要遵循“播撒防雹”和“爆炸防雹”2条技术路线,“利益竞争”和“早期降雨”是常见的6种防雹原理假说中最广泛被用来作为防雹作业设计依据的2种播撒防雹理论。(4)人工防雹技术上多采用通过飞机、地面火箭、地面燃烧炉等向云中播撒人工冰核,或通过地面高炮向云中发射含人工冰核的炮弹等方式,影响冰雹的生长过程从而达到抑制或削弱冰雹生长的目的。(5)大量外场试验证明人工防雹效果有较大的地域差异,需根据各地冰雹云特征及其降雹特点制定和发展本地适用的人工防雹技术体系。(6)人工防雹效果检验仍然是制约人工防雹技术发展的一个“瓶颈”,目前常用的统计检验、物理检验和数值模拟检验技术方法均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由于雹云变化迅速、降雹过程短促,人工防雹技术实施的时效性以及防雹效果评估仍存在较大的困难。今后应更多地借助多种探测设备进行冰雹云的精细化探测,开展有科学设计的人工防雹外场综合试验,运用统计检验、物理检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综合检验技术方法评估防雹效果,推动人工防雹事业进一步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