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高度潜堤减淤效果水槽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潜堤高程是淤泥质海岸潜堤设计的关键要素之一。为了确定潜堤高程,首先根据已建潜堤工程的经验分析得出潜堤减淤的主要机理,即主要是阻挡了浮泥或底部高含沙水体直接进入航道和缩短了含沙水体进入航道的时间,进而在长水槽中开展了一系列比对实验,主要研究不同堤顶高程时的水流紊动、堤前浮泥起动、浮泥层厚度变化、堤后航道泥沙落淤情况等,并以此作为比选堤顶高度的基本依据。实验结果表明当相对高度即潜堤高度与堤前水深之比为0.2~0.5时,便有较好的减淤效果。  相似文献   

2.
拦淤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笔者工程经验,系统总结了在淤泥中直接建造的新型挡潮,拦淤构筑物——拦淤堤的工程特点,结构设计及其稳定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3.
李冬 《海岸工程》1989,8(3):8-16
基于随机波对直立堤作用的线性模式,即视实际海浪对直立堤的作用为随机过程,其单位宽度的波压力为水底到静水面各点波压力的分布积累。本文又考虑了堤前波面的起伏和不对称波的波压力之非线性影响,提出了准线性模式,并对此两种模式作了实验比较。实验证明准线性模式计算值与实测值较线性模式更加合理、精确。  相似文献   

4.
海啸波作用下直立堤局部冲刷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波浪水槽动床实验,开展海啸波作用下直立堤局部冲刷实验研究。对海啸波上爬和回落过程、岸滩演变和直立 堤局部冲刷形态进行测量。在利用实测数据验证基础上,结合 FLOW 3D 进行数值模拟流场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直立堤 的修建对岸滩起到明显的保护作用,但是直立堤两侧会出现明显的局部冲刷。直立堤向岸侧局部冲刷主要发生在海啸上爬时 刻,堤脚处形成的涡流是局部冲刷形成的主要原因。直立堤离岸侧的局部冲刷主要由海啸波回落水流越过堤顶生成水跌形成 的,随着直立堤堤顶高度的增加,最大局部冲刷深度会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5.
直立堤前为任意地形时立波运动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高学平  赵子丹 《海洋学报》1995,17(1):111-120
本文利用MAC法(marker and cell method)对直立堤前求解域为任意形状(有突基床存在、海床起伏)的情况下立波波面及流场进行了数值分析,得到了实验资料及现有理论近似解的验证。在计算中为克服因堤面反射给入流界条件的确定带来的困难,我们根据立波形成的原理采用了”镜像法“技术。通过算例分析,揭示了当突基床尺度足够大时立波波节和波腹的位置向堤面方向前移从而波长缩短的原因,指出了因突基床的存在堤前立波节点附近离堤和向堤的水平流速分布的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6.
潜堤后高阶自由谐波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高阶边界元方法的完全非线性数值水槽模型模拟潜堤地形上波浪的传播变形,通过与实验值进行比较,考察数学模型的正确性.采用两点法分离得到堤后高倍频自由波来研究入射波参数、水深对堤后高倍频自由波的影响.研究发现:基频波、二阶和三阶自由波幅值分别与入射波波幅成线性、二次和三次函数关系,基频波幅值基本不随波浪周期变化,而二阶和...  相似文献   

7.
基于水槽实验,研究植物对孤立波作用下直立堤局部冲刷的影响。通过改变实验入射波高、植物带的宽度和密度,分析各要素对直立堤局部冲刷的影响。实验对波高沿程变化、孤立波越堤、回落过程以及地形演变进行全程的测量和记录,并进行有无植物带保护的直立堤局部冲刷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植物带的存在,使得堤后相对最大冲刷深度显著减小,堤前冲刷形态由单峰式"L"型变为双峰式淤积沙坝形态,且冲刷位置由原堤脚前移至植物带所在位置,冲刷范围大幅增加。减小植物带密度或者植物带宽度会使近岸侧或是离岸侧的相对最大冲刷深度和相对最大淤积高度有增大的趋势,但是当入射波高增大时,二者的影响不显著。该研究对实际工程中植物带的合理布置提出了具有参考性的建议,对减少堤防工程的冲刷和损失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贝壳堤新知     
从渤海湾西岸一直延续到黄河三角洲和莱州湾南岸的贝壳堆积体,是我国晚第四纪以来最重要的地质现象之一,研究历史长,发表文献多,也是被认为研究比较详尽的地质体,以致成为国家自然保护对象之一.  相似文献   

9.
由于对海岸景观和生态环境影响较小,渗透潜堤被广泛用于沙滩整治修复和侵蚀防护。在波浪水槽中开展物理模型实验,研究潜堤对沙滩剖面演化的影响。采用浪高仪阵列和激光扫描仪采集了水面高程变化和沙滩剖面高程,分析了波浪传播的相关水动力特征,包括波高沿程分布、透射系数、波浪能谱以及非线性指标(偏度和斜度),不同入射波浪和潜堤设置情况时沙滩剖面的变形特征,统计了沙滩侵蚀关键因子(岸线蚀退距离、单宽侵蚀量等),探讨了沙滩侵蚀与波浪条件、渗透潜堤特征参数之间关系,提出了沙滩侵蚀量与渗透潜堤无量纲特征参数的估算公式。研究表明:在堤顶破碎、大孔隙介质阻力和堤前反射综合作用下,入射至近岸沙滩的波浪能量降低,潜堤具有消浪和沙滩侵蚀防护作用;泥沙整体离岸输运,潜堤向岸侧淤积;对于实验考虑的工况,潜堤位置变化对沙滩防护效果的影响较小,堤顶宽度增加更利于消浪和滩面防护,潜堤对于较强的波浪表现出更好的沙滩防侵蚀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在淤泥质海岸建造高桩码头,通常在开挖基槽后沉桩再抛石形成棱体。基槽中的回淤淤泥很难清除,为此研制了堤下爆炸挤淤新工艺。本文是关于该新工艺的理论、实验及工程应用的一个总结,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着重介绍挤淤机理、装药工艺、模型律及药量公式等。研究及应用表明,这种新工艺与先前我们研制成功的爆夯法及爆填法一起,构成了较为完整的工艺系列。  相似文献   

11.
薛晓春  赵子丹 《海洋学报》1997,19(1):113-122
本文研究立波作用下的层流、紊流边界层内的流速和传质速度,并采用谱法将传质速度推广到不规则波情况.根据实验与计算分析,研究了床面边界层内传质速度在堤前冲刷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在传质速度的峰值附近形成底沙的冲刷坑;由于不规则波作用下堤前传质速度的峰值沿程递减,因此相应冲刷坑的深度沿程减少.  相似文献   

12.
在实际的海堤等工程中常用堤前抛石消浪减少爬高或越浪量,但结果有时适得其反。本文通过直立堤堤前抛石对越浪量影响试验,明确提出堤前抛石消浪的适用范围和估算越浪量的经验关系式,并提出平台上抛石消浪的新设想。  相似文献   

13.
澳大利亚杰伦格港的工作人员为旧轮胎找到了一种新的用途,就是用来建造海面上的防浪堤。他们用22 000只旧轮胎建成的一条几公里长的防浪堤非常有效,可以减轻75%的海浪冲击力。有了这条防浪堤,该港口停泊的小吨  相似文献   

14.
设有挡浪板结构的透空式防波堤适用于水深较大的海域,且具有较好的消浪效果。采用物理模型试验,探究具有双侧挡浪板结构的透空式防波堤透浪系数与反射系数的影响因素与规律,研究包括外侧与内侧挡浪板入水深度,水平板板宽,结构上部挡浪墙的高度与位置,水平板超高与波浪要素等因素。通过比较各家透浪系数的理论计算公式与实验结果,进行透浪系数的计算方法研究,给出修正Wiegel公式拟合双侧挡浪板透空式防波堤的透浪系数计算公式,供工程设计参考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的提出从对海上建筑物的施工实践中,人们早已注意到下面的事实,即堤前波动对堤面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例如,当设计防波堤时必须考虑由堤前的波动而导致的水面升高,不然的话,就会造成人民生命财产不可想象的重大损失或者在建筑时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那么上述堤前波动的这种自然现象与堤前入射波的关系又是怎样呢?人们以往又是如何讨论的呢?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黄海一观测站测得的直立堤上浮托力和堤前表面波的实测资料,探讨了直立堤上浮托力沿堤底面的分布规律及其与波高的关系,并与规范法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
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研究所最近在黄河口地区的海岸带调查中发现数条古贝壳堤.长数十公里,宽数百米,厚度较大,十分稳定,埋藏较浅.这些古贝壳堤沿西北走向进入河北省境内,并可能与歧口贝壳堤、巨葛庄贝壳堤、天津育婴堂贝壳堤相连.贝壳堤具向上变细的层序,发育冲洗交错层理和风暴层理.向海一侧陡,向陆一侧缓.其展布方向明显地受风浪和潮流控制.在贝壳堤的向陆一方往往伴随有发育较差的泻湖和滨后沼泽.组成贝壳堤的贝类主要有石蛤、金蛤、文蛤、日本镜蛤、米蛤、锥螺、蛏、牡蛎等.以贝壳碎屑为主.贝壳堤中含少量砂,以石英为主,分选好,磨圆程度甚高,在石英砂中磁铁矿含量较高,显然古贝壳堤是高能环境的产物.从地层层序上看,古贝壳堤以及现在沿低潮线正在发育的贝壳堤,均盖在三角洲河流沉积之上,所以从广意上说,它是海进过程的产物,是相对稳定一轻微蚀退海岸的低潮线的标志.古贝壳堤又往往为沼泽和泻湖相沉积所覆盖.其上为三角洲平原相的河流和分流问沉积.表现了一个完整的海退层序.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计算风浪对直立堤作用总压力的线性理论进行了修正.这种修正在于:(1)风浪对堤作用引起的动压力场采用非线性的伯努利方程;(2)计算风浪作用于直立堤的波总压力时,不同于Крылов等人的方式,我们考虑了堤前海面波动的影响,堤前波面高度分布采用Gram-Charlier分布. 文中以最为普遍的形式给出了风浪对堤作用的总压力期望值和方差的表示式,同时讨论了求最大峰、谷总压力的方法.经用沙子口港和古镇口港实测资料检验,计算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9.
张华昌 《海岸工程》2000,19(2):16-20
通过断面模型试验确定了抛石潜堤护面块石的稳定重量,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阐明了模型试验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给出具有不同反射系数(Ro变R_γ)楔形堤或隅角堤波浪绕射一般解析解,其中包括R_0=R_γ和R_0=-R_γ两种情况作为特例。推导出适用于工程应用计算的相应数学模型及计算方法。同时提供单突堤、直线堤及各种隅角堤等情况的计算结果及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