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鲜水河断裂是高频度的强震发生带,1981年道孚地震后,未来的强震往何处迁是地震预报以及地震区划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断错地貌,滑动速率,大震同震位错以及断裂带上地震滑动模式的讨论出发,运用地质学方法寻找鲜水河断裂带上直到本世纪末的潜在震源区。结果表明,道孚以南松林口—惠远庙之间长达40公里的地段是发生M≈7级地震的可能性最大的潜在震源区,而康定断裂的北段也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2.
鲜水河断裂作为青藏高原东南部现今运动最为强烈的活动构造,因历史上一系列大震(如1786年康定7级地震、1816年炉霍7级地震和1973年炉霍7.6级地震等)的发生而一向备受关注。本文基于跨越鲜水河断裂道孚段和干宁段的两条密集型GPS剖面自2005年以来的高精度地壳运动观测资料(其中4站为连续GPS观测,23站为每年一期的非连续GPS观测),揭示出鲜水河断裂在汶川8.0级地震之前,一直保持着强烈而稳定的左旋(~10.4±1.0mm/a)兼轻微拉张(~0.3±1.2mm/a)运动。汶川地震的发生,使鲜水河断裂干宁段和道孚段近断层两侧分别发生了量值达13mm和4mm的侧向拉伸,并使干宁—道孚段发生了量值达2.5~10mm的右旋位错,因此,对其现今的左旋运动方式施加了短暂的反向抑制,但汶川地震后,鲜水河断裂的运动状况很快恢复了以往的态势。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的发生,使鲜水河断裂的应变积累有所消减,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该断裂未来的地震危险性水平。另外,青藏高原东南部的GPS速度场和鲜水河断裂两侧的应变分析显示,鲜水河断裂所表现的强烈左旋差异运动是由其南侧"流滑带"的东南向逃逸远大于北侧松潘地块的轻微东南向运动所致。  相似文献   

3.
道孚6.9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与发震构造条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1981年1月24日道孚6.9级地震的宏观考察资料为基础,从震区地质构造条件、近代地壳运动与构造应力场特征出发,结合这次地震地裂缝展布特征、等烈度线形态、地震时的地面运动、余震序列及震源错动特征及地壳形变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此6.9级地震是在区域性近东西向的压应力作用下,使活动强烈的鲜水河断裂再次发生左旋错动的结果。并着重讨论了道孚地震区的闭锁条件以及鲜水河断裂北面地震的迁移过程  相似文献   

4.
1981年1月24日道孚6.9级地震,是继1967年8月30日炉霍侏倭6.8级和1973年2月6日炉霍7.9级地震后,我省西部地区鲜水河断裂带上发生的又一次强烈地震。在短暂的14年时间内,同一断裂带上相邻地段多次发生强烈地震,无论现代或历史上都是较为少见的。为了适应深入研究的需要,兹将道孚6.9级地震的构造背景和震害分布综合述评如后:  相似文献   

5.
根据笔者近年来在鲜水河断裂带考察所取得到的一些实际资料,从该区几次强震所造成的地震地裂缝特征,并以道孚松林口为界,鲜水河断裂带北西、南东两段的地貌特征,初步分析了该断裂带所处的构造应力状态。一、鲜水河断裂带及其地貌表现 (1)鲜水河断裂带的展布鲜水河断裂带北西起自甘孜东谷附近,向南东经炉霍、道孚、乾宁至康定以南,呈北西向直线状断续延伸,长达300余公里(图1)由  相似文献   

6.
鲜水河断裂带是一个具有长期多次活动历史、性质较复杂的断裂构造。现今,仍有较频繁强烈的地震活动,是四川省著名的地震带。研究该断裂特征及其规律性,对于地质构造,地震地质及监测预报等,不无俾益。笔者于1980年前后,对鲜水河断裂带炉霍——道孚段作了一些调查,采集了一些岩石样品(见图1),进  相似文献   

7.
鲜水河带在我省未来地震趋势的估计中,显然占有重要的地位。道孚6.9级地震后,该带的趋势如何,引为人们的关切。我们曾先后在《对川滇地区7级以上强震的趋势意见》、《鲜水河带未来地震趋势意见》(内部资料)中除指出应注意甘孜段的危险动态外,着重考虑了向该带东南段(即断裂带的中南段)发展的可能性,1982年甘孜6级地震已初步证实了对前者  相似文献   

8.
左旋走滑的鲜水河断裂带属于川-滇活动地块的北东边界,历史上强震和大地震频繁发生,是川滇地区的主要地震带之一.其中,仅鲜水河断裂带中南段(道孚-石棉之间)在最近300多年中就发生震级M≥6.5地震10次.但自1981年道孚6.9地震后,该断裂带已平静了20余年.从而,沿鲜水河断裂带未来强震危险性如何?哪些段落最危险?是对中长期地震预测研究非常有意义、值得探索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9.
摘要鲜水河断裂带是中国大陆内部少有的一条地震活动带,地震活动具有频度高、强度大的特点.沿鲜水河断裂带发育的一系列第四纪断层和一连串的大震所形成的断错水系及地震断层表明,鲜水河断裂是在统一的近东西向水平应力作用下作左旋错动的最新活动断裂,具有世界典型走滑断裂的线状特征.鲜水河断裂的地震断层以1725年康定木格错7.2级地震开始到1981年道孚6.9级地震近250年间,除道孚至乾宁间和乾宁海南至康定一段尚未勾通外,其余地段的地震断层均已连续布满全断裂带.以断裂破裂机制观点推测,这种地震断层只有连续布满全带,才能达到新的平衡,才能完成沿断裂带的地震活动周期,从这种意义上理解,破裂还将继续向断裂中段道孚至乾宁间以及断裂东南段乾宁至康定一段扩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模糊数学中模糊识别方法。处理了鲜水河断裂上的流动短水准、短基线资料,得出:道孚地震前约4个月,鲜水河断裂各场地的形变出现异常变化,而且较好地对应了道孚地震。  相似文献   

11.
道孚6.9级地震,是我省西部经过四年相对平静,发生的一次破坏性较大的地震,也是甘孜州继一九七三年二月六日炉霍7.9级强烈地震后,时隔八年,在鲜水河断裂中  相似文献   

12.
GPS连续监测鲜水河断裂形变场动态演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跨鲜水河断裂的二对GPS连续观测点资料, 获得了跨鲜水河断裂高精度形变场(误差约1 mm)的动态演化轨迹. 该轨迹清晰地反映了鲜水河断裂乾宁段和道孚段形变场的明显不同, 前者为稳态、后者为非稳态. 道孚段的非稳态形变可能与鲜水河断裂在此分段并呈现东、西二支有关. 采用一多段脆韧转换带模型对形变场动态演化给出初步的模拟与解释: 鲜水河断裂南段转换带内蠕滑稳定, 而北段和道孚段呈现间歇状态且平均滑移率高于南段. 这可能与断层面介质的物理性质有关, 揭示当前断裂南段转换层强度可能高于北段, 对应于更长的发震周期.  相似文献   

13.
鲜水河断裂带的地震活动不仅强度大、频度高,而且呈现较明显的规律性。笔者在四川省地震烈度区划工作报告(1974.8),炉霍7.9级地震总结[1]和四川地区的地震活动性[2]中较系统地研究了鲜水河断裂带地震活动盛衰交替性、重复性、围空性与迁移  相似文献   

14.
鲜水河断裂带内早期布设的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测量场地资料揭示了带内鲜水河断层在大震发生前后一段时间内的活动特征,在道孚1981年1月6.9级地震之前,该断层曾有一次由加速到反向的活动过程,这个活动过程可视为是道孚1981年1月6.9级地震的短期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15.
鲜水河断裂带,有一线贯穿与雁行式排列两种划法,亦有广义与狭义两种概念之分。广义的鲜水河断裂带北西起于甘孜东谷,向南东延经朱倭、炉霍、道孚、乾宁、康定、磨西,达于石棉以远;而狭义的鲜水河断裂带限于东谷至道孚间一段,它的南东  相似文献   

16.
全新世以来鲜水河断裂的活动特征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鲜水河断裂带是中国西部重要的走滑强震带。活断层形迹受鲜水河基岩断裂的控制并表现明显的羽列特征。断错水系,断错阶地,断层陡崖,边坡脊及断塞塘等断错地貌现象给人以全新世以来断层强烈位错和强烈地震活动的深刻印象。若干资料表明,鲜水河断裂带南北两段长期滑动速率有着明显的差异。乾宁以北,滑动速率为 15±5毫米/年;乾宁以南,康定断裂为 5.5毫米/年。这种南北两段的速率差异是决定地震活动性差异的根本原因。最后,在滑动速率与同震位错的基础上,讨论了鲜水河断裂带上未来的大震趋势,认为乾宁—道孚间长达40公里的地段是可能发生7级地震的危险区。  相似文献   

17.
用S波包络展宽法对青藏高原东南缘及邻区地壳介质非均匀性谱结构进行了研究,并以8~16Hz非均匀性谱结构为例分析了地壳介质非均匀性空间特征及其与强震孕育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地壳介质呈现强烈的、复杂的横向非均匀性。上地壳上部区域,沿龙门山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北段介质非均匀性程度相对较强,非均匀体尺度相对较小;鲜水河断裂带炉霍—道孚段、安宁河断裂带南段介质非均匀性程度相对较弱,非均匀体尺度相对较大。上地壳下部区域,沿龙门山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北段、鲜水河断裂带炉霍—道孚段、莲峰断裂沿线地壳介质非均匀性程度相对较强,沿鲜水河断裂带道孚—康定地区介质非均匀性相对较弱。中地壳,汶川—都江堰段、宝兴—康定段以及康定—石棉段介质非均匀性程度相对较强,而炉霍—康定西北地区,莲峰断裂沿线介质非均匀性程度相对较弱。对比发现中强震孕育、发生与介质非均匀性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中强震震中分布在介质非均匀性强弱过渡带上。强烈的、复杂的介质非均匀性可能与区内复杂的地质构造运动、频繁的地震活动所引起深部物质破碎、熔融及其沿断裂带的上涌、运移有关。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四川省甘孜—炉霍—道孚—康定一带的强地震频度高与鲜水河地质断裂带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道孚6.9级地震形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1年1月24日,位于川西鲜水河断裂的遭孚发生了一次6.9级地震。地震发生前,沿鲜水河断裂布设了一些流动短水准、短基线场地及两条长水准路线(图1),并有多期复测资料。本文拟根据这些资料,分析道孚地震前后的形变特征。  相似文献   

20.
由于分析任务的需要,笔者1980年有机会接触鲜水河地区的形变资料,特别是通过甘孜—道孚三角成果的计算,觉得“炉霍大震的地壳运动”(见1979年《四川地震战线》2期)一文中有些问题需要商榷。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