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针刺下关穴对过敏性鼻炎(AR)大鼠血清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SD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组和针灸组,建立AR大鼠模型,对针灸组大鼠采用针刺下关穴进行治疗,阳性组大鼠予丙酸氟替卡松喷鼻治疗,均每天1次,共治疗7d。对大鼠过敏症状进行评分;心脏取血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IL-6及TNF-α的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针灸组过敏症状评分明显降低(P<0.01),血清IL-6水平及TNF-α的水平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针灸组与阳性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下关穴能有效治疗过敏性鼻炎,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IL-6和TNF-α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三伏膏肓保健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过敏性鼻炎患者60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治疗组采用膏肓保健灸治疗,对照组采用氯雷他定分散片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评价临床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28/30),高于对照组的76.67%(2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症状、体征总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或P<0.01),治疗组症状、体征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伏膏肓保健灸治疗过敏性鼻炎临床疗效肯定,能有效改善过敏性鼻炎的症状、体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董氏奇穴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白细胞介素-33/特异性受体肿瘤发生抑制蛋白2(IL-33/ST2)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82 例AR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 例。对照组采用口服氯雷他定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董氏奇穴治疗,每天1次,疗程均为28 d。观察2组治疗前后鼻症状总分(TNSS)、鼻伴随症状总分(TNNSS)、生活质量量表(RQLQ)评分、症状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清IL-33、ST2、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血球分析仪检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水平。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7.80%(36/41),对照组为78.05%(32/4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TNSS、TNNSS、RQLQ、VAS评分及IL-33、ST2、IgE、EOS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除TNNSS评分外,治疗后其余指标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董氏奇穴能明显减轻AR患者鼻痒、喷嚏、流涕、鼻塞等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IL-33/ST2通路、降低EOS计数及IgE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督脉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 60 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治疗组采用督脉灸治疗,对照组采用盐酸氮卓斯汀鼻喷剂治疗,疗程均为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症状体征评分、鼻部总症状评分(Uni-VAS)及各鼻部症状评分(Multi-VAS),比较2组的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60.7%(17/28),对照组为89.7%(26/2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症状体征评分及Uni-VAS、Multi-VA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督脉灸治疗变应性鼻炎有效,无不良反应,可作为变应性鼻炎替代治疗的一种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雷火灸治疗脾肾两虚型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 例脾肾两虚型过敏性鼻炎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 例。对照组予以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雷火灸悬灸治疗。比较2组的鼻症状总积分表(TNSS)积分、鼻结膜炎生存质量量表(RQLQ)积分及免疫球蛋白E(IgE)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0%(48/50),对照组为80.0%(4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TNSS积分、RQLQ积分、IgE水平、IL-10水平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针刺结合雷火灸治疗脾肾两虚型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高于单纯针刺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针八髎穴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子宫内膜异位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2例),对照组予普通针刺治疗,治疗组予电针八髎穴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使用SF-MPQ-2、SF-36量表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7%,对照组为8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SF-MPQ-2量表各项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SF-36量表评分各项指标治疗前后组内比较,除SF评分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RP、BP、GH、RE、MH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八髎穴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性痛经疗效显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升降针法治疗脑卒中后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呃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升降针法治疗,对照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同时加胃复安治疗。比较2组综合疗效和呃逆症状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对照组为6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呃逆症状评分治疗前与治疗第4、7天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升降针法能有效治疗脑卒中后呃逆,并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运动针法联合氟比洛芬巴布膏治疗急性腰扭伤(AL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 例AL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 例。对照组给予氟比洛芬巴布膏贴敷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运动针法治疗,2组均治疗5d。观察治疗前后2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腰椎活动度(ROM)评分、Roland-Morris 功能障碍调查表(RMDQ)评分的变化,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67%(42/43),对照组为74.42%(32/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VAS、ROM、RMDQ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运动针法联合氟比洛芬巴布膏能显著改善ALS患者腰部疼痛、腰椎活动度以及腰椎功能障碍,其疗效优于单用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自拟九味通络汤治疗慢性腰腿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0 例慢性腰腿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210 例。治疗组采用自拟九味通络汤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2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治疗 1、2、3个疗程后观察2组的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 评分及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结果:治疗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3例;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67%(199/208),对照组为64.73%(134/20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医证候积分、VAS 评分及 ESCV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九味通络汤治疗慢性腰腿痛的临床疗效较常规西药为优,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四关穴、四花穴为主治疗肝火上扰型不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 例肝火上扰型不寐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 例。治疗组予以电针四关穴、四花穴为主治疗,对照组予以口服丹栀逍遥丸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32%(28/31),高于对照组的77.42%(24/3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SRSS、PSQI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电针四关穴、四花穴为主治疗肝火上扰型不寐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提拉针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4 例顽固性面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 例。治疗组采用“提拉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2组均以10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7%(30/32),对照组为71.9%(23/3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症状体征量化评分、H-B面部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拉针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法,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后遗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艾灸阳明经穴对变应性鼻炎(AR)大鼠最轻持续性炎症(MPI)状态的调节,探索其改善AR发作期的症状及炎症反应的机制。方法:将50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模型组(10只)、艾灸阳明经穴组(20只)和鼻用激素组(10只)。对除空白组外的其余组大鼠采用卵清蛋白腹腔注射联合滴鼻强化致敏制备MPI期AR模型,艾灸阳明经穴组及鼻用激素组进入MPI维持阶段后7d(致敏第43天)分别进行干预,艾灸阳明经穴组取手、足阳明经之迎香(双)、足三里(双)穴,鼻用激素组采用布地奈德混悬液进行滴鼻,2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均干预2个疗程。对空白组、模型组、艾灸阳明经穴组进行行为学评分,检测艾灸阳明经穴组、空白组及模型组大鼠鼻黏膜嗜酸性粒细胞(EOS)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改变及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及白细胞介素-5(IL-5)、干扰素-γ(IFN-γ)水平。艾灸阳明经穴组及鼻用激素组继续采用卵清蛋白滴鼻激发速发相反应,2周后评估2组行为学评分及血清IL-4、IFN-γ水平。结果:MPI期干预结束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喷嚏、流涕次数增多,行为学评分升高(P<0.01);其鼻黏膜上皮破坏明显,纤毛脱落,黏膜上皮深面固有层可见大量EOS浸润,腺体增生及水肿;血清中IL-4、IL-5含量升高,IFN-γ含量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艾灸阳明经穴组大鼠喷嚏、流涕频次减少(P<0.05);鼻黏膜上皮损伤、纤毛紊乱程度、腺体增生及水肿有所改善,黏膜下EOS数量显著减少;血清中IL-4、IL-5含量降低,IFN-γ含量升高(P<0.05)。激发速发相反应后,鼻用激素组与艾灸阳明经穴组比较,2组行为学评分,血清IL-4、IFN-γ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I期采用艾灸干预,可下调促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减轻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程度,抑制鼻黏膜组织重塑,减轻炎症反应进程,改善AR发作期的症状及炎症反应,发挥其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升阳益胃针法治疗双相情感障碍(B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 例B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对照组予以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升阳益胃针法治疗。比较2组综合疗效及倍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胃肠道症状(GIS)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27/30),高于对照组的70.0%(2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BRMS、HAMD-24、GIS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且治疗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升阳益胃针法治疗BD,不仅可以改善患者心身症状,还能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中药联合调神养心针法治疗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名睡眠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 例。对照组行中医辨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调神养心针法治疗,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估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及随访时的睡眠质量,评定综合疗效,记录2组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对照组分别为95.00%(38/40)、72.50%(29/4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组PSQI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中药辨证施治联合调神养心针法治疗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且无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董氏奇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 例。治疗组采用董氏奇穴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疗程均为2周。观察2组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以及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3%(42/46),对照组为76.1%(35/4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评分、ODI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董氏奇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穴少,疗效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董氏奇穴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刺董氏奇穴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28/30),对照组为73.33%(22/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董氏奇穴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能有效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斜扳法配合C型臂X线机下关节及周围注射玻璃酸钠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腰椎后关节紊乱症患者68例随机分为2组各34例,治疗组采用斜扳法配合C型臂X线机下关节及周围注射玻璃酸钠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斜扳法治疗。结果:总有效率2组均为94.1%,无差异;治愈率治疗组为79.4%,对照组为61.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斜扳法配合C型臂X线机下关节及周围注射玻璃酸钠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特发性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9 例特发性耳鸣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9 例)和对照组(50 例)。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穴位注射治疗。2组均治疗4周,治疗后随访1个月。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1个月耳鸣残疾评估量表(THI)、耳鸣程度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结果:2组THI、耳鸣程度、SDS评分均较治疗前减少,且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特发性耳鸣无论是近期疗效还是远期疗效均优于单用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夹脊穴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4 例给予常规推拿治疗,治疗组42 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夹脊穴温针灸治疗。观察2组综合疗效、复发率及治疗前后腰椎功能障碍指数(CODI)、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24%(40/42),高于对照组的70.59%(2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CODI指数、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治疗组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率为5.00%(2/40),低于对照组的33.33%(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夹脊穴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有效改善患者腰椎功能,降低其疼痛程度,减少疾病复发。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解结针法结合推拿治疗产后气滞热壅型乳痈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例产后气滞热壅型乳痈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推拿疗法治疗,治疗组采用推拿结合解结针法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乳房肿块大小、疼痛评分和综合疗效。结果:治愈率治疗组为87.0%,对照组为68.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8.0%,对照组为93.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乳房肿块均较治疗前明显缩小,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乳房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结针法结合推拿可有效改善产后气滞热壅型乳痈患者的疼痛评分,减轻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