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沉积盆地的动力学分析──盆地研究领域的主要趋向   总被引:46,自引:5,他引:46  
沉积盆地的动力学正在成为盆地研究领域的主要趋向,并将成为跨世纪的固体地球科学研究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认识盆地的成因,揭示其全部演化历史中的动力学过程,并探求来自地球系统的内在驱动力。这将需要定量地分析反映动力过程的参数,阐明各种控制因素的联合、复合作用及演化中的过程序列。了解盆地演化与发生在深部,包括地壳和岩石圈以下的物质状态和过程之间的关系以及板块相互作用所造成的成盆区应力场,这将是盆地动力学理论研究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定量动力学模拟技术的新进展已表明其为这一领域研究不可缺少的支柱。层序和事件地层学、构造-地层分析和高精度定年技术的结合提供了完整的研究盆地充填动力学的方法。盆地流体研究正在成为这一领域的热点。已取得的成就源于多学科联合研究和新技术的使用,坚持这一科学界的共识将是继续取得新突破的保证。  相似文献   

2.
全球变化与海洋地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变化研究需要多学科的综合集成,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领域,国际海洋科学全球变化研究方面已经开展许多研究项目,诸如“海洋全球变化合作研究计划(IMAGES)”,“过去全球变化研究(PAGES)”,“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LOICZ)”等,旨在通过对海洋表面和深部变化及与陆地的相互关系作用来研究全球气候及气候变化的历史,海洋地质在研究古气候,古水温,海洋与陆地气候联系,环境重建,陆海相互作用等方面举足轻重,同时地质学在参与全球变化研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海洋浮游细菌的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海洋浮游细菌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随着对其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深入研究而得到了充分肯定。以浮游细菌为核心的微食物环研究的开展,也显示出微食物环在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主食物链的重要补充,特别是在贫营养的大洋生态系统中。在不同水 层和特殊环境中对海洋浮游细菌的研究结果表明其研究潜力巨大。就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现状和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第四纪科学与环境考古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第四纪包含了人类生活与生产的全部历史,第四纪研究成为环境考古研究的主要内容。第四纪科学作为环境考古的一种研究手段,对于考古学家而言,其目的是获取更多的考古资料和更多的考古学信息,对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法则提供更多的帮助;对于第四纪科学家而言,古人地关系的研究只能通过环境考古学来实现。在环境考古研究中,第四纪科学主要承担3个方面的研究内容:①重建古人类活动区域自然环境演变的历史;②探索遗址形成和废弃的自然原因;③包括农业考古、人类起源与现代人起源等的专题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可基于不同空间尺度进行,不同尺度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对于小尺度环境考古,采用主题研究;中尺度、大尺度和超大尺度研究,采用对比研究。所有的高级尺度研究一定是建立在低级尺度研究基础之上,就像一座金字塔。低级尺度研究是基础,是高级尺度研究资料和证据的积累;同时不同研究尺度可大可小,它的界定根据研究主题而决定。第四纪科学在环境考古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前景,但环境考古学的进一步发展还需要考古学家与地学家的精诚合作,需要双方多进行学科之间的交流。我国环境考古学的发展还处在资料积累阶段,应该循序渐进发展环境考古学。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变化与陆地-海洋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评述了土地利用变化通过对河流的水文学、营养元素、悬浮物、沉积物、水生生物的影响,进而对海洋产生的重要影响,土地利用变化是陆地—海洋相互作用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介绍了当前北海沿岸的英国及其它一些国家实施的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计划的研究内容和进展,提出今后应加强海岸带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与陆地—海洋相互作用研究的结合,提高对全球变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古生物学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形态古生物学阶段、古生态学阶段、古生物地理学阶段和古生物迁移研究阶段。古生物迁移研究是古生物学现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李四光教授早在20年代就注意到古生物迁移现象,并把古生物迁移资料应用于海水进退规程的研究中。到了60年代,李四光教授再次强调古生物迁移研究的重要意义。可以认为,古生物迁移,不仅是地质力学基础理论的一个极重要的研究领域,而且更是地壳运动理论和古生物学发展的一个极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7.
洪国华  梁会圃  王宏珍 《地下水》2005,27(5):365-366
包气带水是地球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包气带水的形成及运动规律不仅对阐明地下水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实现农业节水的关键.本文在阐述包气带水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包气带水研究方向:一是包气带中土壤水的调控研究,二是水-气二相流数值模拟研究.  相似文献   

8.
In view of the ongoing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changes in the Western Ghats,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pertaining to the sustenance of the region. Rainfall is one such parameter governing the hydrological processes crucial to agriculture planning, afforestation and eco-system management. Therefore, it is essential to understand rainfall distribution and its variation in relevance to such activities. The present study is an attempt to gain in-depth understanding in this direction. The study area comprises of one coastal district and its adjoining areas in Karnataka State. Mean annual rainfall data of 93 rain gauge stations distributed over the study area for a period of 10–50 years are used for the study. In order to assess the variation of rainfall across the ghats, several bands were constructed parallel to the latitudes to facilitate the analysis. The statistical analyses conducted included cluster analysis and analysis of variance. The study revealed that there exist three distinct zones of rainfall regimes in the study area, namely, Coastal zone, Transition zone and Malanad zone. It is observed that, the maximum rainfall occurs on the windward side ahead of the geographical peak. Further, mean monthly rainfall distribution over the zones has been depicted to enable agricultural planning in the study area.  相似文献   

9.
有效储层物性下限是进行储层有效厚度统计、储层划分和油藏储量估算的重要依据,研究区石炭系火成岩储层岩性较为复杂,岩石种类较多、组分差异性大并且空间分布及内中的多种属性有着极不匀称的变化,当前国内外学者利用物探资料来判断准西石炭系火成岩有效储层物性下限值的相关研究较少。采用分布函数曲线法和物性试油法分别研究并互相验证进而综合判定物性下限值,避免单一方法的随机性。在此基础上,求取研究区不同层段的物性下限值,建立有效储层物性下限值与储层埋藏深度的拟合方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多为低孔、中低渗储层,中部区域孔渗相对较高,物性较好,向北部和南部物性逐渐变差;研究区石炭系1500~1900 m及1900~2300 m火成岩有效储层孔隙度下限分别为5.09%、4.93%,渗透率下限分别为0.252 mD、0.198 mD;研究区石炭系火成岩有效储层物性下限与储层埋藏深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姬源—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致密储层主要为发育在深湖亚相中的浊积岩,部分为三角洲前缘亚相中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前人对致密储层成岩作用的研究较少,需弄清成岩作用对致密储层孔隙发育的影响。通过铸体薄片与扫描电镜对大量钻井取心样品进行观察与分析,认为影响研究区长7段致密储层孔隙类型与规模的成岩作用主要包括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与溶解作用3种类型,压实作用是储层致密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发育在三角洲前缘分流间湾和浊积扇边缘的薄层砂体,在压力作用下更易受到泥岩排出孔隙水的影响,形成方解石胶结。伊利石胶结与方解石胶结进一步使得储层致密。少量的绿泥石薄膜成为残余粒间孔保留与包裹岩屑颗粒后期溶蚀的基础,溶蚀作用是研究区储层孔隙形成的主要作用。成岩作用的研究为储层物性的研究提供了进一步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