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河南鲁山太华变质杂岩角闪岩类变质作用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鲁山县境内的太华变质杂岩("太华群"、"舞阳群")位于华北克拉通中部构造带南端,南抵秦岭,是研究华北中部构造带的构造-热演化历史的重要对象.鲁山-舞阳地区太华变质杂岩呈北西西-南东东向展布,组成一个轴面向南西倾伏的倒转复式背斜(背孜-舞阳倒转背斜),其南部被中元古代熊耳群火山岩不整合覆盖,北界被震旦系-寒武系地层不整合覆盖.变质杂岩区至少经历了三期变形.  相似文献   

2.
本文依据最新资料对骊山地区太华群地层进行划分对比,并且从变形、变质等方面,应用板块构造、韧性剪切断裂等理论对骊山构造演化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阎军 《西北地质》1991,12(2):5-12
以区域性构造变形变质的分析为基础,例举了大量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质资料,论证小秦岭地区太华群中矿源层的存在。提出了矿源层从原始矿源层到初圾、高级衍生矿源怪的形成及其演化模式的新认识,并且探讨了各阶段矿源层的成矿特性。  相似文献   

4.
构造变形过程中盖层封闭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雁  李双建  范明 《地质科学》2011,46(1):226-232
研究了埋藏-成岩-抬升变形过程中盖层封闭性的演化特点,开展了构造变形过程中盖层破裂实验.认为泥岩在高演化阶段封闭性变差并不具有普遍性,在深埋条件下和构造稳定区,高演化泥岩仍可具有良好的封闭性;构造抬升是盖层封闭性发生破坏的主要因素;力学实验表明,膏盐岩盖层在极小的埋深(1 000 m左右)下就有很强的塑性,其极限强度很...  相似文献   

5.
太华群出露于华北中部造山带南段,是研究华北克拉通南缘演化的关键地区,对其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华北克拉通古、中元古代构造演化特征,对于华北克拉通东西陆块碰撞时间的厘定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豫西小秦岭地区太华群深熔作用形成的3类混合岩开展岩相学研究,发现深熔作用对岩石的改造是不均匀的,明显受到了原岩的物质成分、岩石的结构构等性质的制约.通过对岩浆锆石及深熔锆石进行LA-ICP-MS定年,确定小秦岭地区太华群混合岩原岩年龄为早古元古代,深熔作用发生时间约为1.8 Ga.研究区混合岩形成于华北克拉通东、西陆块碰撞后的伸展阶段,与区域同时期形成的大量基性岩墙群及A型花岗岩共同记录了华北克拉通在1.8 Ga前后发生的大规模伸展拉张事件.   相似文献   

6.
陕西小秦岭地区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研究了陕西小秦岭地区的构造变形,探讨了华北地块南缘及北秦岭构造带的构造演化。在该区太华群经历了四期变形,陶湾群则遭受三期变形。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的复杂变形史是收缩(Pt_3前)→扩张(Pt_3—Pz_1~1)→收缩(Pz_1~2)→扩张(Pz_2)→收缩(T、J)和收缩—扩张(K—Q)。  相似文献   

7.
小秦岭金矿床成矿作用及成矿物质来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冯建之 《现代地质》2010,24(1):11-17
根据小秦岭地区太华群花岗-绿岩地体的形成和演化,通过太华群主要地层及岩浆岩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组成特征分析,对金的演化和成矿地球化学、物理化学进行分析探讨。认为本区太华群是金的矿源层,与金矿空间关系密切的燕山期文峪花岗岩体是太华群及其以下壳幔物质重熔形成的,它控制本区金异常及金矿的分布,但是岩体仅作为驱动金富集成矿的热动力,而没有提供主要的成矿物质来源。小秦岭金矿床为热液型矿床,成矿热液以岩浆水为主,混合天水成矿。成矿热液属于弱酸-弱碱性,成矿温度为中偏高温。  相似文献   

8.
构造体系由强变形构造带和弱变形地域共同构成,这些构造带和变形带可以用结构面的形式表达。构造体系结构面的分布分析,更加适用于变形规律研究,便于追索构造应力场及其演化。以长江中下游地质结构与导矿-控矿要素研究为基础,总结了新华夏构造体系结构面的"米字型"分布特征。新华夏系"米字型"构造,由NNE 25°方向挤压断裂和褶皱带、NNW 345°方向(大义山式)张扭断裂、NEE 75°方向(泰山式)压扭构造和NWW 300°方向(长江式)的横张构造组成。其演化分先后三个阶段;NNW 345°方向—NEE 75°方向的共轭剪切构造阶段、NNE 25°方向挤压构造阶段和NWW 300°方向的张性剪切构造阶段。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米字型"构造样式的识别,为研究构造体系的应力-应变成因、探讨构造体系的形成演化以及浅部构造和深部构造相关性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地质构造基础。在其它类型的构造体系中,结构面也具有"米字型"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9.
陕西小秦岭地区太华群的锆石U-Pb年龄和 Hf同位素组成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6  
本文对陕西华山岩体南侧一个太华群黑云斜长片麻岩进行了地球化学、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分析.地球化学分析显示其原岩为中酸性钙碱性花岗质岩石,稀土含量较低( ∑REE =83.13×10-6),但富集Pb和LILE元素(如Rb、Ba).锆石的176Hf/177Hf比值变化于0.281258~0.281404,具明显负的εHf(t)值(-6.86~- 11.23).锆石的Hf同位素模式年龄(2.96 ~3.24Ga)表明原岩是由中太古代地壳演化而来.对比显示小秦岭太华群黑云斜长片麻岩与鲁山地区的太华群具有相似的中太古代地壳源区,但它们的形成时代可能不同.锆石内部结构、Th/U比值以及定年结果显示小秦岭地区的太华群在~1.91Ga经历了一期重要的变质热事件,该事件与Columbia超大陆拼合时的全球性碰撞造山事件相关联.小秦岭太华群为华北克拉通块体南缘的地质单元,但各地区太华群在原岩组成、形成时代和变质时代上具有不同的特征,太华群应是一个杂岩体,至少可以解体为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两部分.  相似文献   

10.
潼峪金矿床的形成受控于区域多期变形-变质作用,与区域复背形-剪滑断裂带密切相关,成矿物质源于太华群的后期改造富集,是一同生构造型金矿床。矿床形成演化分为四阶段:Ⅰ.矿质准备阶段——初始矿源层形成;Ⅱ.矿质活化运移阶段——区域进变质一混合岩化,热力化学分异导致金活化迁移,局部初始富集;Ⅲ.矿床形成阶段——区域褶皱,形成顺层及切层剪滑断裂,在动力作用下,金分异及定向迁移而聚集成矿;Ⅳ.矿床叠加改造出露阶段——地块抬升,矿床又经断裂活动,动力机械分异作用等改造。热-动力成矿作用在矿床形成过程中具主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华北克拉通南缘太华杂岩组成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第五春荣  刘祥  孙勇 《岩石学报》2018,34(4):999-1018
太华杂岩位于华北克拉通南部,其组成复杂,记录了几乎所有早前寒武纪各阶段重要的地质事件;此外,由于其所处特殊地理位置,研究太华杂岩对于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地壳形成和演化、构造单元划分和基底拼合等都具有举足轻重的科学价值。本文综合已有的岩石学、变质作用、地球化学以及同位素年代学等诸多研究工作,得到以下阶段性结论和认识:1)将鲁山地区太华划分为以深成侵入岩为主的片麻岩系和以变质沉积-火山岩为主的表壳岩系;前者形成于中太古代晚期-新太古代早期,后者形成于古元古代晚期。而小秦岭地区太华杂岩中变质深成侵入岩形成时间跨度较大,为中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早期;而其上覆的火山-沉积岩可与鲁山太华杂岩的表壳岩类比,形成时间亦为古元古代晚期。2)中太古代-新太古代(2.91~2.50Ga)为华北克拉通南部大陆最主要的地壳形成时期。提出太华杂岩在太古宙经历了两期明显的地壳生长时间,一期发生在2.85~2.70Ga,以鲁山太华片麻岩系中的深成侵入岩和斜长角闪岩为代表;另一期发生在~2.50Ga,以小秦岭华山和崤山地区太华杂岩中各类花岗质岩石为代表。3)太华杂岩在所谓的全球陆壳生长"沉寂期(2.45~2.20Ga)"岩浆活动异常发育,推测这一时期的岩石形成于古元古代俯冲-汇聚环境,可能是与华北克拉通南部太古宙陆块和其他陆块汇聚-碰撞相关。4)太华杂岩在古元古代晚期普遍遭受了强烈的变质和变形,其变质程度主体为高角闪岩相,局部可达麻粒岩相,且记录了包含近等温降压退变质片段的顺时针变质作用P-T轨迹,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质演化过程(1.97~1.80Ga),变质作用的时限跨度可达150Myr。5)提出华北克拉通南部曾经为一个统一基底,称之为"南部太古宙地块",此地块形成时间为新太古代末期(~2.5Ga)。该古老陆块经历了如下5个构造-演化阶段:(1)冥古宙-始太古代初始陆核形成;(2)中太古代-新太古代陆壳快速生长;(3)古元古代早期(~2.3Ga)岩浆活动异常活跃;(4)古元古代(2.30~1.97Ga)陆内拉伸-破裂;和(5)古元古代末期(1.97~1.80Ga)陆块最终拼合。  相似文献   

12.
The "Taihua Group" is a collective term for a series of old terranes scattered along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The timing of formation and thermal overprinting of the Taihua Group have long been contentiou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has been unclear. In this study, new data from integrated in-situ U–Pb dating and Hf isotope analysis of zircons from an amphibolite (from the Xiong’ershan terrane) and a biotite gneiss (from the Lantian-Xiaoqinling terrane) indicate that the Upper Taihua Group formed during the Paleoproterozoic (2.3–2.5 Ga) and thus was originally part of the southern edge of North China Craton, detached during the Mesozoic Qinling orogeny and displaced about 100 km north from its original location. This suggests that the Taihua Group became part of the tectonic terrane associated with the Qinling orogeny and now forms part of the overthrust basement section of the Qinling belt. Before the Qinling orogeny, the Taihua Group was metamorphosed at 2.1 Ga. The initial Hf-isotope compositions of zircons, together with positive εNd(t) values for the whole-rocks, imply that the original magmas were derived from a juvenile source with some assimilation of an Archean crustal component.  相似文献   

13.
河南鲁山早前寒武纪太华群中分布着两类斜长角闪岩:一类为正常斜长角闪岩,主要产于晚太古代下太华群荡泽河组;另一类为富钠斜长角闪岩,产于古元古代上太华群雪花沟组。两类岩石外表特征和矿物成分相近似,但化学成分明显不同。正常斜长角闪岩具较低的Na2O(1.96%-2.86%)、K2O(0.24%-0.64%)、Ti、Y、Zr、Hf和REE含量,而富钠的斜长角闪岩以较高的Na2O(3.31%-5.50%)、K2O(0.47%-1.41%)、Ti、Y、Zr、Hf和REE含量为特征。通过对比研究,认为前者为拉斑玄武岩,成分与现代洋壳中发现的低钾拉斑玄武岩相似;后者主要为富钠的基性火山岩,与陆内裂谷或地槽区产出的细碧岩相似,表明本区Pt/Ar转变过程中的构造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转变过程初步认为是本区晚太古代地壳上升所引起的长期风化剥蚀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吉南地区早元古代变质岩系的划分和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福润 《吉林地质》1995,14(4):1-15
吉南地区早元古代变质岩系(集安群,老岭群),在近年1:5万区域地质调查中,以构造为纲,通过对构造变形的调查研究和构造解析,在澄清区域构造形成的基础上,依据变新方向和指标新标志,在正确恢复地层层序的前提下,遵循岩石地层单位划分原则,为形中的不同和岩石组合和沉积环境的差异,经反复分析对比,重新厘定为两个岩群,八个岩组。  相似文献   

15.
大同-集宁地区太古代变质杂岩由葛胡窑灰色片麻岩系和丰镇群孔兹岩系两部分组成。根据普遍的构造交切关系及构造样式的有规律性变化,将大同-集宁地区太古代变质杂岩划分成4个构造变形序列,D-1变形仅仅在灰色片麻岩系中有发育,D_(2-4)变形在两套岩系中均有发育,其中D_(2-3)变形是区域性控制构造。同时对葛胡窑灰色片麻岩系和丰镇群孔兹岩系中褶皱的产状类型,褶皱的几何形态以及线理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对比。两套岩系之间,在上述各方面的特征存在着系统的差异。反映了两套岩系具有不同的构造物理环境和变形演化历史。进一步证实了两套岩系之间存在着不整合接触关系。  相似文献   

16.
小秦岭高压榴闪岩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小秦岭变质核杂岩主体早前寒武纪太华群中,发现了溜闪岩包体。对其岩石学,岩相学的初步研究及主要矿物石榴石和角闪石的电子探针分析表明,所发现的榴闪岩包体属高压变质榴辉岩的综合对比分析,认为榴闪岩是在印支期陆内A型俯冲造山过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
豫西太华群微体植物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丁莲芳 《地质论评》1996,42(5):459-464,T001
豫西太华群一名已沿用了30余年,在这套中深变质岩系中,过去从未发现生物化石,前人根据变质程度及构造格架一直将其归入太古宇。笔者对小秦岭地区这套中深变质岩系的石墨片麻岩,石英岩,长石石英岩及大理岩,采用浸解法,切片法研究,发现了一批微体古生物化石,文中介绍了微体化石的赋存层位及岩性。  相似文献   

18.
小秦岭金矿田成因的锶同位素约束   总被引:5,自引:15,他引:5  
本文报道了前人对小秦岭金矿田部分金矿床流体包裹体、赋矿围岩(太华群)、文峪花岗岩的锶同位素结果以及作者新获得的中-新元古界地层(官道口群-栾川群)的缌同位素测试结果。鉴于小秦岭金矿田的金矿床和文峪花岗岩均形成于130Ma 左右,作者将所有~(87)Sr/~(86)比值返算为130Ma 时的初始值,即 I_(Sr-130)比值。文峪花岗岩的8件 I_(Sr-130)=0.7077~0.7084, 平均0.7082;太华群的12件 l_(Sr-130)=0.7073~0.8090,平均0.7557;中-新元古界地层的15件 I_(Sr-130)=0.7119~0.8373,平均0.7623;赋存于太华群中的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的22件 I_(Sr-130)值变化于0.7334~0.7519,平均0.7440:赋存于文峪花岗岩中的矿脉流体包裹体7件 I_(Sr-130)=0.7135~0.71 85,平均0.7162。由此可见,赋存于太华群的金矿床 I_(Sr-130)值远高于文峪岩体,而落入太华群和中-新元古界地层的 I_(Sr-130)值范围,表明成矿流体不可能源于文峪花岗岩岩浆分异,而源于太华群和/或中-新元古界地层的变质脱水;赋存于文峪岩体中的含矿石英脉 I_(Sr-130)值低于太华群和/或中-新元古界地层,也低于太华群中的金矿床,但显著高于文峪岩体,应是高 I_(Sr-130)的成矿流体与低 I_(Sr-130)值的文峪花岗岩围岩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此,碰撞造山成岩成矿与流体作用模式可较好阐释小秦岭金矿田的成因,即,中生代扬子与华北板块碰撞过程中,由中-新元古界地层及下伏太华群组成的陆壳板片沿小河断裂向北 A 型俯冲到小秦岭金矿田之下,俯冲板片经变质脱水作用为小秦岭金矿田形成提供了成矿流体,成矿流体与赋矿围岩的相互作用造成太华群中的矿脉与文峪岩体中的矿脉具有明显不同的 I_(Sr-130)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