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梁爱红 《地理教学》2012,(24):56-57
江苏省2004年首次开始高考自主命题,至2012年已经九年了。九年来,江苏地理高考在探索中前进,逐渐形成了江苏独有的地理高考风格,试题呈现出独特的考查特点。本文总结出这些特点,并以"人口"部分的高考试题为例,论证江苏地理高考试题的这些特点,并据此提出面向江苏地理高考的复习策略,以  相似文献   

2.
翁英相 《地理教学》2013,(13):44-47
正新课程改革以后,高考地理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同时也反映出考查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高考地理题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资源,笔者认为认真研读高考地理题可以很好地引领学生成长。  相似文献   

3.
孙俊鹏 《地理教学》2012,(21):13-15,12
一、问题提出的地理背景1.新课程改革理念下高考四大能力要求之一地理考试大纲中将"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作为高考地理考生的必备能力,2012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中把"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放在四大能力之首,足见其地位的重要性。纵观近几年来全国卷和各省市的高考试题,以图表为载体的地理高考试题的  相似文献   

4.
地理高考改革与地理课程改革相互促进,这是中学地理研究和实施深度教学的切入点.文章以高考地理热点"交通区位"为例开展深度教学的实践研究,利用高考试题设计"交通区位"深度教学具体实施方案和过程,阐释深度教学实践研究的一般策略.  相似文献   

5.
鲁岩 《地理教学》2011,(4):28+37-38
区位涉及面广、可分析性强、应用性突出,是地理能力形成与培养的重要载体。所以区位地理成了高考人文地理的主旋律,成为高考命题和平时模拟训练的既定模式。从高考考生的答题情况来看,考生在回答地理区位相关问题时存在易混、易错的普遍性问题。所以本文力图以讲解一道考察农业优势区位的高考题为例,谈谈区位地理复习,以求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观滴水可知沧海的效果,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时效性。  相似文献   

6.
根据CNKI和维普网查询1979-2010期间地理高考学术研究文献,在Spss 15.0,Excel 2003和ArcGIS 9.3平台下,计算文献学术分值,分析恢复高考以来我国地理高考研究特色的演变特征和发展趋势.研究发现:我国的地理高考学术研究地域差异明显,集中在少数省市区;研究重心游移波动,渐趋稳定;刊物、文献数量猛增,质量鱼龙混杂;强调方法论及实战操作研究,应试指导和答题分析日益受到重视;文献呈不正常的增长态势,研究机构混杂,中学唱主曲;地理高考学术研究带有明显功利性,高考是指挥棒.最后,对我国地理高考改革和学术研究得出了启示和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林建风 《地理教学》2010,(10):26-27
基于区域地理知识在高考命题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促使我们不断探索区域地理在高中教学特别是高考复习中的教学对策。初中教材区域地理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教学目标仅定位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和简单记忆。地理高考虽然主要考查高中系统地理知识,但地理原理、规律的再现和应用离不开某个特定的区域,需要将区域地理作为背景性材料和基础性知识。  相似文献   

8.
区域地理鲜明地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点,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也是近年高考的重点。高考以综合能力考察为主,而区域地理知识为高考试题提供了背景材料,它有机地联系了有关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体现了高考考察能力的主旨。  相似文献   

9.
任石岭 《地理教学》2014,(13):53-58
纵观近几年的地理高考试题,是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着"新情境立意、知识抽查、能力考查"的原则,侧重考查对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读图分析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丝毫不回避主干知识。因此,在高考备考过程中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积极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高考改革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下面笔者结合近几年的地理高考试题,分析试题对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阐述和解释地理事物(原理和规律)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的考查及如何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这些能力,从而以不变应万变,达成地理高考试题考查的目的和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试题情境是高考的考查载体,以此实现“四翼”考查要求。地理试题情境内容在不同的考查要求下具有不同特点,旨在引导学生结合必备知识、运用关键能力解决现实地理问题。分析“四翼”与高考地理试题情境内容的联系,对于高考地理的备考与教学均有重要作用。本文以2023年高考广东省地理卷为例,分析“四翼”在高考地理试题情境内容中的体现及特点,并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新高考命题要求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力求通过对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培养使其能用地理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今年是江苏省高考地理自主命题的第八年,在命题过程中依然以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大纲为依据,以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  相似文献   

12.
金春 《地理教学》2009,(6):38-40
在近年高考中,综合题已成为地理成绩提高的瓶颈。地理高考考核目标中,也强调了对“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通过逻辑严密的综合分析,利用所学知识,用简洁而规范的语言文字解答综合题。如何规范高考地理综合题的解答语言,从而提高综合题的得分率,成为同学们时下关注的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13.
研究高考对区域地理的考查方式和方向是区域地理备考的基础和前提,下面笔者对近些年高考区域地理试题进行探讨。一、区域地理的考查规律1.区域位置的判断方法主要是以经纬网和区域轮廓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陈静 《地理教学》2015,(5):56-58
地球运动,是高考命题者青睐的考点,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中之重。笔者纵观近几年“地球运动”的高考试题,发现其命题考查变化很大:命题背景材料新、越来越接近生活地理、命题图形简单化、试题的难度降低等。不仅考查学生掌握“地球运动”的基础知识,而且考查学生获取新信息、解读新信息和地理思维分析等能力。通过认真分析2014年全国各省地理高考试卷中的“地球运动”高考试题,提出2015年“地球运动”命题的新思考及备考策略。希望能为2015年高三学生地理学习及一线地理教师教学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5.
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考点及分值可以看出,区域地理在高考中占据着突出的地位。区域地理在高考地理中的重要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命题中大量出现区域地理本身的知识。即世界和中国最基本的自然和人知识。从横向看包括位置、组成,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和工农业、城市等人特征,从纵向看包括大洲地理、分区地理、国家地理及国家内部区域差异(主要指中国);二是在高考命题中以区域为背景考查涉及该区域的自然和人特征,  相似文献   

16.
赵健 《地理教学》2020,(6):18-21
高考地理试题给学生提供了观察地理"小世界"的窗口,搭建了走向地理"大世界"的桥梁。"区域"是认识世界的窗口,"变化"是走向世界的桥梁。因此,区域认知便成为新课标下高考地理试题的"基本盘"与"切入点",也是高考地理试题的重要内容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测试的第一视角。要正确理解和认识高考地理试题服务选拔和导向教学的社会功能,就需要从区域认知的目的性、结构性、导向性和有效性等方面对区域认知核心素养加以研究和探讨,最终实现地理教育考试理念的质变和地理学科命题内容的改变。  相似文献   

17.
2009年是浙江省所有高考科目自主命题的第一年,也是浙江省课程改革不断深化,高考改革步子较大、实行新政策的一年。因此,今年的高考试题愈发引起各方关注。今年浙江省由于实行了新的五大政策,地理科的考试在两个项目中出现:一是在政治、历史、地理组成的文综(总分300分)中地理占100分;二是在自选模块中,地理共2道题,每题10分。  相似文献   

18.
李永照 《地理教学》2010,(21):49-50
今年的海南地理高考题,无论是试题题型上还是考查的内容上,和前几年都没有太大的变化,笔者查阅了07、08、09、10年的海南地理高考题,发现一个共同特征一区域地理考查比重很大。接下来我们以今年海南高考中的几道题为例,谈谈地理高考中区域地理的考与教。  相似文献   

19.
徐波 《地理教学》2014,(17):54-57
正地理(课标版)全国高考考试大纲和江苏等省市高考地理考试说明中的"考核目标与要求",明确要求学生能够用准确简洁的文字和图表等表达方式描述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分布和发展变化,掌握地理概念、地理数据、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地理分布包括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地理空间分布"就是指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性状、地理符号等在地球表层展开的空间范围和位置排列状态。地理  相似文献   

20.
黄勤雁 《地理教学》2011,(3):37-38,16
区域地理是地理学习的难点之一,也是地理高考复习的瓶颈。特别是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推进,高考的“能力立意”指向愈加突出和明显,如:09全国卷II第36题,09宁夏卷6~8题,2010年新课标卷第1题都明确表明,高考在向死记硬背说不、在向题海战术说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