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它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高。从几年来旱地耕作制度改革的实践表明,推行“春粮/春玉米/甘薯”三熟制,即改原“春粮—甘薯”两熟制,以增种一熟春玉米为三熟制,产量有显著提高。春玉米亩产一般为250~300公斤,高的达400多公斤,甚至亩产超千斤。因此,发展春玉米生产,对耕作制度的改革与调整,发展合理的间套复种多熟  相似文献   

2.
青田县属浙南丘陵低山区。全县人口48.6万人,耕地18.5万亩,人均占有耕地0.38亩,人多地少粮缺。但是丰富的旱地及光、热、水资源却得不到充分利用。种植制度历来以蕃茹一熟,或麦一蕃茹二熟为主,复种指数低。为了探索旱地资源开发技术,78年农业部门曾经在万山区高湖乡桐川村进行过小麦—玉米—蕃茹三熟套种试验,获得成功,亩产达975公斤,比当时的2熟(对照)亩产增275公斤,增产效果显著,获得了省农业厅科技进步三等奖。本文试图从气候角度对旱地三熟套种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3.
近年生产实践表明,合理发展双季杂交稻是推动我区粮食生产走上新台阶的重要增产措施之一。根据丽水山区农业气候特点,和双季杂交稻亩产吨粮在不同气候年型下的多组合、多点试验示范资料,得出威优35作为早季栽培高产、稳产性能好。本文以威优35的气候生态特性为主,分析探讨双季杂交稻亩产吨粮的气候适宜性,为双季杂交稻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大面积种植中稻,把中稻作为三熟制改制的中心环节来抓,这是我区耕作制度改革大见成效的一项有力措施。1977年我区种植35万多亩中稻,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出现了一批亩产超400斤的大队,超500斤的生产队,超700斤的高产田。事实证明,大力发展中稻,确实是巩固和发展多熟制,高速度发展我区粮食生产的有效途径。为了进一步发挥中稻优势,本文拟从气候的角度,分析我区中稻高产的自然潜力。 我区中稻生产季节主要是在6—8月,在此期间,  相似文献   

5.
我区历年复种指数在104—110%。年平均复种面积46万亩,最高年可达60万亩以上。主要复种作物有大豆、小糜子和养麦,尤以小糜子为主。由于我区农业气候资源一年两熟不足,一熟有余,因此根据当年气候条件,合理安排复种面积,对增加粮食年总产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用平凉地区历年小糜子代表复种作物,以其亩产与平凉市历年气候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寻找了影响复种作物生长及其产量形成的主要气候因子,初步探  相似文献   

6.
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湖南省桃源县枫树公社庄家桥大队党支部书记李光庆同志,1974年种的五亩麦—稻—稻—年三熟试验田,平均亩产3129.4斤。他65岁时,曾向党组织表示要“年满七十,粮过三千”,即他满70岁时要达到亩产三千斤粮,结果他提前一年(即在1974年)实现了自己的誓言。1975年产量又有所提高,为革命作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麦是我省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1952年以来,我省春花面积在1911.2—2296.1万亩之间,其中大麦150.6—466.1万亩,小麦274.9—537.4万亩,大小麦合计446.3—328.9万亩,占春花总面积的21.1—38.0%。30年中,亩产平均以每年6.6斤的速度递增,1981年全省大小麦平均亩产分别达到304斤和348斤,比1952年分别提高202斤和228斤。但是大小麦产量不高不稳,高产年与低产年相差很大,如大麦,两者之比为3.5倍;各地之间产量相差也很显著,杭州湾两岸产量高,浙南浙西产量低,总的呈北高南低趋势,最高产县和最低产县产量之比也近3.5倍。这种产量不高、不稳、不平衡的特点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分析看,主要的  相似文献   

8.
董书槐  白承德  李德金 《气象》1988,14(3):53-54
近年来,随着啤酒工业的迅速发展,辽宁省的啤酒产量正在迅猛增长,1984年啤酒产量已达26万吨,每年以3—5万吨的速度递增,但仍满足不了人民生活的需要。 通过几年来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的气候生态条件,土地资源适宜发展大麦  相似文献   

9.
夏播玉米,是礼泉县平原灌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灌水问题的解决,种植面积扩大产量成倍增加。播种面积由1961年的1万亩,占秋作物面积的45.3%到1980年的1.6万亩,占秋作物面积的58.1%。产量逐步提高,1961年亩产81.3斤,到1980年亩产382.8斤,(最高的1979年达428斤)产量挺高4.7倍。从逐年产量图(见图—1)可看出产量变化悬殊,很不稳定,主要是不利气候因子对产量的影响(见图—2)。  相似文献   

10.
玉米是寿光县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由1959年的10万亩增至1989年的64万亩,单产由1959年的51公斤增至1989年的420公斤,1989年玉米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46.5%。为保证玉米能在不同天气气候条件下取得稳产高产,本文对其种植方式进行决策分析。  相似文献   

11.
玉米是新民市主要的种植作物,历年播种面积都在百万亩以上,约占全市耕地220万亩的41%,清种玉米占90%以上,平均亩产不足500kg,效益不高,灾年产量较低。为促进种植业改革,发展效益型农业,探讨粮食作物创高产的新路子,我们于1992~1993年进行玉米、小麦垄畦(台畦)高产攻关试验、示范,  相似文献   

12.
绪言本省耕地面积2700多万亩,水田面积约占80%,双季连作稻面积约占水稻面积的90%。七十年代以来,麦——稻——稻面积约占40%。早稻面积1700~1800万亩左右,晚稻面积1900~2000万亩上下。解放后,我省粮食亩产翻了二番,主要是双季连作稻的推广及其产量的不断提高的结果。因此,在我省粮食生产中,提高连作稻的产量,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带,光、热、水资源丰富,水热基本同步。发展不同品种搭配的连作稻种植制度,对于充分合理利用我省的气候资源,提高粮食产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石河子历年种植大白菜面积约二万亩左右,每年除自销外,还可外销6万吨.大白菜性喜冷凉气候,在石河子全生育期只有80~90天时间,生长时间短、且季节卡得很死.所以,大白菜对外界环境条件的反应非常敏感. 一、石河子的气候生态与大白菜的生长发育及对产量的影响石河子大白菜在一般年份亩产3吨左右,但因气候、栽培技术、病虫害、品种等原因,其产量年际变化较大.1985年和1986年由于气候反常,主栽品种“小包心”种性  相似文献   

14.
我县三十多年来,生产条件的改变,技术的进步,复种指数的提高,促进了粮食生产的不断发展,但由于地形复杂,海拔高度相差悬殊,形成了多种不同类型的小气候,限制了“麦—稻—稻”三熟制的发展。《富阳县综合农业区划》提出:“光、热、水条件较差的地区可搞“肥—稻—稻”或“麦—稻”二熟制的粮食生产;对适宜种三熟制的地区应适当调整全年粮食作物的品种搭配”。为了调整光、热、水资源不足的山垄田的熟制,县科委于81年冬,列题由县区划办组织力量进行为期三年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5.
玉米是我县主要粮食之一,年春植夏收21万亩以上,由于春旱严重,历年单产低。研究春旱时间分布规律及其对春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为根据本地气候规律科学决策生产,夺取春玉米高产丰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一、试验目的:泾惠灌区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土质肥沃,气候温和,是我省主要粮食生产基地之一。粮食作物主要种植方式为小麦——玉米平作,一年两熟。但生产中两料争时矛盾突出,恶性循环严重,玉米播种不及时,易受秋涝低温危害,产量低而不稳。玉米能否早种早收,充分利用6、7月份有利的光能条件,不仅是夺取玉米高产稳产的关键,而且也是保证小麦适时早播,克服两料争时矛盾和恶性循环的重要措施。本试验通过套作和平作对比试验,为充分利用气候资源,选择适宜的种植方式,促进全年粮食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一、各种作物单产年际变动的特点黑龙江嘉荫县位于小兴安岭北坡。10℃以上活动积温2200℃,年降水量612毫米,年可能蒸发量579毫米,属于温带湿润气候类型地区。粮食生产主要分布在海拔90—300米,为以小麦、大豆、谷子、玉米等所构成的一年一熟制。按照试验资料,它们要求的活动积温为1800℃(小麦)、2100℃(大豆)、2200℃(谷子)、2250℃(玉米)。  相似文献   

18.
从1983年到1986年的四年中,我县自然缺氧储粮44345吨(小麦、玉米、稻谷、菜籽),平均每年11086吨,占平均常年保管量的14.6%,常年“双低”的储粮的20.7%。见附表一。每年新粮入库后,普遍利用粮食后熟作用及温度高呼吸旺盛的特点,先一面密封粮堆,观察各仓房粮堆的降氧程度。对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我县1200—1500米的高山区,粮食主要以玉米为主.本文队分析1961年以来制约我县玉米产量的主要气候障碍入手,提出高山地区玉米增产的主要措施.二、影响我县玉米产量的主要气候因素及玉米生育期对积温的要求影响我县玉米产量的主要气候因素如表1所示.  相似文献   

20.
花生是柳城县重要的油料作物。近十年来花生作物发展较快,由六十年代初的3万多亩,发展到目前的6—7万亩,最高年达8万多亩。多年来,该县花生单产,虽有提高,但均在百十斤之间徘徊,与区内高产地区亩产300~400斤相比,产量是低而不稳的。究其原因,与品种、栽培水平、水肥以及气候条件等有关。其中,气候条件是影响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