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塔中东部地区发育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礁滩相碳酸盐岩是油气产出的主力产区。为了揭示层序地层格架特征及其内部沉积微地貌特征对礁滩体储层的控制机理,本文通过对岩石学、沉积微相、古生物、测井相研究,建立了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高频层序地层格架,可划分为11个四级层序和多个五级层序。研究区良三段—良二段以高位体系域垂向持续加积作用为主,是礁(丘)、滩组合镶边沉积的主要发育期,一个四级层序内可发育一个至多个礁滩体沉积微地貌旋回,礁型微地貌发育规模及厚度受海平面升降次级旋回和构造沉降控制。通过对良三段—良二段高位体系域成岩组构和成岩环境分析,认为受同生岩溶作用所形成的大气成岩透镜体主要发育在高频层序向上变浅旋回的顶部和微地貌高处。同一层序内沉积微地貌隆起和海平面相对升降变化所控制的暴露作用,以及同生期大气淡水溶蚀、淋滤作用是控制台缘礁滩体优质储层发育以及层位性和区域差异性的关键因素。集中揭示高频层序格架内微地貌特征及其对礁滩体储层的控制机理,有效指导了塔中东部地区奥陶系礁滩型油气藏勘探开发。  相似文献   

2.
礁滩体与建设性成岩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礁、礁丘、丘同属碳酸盐建隆,礁、滩是重要勘探目的层。但各自在沉积组分、组构、环境和时空分布,以及油气地质条件上迥然不同,因而无论从理论还是勘探实践上,都有必要将其各成体系划分开来。礁滩自身为好储集岩,当建设性成岩作用叠加后可形成好的储层。碳酸盐岩优质储层形成,主要受沉积微相与建设性成岩作用两大因素控制。前者是基础,并以高能的礁滩相带为最好;后者主要包括破裂、白云石化和溶蚀三大类,并以白云石化或溶蚀为最优,其中的溶蚀分布最广泛、影响最深刻而对优质储层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礁滩储层中的古岩溶类型最为丰富多彩,包括同生期、准同生期、表生期和埋藏期热流体岩溶的所有类型,白云岩化礁滩体也不例外。其中,同生-准同生期岩溶的形成机制与礁滩沉积时高频层序旋回向上变浅序列的短暂暴露淋溶有关,表生期岩溶则受控于礁滩沉积后三级层序旋回Ⅰ型界面的暴露淋溶。由此,导致礁滩储层中除了可以也是(碳酸盐岩中)唯一保存原生孔隙外,还发育了次生溶蚀孔洞缝和大型溶洞。礁丘、灰泥丘尤其是丘间洼地中发育高有机质丰度烃源岩;它们自身没有有效的原生孔隙,但岩溶作用可以形成次生孔隙。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塔中地区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礁滩体的沉积发育相带展布和层序地层格架下礁滩体的发育迁移规律以便进行下一步油气勘探,通过岩心及薄片观察,钻、测井资料解析、单、连井剖面解剖等技术手段对其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控制礁滩体发育的沉积亚相主要为生物骨架礁、灰泥丘、粒屑滩和滩间海。层序地层格架可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和8个四级层序。SQ1,SQ2,SQ3层序主要发育灰泥丘和粒屑滩及其复合体;SQ4,SQ5,SQ6层序普遍发育以礁核为主的高能环境礁滩相沉积;SQ7,SQ8层序主要发育滩间海。在高频层序格架中,微地貌和高频海平面变化旋回控制了可容纳空间的变化。短暂的构造稳定期和适度的海平面上升是礁的主要生长期。良里塔格组内礁滩主要发育在高位体系域中,在四级层序格架控制下由台内缓坡向台缘高处迁移。研究区东部比西部具更高的碳酸盐岩生长率,生物礁滩更发育,在海平面下降背景下更易形成优质储层。  相似文献   

4.
塔中地区奥陶系米级旋回层序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吴兴宁  赵宗举 《沉积学报》2005,23(2):310-315
塔中地区奥陶系米级旋回层序非常发育且典型多样,孕含着丰富的构造、海平面变化及沉积物堆积作用等方面的信息。在认真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及详细的岩芯观察和描述,将本区奥陶系米级旋回层序分为四大类:远洋-半远洋L-M型米级旋回层序、下斜坡-深水盆地非对称型米级旋回层序、潮下型米级旋回层序及环潮坪型米级旋回层序。在相序组构特征上,都表现为发育在瞬时淹没间断面之上以反粒序序列为特征的米级旋回层序和发育在瞬时暴露间断面之上以反粒序或正粒序序列为特征的米级旋回层序,并且在长周期三级层序中表现为有序的垂直叠加形式。这些米级旋回层序的沉积速率及形成周期与米兰柯维奇(Milankovitch)天文旋回轨道及周期变化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因此,塔中地区奥陶系米级旋回层序的发育主要受高频率海平面变化的控制,而这种高频率海平面升降则是由米兰柯维奇天文旋回轨道及周期变化所造成全球气候变化及大陆冰川的消长所控制。  相似文献   

5.
川东北飞仙关组沉积控储机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礁滩型碳酸盐岩储层中,沉积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至关重要。以川东北普光和元坝地区的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台地边缘浅滩相储层为例,在沉积背景及其演化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飞仙关组沉积亚相及微相发育特征,划分并描述了典型钻井储层高频旋回,讨论了层序演化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高频旋回发育及其与孔隙发育的相关性、相对海平面变化与储层非均质性的关系,以及沉积、成岩环境对储层早期孔隙发育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米级旋回层序的成因类型及其相序组构特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与米兰柯维奇旋回存在成因联系的幕式地层堆积作用的结果,是在地层记录中形成各种类型的米级旋回层序。在不同的古地理背景中,受物质来源及沉积动力学背景的控制,故发育具有不同相序组构的不同类型的米级旋回层序。因此,相序组构特征就成为米级旋回层序类型划分的基本准则。地层记录中米级旋回层序的广泛发育,以及它们在长周期层序中的有序垂直叠加形式和地史演化特征,由不同相序组构所反映的成因类型以及由不同类型所指示的沉积动力背景等等,不但表明了米级旋回层序是描述地层结构的基本工作单元,而且是对“准层序”的延展和补充。在海相地层中,不管是碳酸盐岩还是陆源碎屑岩地层,这种厚几厘米至几米的米级旋回层序,大致都可以划分为正粒序和反粒序两种相序组构,正粒序组构主要是潮汐作用的结果,而反粒序主要是以波浪作用为主的浅海环境的产物 不管是正粒序还是反粒序序列,均构成总体向上变浅序列。由此,碳酸盐岩米级旋回层序可划分为L-M型、深水非对称型、潮下型及环潮坪型 碎屑岩米级旋回层序可划分为潮汐动力型及波浪动力型。米级旋回层序的界面是由高频率海平面变化所产生的非沉积作用面,包括瞬时暴露间断面和瞬时加深淹没间断面乃至它们的相关面,这些在区域上延伸较远,甚至。  相似文献   

7.
米级旋回层序的成因类型及其相序组构特征   总被引:48,自引:7,他引:41  
与米兰柯维奇旋回存在成因联系的幕式地层堆积作用的结果 ,是在地层记录中形成各种类型的米级旋回层序。在不同的古地理背景中 ,受物质来源及沉积动力学背景的控制 ,故发育具有不同相序组构的不同类型的米级旋回层序。因此 ,相序组构特征就成为米级旋回层序类型划分的基本准则。地层记录中米级旋回层序的广泛发育 ,以及它们在长周期层序中的有序垂直叠加形式和地史演化特征 ,由不同相序组构所反映的成因类型以及由不同类型所指示的沉积动力背景等等 ,不但表明了米级旋回层序是描述地层结构的基本工作单元 ,而且是对“准层序”的延展和补充。在海相地层中 ,不管是碳酸盐岩还是陆源碎屑岩地层 ,这种厚几厘米至几米的米级旋回层序 ,大致都可以划分为正粒序和反粒序两种相序组构 ,正粒序组构主要是潮汐作用的结果 ,而反粒序主要是以波浪作用为主的浅海环境的产物 ;不管是正粒序还是反粒序序列 ,均构成总体向上变浅序列。由此 ,碳酸盐岩米级旋回层序可划分为L—M型、深水非对称型、潮下型及环潮坪型 ;碎屑岩米级旋回层序可划分为潮汐动力型及波浪动力型。米级旋回层序的界面是由高频率海平面变化所产生的非沉积作用面 ,包括瞬时暴露间断面和瞬时加深淹没间断面乃至它们的相关面 ,这些在区域上延伸较远 ,甚至  相似文献   

8.
碳酸盐岩系地层中普遍发育高频层序,且与四级、五级层序界面伴生的早期岩溶作用对油气储层的改善十分关键,然而基于测井资料如何客观的识别和划分高频层序是学界不断探索的难点问题。论文选取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的T1井,利用自然伽马能谱测井中Th/U (钍/铀)比值曲线,使用滑动平均滤波和小波变换等方法,对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开展了高频层序研究。结果表明,Th/U比值曲线滑动平均滤波处理后,能清晰、客观地反映沉积旋回,其比值的增加指示沉积水体加深、泥质增多,比值减少指示沉积水体变浅、泥质减少;该井良里塔格组可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8个四级层序和32个五级层序,三~五级层序分别与小波变换得出一维离散曲线的振荡趋势非常吻合,四级和五级层序极有可能分别反映了米兰科维奇旋回中地球偏心率长周期旋回(0.4 Ma)和短周期旋回(0.1 Ma);连井对比表明塔中地良里塔格组下部的三级和四级层序发育具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受控于良里塔格组沉积前古地貌形态;储层发育段均与四级、五级层序界面有关,塔中地区东部更易发育有利的储层。研究结果对于依据测井资料开展碳酸盐岩高频层序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对于建立区内的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进而预测礁滩相储层分布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四川盆地川中磨溪构造下三叠系嘉陵江组二段为研究对象,研究海相碳酸盐岩台地多旋回小层精细划分与对比方法。通过对海水咸化旋回、相对海平面变化旋回、古气候变化旋回沉积特征与成因的分析,磨溪地区嘉二段沉积期主要发育潮下型碳酸盐米级旋回层序,沉积界面特征明显并具有一定的成因联系,这种高频沉积旋回具多成因机制特征。在此基础阐明了高频米级旋回的划分原则,提出了一种多旋回沉积界面优选的依据与方法,据此,重新厘定了川中磨溪构造嘉二段小层划分方案。通过精细对比,建立了近于等时的地层格架。该方法有效地避免了单纯运用岩电特征进行地层划分对比时带来的多解性问题,并使各亚段和小层接近于等时的沉积体,为沉积微相及储层的成因和分布研究奠定了可靠的地层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上扬子地区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构造一层序地层学理论和动态演化现为指导,对中上扬子区震旦纪-中三叠世储层发育分布规律进行新一轮的分析,认为纵向上碳酸盐岩储层与层序格架发育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即对应于全球二级海平面变化旋回中的高水位体系域;储层非均质性强;下古生界以溶蚀、岩溶、白云化和构造缝形成的次生孔隙为主要储集空间,上古生界原生孔和次生孔均为储集空间.横向上层序格架内储层发育和分布的有利区域具有差异性;优质储层多发育于潮坪、缓坡、岩溶斜坡和台内、台缘礁滩环境中,且与白云化作用、溶蚀作用、岩溶作用和构造改造作用密切相关;上二叠统-中三叠统储层分布在纵横向上均具有特殊性.综合分析认为层序地层格架控制了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和分布规律,即主要储层的发育与全球二级海平面升降旋回中的高位期具有明显的一致性,而且二级海平面旋回中的三级海侵旋回也为有利区域性储层发育的层位;海退旋回的晚期有利于古岩溶型的碳酸盐岩储层发育,而海侵旋回的初期-早期,有利于台地边缘或台内滨外滩的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层序格架中的高能沉积环境、有利的岩溶和成岩环境,以及构造复合作用是形成优质储层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下奥陶统蓬莱坝组沉积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钻井岩心、测井数据及地震资料为基础,运用岩相古地理学、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等学科方法原理,对塔里木盆地下奥陶统蓬莱坝组沉积相特征进行研究,认为下奥陶统蓬莱坝组发育局限台地相、开阔台地相、台地边缘相、斜坡相和盆地相.局限台地主要分布在塔中、塔东及塔西南大部分地区,开阔台地只在塔北局部地区发育.对钻井岩心、薄片资料、连井剖面、地震相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后,绘制出蓬莱坝组沉积相平面展布图,据该组沉积相平面展布规律,综合考虑该时期沉积演化及古地理背景,建立起塔里木盆地下奥陶统蓬莱坝组沉积相模式.  相似文献   

12.
北山洗肠井地区,寒武纪表现为由陆缘海向大陆坡、陆基,最后进入半深海沉积环境。晚寒武世地壳曾一度抬升。早奥陶世重复出现大陆坡环境。本文所论及的浊积岩物源区来自南侧古陆,形成于北侧大陆坡和陆基上的浊流作用,构成了相互叠覆的浊积扇--浊积岩系。中奥陶世初地壳不断扩张,位于大陆边缘有大量中基性火山活动。随着海底扩张作用进行,最终形成初始洋壳盆地。  相似文献   

13.
库鲁克塔格地区奥陶系层序地层与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出露于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的奥陶系揭示出一个完整长周期(Ⅰ级周期)的海侵-海退沉积序列。这个沉积序列由9个Ⅲ级层序和3个Ⅱ级层序构成,反映了短周期(Ⅲ和Ⅱ级周期)的海平面变化。下奥陶统是在长周期海侵背景下形成的,为一套主体在次深海环境下形成的层序组合———Ⅱ级层序A;中奥陶统是长周期海平面波动的背景下形成的,为一套主体在次深海-浅海陆棚环境下形成的层序组合———Ⅱ级层序B;上奥陶统是长周期海退背景下形成的,为一套主体在浅海-滨海环境下形成的层序组合———Ⅱ级层序C。库鲁克塔格地区奥陶系层序地层特征及其揭示的海平面变化是盆地形成与转变的构造机制的响应。奥陶纪是早古生代盆地发生盆地类型转化的关键时期,即从寒武纪-早奥陶世的裂陷盆地,经中奥陶世的过渡,转化为晚奥陶世-志留纪的前陆盆地。由于后期的构造变动本区现已成为塔里木盆地东北边缘隆起。  相似文献   

14.
川黔湘交境寒武纪二级层序的划分及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徐世球 《地球科学》1997,22(5):466-470
根据时限、造山幕和水深变化,将研究区寒武纪划分为3个二级层序,即早世中层序Ⅱ1,中世和晚世为正层序组Ⅱ2和Ⅱ3,它们都肯SB1型底界面,二级层序与二级海平面变化对应,从不同块体二级海平面变化比较可看出扬子 块与华北板块、北美板板块极不相同,反映它们之间的距离较大;而与塔里木地块非常一致,说明两者的距离极近,这些异同与三叶虫生物地理分区吻合。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北部奥陶系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瞿辉  徐怀大 《现代地质》1997,11(1):8-13
以层序地层学为指导,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北部奥陶系的深入研究,确定奥陶系由2个超层序组成;超层序SSq1相当于下奥陶统地层,由4个层序组成。层序的发育以高水位体系域为主,水进体系域相对不太发育;低水位体系域分布较局限。各层序中发育的密集段向盆地方向逐渐合并成复合密集段,表现为“梳状结构”。超层序SSq2相当于中、上奥陶统,也由4个层序组成,下部2个层序以低水位浊积扇沉积为主,上部2个层序中体系域发育齐全。最后讨论了碳酸盐岩隆与层序发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研究区储层描述和剩余油预测的精度,综合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方法与技术,以岩芯、测井资料为基础,对濮城油田西区沙二上亚段2+3砂组进行了高分辨率精细层序划分,运用基准面旋回原理,将沙二上亚段2+3砂组划分为一个中期旋回,作为等时地层格架,并且进一步进行了短期旋回的识别,作为等时地层对比单元。最终将沙二上亚段2砂组分为7个小层,3砂组分为9个小层,并在全区建立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通过单井岩芯观察和描述,对研究区内各砂组砂体和沉积微相进行了详细研究,最终建立了濮城油田西区沙二上亚段2+3砂组的沉积模式,认为该地区为具有恒定物源供给的细粒末端扇沉积体系,而非前人所认为的辫状三角洲沉积。研究区亚相类型主要为末端扇中部亚相,中部亚相又分为分流河道、泥滩、近水道漫溢和远水道漫溢4个微相。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奥陶纪层序地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实测剖面、钻井、测井资料的研究,识别出8个层序界面,划分出7个三级层序.其中冶里组为SQ1,亮甲山组为SQ2,马家沟组两个(SQ3、SQ4),平凉组两个(SQ5、SQ6),背锅山组一个(SQ7).层序SQ1-SQ6只发育海侵体系域及高位体系域,层序SQ7发育低位体系域及海侵体系域,高位体系域被构造剥蚀.SQ1-...  相似文献   

18.
常规测井资料和新的测井技术为研究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提供了可靠的资料,特别是FMI测井资料可以显示出井眼周围岩石的结构和构造等特征。通过岩芯刻度FMI图像,岩芯或FMI图像刻度常规测井曲线,建立利用常规测井资料识别岩性模型,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利用测井资料识别长、中、短期基准面旋回,胜坨油田沙河街组三下亚段可分为五个中期旋回、两个长期旋回和若干个短期旋回。  相似文献   

19.
层序地层的主控因素包括全球海平面变化、构造沉降、气候、物源供给等方面 ,在不同性质的盆地内它们所起的作用大小不一 ,在前陆盆地中以构造沉降控制为主。上扬子区在加里东运动过程中形成前陆盆地 ,主要经历了三次挤压、挠曲沉降至松驰、抬升过程。一是中奥陶世至晚奥陶世临湘期 ,二是晚奥陶世五峰期至早志留世龙马溪期 ,三是早志留世石牛栏期至中志留世。在盆地演化过程中 ,由于前陆隆起露出水面 ,使物源供给方向和性质改变 ,造成隆后盆地沉积环境由开放变为半闭塞 ,由碳酸盐岩转变为碎屑岩沉积。以此重大的转换为界 ,将上扬子区的中奥陶统至中志留统划分为 2个二级层序 ,奥陶系—志留系界线放在第二个二级层序的最大海泛面之顶 ,也就是观音桥组的顶 ,此结果与岩石地层清理成果相一致。以海平面相对变化和沉积物的转变进一步划分成 4个三级层序 ,又根据三级层序的体系域的演化相应地划分出岩性组。因此将临湘组与宝塔组归并成宝塔组 ,体现了海水逐渐变浅、向上加积的过程 ,且它们间为一渐变过渡 ,在碳酸盐浅滩和盆地边缘之处 ,两者划分不开 ,为了便于填图与对比 ,将其划归在一起。由于观音桥组分布不稳定 ,五峰组与龙马溪组下部岩性相似 ,为了油气的评价和填图的可操作性 ,将五峰组、观音桥组、龙马?  相似文献   

20.
辽河盆地曙光古潜山以碳酸盐岩和砂页岩为主的古潜山地层一直划归到中、新元古界.由于在该套地层的岩石薄片中发现交代残余的动物化石碎片,因此提出辽河盆地有古生界存在的新观点.通过牙形石、化石岩石学和岩性组合的研究,结合测井资料对这套地层进行了重新厘定,建立了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地层层序,并对这套地层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这项研究成果表明,辽河盆地存在古生代储层.同时通过古生界的厘定,认为古生代潜山并非单斜,而是由被断裂改造的褶皱组成的断块,这一结论为重新认识潜山的内幕构造特征及油气储层分布规律奠定了基础.另外,辽河盆地古生界的确定扩大了辽宁省古生代地层的分布范围,对修改和完善辽宁省该时期的岩相古地理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