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地质大数据特点及其合理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数据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将开辟一个新的认知空间,提出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新模式,催生一个前所未有的数字经济新领域和开创一个新的人类生活方式。"数学地质"与"信息技术"结合形成"数字地质"。"数字地质"是地质科学的"数据科学"。地质数据科学是用数据的方法研究地质学,根据地质数据的特点和地质工作的需要研究和开发利用地质大数据。本文概述了地质数据的混合性、抽样性、因果性、时空性、多态性和多元性等主要特点,提出地质大数据的开发利用宜首先建立"知识库",据此建立"数据库""模型库"和"方法库",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到获取、分析、研究和应用大数据。  相似文献   

2.
《四川地质学报》2022,(2):327-331
近年来对城市地质大数据的应用和管理主要体现在云平台的建设方面,本文主要从虚拟设备层、云计算层和应用层所构成的城市地质大数据云平台阐述了对地质大数据的管理、分析和应用,其中虚拟设备层可以对不同数据的格式进行统一化管理以及数据之间的互相访问;云计算层能够对虚拟设备层中的各种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功能服务,同时可通过预留服务接口的方式可实现信息的交换和数据共享;应用层主要目的是对筛选出来的有价值数据进行分析及应用。通过构建的城市地质大数据云平台可对城市进行智能化管理,其主要应用体现在三个方面:城市空间规划与管理、智慧医疗和缓解城市交通。研究和利用城市地质大数据的组织结构,不仅能够提高城市的管理效率,还能够避免城市地质工作的重复投入,避免"数据孤岛"现象,使各种城市地质数据之间进行有效碰撞。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对城市地质大数据的应用和管理主要体现在云平台的建设方面,本文主要从虚拟设备层、云计算层和应用层所构成的城市地质大数据云平台阐述了对地质大数据的管理、分析和应用,其中虚拟设备层可以对不同数据的格式进行统一化管理以及数据之间的互相访问;云计算层能够对虚拟设备层中的各种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功能服务,同时可通过预留服务接口的方式可实现信息的交换和数据共享;应用层主要目的是对筛选出来的有价值数据进行分析及应用。通过构建的城市地质大数据云平台可对城市进行智能化管理,其主要应用体现在三个方面:城市空间规划与管理、智慧医疗和缓解城市交通。研究和利用城市地质大数据的组织结构,不仅能够提高城市的管理效率,还能够避免城市地质工作的重复投入,避免"数据孤岛"现象,使各种城市地质数据之间进行有效碰撞。  相似文献   

4.
梁玉辉  陈建国  肖凡 《江苏地质》2013,37(3):465-470
针对地质数据的特点以及GIS技术在数据处理、空间分析与表达、地质统计等方面的优势,提出将GIS技术与成矿预测模型进行集成,综合利用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地质数据、物探数据、化探数据、遥感数据等),基于ArcGIS Engine和.NET平台,采用C/S和B/S双模式结构,设计并初步实现了成矿预测系统。利用该系统,可以对研究区潜在矿产进行预测,并划分成矿远景区,为下一步找矿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5.
野外地质数据来源繁多、类型繁杂、数量巨大,但数据采集手段数字化程度不高、效率低,导致野外地质数据采集成为地学大数据获取的一个瓶颈。基于移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野外地质数据采集是一个趋势。基于移动设备的野外地质大数据智能采集技术,采用搭载Android系统的移动设备,利用传感器辅助编录、语音识别辅助编录、可定制字典辅助编录、界面自定义、相关联数据辅助编录等手段辅助野外数据快捷及智能化采集工作,并在野外利用采集的数据直接在Android设备上进行地质图件的绘制,实现数据的现场制图及可视化表达。重点针对野外钻孔数据在该系统上进行了数据采集测试和地质编录本的绘制,结果表明利用本方法,能够提高数据采集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并可以在现场直接进行地质图件的绘制。  相似文献   

6.
高分辨率天绘卫星数据遥感地质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绘卫星是我国新发射的卫星,有蓝色、红色、绿色、近红外4个波段,空间分辨率为10m,可以完成遥感地质应用。笔者选择新疆雪米斯坦火山岩带西段作为研究区,利用天绘卫星数据进行了地质研究,包括各类火山岩层的识别和划分、断层识别、含铁蚀变矿物的提取等,并进行了野外地质验证。研究表明,天绘卫星遥感数据能够很好识别出多种火山岩成矿要素,在地质找矿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7.
基于PRB数据构建三维地质模型的技术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开始数字地质填图技术在全国区调中全面推广应用,运用数字地质填图过程中获取的PRB数据直接构建浅部三维地质模型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构建三维地质模型的关键是三维地质界面的构建,本文重点阐述了断层面、第四系界面、地层面、岩体界面、残留顶盖界面、俘虏体界面等6种主要地质界面的构建流程与方法。面的构建时应先创建模型的边界面(DEM面、模型的底界面、模型的四周边界面),再建断层面,最后按地质体新老顺序依次构建其他地质界面,构建地质界面时应遵循"野外路线数据为主要数据,地下地质数据为约束数据"的原则。该方法建立的地质界面与地表填图数据和地下地质数据都能够完全吻合,建立的地质界面精度高且美观,但受地表产状可推测深度的限制,该方法仅适用于浅部三维地质模型的构建,但构建的模型可以作为深部三维地质建模的参考与约束。建模单元可以与地表填图单元相同,也可以进行少量的合并,模型可达到的精度较高,模型的精度取决于野外填图路线数据的精度和数量,尤其是野外路线中的点间界线和有效产状的精度和数量。为了保证模型的精度,在野外路线填图过程中应尽量保证每条野外路线中的点间界线(B)都具有有效产状,在地质界线产状变化较大的部位需要适量增加产状数据。  相似文献   

8.
在更新与维护中南地区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的过程中,通过研究该地区5省实际地质数据库的建设情况,总结分析了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相关数据。依据规范对数据进行整理与检查,在MapGIS与C#.NET环境下,以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管理平台框架为参考,利用中间件技术和空间数据集成方法,明确了系统架构、流程、接口、技术指标,提出平台优化方案,将更新维护的数据整理入库,完善平台功能,实现了中南地区海量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资源的集成化管理,提高了海量地质数据管理的通用性和适应性,让地质数据资源由"死库"变为"活库"。  相似文献   

9.
物探方法是利用地下岩土体的物理性质差异,使用仪器测试地下介质的物性数据,利用计算技术,反演推断出地下不同岩土体分布的一种无损快速的探测方法。不同的岩土体具有不同的密度、导电性、磁性等物理性质,根据不同的物理性质、采用不同仪器设备和方法进行测试,可以解决不同的地质问题。本文论述了高密度电法、重力、磁法在区域地质调查中解决基岩埋深、地下水情况、隐伏断裂位置及特征、矿产分布等地质问题的情况,选择适当的物探方法可以取得良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10.
完全国产化的航磁全轴梯度勘查系统已开展了测量工作, 并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梯度数据, 但是如何利用梯度数据进行磁性地质体边界圈定还处于研究阶段。笔者先给出了航磁全轴梯度测量原理;然后着重从利用梯度数据尤其是垂向梯度数据进行岩体边界圈定等方面进行了讨论研究, 认为航磁梯度数据相比于总场数据在地质体边界判断方面可提供更加丰富的地球物理信息;接着提出了梯度数据需要在判断磁性地质体边界上进行化极处理, 并根据垂向梯度数据零值线确定地质体边界的原则, 圈定磁性地质体的边界位置。与实际地质情况的对比表明, 利用梯度数据圈定磁性地质体边界的应用效果比利用总场数据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DGSS)是地质调查工作与信息技术融合的产物,实现了地质调查和野外填图数据的全流程获取,获取的数据具有大数据的特点;目前,地质信息化已经进入大数据应用的数据驱动时代,为了更好地分析、研究、应用地质大数据,对基于DGSS系统建立空间数据库的工作流程与数据库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在不同专题图件提取应用以及利用数据驱动技术缩编1:50万乌兰浩特幅地质图的基础上,论述了基于DGSS系统建立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重要性及其在中小比例尺地质图数据库更新中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2.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在MapGIS基础上二次开发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专业软件,具有地质调查数据与遥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多源数据整合功能.目前该系统只在大比例尺区域、矿产地质调查得到完全应用,并形成相应规范,在物化探工作中并未完全要求使用,物化探原始和成果资料未填入相关记录卡中,这对物化探资料查询及与地质结合使用带来不便.利用MapGIS的库管理-属性库管理模块和实用服务-投影变换模块功能,按照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的多源数据的记录卡格式,能快速实现地物化遥数据数字化入库,解决地物化遥数据数字化问题,为地物化遥多源数据整合提供基础平台.  相似文献   

13.
针对传统数字地质调查过程中图面资料手工整饰存在低效和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进行自动化处理的思路与方法,并给出相应的处理流程框架,在此基础上研制开发DLiner数字化整饰平台软件。该软件操作流程简单,具备路线PRB、实际材料图自动化整饰和部分人机交互的检查错误功能,能有效避免人工操作造成数字地质调查精度降低的问题和部分隐形错误,整饰图面美观且符合反映地质现象的要求,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且与Mapgis、DGSS等软件兼容性好。  相似文献   

14.
针对传统数字地质调查过程中图面资料手工整饰存在低效和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进行自动化处理的思路与方法,并给出相应的处理流程框架,在此基础上研制开发D Liner数字化整饰平台软件。该软件操作流程简单,具备路线PRB、实际材料图自动化整饰和部分人机交互的检查错误功能,能有效避免人工操作造成数字地质调查精度降低的问题和部分隐形错误,整饰图面美观且符合反映地质现象的要求,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且与Mapgis、DGSS等软件兼容性好。  相似文献   

15.
本数据集综合应用岩性-构造-矿化蚀变专项填图、遥感、物探、化探、钻探等多种方法进行数据采集,完成路线调查长度520.65 km,采集水系沉积物样品2 047件,遥感数据解译面积461 km2,化学分析样167件。重点对燕山早期成矿岩浆岩、含矿建造、控岩控矿构造,以及矿化蚀变标志等进行了调查划分,明确区内银金多金属矿主要成矿地质体为燕山早期花岗闪长岩,控岩控矿构造为北东向逆冲断裂及其次级裂隙。在此基础上,编制了1:50 000银坑幅建造构造图,利用数字化填图系统(DGSS)创建了区内矿产地质图数据库,全面汇编了重要建造构造、地质界线、断裂、岩浆岩等图层属性库;完善了银坑式中低温岩浆期后热液矿床找矿预测模型,突出了区内矿产与建造构造之间的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16.
通过1∶25万三维地质调查,系统总结了基于MapGIS平台、DGSS数据库和CREATAR三维可视化技术,实现中比例尺三维地质建模及表达的技术方法.以地表地质调查成果为基础,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等多元信息,采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进行三维地质结构建模与推断,揭示地下一定深度的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现象,表达各种地质体的三维空间展布及相互关系,为有效地进行地质研究和含油气盆地预测提供技术资料支撑.  相似文献   

17.
三维地质模型是地质调查信息表达从传统二维平面向三维空间转变的一次重大突破。中国正在开展的三维地质填图作为国家的重要基础地质调查工作部署,将调查与研究相结合,在推动三维地质建模从研究走向实践具有重大意义。三维地质填图过程中如何准确、快速地构建三维断层模型是其中的关键点及难点。通过对数字填图过程不同阶段数据源的分析,详细分析了实际材料图建立断层数据以及与野外路线数据的关系映射规则,提出并实现了由线及面的断层模型构建方法。该方法强调断层模型构建与业务流程的一致性、动态性和快速性,构建模型的数据源始于野外第一手资料,充分利用填图业务过程中不同阶段数据的关联、约束与继承关系,能够满足在填图过程中根据地质认识的深入快速、动态地重构模型的要求,同时也可根据直观的三维断层模型时时验证地质连图的合理性。算法已在实际野外三维地质填图工作进行了多次实验,获得较好的成果。实验说明,基于实际材料图的三维断层模型构建方法与实际业务过程同步,具有操作便捷性,可直接应用于三维地质填图的实际工作要求。  相似文献   

18.
军事地质成果产品体系是军事地质工作展示应用业绩的重要平台,而军事遥感地质调查成果图件是军事遥感地质调查的核心成果,其编图方法尤为重要。为了满足特殊遥感地质调查需求及规范成果图件编图标准,提出了军事遥感地质编图方法,并对其精度要求、图形编辑方法以及制图工作技术流程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对编图方法的规范,提高军事遥感地质图件的专业性与适用性,从而为战场建设、军事行动保障和非战争行动等方面提供信息支撑。  相似文献   

19.
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修测的核心任务是挖掘、利用前人资料和对前人资料的二次开发。在1:25万玉林市幅数字地质填图试点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套基于数字填图系统的前人地质资料利用与数据采集的工作方法。其工作流程和工作步骤可分为6个阶段:①前期准备阶段;②室内地质资料录八阶段;③野外数字地质调查阶段;④室内资料整理阶段;⑤图件编制阶段;⑥成果提交阶段。该工作方法与传统的地质调查方法相比,提高了地质调查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已基本上达到了在1:252万区调修测区推广应用的“实战性”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