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淮海平原地区是我国历史开发最早、面积最大的农畜产品的主要产区之一。但由于旱、涝、碱等自然灾害影响至今尚存,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是较低的。目前二亿七千万亩耕地中,二亿亩是中、低产田,其中一亿亩为低产田。另外,还有可垦农荒地1000多万亩。说明这个地区,只要不断扩大旱涝保收田的面积,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潜力是很大的。因而国家决定对这一地区进行重点开发和治理是一项很有远见的重大决策。河南省境的黄淮海平原,总面积为8.1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黄淮海平原的四分之一强,  相似文献   

2.
黄淮海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也是农业开发最早、垦殖程度较高的农业区。据统计:该平原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1/5,仅次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棉花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大豆、花生和烤烟在全国也都占很高的比重。此外,黄淮海平原还是全国温带水果的集中产区。因而黄淮海农业区域开发对全国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该区同时也是我国乃至世界有名的多灾地区。干旱、洪涝、盐碱、风沙等多种灾害,发生频率大、范围广、危害重,  相似文献   

3.
黄淮海平原在我国占有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这里存在着干旱、洪涝、盐碱和风沙等自然灾害,一亿亩以上的低产农田,农业产量不稳不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快。不过,只要趋利避害、发挥优势,就可挖掘巨大的生产潜力,把它逐步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大豆和水果生产基地与综合性的农业区。作出这一决策的有利条件是:该区土地、光、温等资源存在着一定的优势;劳动力资源充足,城市、工业、交通发达,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农业历史发展悠久,具备一定的生产基础;国家对这一地区的开发、利用和治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经验。治理、改造黄淮海平原的战略思想应该是:统一领导,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先易后难,点面结合,长期坚持,讲究实效。在克服自然灾害方面,应按照排涝——除盐——抗旱——培肥的顺序来解决问题,逐步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同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生产结构系统。为了从根本上保障除灾增产目标的实现,从长远来说,南水北调,黄、淮、海三大河流的整治及中、上游的土壤保持,都是与发展黄淮海平原农业生产有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4.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黄淮海平原综合开发治理的精神,经过多方准备,河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于1988年3月5日~9日在新乡市召开了豫北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开发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国科学院领导及下属24个研究所近百名科技人员、省人民政府、省直有关单位、豫北5市及新乡、濮阳所辖各县的领导与专家学者共200多人。  相似文献   

5.
前 言 黄淮海平原是我国第一大平原,包括冀、鲁、豫、皖、苏五省和京津两市的300个县(市),面积30万平方公里,耕地2.7亿亩,农业人口为1.6亿,政治、经济、军事上,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为有效的防治本地区的旱、涝、盐碱、风沙等自然灾害,把农业生产搞上去,据我们在这个地区的调查研究和试验工作,对黄淮海平原治理与开发的水利措施提出一些看法供领导部门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黄淮海平原是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改道泛滥形成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光、热、水资源都比较丰富,土地广大,适宜多种作物生长。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然而,本区旱涝、盐碱、风沙等自然灾害濒繁,严重地限制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所以,解决平原地区农业问题。加强林业生产。就成为改变平原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和面貌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黑龙港地区因黑龙港河而得名,泛指河北省中南部低平原地带,包括沧州、衡水、邢台、邯郸、保定、廊坊等六个地区的五十个县市。它是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最重,水资源最缺,农业生产水平最低,农民人均收入最少的中低产类型区。对它进行农业发展战略的研究,为加速黑龙港地区的综合开发与治理,提高农业生产力,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高安 《自然资源》1994,(3):5-11
本文以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在山东禹城沙河地区所进行了风沙化土地开发性应用研究为基础,从基质,气候,人为不合理利用3方面分析了风沙化土地的形成条件,对沙害防治途径及综合治理配套技术做了探讨,以期在黄淮海平原同类地区得到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黄淮海平原面积约6.77万平方公里,占整个黄淮海平原面积的22.6%,占河南省总面积的40.5%。研究这一地区的旱涝沙碱灾害的成因机制及发生发展规律,对其进行综合治理,发展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 一、旱涝沙碱灾害的基本特征 1、旱涝灾害。根据公元1501~1910年间的历史资料统计分析,本地区旱涝灾害具有如下特征:①多发性,发生频率高。在410年间,曾发生旱涝灾害800余次,平均每年2次。其中旱灾多于涝灾,旱灾430余次,平均每年一次还多。涝灾370余次,几乎每年都有涝灾发生,风调雨顺的年份极少。②地  相似文献   

10.
黄淮海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在其所跨的七个省、市中,河南黄淮海平原占黄淮海平原总面积的25.61%,其中耕地面积占黄淮海平原总耕地面积的21.96%,在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及土地利用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土地资源特点 本区位于北纬32°08′~36°21′10″,东经112°51′30″~116°35′50″之间,行政范围包括14个地、市的84个县(市、区)。本区是河南省主要农业区,1987年农业总产值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72.18%;粮食总产量占全省的71.76%。总土地面积占河南省总面积的52.4%。其中耕地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0.96%。概括起来,本区土地资源有下述特点: (一)土地类型复杂多样 土地类型的复杂性同其成因密切相关,区内各种成土要素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空间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本区多样的土地类型。其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受历次黄河泛滥改道的  相似文献   

11.
农业产业化是一种新兴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黄淮海平原沙区尚属起步阶段。通过对河南省延津县沙区基本条件的分析研究,结合黄淮海平原沙区发展两高一优及可持续农业的可行性,对延津县沙区发展农业产业化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以发展林果、畜牧和种植业等3大支柱产业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生产体系,以期对黄淮海平原沙区农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黄淮海平原地下水开采的水文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淮海平原是我国地下水开发最早,利用程度最高的地区。随着地下水开采量急剧增长,已产生了一系列水文效应变化,其中包括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和地下水降落漏斗的形成;开采浅层地下水对地表径流和降雨入渗补给的地下水量的影响,井灌井排在盐碱土的改良作用等。  相似文献   

13.
黄淮海平原气候变化及其对耕地生产潜力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1991年和2000年黄淮海平原气象台站的历史观测资料,分析该地区气温、降水的变化趋势,并利用农业生态地带(AEZ)模型估算黄淮海平原各农业生态区的耕地生产潜力。通过分析气温、降水与耕地生产潜力的关系,评价气候变化对耕地生产潜力的影响。研究发现,黄淮海平原耕地生产潜力与降水量、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对各农业生态区的回归分析表明,如果气温或降水量提高10%,耕地生产潜力将分别提高3.2%与0.3%。该研究对制订应对气候变化、保护耕地与提高耕地生产潜力方面的决策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水资源农业生产效益是农业自然资源生产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水资源开发利用优劣的基本标志。黄淮海平原是一个水资源比较短缺的地区,过去由于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重视不够,不仅使水资源效益低下,而且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程度,特别是黄河以北的冀豫鲁平原区,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因此,正确地认识并合理开发利用该地区的水资源,努力提高水资源的农业生产效益,已成为该地区当前十分迫切的研究任务。 一、水资源农业生产效益现状及其主要问题 (一)水资源农业生产效益现状 建国以来,为了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及抗御自然灾害,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水  相似文献   

15.
山东黄淮海平原地区是全省最大农区。区内土地辽阔,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很大,但至今仍属经济欠发达地区。本文分析该区资源环境特点,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探讨成因并提出进一步合理开发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美国森林植被对河川径流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前言森林植被对河川年径流量的影响,及其对流域次暴雨产生的洪量和洪峰流量的影响,是我国水文水利方面当前和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1983年6月在“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学术讨论会”期间,农业、水利、林业、畜牧、水产等各学科的专家就一些问题展开了讨论。有些同志对解放以来水利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表示了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水平衡下黄淮海平原区耕地可持续生产能力测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雷鸣  孔祥斌  王佳宁 《地理学报》2018,73(3):535-549
为缓解黄淮海平原区地下水水位的持续下降,国家提出耕地资源休养生息的战略,而实施耕地资源休养生息的关键,是确保水平衡下的耕地资源可持续生产能力。本文从可持续理论和水平衡的条件出发,将黄淮海划分成12个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相对均一的农业生态区,采用不同农业生态区代表实验站限水高产的产量和管理经验,以水定产并逐步修正,得到了黄淮海平原区耕地可持续生产能力,并与现实产量对比得到产量差。结果表明:① 水平衡条件下黄淮海平原区耕地的可持续粮食生产能力为1.16亿t/年;② 可持续总产产量差为-67.85万t/年,由于限水灌溉造成的粮食产能损失为小麦331.84万t/年,玉米不存在产能损失;③ 小麦主要压产地区为黑龙港地区、鲁西平原、豫东平原以及京津唐平原,而徐淮低平原、豫东平原以及胶西黄泛平原具有一定的提产潜力。通过测算,进一步认识了黄淮海平原区耕地可持续产能状况,为区域粮食生产的合理布局以及农业限水限产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8.
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的效益和粮食增产潜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凯  谢明 《地理研究》1996,15(3):70-76
黄淮海平原经过1988-1993年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改造中低产田409万ha,开发区粮食年平均增长率达4.0%,其增产量占全区增产总量的42.5%,农业开发的贡献几乎与传统农业的贡献相等。预测1995-2000年,即使是农业综合开发的规模与前六年相同,但是,由于水利工程效益更充分地发挥和农业的科技含量持续增长,开发区粮食完全可能增产达90亿kg.  相似文献   

19.
水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工农业生产须臾离不开的重要资源和条件。但至今很多人对水的基本规律并不真正了解。以致对水资源施行盲目开发,不合理利用,肆意污染,引起世界性的“水荒”,在干旱半干旱国家和地区尤为突出。我国黄淮海平原是一个天然水资源比较短缺的地区,近十多年来,随着工农业迅猛发展,人口增长,需水量急剧增加,供需矛盾日趋尖锐,特别是在黄河以北的冀鲁豫平原,水资源匮乏,已成为制约工农业发展具有战略性地位的限制性因素。有些地方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形成地下水降  相似文献   

20.
封丘县地处黄淮海冲积平原的北半部。长期受黄河泛滥影响,风沙、旱涝、盐碱等。自然灾害严重危害着农业生产,农业生产一直处于低而不稳的状态,而黄陵沙区不仅在自然灾害俱全的封丘县乃至黄淮海平原区都有代表性。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有了新的要求。认识到要根本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必须改善生态环境。为此我们据“综合治理、林业先行”的总体设计,在对黄陵沙区林业生产调查研究基础上,对林业的发展和空间结构进行规划设计,完善了农田防护林体系,以期有一个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生产的稳产和高产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