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简述攀西地区的资源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攀西地区是一个多山的区域,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区域,也是一个资源非常丰富的区域。区内有三大资源体系:矿产资源、水能资源和生物资源。本文阐述了攀西地区资源开发的过程,资源开发对攀西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资源开发重点的转移,资源开发观念的更新,并提出未来攀西的发展应以可再生资源开发为主,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区域发展和承担起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屏障的责任并重,以生物资源开发为导向解决攀西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2.
攀西资源开发的历史阶段及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攀西地区资源极其丰富,是我国国土开发的重点片区和我国内陆最具发展潜力与后劲的地区之一。攀西资源开发历程可分为4个阶段;矿产资源开发;航天产业开发;以水电为中心的开发;以生物资源开发、建设生态产业为突破口,建设攀西生态经济与矿产资源水能资源、旅游资源综合开发。系统总结了4个阶段的特征,并对各个时期的开发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3.
对攀西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优势,环境问题,经济状况进行分析,指出攀西地区自然条件组合优越,生物资源非常丰富,但环境问题严重,经济落后且结构不合理,生物资源开发是解决存在问题的有效办法。同时提出攀西地区生物资源开发的指导思想,以及适合攀西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有利于长江流域生态屏障形成的生物资源开发模式及相关的开发项目。  相似文献   

4.
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开发经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密不可分,可以说,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是生物资源不变的基础,而社会、经济、文化、行政等环境条件的灾害程度与自然创新能力是生物资源开发的支撑和保障。采用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的环境、创新的经济绩效5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64个三级指标、78个四级指标建立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攀西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攀西地区除技术创新的经济绩效综合值较高外,其余指标相对都较低。攀西地区知识创造能力是最薄弱环节, 特别是凉山州,知识创新能力的综合值仅为7.99,不到四川省平均水平的一半,约为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1/4。知识流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攀西也十分落后。攀西地区创新能力与东中西部地区相比,差距也十分明显,除知识流动综合评价值、技术创新的经济绩效高于西部平均值、技术创新的经济绩效高于中部地区平均值外,其余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差距。针对差距从技术研发、成果推广、技术交易、风险投资、融资担保、人才交流、管理咨询、信息网络系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攀西地区地貌类型、水资源及其结构以及气候类型、土壤类型、植被类型及空间特征基础上,从生物资源综合开发布局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任务出发,对攀西地区生物资源综合开发布局的层次结构、空间结构和空间组织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生物资源开发布局层次性体现在:时间上、技术上、资源开发类型上和产品开发深度上。攀西生物资源开发布局的空间结构模式可以概括为2个中心、5个增长极、5个节点,1条主轴、2条扩展轴、6大片区。空间组织系统在时间序列上,从2003-2008年、2009-2015年、2016-2020年3个阶段逐步提高攀西生物资源开发布局水平,推进攀西生物资源开发产业化的延伸能力、持续能力、集聚能力和扩散能力。从空间序列上以安宁河谷综合开发这一主轴为依托,重点开发资源特色鲜明、开发条件优越并对生物资源开发全局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和区域,以国家重点生物资源开发项目与区域布局为先导,逐步开拓与扩展,最终形成一个既突出重点又顾及全局,节点系统合理、网络关系紧密,有层次、有时序的巨型带状生物资源开发时空组织系统。  相似文献   

6.
攀西地区生物资源开发的基础、障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资源开发是加快攀西综合开发的战略决策。攀西生物资源得天独厚,生物资源的开发有良好的现实基础,是现阶段最有可能迅速从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产业。从思想观念、人才、技术、资金、机制等方面分析攀西生物资源开发的限制因素,提出了营造适合生物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的环境、提升生物资源开发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等对策。  相似文献   

7.
攀西地区生物资源开发与生物农药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攀西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丰富的生物资源,指出攀西地区是生物农药原料的“宝库”。通过对国内外的生物农药发展现状的介绍,分析了目前国内生物农药市场,发现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阐述了攀西特色生物资源开发中印楝和真菌农药的开发研究进展。论述了发展攀西生物农药可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并可形成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屏障,促进攀西生态产业的形成。得出了攀西具有良好的生物农药发展潜力和广阔前景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在首次对特色生物资源的内涵科学界定的基础上,探讨了特色生物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及战略意义,重点介绍了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攀西地区特色生物资源综合开发与示范”项目的设计思路、研究内容及实施路线,对项目实施的社会、生态与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认为该项目为我国特色生物资源开发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实现澜沧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澜沧江流域是国家综合开发的重点地区。文章从水能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旅游业、社会发展、小区域合作等方面探讨了流域的开发与合作,以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建立澜沧江流域外向型经济带。  相似文献   

10.
产业结构演进与山区自然资源贡献度排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青  姚寿福  张宇  周后珍 《山地学报》2004,22(3):292-297
通过建立资源与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模式,系统论述山区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贡献.研究表明就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而言,传统意义上曾经在山区经济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矿产资源、耕地资源、衣食类及轻工业原料类生物资源,其地位和作用正在下降;而特色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正成为21世纪前期推动山区发展的新动力.进一步的定量分析表明,新时期山区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度(贡献度)排序如下生物资源(0.239)>旅游资源(0.204)>水资源(0.198)>土地资源(0.175)>矿产资源(0.095)>气候资源(0.089),这一排序结果亦可作为实施与确定中国山区资源开发优先次序的参考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部开发战略创新的经济地理学理论基础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在分析了对中国区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基础上,探讨西部开发的重大问题,就国家-地方-个人利益的协调、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以及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等进行经济地理学理论层面的思考,论证了西部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进而提出了“富民”优先、缩小社会发展差距、建设特色经济、非均衡开发、东西合作等西部开发战略创新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2.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neral resources exploitation and economic and urban development in Xinjiang.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mineral resource exploitation development of Xinjiang especially over the last 50 years, and investigates energy industries and their driving forces, directions, and economic impact on the oasis urban system evolution in Xinjiang. Methods like correlation analysis, location quotient and elastic coefficient are employed in the presentation and discussion, and also field reconnaissance surveys, interviews and secondary sources are used. The result shows Xinjiang's economic growth is promoted by the contributions of the increasing mineral resource industry which promotes economic development by accelerating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developing industry and raising revenue and fixed investment. Mineral exploitation in recent years had profound impacts on urban development as a growth engine. The evolution of urban system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resource exploitation, and statistical results provide strong evidence to support the argument that mineral resource exploitation has promoted the growth of built-up areas and its expansion patterns in Xinjiang, especially regions along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相似文献   

13.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neral resources exploitation and economic and urban development in Xinjiang.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mineral resource exploitation development of Xinjiang especially over the last 50 years, and investigates energy industries and their driving forces, directions, and economic impact on the oasis urban system evolution in Xinjiang. Methods like correlation analysis, location quotient and elastic coefficient are employed in the presentation and discussion, and also field reconnaissance surveys, interviews and secondary sources are used. The result shows Xinjiang's economic growth is promoted by the contributions of the increasing mineral resource industry which promotes economic development by accelerating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developing industry and raising revenue and fixed investment. Mineral exploitation in recent years had profound impacts on urban development as a growth engine. The evolution of urban system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resource exploitation, and statistical results provide strong evidence to support the argument that mineral resource exploitation has promoted the growth of built-up areas and its expansion patterns in Xinjiang, especially regions along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相似文献   

14.
攀西地区具有发展各类果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根据攀西特色水果的特点和产业发展的条件,在大区域背景下,分析了攀西地区特色水果在国内市场的竞争优势,明确了攀西地区特色水果的市场定位:大力发展早熟枇杷、石榴和晚熟芒果及深加工,以品质的优良、上市时间的优势占领高端市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攀西地区特色水果发展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地理学视角下的独立工矿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倩  张文忠  王岱 《地理科学进展》2013,32(7):1092-1101
独立工矿区是因矿产资源开发而兴起, 以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 矿业职工及其家属为居民主体, 远离人口集聚区, 经济社会功能相对独立的区域。独立工矿区作为重要的能源资源供给地, 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现在却成为当前全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过程中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本文按照“从实践中总结理论”的思路, 基于实地调研资料和既往研究成果, 结合现有界定标准和相关概念的差异, 对独立工矿区的概念进行辨析;并应用经济成长周期、地域生产综合体和演化经济地理等相关理论, 分析了独立工矿区形成和发展的特征和规律, 认为其本质上是资源丰富地区内部与外部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和协调的结果;独立工矿区未来需以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为目标, 立足其自身属性, 实现多元化发展或特色发展。最后, 对独立工矿区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主要包括独立工矿区界定标准的量化、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地域功能演化机理研究和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变化与国内经济变化的互动关系、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和区域战略的演变及现状特点,并针对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提出了立足亚太、放眼世界;兼顾资源导向和市场导向的对外投资战略。  相似文献   

17.
旅游资源非优区主要是在资源质量及其开发条件等方面表现出"非优性"的特征.在区域发展中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思路和方法,必然使区域旅游业处于市场竞争中的劣势.因此,对于该类型区域有必要探索出新的经济发展思路.从区域比较优势角度,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发展应以资源禀赋特征为基础,以旅游经济园区发展为主体,走产业多样化的道路.以吕梁山苍儿会生态旅游经济区为例,提出加快园区化建设的步伐,促进旅游经济与区域产业经济的良性互动,是避免片面强调旅游经济而抑制其它产业发展,以及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