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台山市风场特征与工业布局合理性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台山市2001—2011年的2 min风气象要素和相对湿度资料,研究台山市风场特征并对台山市工业布局进行合理性分析,为城市选址、城市功能区布局等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台山市年平均风速2.2 m/s,月平均风速呈单峰型变化,月平均风速最大值出现在1月,最小值出现在8月;春、夏季盛行S风,秋、冬季盛行N风,盛行风类型为典型的季节变化型,共有N风、S风、NNE风3种主导风向,污染物在N风影响下污染程度最高,S风次之。重污染工业区应布置在最小污染系数WSW风风向的最上侧。台山市污染工业布局基本符合季节变化型主导风的工业布局原则,工业区、居民区大致并排布局在与盛行风垂直的S-W风方向上,其中有3个镇区全年相对污染系数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2.
城市近地层风特征与污染系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黑龙江省风能资源专业观测网依兰测风塔2010年5月-2011年4月期间10、50、70、100m四层测风数据,对依兰风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测风塔各高度风速具有一致的日变化规律,均是白天大,夜间小。随高度升高,风速变化趋势减弱,100m高度与下层显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具有高空风速的日变化特征。垂直气流速度各时刻平均值均为正值,日变化规律与水平风速基本一致,也是白天较大,夜间较小。风廓线指数n值夜间较大,且稳定,均在0.25左右,08时后,随着温度升高,上下层空气能量交换增大,a值迅速减小,12—14时最小,仅为0.11,之后又迅速增大。各高度主导风向一致,随高度增大,主导风向频率升高。各高度污染系数最大值对应的风向一致,随高度增加,污染系数较小的风向区间增加,有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因此增加排放高度,可以有效减少城市近地面的大气污染物浓度。  相似文献   

3.
佟小林  宋进华  格日勒  高春香  高自国 《气象》2007,33(S1):111-117
选用杭锦旗1977—2006年各年逐月平均风速资料、2006年1—12月逐时风向、成速资料、2006年1一12月阿拉腾敖包测风塔逐时风向、风速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阿拉腾敖包风场风速和风功率密度、风速频率和风能频率分布、风向频率及风能密度方向分布、有效风能时数进行计算分析,得出阿拉腾敖包风场风能资源评价;给出了综合评估意见:该风场10m高度年平均风速5.7m?s-1年风功率密度为147. 19W?m-2; 60m高度年平均风速7.3m?s-1,年风功率密度为336.65W?m-2; 70m高度年平均风速7.6m.s-1,年有效风速(3~25m?s-1)时数为8410小时,年风功率密度为380.45W? m-270m高度年主导风向为WNW风,春、秋和冬三季主导风向均为W风,因而风向较为稳定。年内春季风速较大,秋、冬季次之,而夏季最小。据初步测算,该风能区风能总储量约为152MW.  相似文献   

4.
统计雷州半岛东部海岛自动站的近4年观测资料,分析得到雷州半岛东部沿海海面风的时间变化特征和大风特点。结果表明:雷州半岛东部沿海风速冬季最大、夏季最小;日平均风速分布呈单峰型,且日较差较小,正午前后风速较大,傍晚到次日早上风速较小;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南、东北和偏东风,春季的主导风向为东南、偏东风,夏季以东南风向为主,秋季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和偏东风,冬季主导风向为东北风;热带气旋和冷空气是造成沿海大风的主要原因;热带气旋所致大风的平均阵风系数和离散度均明显大于冷空气样本。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5—2017年新疆铁路沿线17个大风监测站的逐时观测资料,分析了南疆线前百公里风区的大风时空分布特征,并与著名的百里风区代表站十三间房气象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前百公里风区通常是指新疆著名的三十里风区和百里风区外又一强风区带,风速强劲,大风历时长,其间以铁泉西至三个泉大桥区段风速最大,代表站三个泉大桥瞬间极大风速比十三间房气象站平均大12.2 m/s;前百公里风区平均风速季节变化规律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5月达到月均风速的最大值,1月为最小值;平均风速日变化呈单峰形式变化。大风情况下前百公里风区沿线主导风向较稳定,为NW(西北风)至N(北风)之间。风区中铁路沿线呈东北—西南走向,正好与大风的主导风向相正交,形成横风,对列车运行可产生较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根据 2 0 0 4- 0 4- 0 2— 2 3在蒲城电厂建设区取得的大气边界层污染气象资料 ,对建设区地面风场、低空风场、低空温度场和大气稳定度作了分析。得出建设区地面主导风向为南西南( SSW)风 ,日平均风速相对较大 ,1 4时最大为 3 .2 m / s。在 2 5~ 1 5 0 0 m高度之间 ,最多风向和次多风向均以偏西风为主 ,风速随高度的变化较大 ,并呈指数增长。夜间接地逆温非常频繁 ,频率高达 78.8% ,平均强度达 2 .5 7o C/ hm,在 2 0时左右开始形成 ,次日上午 1 1时消退 ,逆温平均厚度在 2 0 0 m以下。低空逆温也表现为夜间出现频繁 ,频率 64.0 % ,白天为 3 6.2 % ,平均强度 1 .60o C/ hm,从 1 7时前后开始逐渐增多 ,0 8时前后最频繁 ,1 1时前后开始快速减少 ,1 4时前后为最少 ,逆温顶高在 60 0 m以下。稳定类天气出现最多 ,混合层平均厚度在 1 2 0 0 m以上 ;不稳定类次之 ,混合层平均厚度仅 1 72 .3 m。总之 ,观测期间建设区白天有利于污染物扩散 ,夜间 3 0 0 m以下不利于污染物向上扩散 ,60 0 m以上扩散条件较好。  相似文献   

7.
采用1971~2000年气候整编资料数据,初步分析了茂县的风能资源状况。结果表明:(1)由于特定的地理地形条件所致,其风能资源在四川为最大值地区之一,在横断山地区也为最大值地区之一。虽然年平均风能密度仅为27.44 W/m2(县气象局观测资料计算)。但当地风具有一年四季风速较大、风向稳定、定时起风等特点,其风能应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2)茂县的风有如下特点:一年四季都有风,冬春季最大(12月~次年5月平均风速达4.1m/s),秋季次之(10~11月平均风速达3.6m/s),夏季最小(6~9月平均风速达3.4m/s),以3月最大,平均风速达4.6m/s,以9月最小,平均风速只有3.2m/s。据茂县局3次观测的2分钟的平均风速来看,早上多为静风,在这种情况下多年平均风速仍然达到了3.8m/s,为全省最大。(3)根据茂县本站的风观测资料计算该县属于风能资源较贫乏地区,但该县由于地形复杂,县气象局观测资料不能完全代表该县的特殊风能分布情况,需要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选择风速较大的地区建立风能观测点积累风能实测资料,为该县开发风能资源造福当地人民提供更科学、更具有说服力的数据。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在“杭州齿轮箱厂大气环境质量评价”工作中,我们根据《国家标准》规定,讨论了常年频率最大风向(NE风和SW风)、平均风速(2.8米/秒)情况及静风情况下该厂周围地区大气扩散规律及CO地面浓度分布。然而,由大气扩散理论知,微风(风速为0.5~1.5米/秒)情况对大气污染物的输送、扩散和稀释是极为不利的,而且微风条件又常常与大气层结状态的比较稳定相伴随。因此,在这种气象条件下,污染源所排放的污染物在大气中造成的污染危害  相似文献   

9.
利用地面常规观测气象资料、风廓线雷达等资料,从环流形势、边界层输送扩散条件等方面对比分析了成都地区2017年12月至2018年1月两次冬季典型重污染生消过程的异同,结果表明:①两次过程均为静稳型天气背景,高层盛行纬向环流,近地面为均压场、弱气压场,存在多层逆温,夜间相对湿度高,风速小,风向多变,近地面主导风向为西北风、西风,风向对污染的区域输送效果明显;②在污染累积阶段,边界层内存在平均风速小于2 m/s、风向多变的小风层,清除阶段的小风层特征则不显著;③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C2n与垂直速度可以作为垂直扩散条件的判据:污染累积阶段,C2n大值区的高度一般为500~1500 m,清除阶段,C2n大值区的高度显著抬升,且垂直速度强下沉区与C2n大值区基本重合;④局地回流指数(RF)与通风系数对污染过程生消的指示性非常显著。污染累积阶段,1000 m高度以下的RF小于0.6,近地层的RF小于0.2,通风系数日平均值仅为1455 m2/s;清除阶段的RF大于0.7,通风系数通常大于3000 m2/s;此外,较大的通风系数也可以起到传输上游污染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江西省金华山测风塔数据进行订正,计算平均风速、风速频率、风向频率、各方向风能、风功率密度及有效风能时数等各项风能参数。结果表明,风电场各个高度年平均风速为5.7—6.7 m/s,年平均风功率密度为214—366 W/m2,年有效风力时数百分率为76.3%—82.2%;风向和风能频率集中风向为SW—WSW风,有利于风机的布局和稳定运行,具备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18年10月~2020年12月彭州边界层铁塔的风速风向观测资料,分析了彭州地区近地面各季节平均风速日变化、盛行风向及污染系数特征,在此基础上,选取彭州大风天气个例,对按月分类法和风速区间法的反演结果进行了有效性验证。结果表明:除夏季10m高度盛行西风以外,其余三季各高度均盛行东北风,秋冬两季各高度东北风出现频率大于春夏两季,每个季节随着高度增加,东北风出现频率均逐渐增大,对应平均风速均逐渐增大。春夏季10m高度的最大污染系数在偏西方向,其他各高度最大污染系数均在东北方向,各层高度最小污染系数多在东南或偏南方向;秋冬季各高度污染系数均大于春夏季,最大均为东北方向,10~20m最小污染系数多在偏南或偏东南方向,60~90m最小污染系数为偏西北方向;彭州铁塔偏西和东北方向不宜布设污染源。两种风速反演方法均能对近地面风速进行较为有效的反演,风速区间法在大风区间的反演效果优于按月分类法。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10—2021年福州市地面最大风资料,结合统计和图示法,分析逐时最大风速及对应风向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福州市地面逐时最大风速年均值呈减小趋势,静风次数明显增多。月均值呈双峰型,5月最小,10月最大;日变化为单峰型。分风向均值最大为NNE,最小为W。年概率最大风向是NE,最小是W。6—7月主导风向为S,其余月份主导风向为NE。空间分布地域性和季节性明显,高海拔区和沿海南部是风速均值大值分布区,有明显年份突增,且多在中午到傍晚出现。西南地区和罗源湾附近静风占比较高,闽江流域是SW-NW高发区。1月和10—12月风向较一致,2—6月和9月风向较散乱。  相似文献   

13.
近40年南澳县大风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70—2009年南澳县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站风向、风速记录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40 a南澳县年平均风速为3.7m/s,秋季最大,冬季次之,夏季最小;年平均最大风速为13.8m/s,春季最大,冬季次之,夏季最小;年平均大风日数为68 d,冬季最多,春季次之,夏季最少;近40 a来的年平均风速、平均最大风速和年大风日数均呈减少趋势;大风日数年内变化呈一峰一谷型;最多风向为ENE风向,NNE和NE风向位居第二,偏西风最少。  相似文献   

14.
张侠  程路  王琦  吴琼 《陕西气象》2019,(4):8-12
利用中尺度天气预报模式WRF耦合小尺度诊断风场模型CALMET进行降尺度风场模拟,模拟了2016年12月—2017年2月覆盖关中盆地中部典型天气条件下的1km×1km空间分辨率风场,用气象站观测值与模拟值进行对比分析,对模拟时段和典型天气过程期间关中盆地中部近地面风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模拟风速、风向与实测风速、风向均基本一致,模拟风场可代表关中盆地中部的真实风场。(2)关中地区风速主要分布在1.6~3.3m/s和0.3~1.5m/s风速区间,风速较小;关中地区除南部由于受秦岭地形的影响以南风和西风为主,其余地区均以东北风为主。(3)当风速较小、天气形势较为稳定时,容易在关中地区中南部出现气流的辐合,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当风速较大、风场气流较为平整时,扩散条件较好,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相似文献   

15.
1961~2010年河北省地面风变化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0年河北省73个地面气象站风观测资料,结合NCEP/NCAR(2.5°×2.5°)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下发的环流指数,采用线性趋势拟合方法,分析地面风速的空间分布以及风速和最大主风向风频的时间变化特征,并对风速减小的成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空间上风速呈东北西南向带状分布,依次有大、小、大3个风速带。年平均风速呈减小趋势,减小速率为0.207 m·s-1/10 a;3.0 m/s以下的风速日数呈明显增加趋势,8.0 m/s以上的日数呈显著减小趋势,3.0~8.0 m/s风速的日数没有明显变化趋势。代表站最大主风向为偏南风,最大主风向风频平均每年增加0.54 d。风速的减小与1980年代以后影响我国的环流经向度减小、西风指数增加有关,也与城市化效应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6.
郑健  卢会国 《气象科技》2024,52(1):27-36
超声波风速风向仪具有无转动部件,响应快,精度高的优点,但体积大、功耗高、成本高成为限制超声波风速风向仪广泛使用的主要因素。为了便于超声波风速风向仪的推广和使用,本文采用国产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并结合FIR(Finite Impulse Respond)滤波器以及互相关检测算法设计了一款超声波风速风向仪,探头之间的距离仅为80 mm,感风面积仅为传统超声波风的1/10,使得省级风洞均可计量检定。整机经过风洞实测,每秒钟可完成50次风速风向测量,在0~5 m/s时风速最大测量误差为±0.3 m/s, 5~20 m/s时风速最大测量误差为±0.5 m/s, 20~30 m/s风速测量最大误差为±5%,稳定风速下风向测量最大误差为±1°以内,总功耗为0.2 W(仅为传统超声波风功耗的1/20)。通过实测数据发现,FPGA结合数字滤波及互相关检测算法相比于传统的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超声波风速风向仪能明显缩小体积,降低成本功耗。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呼和浩特市每日24观测频次和每日4观测频次的平均风速、最大风速、风向频率及对应污染风频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在平均风速、风向频率及主导风向污染风频方面具有比较一致的变化特征;而在最大风速、最大污染风频、静风污染风频上相差较大,差值分别达2.1 m﹒s-1、1.4%、3.0%。说明两者在定性判断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而在专项研究和定量分析上,每日24观测频次较每日4观测频次风资料更具客观性。  相似文献   

18.
利用兰州新区2014年1-12月秦川金家庙、西岔段家川、新区东南角、黑石川和平4座70 m风塔和新区城区4个10 m高度自动气象站逐10 min风向风速观测资料,分析了兰州新区盛行风向、风速、污染系数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新区周围地形复杂,盛行风向、风速及污染系数等要素随高度、时间、位置均有变化。观测年内,新区测风塔70 m高度年盛行风向为东北风及相邻方向,该方向平均风速最大;新区偏北的两个风塔(秦川金家庙和西岔段家川)西北至偏北方向污染系数较小,新区偏南两个风塔(新区东南角和黑石川和平),偏北及相近方向污染系数较小。测风塔10 m高度各观测点盛行风向、风速和污染系数与70 m均有明显差异,4个风塔的风场特征也显著不同。各观测点各高度均有静风天气出现,70 m高度静风频率4.2%~13.5%,10 m高度静风频率5.6%~11.5%;各塔风向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秋、冬季盛行风向接近,春、夏季盛行风向接近;新区风向日变化呈现出山谷风特征,白天盛行风向多为东南风或西南风,夜晚多为东北风和偏东风。  相似文献   

19.
采用日均法对1980—2015年肇庆灰霾天气作分析,研究了不同强度灰霾天气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肇庆灰霾轻微等级出现的比例最大,和总灰霾日数的变化趋势非常一致,呈现上升趋势,近年来重度灰霾天气出现的频次增加。灰霾日数与风速、相对湿度的变化趋势呈反相关关系,受地面风速、逆温层的影响最明显。冬季大气中低层存在逆温层的概率高达93. 6%,风速偏弱,灰霾出现概率大。灰霾期间主导风向为NE,日雨量1 mm,地面平均风速1. 5m/s,比无灰霾出现时小。出现中度及以上灰霾天气时主导风向以偏东风为主,静风频率较高,平均风速低至1 m/s左右,日雨量0. 5 mm。重度灰霾污染天气发生时主要受弱偏东风场控制,低层有逆温,肇庆处于广州、佛山等城市的下风向,广州、佛山等地的污染物输送对肇庆的空气质量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琼州海峡南岸近地面层大风观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09年7月—2011年6月琼州海峡南岸东西两侧2部梯度测风塔2年实测资料,分析了海峡区域近地面层风向风速、阵风系数、风随高度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海峡东西两侧风参数大小有较大差异。在地面10 m高度风速<10 m/s时,海峡风向风速有明显日变化,体现了以海陆风为主导的局地环流特征;海峡西侧的日最大风速及风速日较差分别比东侧大0.6 m/s和1.1 m/s;地面10 m高度的阵风系数及风随高度变化的幂指数α分别比东侧小0.03和0.02;阵风系数与α值随地面风速的增大而减小。当海峡地面10 m高度风速≥10 m/s时,阵风系数与α值并未随地面风速增大而减小。天气系统对海峡大风的阵风系数、风向风速演变趋势有一定影响,但对α影响较小。热带气旋大风过程的平均阵风系数比冷空气过程大。中心经过型、近距离经过型和外围影响型热带气旋大风过程的风速演变特征分别为双峰型、单峰型和平台型。过境型、锋消型以及冷暖系统共同影响型的冷空气大风过程的风速演变特征分别为平台型、单峰型和多峰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