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庆武  谢元和  姜涛  武振凯 《吉林地质》2011,30(1):15-18,47
在1/20万化探异常基础上,对内蒙古哈拉黑地区做了铜、银、铁矿点检查工作,在找矿方面没有重大突破.区内矿床只有马鞍山铁矿,邻区有莲花山铜矿、闹牛山铜矿.2006年开始对本区进行1/57万矿产地质调查工作,通过本次调查,对本区地质发展与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及成矿作用有了新的认识,并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2.
薜永柱 《物探与化探》1990,14(4):318-320
四川若尔盖县巴西铁铜矿点是我队于1974-1975年期间开展磁法、化探工作时发现的。在开展矿点1:5千详查中发现铜、锑、砷综合化探异常10处,磁异常8处。在外围1:5万普查中发现铜、锑、砷化探异常1处,磁异常6处。由于当时是以找富铜富铁为目的,且又因铁铜矿体规模小不具工业价值,故而终止了工作。  相似文献   

3.
伊吾县琼河坝地区斑岩铜矿成矿地质特征及远景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述了琼河坝地区的成矿地质背景,以云英山斑岩型铜矿床为例,阐述了斑岩型铜矿的成矿地质特征与成矿远景,系统分析云英山到乌东沟约19km^2范围内的35个斑岩体的地质及矿化特征,从研究区的成矿地质条件、矿化特征和化探异常资料出发,评述了区内找斑岩型铜矿床的远景,指出区内有找到大型铜矿的资源潜力。并与蒙古Oyu Tolgoi超大型铜一金矿床进行初步对比,建议加强区内的勘查与研究.  相似文献   

4.
西藏谢通门县央弄地区铜找矿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祥标 《地质与勘探》2010,46(6):1001-1006
本文在区域地质、水系沉积物测量、土壤测量和高精度磁测等方面对央弄地区的铜找矿前景进行了初步分析。利用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编制异常图,发现区内Mo、W、Sb、Cu、Au、Hg、Bi、Sn、Ag、Pb、Ba、As等元素有不同规模的明显异常,且Mo、W、Sb、Cu异常规模较大;通过土壤剖面可以看出Cu异常更显著。通过高精度磁测结果显示,化探异常位于磁异常附近;且已知铜矿化点位于磁异常附近。通过土壤测量数据研究元素间组合关系,推断区内可能的矿床类型为侵入岩型铜多金属矿,并对区内已发现的铜矿化点着重介绍。研究表明区内寻找侵入岩型铜多金属矿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5.
何家国 《安徽地质》2015,(2):107-110
通过对安徽省石台县铜铃坡铜矿所处地质背景及矿化、蚀变特征的研究,结合化探异常的分析,认为目前发现的铜铃坡铜矿体不足以引起该化探异常。异常特征指示矿体剥蚀浅,该区仍有较大的找矿潜力。同时指出了进一步找矿的三个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正>尼木铜矿整装勘查区位于冈底斯陆块西段北缘,南邻雅鲁藏布江板块结合带,为冈底斯铜(钼)矿带的组成部分。区内构造岩浆活动频繁而强烈,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为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贵金属矿床集中分布区之一。在该区内已发现了冲江、厅宫、白荣-岗江大型铜钼矿床,以及总训铜钼矿、彭岗铜矿、那露果铅多金属矿等一批铜、钼多金属矿床(点)和化探异常区,具有形成大型、超大型金属矿床的条件,找矿潜力巨大。本文通过综合研究,总结了尼木铜矿整装勘查区矿床成矿地质条件与成矿规  相似文献   

7.
青海省东昆仑洪水河东地区斑岩铜钼矿找矿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洪水河东地区岩浆活动强烈,石英闪长斑岩、英云闪长斑岩较发育,岩体、围岩及其接触带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碳酸盐化、钾长石化、高岭土化、迪开石化、绢云母化和矽卡岩化等蚀变普遍且较强烈,具斑岩型矿化蚀变特征。研究区内Cu、Mo、W化探组合异常分布较多,具备典型的斑岩铜矿床的元素组合特征,岩体含矿性与化探异常吻合,且在研究区盘羊沟、乌腊德地区发现了铜钼矿体。据此分析,认为洪水河东地区具备斑岩铜钼矿成矿地质条件,斑岩型铜钼矿找矿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8.
甘肃大口子铜金矿床地质特征、控矿因素及找矿前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新春 《地质与勘探》2010,46(2):252-260
甘肃大口子铜金矿床位于塔里木板块东北缘马鬃山古生代岩浆弧单元,是公婆泉加里东期-华力西期铜铁成矿带上新发现的矿床。通过对该矿床地质特征研究和物探化探异常综合分析,阐述了大口子铜金矿床的成矿特征、控矿因素和成矿前景。大口子铜金矿床具有东矿段以金矿化为主、西矿段以铜矿化为主的特征,其中铜矿化与区内早期岩浆活动关系显著,金矿化与构造-热液活动作用密切相关,显示不同期次叠加成矿的特征。孔雀石化是良好的地表找矿标志,构造控矿特征和岩体成矿专属性研究是下一步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9.
哈尔嘎嘎林恩铜金矿床位于西天山阿吾拉勒铁-铜-金多金属成矿带东段,矿区下石炭统艾肯达坂组地层大面积出露,海西晚期闪长岩类分布广泛,NNW向及NW向断裂构造发育。目前已发现的6个铜及铜金矿体均产于艾肯达坂组火山碎屑岩中,主要矿石矿物为黄铜矿、斑铜矿及辉钼矿。钾化、黄铁绢英岩化、青磐岩化等蚀变发育,具斑岩型矿床围岩蚀变典型分带特征。1∶1 000地质-化探剖面测量结果表明,Cu、Au、Mo、Ag等元素含量变化趋势一致且与矿(化)体及钾化蚀变吻合较好;瞬变电磁及磁法测量结果均指示Ⅱ、Ⅲ号矿体SE端深部可能存在隐伏岩体。根据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特征,构建了综合找矿模型,并对区内下一步找矿方向进行了预测,认为区内寻找斑岩型多金属矿床的潜力巨大,勘探重点为瞬变电磁高阻异常、正磁异常及化探组合异常叠加区域3 000m标高以下地段。  相似文献   

10.
青草山斑岩铜矿位于班公湖―怒江斑岩成矿带西段,是西藏地勘局地质二队在开展1∶200 000区域化探工作时新发现的矿床。经过查证发现了厚大铜矿体,认为青草山化探异常为矿致异常,矿区具有较好的成矿条件,找矿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1.
对西藏昆仑山南坡1∶20万化探工作中圈出的土则雪山HS16综合异常查证中,发现宽850 m,长约4 km,由8个铜、铜锌、铜铅锌和2个铜矿化体组成的大型铜多金属矿带,其矿床成因类型为兼具沉积砂岩型铜矿和中低温热液型多金属矿床的沉积改造型矿床.该调查区铜的找矿潜力极大,具备有发现矿田级铜矿产的前提.作为铜矿的伴生,共生银、铅、锌矿也具有相当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2.
池沟地区小斑岩体广泛发育,岩体多呈北东向展布的申珠状小岩株或岩枝产出,属燕山期高钾钙碱性系列Ⅰ型花岗岩,具(似)斑状特征.区内出现有与燕山期岩浆活动有关的斑岩型铜矿、斑岩型钼矿、矽卡岩型铜矿、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等4种类型金属矿化.蚀变、化探异常及矿化均围绕斑岩体呈(环)带状分布,由岩体往外依次出现钼、铜、金矿化的分带性,...  相似文献   

13.
工作区成矿区带属于东昆仑铜、铅、锌、钴、钨、锡、金、银成矿带,区域上发现有白干湖钨锡矿、维宝铅锌矿、蟠龙峰铁多金属矿等矿床点,而金铜矿的发现仍为空白,工作区内二长花岗岩与白干湖组地层接触带附近已发现金铜矿化点,金铜矿化类型主要为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两种类型。通过化探剖面测量发现1:10万、1: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与1:1万岩屑异常与花岗岩体形态完全吻合;工作区中部出现连续性好、面积大、衬度高的金异常,与二长花岗岩岩体的分布范围相吻合,显示出岩体良好的成矿性,是寻找金、铜及多金属矿产的有利地段。本文着重对金铜矿点的地质、化探异常及矿化体特征加以分析,争取在本区金铜矿找矿方面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14.
西藏班-怒成矿带多龙矿集区斑岩铜矿综合信息找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西藏班-怒成矿带多龙矿集区的研究,提出了含矿花岗闪长斑岩的特征、构造与铜矿化体的关系、矿体围岩蚀变特征及找矿意义、矿体风氧化带特征、地层接触带与铜矿化的规律、铜矿化的物探异常特征、铜矿化的化探异常特征等8个成矿-找矿模型标志信息,组成找矿靶区定量预测数学模型的8个统计变量.针对区内地质工作基础较差的现实情况,将加权特征分析方法应用到多龙矿集区找矿靶区预测中,优选出10个具代表性的见矿钻孔,作为模型单元,对7个未知预测单元进行了定量预测,优选了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15.
喀拉通克铜镍矿物化探方法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20万航空磁测中仅发现小而弱的磁异常,在地表发现了铁帽,并在铁帽下发现了铜矿化的基性岩后,通过地表磁测,发现磁异常,经钻探发现了致密块状铜镍矿.选用重力、磁测、激发极化法及化探土壤测量等方法进行工作,获得明显的综合异常,指导了钻探工程的正确部署,钻到了工业矿体.  相似文献   

16.
敖瑙达巴斑岩型铜银锡乡金属矿床既不同于大多数由幔源岩浆衍生物所形成的斑岩铜矿,也不同于大多由地壳重熔岩浆衍生物形成的斑岩型锡(钨钼)矿床。它是分布于过渡性地壳上的、由起源于下地壳-上地幔的过渡性岩浆的衍生物形成的斑岩型铜银锡矿床。根据已取得的资料,在矿区内磁法、电法、化探异常的展布与已知矿化蚀变带一致。凡磁、电、化探异常吻合一致的综合异常,经验证都已见到了矿体。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对铜矿床模式的研究日趋成熟。赞比亚铜矿主要以砂页岩型为主,斑岩型较少见。通过对研究区内成矿标志的分析与比较,有望找到一个斑岩型铜钼矿床。研究区构造以及岩浆热液活动明显,地表发现有铜蓝、孔雀石化、大量铁帽以及较多的黄铁矿化、黄铜矿化,蚀变主要有钾化、绢云母化、硅化、高岭土化等,矿区内存在一个北东向与北西向剪切带转折端。赋矿的花岗斑岩有一定规模,斑岩的分布、矿化异常、磁异常和激电中梯异常相互吻合,蚀变发育。区内铜、钼异常与出露的斑岩体范围相近,磁法测量显示为低缓负异常,电法呈现出极化率高、电阻率低的特征。激电显示近北东向低阻高极化异常区内,化探异常微弱,推测深部存在斑岩体及矿化体。综合分析,铜、钼矿化为花岗斑岩及剪切带联合控矿。  相似文献   

18.
凤县太山庙铜矿点位于凤(县)-太(白)矿集区南部铅硐山-苇子坪-铜牌沟铜铅锌多金属成矿带之铁炉湾-九子沟矿化区,区内从西到东矿化分带明显,成矿条件十分有利。太山庙铜矿赋存于中泥盆统古道岭组灰岩与星红铺组千枚岩接触界面及其附近,属沉积-改造型矿床;背斜构造、中泥盆统古道岭组灰岩与上泥盆统星红铺千枚岩接触带和硅化、黄铁矿化等蚀变是其主要找矿标志。目前,在太山庙铜矿区已发现K1、K2两条铜矿体,矿石类型以硅化灰岩型为主,其次为硅化千枚岩型、含铜石英-方解石脉型及硅质岩型。通过与东部凤县九子沟铜矿床对比研究,认为二者处于同一含矿层位,区内找矿应关注背斜构造转折端及其翼部的古道岭组灰岩和星红铺组千枚岩接触界面这2个主要找矿标志,注意背斜南翼铁碳酸岩脉及平行背斜构造,结合化探异常和物探异常,进而优选靶位开展深部工程验证,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在区内及太山庙铜矿点有望取得新的找矿突破。  相似文献   

19.
摘要: 安徽省庐江县何家冲地区位于中生代庐枞火山岩盆地中偏北部地区,周边已发现多处铜矿床,成矿条件有利。通过在安徽省庐江县何家冲地区开展1:10 000地质填图、磁法测量及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等工作,探讨该区的铜矿成矿条件及找矿方向。结果表明:该区存在5处磁异常和3处化探异常,地表新发现了数条脉状铜矿化体。通过综合分析该区地质、物探及化探信息,收集以往钻孔资料,认为该区处于庐枞盆地脉状铜矿成矿时代第二期,即双庙旋回、浮山旋回中—晚期,具有形成热液脉型铜矿的潜力,圈定B1和B2找矿靶区,为该区下一步找矿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大红山地区是云南省重要矿集区之一,已发现大红山大型铁铜矿床及东么、底巴都、底戛母、河口、坝达等多个中小型铁铜矿床(点),区内分布多个磁异常及化探异常,成矿地质条件优越。近年云南省三年地质找矿行动计划项目“云南省新平县大红山外围铁、铜矿资源普查”经过勘查在大红山外围东么、底巴都矿区圈定多个工业铁、铜矿体及超贫磁铁矿体,取得一定找矿新进展。本文根据近年工作中观察到的新现象、取得的新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大红山地区铁、铜矿床成因类型及形成机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