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4 毫秒
1.
1钻机“登上”链子崖链子崖概况见本期“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中的锚固钻孔工艺”一文。根据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施工设计,防治的主要措施是用预应力锚索锚固,183根锚索均布在危岩体北侧的陡壁上,单根锚拉力分别为1000、2000、3000k...  相似文献   

2.
长江三峡链子岩危岩体正在进行治理,本文对链子崖危岩体监测工作诸如监测点,监测方法,监测仪器,资料整理与分析,设计反馈,施工指导,预测预报与判据等进行了探讨,并撰写成文。  相似文献   

3.
防治工程施工对链子崖危岩体的扰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的实施,使其安全度有了较大提高,经过应力调整,已使其变形趋于稳定,防治工程效果日渐显著。通过对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进行前以及施工过程中的地表绝对位移、裂缝相对位移、钻孔深部位移、岩体应力和锚索张拉力等监测资料的分析对比,讨论防治工程施工对链子崖危岩体变形的影响,论述施工进度、施工强度与危岩体变形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中的锚固钻孔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的概况以及整治危岩体中造锚索孔的技术,包括钻机在高空排架固定、防止孔斜及测斜、破碎带和大裂缝的钻进技术,以及大裂缝的堵漏技术。  相似文献   

5.
有限元/离散元耦合分析方法(FEM/DEM法)可计算连续介质的小变形,也可在新生裂缝并在裂隙间开展大变形计算。文章以位于重庆市巫山县长江左岸的箭穿洞柱状危岩体为例,分析了箭穿洞危岩体可能的破坏过程。分析表明:柱状危岩体的基座处于应力集中状态,既有拉应力集中区也有压应力集中区,应力集中造成柱状危岩体的基座附近边界岩体易破坏。应力集中新生了裂隙,裂隙的延展导致了危岩体的解体和最终的破坏。FEM/DEM方法预演了柱状危岩体压致拉裂的裂隙网络形成和破碎岩体运动过程。FEM/DEM对帮助分析大小变形混合的斜坡变形十分有利,是未来数值模拟的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6.
箭穿洞危岩体壁立于三峡库区巫峡左岸,区内属神女峰风景旅游区,每天有大量的船舶从危岩体前方航道通过,潜在涌浪威胁到长江航道安全。箭穿洞危岩体的后缘高程为305 m,基座高程为155 m,平均高差为135 m,平均危岩横宽约50 m,平均厚度约55 m,崩塌体体积约3.575×105m3。箭穿洞危岩体基座为泥质条带灰岩,在库水波动下基座岩体劣化强烈;干湿循环试验表明基座岩体强度下降约20%~30%,危岩体可能发生基座压裂滑移或倾倒破坏。箭穿洞危岩体在145 m、175 m静水位工况条件下为稳定,暴雨+162 m洪水位工况下为基本稳定状态,在考虑基座岩体劣化的工况下处于极限平衡状态。箭穿洞危岩体防治工程等级为Ⅰ级,设计方案采用基座软弱岩体补强加固+锚索锚固。基座岩体在持续劣化,建议尽快启动箭穿洞危岩的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7.
长江西陵峡链子崖危岩体监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链子崖危岩体历年来的监测资料,讨论了大气降雨、地震、气温、长江水位变化以及人工活动等环境因素对链子崖边坡变形的影响.研究认为,这些因素对危岩体的稳定性及其变形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监测工作布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为世人所瞩目,经过二十多年的勘查、监测和研究,其防治工程最终得以开展。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监测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施工安全监测和防治效果监测。在充分利用现有监测设施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完整的监测剖面和监测网,并使其系统化、立体化。本文论述了三峡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监测工作的指导思想、监测布置的基本原则和工程布置。  相似文献   

9.
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防治两大主体工程--"五万方"、"七千方"锚索工程和T8~T12缝段承重阻滑键工程于1995年5月开工,分别于1997年8月、1999年8月竣工.崩滑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风险很大的工程.工程施工对危岩体,特别是对其中局部敏感部位的影响是难以完全避免的,受扰动的危岩体适应应力调整产生相应的变形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扰动过大,可能会导致危岩体失控,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在防治工程施工过程中,同步监测危岩体的变形动态,分析判断危岩体的稳定性及其变形趋势,做出超前预报;及时捕捉重大变形信息和突发险情的征兆,供业主和施工单位决策相应防范应急措施;反馈设计,指导施工进度及强度,保证施工期间危岩体及施工人员的安全,是施工监测的基本任务.文章通过对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施工期间(尤其是1996年10~11月)的地表绝对位移、裂缝相对位移、钻孔深部位移、岩体应力、锚索张拉力等监测资料的分析,论述监测工作在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三峡库区巫山县廖家坪危岩体倾倒机制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廖家坪危岩体位于三峡库区长江左岸,危岩体内部发育有7层软弱岩层和2组裂隙,其变形机制为次生倾倒。采用UDEC离散元模型,对该危岩体倾倒机制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廖家坪坡体内因次生倾倒形成的拉裂破坏向坡内呈递减趋势;坡体内的倾倒块体受软弱层控制,一般不穿越软弱层,因此不会发生整体性倾倒破坏。各次级悬崖上的危岩体岩柱形成后,出现了向前倾倒翻转破坏和向后仰剧冲或蠕滑两种破坏方式。倾倒的方向与下伏软弱层破坏的关系密切,危岩体跟趾部破坏强烈则向前倾倒翻转破坏,趾部破坏强烈则向后仰剧冲或蠕滑。  相似文献   

11.
链子崖煤层采空区治理工程及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煤层采空区的治理情况.针对危岩体地质条件及变形特征,结合煤层采空区的实际情况,工程采用承重阻滑键置换煤层采空区内松软的煤渣层,形成一定规格的键槽.在采空区顶底扳打上锚筋,再进行C25混凝土回填浇筑,最后形成混凝土承重阻滑键.所有的键体连结起来,在危岩体底部构成完整的混凝土支撑结构体系,实现了承重阻滑目的.  相似文献   

12.
胡亚波  黄学斌 《地球科学》2002,27(2):193-198
三峡水库蓄水后,已治理的链子崖危岩体,特别是T8-T12缝段岩体将受到江水的长期作用和影响,直接关系到防治工程的成败.通过大量实地调查和岩体测试,着重论述水库蓄水对T8-T12裂缝及其充填物的作用和影响;并以此为基础,用改进的Sarma法对该段危岩体的稳定性进行重新计算和评价,得出一系列新的结论:总体上,长江水位抬升后,水对裂缝的溶蚀作用和劈裂作用,使裂缝整体加宽,不利于危岩体的稳定;考虑岩体和承重阻滑键取长期强度和江水位骤然升降,以及地震影响,链子崖危岩体整体稳定性将恶化,但NE20°方向稳定程度好于NW350°.  相似文献   

13.
自三峡库区蓄水以来, 岸坡消落带岩体劣化趋势明显, 加速了岩质岸坡向欠稳定和不稳定发展, 潜在崩塌涌浪灾害威胁长江航道安全。以三峡库区板壁岩为例, 采用抗剪强度折减法分析在岩体劣化工况下危岩体的破坏过程与长期稳定性。结果表明: 在自然工况下, 板壁岩危岩体处于稳定状态; 在库水+岩体劣化工况下, 中部锁固段处拉应力集中, 拉张裂缝逐步向顶部主控裂缝及底部基破碎带延展并相互贯通, 可能发生滑移-剪切破坏; 在库水+岩体劣化+强降雨极端工况下, 约40个水文周期后, 岩体强度下降30%, 板壁岩危岩体的稳定性系数降至约1.14, 处于欠稳定状态, 建议进行工程防治, 提高危岩体稳定性, 以保障航道安全。研究结果可为三峡库区板壁岩及类似危岩体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望霞危岩历史上多次发生山体崩滑变形破坏,最近两次大的危岩变形破坏都发生在雨季过后的10月份。鉴于此从危岩体区域地质背景、降雨、岩体结构等几个方面分别论述了产生崩塌灾害的原因,同时根据危岩体各段的变形特征及监测资料分析。认为,望霞危岩体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受控于特殊的地质构造环境和临空的高陡边坡条件,在持续性降雨的诱发下使危岩体多次失稳。结合2010年10月21号灾变后的监测数据,该危岩体总体变形趋势持续增大,还可能再次发生破坏,为此作者采用指数平滑法预测模型,以危岩的变形值和变形速率为判据,对危岩再次失稳时间进行动态跟踪预报,根据危岩的实际情况,对部分监测点位移进行了试验性及验证性的建模和预测,取得了较高的预测精度。对该危岩体的防治施工及确保长江航运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资料处理分析和岩体稳定性预测预报需要的角度出发,分析探讨温度对岩体相对位移监测结果产生的各种影响;着重就岩体本身和仪器混凝土底座因温差引起的膨胀变形进行了量化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校正方法.并通过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监测实例对校正效果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6.
三峡库区龙门寨危岩体崩塌产生涌浪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长江两岸高耸的危岩体对航道、沿岸居民带来巨大安全隐患。大宁河属于长江一级支流,龙门寨危岩体位于大宁河上,距离巫山县城仅1 km。利用FLOW-3D软件,模拟了145 m、175 m两种水位工况下龙门寨危岩体崩塌产生涌浪过程和涌浪传播过程。模拟结果表明,涌浪在145 m水位工况下最大浪高约为17.9 m,175 m水位工况下最大浪高约为11.6 m;在巫山县的五个码头处,两种水位工况最大涌浪爬高分别约为10.9 m、3.8 m;根据涌浪高度,对大宁河进行危险分区,145 m水位工况下极高危险区长度约4.4 km,很高危险区长度约1.9 km;175 m水位工况下极高危险区长度约3.0 km,很高危险区长度约1.0 km。研究结果有助于防控龙门寨危岩体潜在涌浪灾害危害,保障大宁河航道和巫山县码头安全,同时也为三峡库区滑坡涌浪灾害提供了预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石滩地危岩体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变形以来,于2016年7月19日再次发生崩塌灾害,坡体危岩体变形具有加剧的趋势,严重威胁坡脚处石滩地村安全。基于野外调查和勘测,结合已有资料,研究了石滩地危岩体变形破坏模式及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石滩地村西侧危岩体变形范围大,可划分为三个危岩体区及7个危岩体带。危岩体崩塌破坏模式表现为滑移式、倾倒式、坠落式三种类型,其中南部、中部危岩体以倾倒、坠落式破坏为主,北部危岩体以滑移式为主。天然状态下危岩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当遭遇强降雨或地震时,危岩体处于不稳定或欠稳定状态,易发生崩塌灾害,相比于中、北部危岩体,南部危岩体更易发生崩塌。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某滑塌式危岩体为例建立了危岩体的有限元计算模型,分析了影响危岩体稳定性的因素,讨论了危岩体开裂深度对危岩体稳定性的影响及危岩裂缝开展的破坏演化机制,并结合规范采用理正软件对本文提出的捆绑法治理滑塌式危岩体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稳定性分析的结果表明:采用捆绑法治理后,危岩体在自然工况、暴雨工况和地震工况下的稳定性系数都能保证危岩体处于稳定状态,为危岩体的防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三峡库区箭穿洞危岩体为例,对涉水厚层危岩体的变形破坏模式和防护措施进行了研究。根据现场调查和长期监测数据可知,干湿循环作用下基座岩体的劣化是加速箭穿洞危岩体变形破坏的主导因素,并判定其破坏模式为基座滑移式崩塌。在此基础上,将危岩体的防护治理定为两部分,分别是基座软弱岩体的补强加固,以及中上部危岩体的锚索加固。通过数值模拟对防护前后危岩体的位移场以及应力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危岩体上部的锚索加固能够有效控制岩体的变形,基座补强能够有效控制危岩体的最大剪应力,综合防护可以显著提高箭穿洞危岩体的稳定性。该防护措施的理念及方法,可以为库区涉水危岩体的治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姜永玲 《城市地质》2019,14(2):91-96
滦赤路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北部山区,由于公路依山势沿沟谷山坡修建,山高坡陡,两侧边坡存在较多的危岩体,威胁到过往车辆及行人的安全。在对滦赤路(延庆段)危岩体进行详细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危岩体发育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地质环境条件,选取了两处典型危岩体,分析了典型危岩体的发育特征,研究了危岩体的形成影响因素和失稳机理,评价了危岩体的稳定性,并针对典型危岩体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