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江荣 《国土资源》2016,(11):60-61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将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作为重点进行部署,特别是国土资源部对耕地占补平衡提出了"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新要求.自2015年1月1日起,报省项目也将实行"占水田、补水田"政策,耕地占补平衡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2014年10月30日,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出台《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关于组织实施"旱地改水田"耕地质量提升示范项目建设的通知》(浙土资厅函〔2014〕631号)文件,旨在通过挖掘旱地资源通过改造提升水田来缓解浙江省"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压力,日前已得到国土资源部的认可并在全省实施.  相似文献   

2.
湖南     
正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加强耕地占补平衡管理湖南省国土资源厅近日下发《关于切实加强耕地保护与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强调,要切实加强耕地占补平衡管理,严格落实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为确保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补充耕地质量等级必须等于或高于建设占用耕地质量等级,占用水田必须补充水田。对因受客观条件限制,确实无法直接开垦水田的,可采取"补改结合"的办法,即开垦与占用水田数量相等的旱地,同时将数量相等的具备改造  相似文献   

3.
正近两年,广西国土资源厅紧紧围绕"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利益"三条主线,突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并重保护与管理,认真落实耕地"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要求,全面加强全区耕地保护和占补平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广西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取得的成效,针对该项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为了保障粮食安全,我国一直以来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要求"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以土地开垦和综合整治为主要来源的新增耕地是落实占补平衡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截至2018年4月15日,广西共实施土地开垦项目20 760个,实施规模183 430公顷,确认新增耕地146 739公顷。这些新增耕地为广西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项目后期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在全区13个市184个项目实地踏勘、调研后,对广西新增耕地项目后期工作进行初探。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以来,广西崇左市江州区国土资源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精神,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旱改水"工作,确保新增建设用地项目的占补平衡。一是认真开展耕地质量摸底调查工作。该局组织人力,开展实地踏勘调查工作,将辖区内具备地势平坦、集中连片、灌溉水源充足等条件的约667公顷旱地进行实地踏勘调查,并列入后备资源库。同时积极与当地群众进行沟通,宣传"旱改水"政策,以获得群众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正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自1997年提出到现在已经经历了20年的时间,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提出该政策是完全符合当时的实际的,但是通过20年的演变,一些问题已经慢慢显现出来,需要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由于温州市的资源禀赋条件,特别是"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等的新政出台,耕地占补平衡困境在温州率先表现出来。一、"十二五"时期耕地占补平衡实施情况  相似文献   

7.
正一、《措施》出台的背景长期以来,耕地占补平衡是制约全区重大交通项目建设的难点问题。目前,广西计划新开工、续建、计划建成的自治区重大高速公路项目34个、重大铁路项目11个,涉及占用耕地9 166.67公顷,其中含水田4 213.33公顷,占用耕地及水田数量较多,耕地占补压力较大。为加快推进自治区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切实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019年以来,自治区多次召开全区铁路、高速公路建设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以来,广西田林县在清理家园、田园、水源"三清"的基础上,采取3项措施积极推动该县生态乡村建设。一是抓好土地开发保护,协调推进生态建设。该县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和耕地"旱改水"提质改造,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确保耕地稳中有增。同时,实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全面加强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和矿区土  相似文献   

9.
《青海国土经略》2016,(4):24-25
正国土资规〔2016〕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一系列决策部署,落实好今年中央《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1号)"落实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坚决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规定要求,规范开展提升现有耕地质量、将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分析目前耕地占补指标交易指导价格存在的问题,对市场交易环境与供求关系的影响因素进行修正。并根据旱地、水田、"旱改水"补充耕地中包含三类指标情况,按照补充耕地三类指标计算公式对补充耕地进行折算,得出三类指标价格取值范围,从而为耕地占补指标交易指导价格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国家对实现耕地数量和质量并重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明确提出建设占用耕地要"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并不断完善各项配套措施。针对政策的趋向性变化,该文结合莱芜市实际,就如何做好新形势下耕地占补平衡提出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近期,为进一步规范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工作,完成广西国土资源厅下达的新增耕地占补指标和提质改造任务,保障桂林市年度建设用地占补平衡需求,广西桂林市国土资源局积极开展耕地占补和后备资源开发工作。一是加大耕地开垦力度,完成年度补充耕地义务量。分解下达补充耕地义务量,督促指导各县(区)做好年度耕地开垦项目建设安排,在立项、规划设计、财评、施工、验收等环节  相似文献   

13.
<正>编者按:"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耕地保护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广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人多地少,耕地弥足珍贵。随着广西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保护耕地的任务日益艰巨。2015以来,面对全区耕地占补平衡的巨大压力,广西各级国土资源部门通过耕地提质改造(旱改水)、加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耕作层表土剥离再利用等措施,  相似文献   

14.
正开展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和再利用是保护优质土壤资源、提高补充耕地质量、深化耕地保护的重要举措,是当前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坚守耕地红线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数量质量并重"耕地占补平衡新机制的重要手段,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生态工程和抢救性工程,意义重大。在推  相似文献   

15.
正国家制定耕地"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新政策后,对各地补充耕地质量提出前所未有的高标准,摆在缙云县自然资源部门的首要问题是,今后用什么资源才能开垦出同质同量的耕地?耕地占补平衡道路该如何走?为此,缙云县根据县域资金和资源状况,探索出一条符合该县实际的补充耕地新路,那就是"创新理念、全域整治、补齐短板、产业融合"道路。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随着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的深入推进,所有建设项目必须实行“先补后占、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但由于东阳市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对耕地的需求量日益剧增,加之耕地后备资源严重匮乏,该市日后耕地占补平衡压力逐渐增大。为解决耕地占补平衡问题,东阳市从强化要素保障出发,积极探索占补平衡工作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17.
为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工作,有效保障富阳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强化耕地占补平衡管理,日前,杭州市富阳区下达土地整治专项行动三年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明确2016至2018年全区通过实施垦造水田专项行动计划,力保完成垦造耕地6000亩,其中垦造水田1500亩;完成“旱改水”3500亩;完成建设用地复垦2400亩。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国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习总书记提出,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国土资源部等部门明确各类建设占用耕地必须实行“占水田补水田、占优补优”政策。  相似文献   

18.
正为进一步拓宽广西土地整治项目的资金渠道,加大补充耕地资金投入,切实保障全区非农建设项目占用耕地占补平衡,广西国土资源厅会同广西财政厅相关处室,于2018年3月20日—23日赴河南、四川、山西三省就土地整治创新模式和耕地占补平衡先进经验开展了专题调研。一、河南等三省土地整治创新模式和耕地占补平衡基本情况(一)多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土地整治项目,多渠道落实补充耕地任务1.社会资本参与土地整治项目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为合理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实现广西耕地占补平衡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确保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和重大工业项目的建设用地,目前,广西国土资源厅正采取有力措施对单位和个人自发开垦耕地实行统一、严格的管理。  相似文献   

20.
正国土资源部近日出台《关于补足耕地数量与提升耕地质量相结合落实占补平衡的指导意见》。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出台该《指导意见》,主要目的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严格耕地保护的指示要求,通过采取改革措施,探索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新的途径和方式。规范地方通过对现有耕地提质改造,以补足耕地数量与提升耕地质量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既保障经济建设合理用地需求,又要落实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