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6 毫秒
1.
一次强暴雨形成的动力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1998年7月武汉强暴雨的天气演变特征,并从理论上探讨了强暴雨形成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低空急流先于暴雨生成,暴雨最强时低空急流也最强;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及低空急流左侧非热成风梯度的存在,使得中尺度不稳定波的波振幅出现空间不稳定现象,高空急流右侧不稳定波的波振幅和低空急流左侧不稳定波的波振幅向暴雨区增加,暴雨区恰为这两支波叠加后振幅最大的区域,高低空急流耦合下的非热成风、中尺度对流-对称不稳定可能是这类强暴雨产生的动力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当斜压大气在高空急流轴附近满足条件f(f-/y)<0时,非地转运动激发出的重力惯性波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此时,斜压大气的地转适应过程无法实现,非热成风和垂直环流之间将发生正反馈作用, 负的非热成风将激发并加强南部上升北部下沉的垂直环流,垂直上升流的加强将导致低层低压系统的发展和低层流场的辐合,使得低层低压系统南侧的气压梯度力增大,结果在辐合区南侧形成低空急流.此外,非热成风的分布对垂直环流和低空急流的形成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高低空急流与台风环流耦合下的中尺度暴雨系统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9216号台风登陆后进入200 hPa西南风急流入口区右侧, 引起远距离台风中尺度暴雨系统突然发生发展的过程进行了分析.利用二维模式研究了高、低空急流与台风环流耦合和中尺度暴雨增幅的相互促进正反馈机制, 认为Wave-CISK过程和斜压基流的对称不稳定可能是低空急流发展和倒槽形成的更切合实际的动力机制.对流不稳定与斜压大气的结合有利于北传的重力惯性波不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4.
利用数值模式的高分辨率模拟结果研究了夏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短期强度变化过程中的非地转平衡特征。结果表明,急流区为非地转风的正值区,最大值区域位于急流中心北侧,主要的负值区位于急流入口区附近。急流核南侧非地转风呈反气旋式切变,入口区呈反气旋式切变,入口区北侧和出口区北侧有弱气旋式切变。非地转风对急流的强度变化及其程度均有一定的指示性,地转偏差与急流短期强度的变化有密切的联系。最大偏差风的变化超前于纬向风的变化约6h。非地转风涡度的分布存在着中尺度的特征:极值区域大小只有中尺度的范围,且正负相间。中尺度涡度极值区主要集中于3个区域:太行山脉、长白山脉以及日本本州岛。这3个区域均对应于高度超过1000m的中尺度地形区域,高空急流的非地转涡度大值区与中尺度地形对应相关。中尺度降水区分别与非地转风涡度极值密集区相对应。  相似文献   

5.
采用WRF模式及其三维变分同化系统,对一次发生于南海高空越洋航线上的晴空颠簸(CAT)事件开展同化AMDAR资料的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研究,探讨副热带高空急流与本次CAT的发生关系。通过对飞机航线上CAT发生时刻附近水平和垂直风场、气压场、温度场的模拟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此次南海高空越洋航线上的CAT位置及周边区域存在明显的大气重力波活动;(2)影响此次CAT的大气重力波主要来源于副热带高空急流及非地转平衡;(3)急流区以及非地转平衡激发的大气重力波经过水平传播或垂直传播,通过扰动局地大气环境达到Kelvin-Helmholtz不稳定和急流南侧反气旋气流的惯性不稳定的两种机制使波形破碎,从而形成CAT。  相似文献   

6.
中尺度对称不稳定和横波不稳定的波动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纬向线性以及非线性切变基流下中尺度扰动的Boussinesq近似方程组,讨论了两种典型的中尺度扰动发生对称不稳定或者横波不稳定时,其不稳定的一些特征以及扰动的波动性质。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扰动的等位相面平行于基本气流方向的对称性扰动来说,对称不稳定的波动实质是沿着与基本气流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传播的重力惯性内波的不稳定。基流二次切变对于中尺度对称扰动来说是一个不稳定因子,并且驱动不稳定的中尺度对称扰动在南北方向传播;(2)对于扰动的等位相面垂直于基本气流方向的横波性扰动来说,在基本气流为常数或者只具有线性切变的情况下,此时根本不存在涡旋Rossby波,横波不稳定的波动实质则是沿着基本气流方向双向传播的重力惯性内波的不稳定。如果考虑基本流场的风速存在二次切变或者非线性切变时,此时就会产生一支新的波动(涡旋Rossby波),涡旋Rossby波相对于基本气流^-U0是单向传播的,涡旋Rossby波产生的物理根源是基本流场的风速^-U二次切变(β*=^-Uzz≠0),此时横波型不稳定可能是混合的涡旋Rossby——重力波的不稳定。实际大气中,涡旋Rossby波对于中够尺度对流云核、暴雨团等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物理机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次高空急流增强过程中的中尺度扰动和动量输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钟中  元慧慧  李杰  范海燕 《气象科学》2010,30(5):639-645
本文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的高分辨率模拟结果,研究了夏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一次短时间尺度强度变化过程中的中尺度西风扰动特征和相应的动量输送特征。结果表明,此次急流强度短时间尺度变化以急流轴线为界,北侧增强,南侧减弱。急流整体增强和急流内部中尺度西风扰动的积累效应有关。急流入口区(出口区)南侧主要为西风动量水平通量辐散区(辐合区),北侧为辐合区(辐散区),西风动量水平辐合辐散区的水平尺度只有百公里左右,也属于中尺度范围,并且辐合辐散区一般位于地形坡度较大区域上空。西风动量的垂直输送与西风动量水平通量散度分布几乎一致,但数值小一个量级以上。  相似文献   

8.
对1986年6月14~15日发生在氓江上游地区的一次连续性区域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热力和动力不稳定分析以及低空急流附近的热成风调整适应机制分析。在这次洪灾过程中,高分辨的热力不稳定能量分布对暴雨落区有较好的指示性;对称不稳定能量是这次持续性区域暴雨又一重要能量之一;低空急流附近的强地转偏差所引起的扰动与非热成风调整之间产生互相增长的正反馈过程,是这次暴雨持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使用纬向基流下横波型扰动的Boussinesq近似方程组, 分析了这种沿着基本气流方向传播的中尺度扰动发生不稳定时, 大尺度背景流场在垂直方向上的各种分布特征.在大气层结比较稳定的情况下, 如果基本气流在低层和高层较大(有可能存在低空急流和高空急流), 此时产生的β中尺度不稳定扰动相对于基流向东传播, 甚至于快速向东传播.基本气流在垂直方向上的风速切变对于中尺度横波型的扰动起着不稳定的作用.如果考虑基流的二次切变, 可以得到涡旋Rossby波的相速度表达式, 涡旋Rossby波相对于基本气流是单向传播的.涡旋Rossby波产生的物理根源是基本流场的风速二次切变, 亦即基本流场y方向的平均涡度在空间z方向上的不均匀所致.涡旋Rossby波的相速度与纬向波数也有关, 它的能量是频散的, 其在纬向x方向也存在群速度.在基本流场的风速存在二次切变时, 横波型不稳定可能是混合的涡旋Rossby重力波的不稳定; 而在基本流场的风速仅仅存在线性切变, 不存在二次切变时, 横波型扰动的不稳定则是重力惯性波的不稳定.  相似文献   

10.
一次冷锋南侧对流性暴雨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尹洁  吴静  曹晓岗  陈云辉 《气象》2009,35(11):39-47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资料、卫星、雷达和地面加密观测等资料,对2008年5月27-28日江西北部一次冷锋南侧(冷锋前)对流性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1)对流性暴雨出现在冷锋前的主要原因是:各层槽线位置近于垂直,锋面陡峭,并出现前倾槽结构;冷锋前低层暖湿气流异常强盛,下暖湿上干冷使对流不稳定能量增强;当冷锋移近、气旋波发展东移和低空急流加强,触发了冷锋前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2)本次暴雨具有明显中小尺度特征,共有4个β中尺度对流系统沿地面冷锋南侧发展东移,850 hPa的中尺度辐合线、地面中低压和中尺度辐合线、云顶亮温低值区、强回波区及雷达速度图上逆风区等均揭示中小尺度扰动系统存在,且中小尺度扰动系统与暴雨雨团对应很好.  相似文献   

11.
Satellite observations have long revealed to us a spatially growing Kuroshio Extension (KEx), but its underlying dynamics is yet to be studied. With a normal mode model of absolute/convective instability, it is found that the mean zonal jet is unstable at all the sections in the downstream region (east of 154 °E). In each of the resulting complex dispersion relation diagrams there lies a single saddle point associated with a positive temporal growth rate; that is to say, the mean jet is absolutely unstable, implying that KEx favors self-sustained oscillations. By calculation the absolute instability wave has a period increasing from about 27 days to 72 days, and a slightly decreasing wavelength from 360 km to 250 km, as longitude increases from 154 °E to 174 °E, agreeing with those inferred from the wavelet power spectra and Hovmöller diagram of the satellite observations. As KEx travels downstream, the associated eigen-structure of the perturbation velocity changes from a surface trapped mode to a mode with components maximized in the vertical interior. This study shows that at least a portion of the KEx intraseasonal variability is of intrinsic origin, and may be predictable with the absolute/convective instability theory.  相似文献   

12.
惯性稳定性在伴有高低空急流的暴雨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低空西南急流左前方和高空偏北大风轴右后方的惯性稳定性和对称稳定性的理论分析和实例计算,表明:低空急流左前方惯性稳定度大值区的存在,有利于低层湿热能量的积累,使低层倾斜对流的不稳定发展更多期望于条件性对称不稳定或对流不稳定;高空偏北大风轴(西风急流)的存在,是其右后方(右侧)出现对称不稳定的有利条件,高空相对容易出现干对称不稳定;惯性稳定性的作用,使低层的倾斜对流更偏向于垂直方向,有利于对流发展,使高层的倾斜对流更偏向于水平方向,有利于高层辐散。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中国自动站与CMORPH降水产品融合的逐时降水量0.1°×0.1°网格数据集、1°×1°NCEP再分析气象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高分辨率的WRF数值模拟资料对2016年4月13日前后发生在华南的一次飑线升尺度增长过程进行了动力和热力环境条件分析。飑线形成前,对流层高层有急流,华南位于急流入口区右侧,有利于高空辐散。高空有弱槽存在,并且温度槽落后于高度槽,有利于槽发展。近地面上有低压系统控制,并且有风场的辐合,加强了抬升运动。模拟的结果表明:WRF模式成功模拟了此次飑线升尺度过程,飑线的降水量和落区较为接近实况。与以往的飑线过程相比,此次飑线过程中,升尺度阶段有效位能较初始对流阶段要高,但是整个华南地区对流有效位能始终处于中低水平。除了天气尺度系统的影响,多种中尺条件的配合对这次飑线升尺度发展很有利。低层的垂直风切变、低位涡和较高温度递减率是触发条件,提供了一定的不稳定条件和抬升条件。低层风场转向加强,垂直风切变的方向改变,充足的水汽供应和后部入流的加深加剧了不稳定和垂直抬升运动,是促进β中尺度飑线升尺度的重要条件。冷池在升尺度阶段不明显,但冷池对维持成熟阶段的α中尺度飑线结构很重要。  相似文献   

14.
"02.6"陕南大暴雨的结构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0  
通过诊断分析发现:(1)“02.6”强降水与6月上旬越赤道气流和季风爆发密切相关,携带大量水汽的偏南气流与冷空气于6月8日交汇在西北地区东部,导致了这次强降水的发生;(2)与暴雨区相联系,存在横越低空急流的经向垂直环流,暴雨区处于该垂直环流的上升支;(3)偏南和偏东气流水汽通道在西北地区东部交汇,水汽的辐合积聚主要在对流层低层和行星边界层内完成;(4)整层的视热源高值区在暴雨区附近呈东北—西南向分布,与切变线走向非常一致,降水产生的凝结潜热释放是强降水区大气的主要热源。同时,在大尺度上升运动区中低层存在一个条件对称不稳定建立的机制,使得在暴雨区,既存在深厚的热力不稳定机制,又存在水汽输入机制和热力不稳定的触发机制,从而形成强暴雨。  相似文献   

15.
一次罕见的山东暴雪天气的对称不稳定分析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盛春岩  杨晓霞 《气象》2002,28(3):33-37
采用对称不稳定判据,对发生在2001年1月6-7日的一次罕见的山东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暴雪产生在对称不稳定大气中,低空急流促使对流层低层暖湿气流辐合上升,触发对称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暴雪天气。江淮气旋和暴雪区有向对称不稳定区移动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长江流域不同区域暴雨发生机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对发生于1998年7月21日长江流域不同区域同时次的两个暴雨个例发生的机理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上游的贵州思南暴雨受西南涡、低空急流及南亚高压的影响,雨区位于低空急流的左中侧,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而长江中游的武汉暴雨不受西南涡的影响,主要是边界层偏南风急流、低空西风急流、高空西风急流三者上下耦合的结果,其水汽来源主要是南海,暴雨区上空低层为非热成风的对流不稳定,高层为非热成风的对称不稳定。  相似文献   

17.
By using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from 1958 to 1997, we first looked into the atmospheric flow conditions in the one month immediately prior to the onse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SCSSM) each year. A monthly-averaged zonal basic flow of 40-yr composite was then calculated. The stability of Rossby wave in the basic flow was studied based on the spherical barotropic vorticity equation. Furthermore, the spectral function expansion method was adopted to define and compute the evolvement of a developing wave packet.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exists barotropic instability of spherical Rossby wave in the climatically-averaged flow field before the SCSSM onset. The instability is triggered by the westerly jet stream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and the strongest instable perturbation lies to the south of the westerly jet stream. The peak of the developing spherical Rossby wave packet propagates from mid and high latitudes to low latitudes, though not crossing the equator, spurring the cumulus convection in the tropical zones. The eruption of the cumulus convection and its spread to monsoon regions help to speed up the adjustment of the general circulation and the SCSSM onset. It is concluded that elements that contribute to the SCSSM onset are on global scale, albeit the onset itself looks like a local phenomen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