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河南栾川Mo多金属矿集区构造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社良 《地质与勘探》2013,49(3):405-416
栾川Mo多金属矿集区位于华北陆块南缘与北秦岭造山带的结合部。本文在对栾川Mo多金属矿集区地质特征、构造控岩控矿特征总结的基础上,运用数学地质的方法对矿集区构造裂隙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根据构造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圈出有利找矿靶区,工程验证取得明显的找矿效果。这表明构造地球化学-数学地质方法具有良好的找矿效果,为栾川Mo多金属矿集区开展深部矿产勘查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中国东北地区蛇绿岩   总被引:12,自引:10,他引:2  
我国东北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的东段,经历了复杂的增生造山过程,其所属微陆块的基底属性及拼贴位置、洋-陆转换一直是地学界研究的热点。根据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我们将东北地区微陆块划分为额尔古纳地块、兴安增生地体、松嫩-锡林浩特地块和佳木斯地块。同时综述了东北地区蛇绿岩/蛇绿混杂岩带的时空分布、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的新资料,讨论了其构造背景及俯冲-增生过程。东北地区增生造山不仅涉及古亚洲洋和古太平洋,还可能与泛大洋有关,包括早奥陶世-晚三叠世古亚洲洋主洋盆及古亚洲洋分支——新元古代-晚寒武世新林-喜桂图洋、早寒武世-晚石炭世嫩江洋、新元古代-晚志留世黑龙江洋和晚二叠世-中侏罗世牡丹江洋的演化。早石炭世末-晚石炭世初,东北地区古亚洲洋分支洋盆全部闭合,所有微陆块完成聚合形成统一的东北陆块群。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时期,古亚洲洋主洋盆沿索伦-西拉木伦-长春-延吉缝合带自西向东从早到晚以剪刀式最终闭合,完成东北陆块群与华北板块的拼接。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期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启动,东北地区进入古太平洋俯冲增生构造体系。  相似文献   

3.
华夏古陆的地球物理场信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20年来,在东南沿海发现了较多的古元古代-太古宙的地质信息,这些"古信息"集中出现在武夷隆起周围,称之为"武夷古信息区"."武夷古信息区"在多种地球物理场上有明显的反映,表现为残存古陆核(块)的地球物理特征.通过进一步对比和综合分析多种地球物理场资料,认为东南沿海残存多个古陆核(块),华夏板块可能是由多个古陆核(块)增生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根据埃达克质岩的特征、时空分布及有关矿产的产出情况,将中国与埃达克质岩有关的矿床分为产于造山带和产于陆块内两大类,若干成矿带(区)和次一级的成矿亚带。与前者相关的有古亚洲洋、秦祁昆洋、环太平洋和新特提斯成矿带;与后者相关的有中国东部、青藏高原和藏东南一川西南一滇西北成矿(区)带。埃达克岩与成矿作用的密切关系开辟了一条围绕埃达克岩来找矿的新思路。根据中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需求,从立足于找大矿和世界级大矿出发,认为我国寻找Cu,Au,Mo和Ag等的找矿方向应当从战略目标、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3个不同层次来考虑,希望加强在古亚洲洋造山带和冈底斯造山带的找矿工作。在评述了早期和现行的找矿方法后,初步拟定了在埃达克岩出露地区的找矿思路,建议将埃达克岩作为找矿勘查的前提和标志之一来考虑。  相似文献   

5.
新疆东昆仑白干湖成矿带成矿地质背景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成矿带位于塔里木-华北板块(Ⅰ)南部,柴达木微陆块(Ⅱ)南缘的祁漫塔格加里东褶皱系。区内各矿种成矿与地质背景的专属性明显:研究区东部鸭子泉一带的鸭子泉混杂岩带控制着区内铜、金、铁多金属矿产的分布;中东部白干湖—黑山一带下元古界金水群、志留系白干湖组与阿尔金深大断裂的次一级构造白干湖断裂,以及北东向展布的加里东—华力西期侵入岩带控制着区内钨锡矿产的分布;中部古尔嘎一带奥陶系祁漫塔格群、阿尔金和碧云山两大断裂的次一级断裂,以及华力西期侵入岩带控制着铜、金矿产的分布;西部黑山—吐拉一带金水口群与碧云山断裂的次一级构造及东西向展布的华力西期岩浆岩带控制着区内铜、金矿产的分布。成矿带内划分了5个找矿靶区。近年,在各靶区内钨、锡、金、铜以及多金属矿产的地质找矿成果显著,先后发现了以白干湖钨锡矿田为代表的一批矿床和有希望、有新突破的矿产地多处。该区有可能成为我国主要的矿产资源基地之一。  相似文献   

6.
贵州独山锑矿田位于扬子古陆西南缘与雪峰山隆起的嵌接部、黔南坳陷东部独山箱状背斜中,是贵州省锑资源基地,该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锑找矿潜力巨大。NE向的半巴断裂带控制了区内锑矿床(点)的分布,是本区主要控矿构造。本文以该断裂带为研究对象,总结区域地质特征,通过地物化遥找矿方法研究,集成了该区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遥感等找矿信息,提出该区找矿标志包括地层岩性、断裂构造、围岩蚀变、矿化体(或矿体)的风化露头、地球物理和遥感等。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找矿模式,并提出本区找矿靶区优选的准则,优选出半坡、巴年、贝达3个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7.
成矿系统时空演化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24,自引:9,他引:15  
成矿系统是复杂地球巨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形成分布受地球系统演化的控制。地球历史演化的不同时期发育不同成矿系统,这些成矿系统既是地球系统演化的产物,也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地球系统的演化进程。我国地处古亚洲、特提斯—喜马拉雅和环太平洋成矿域的结合部位,构造演化历史十分复杂,成矿系统的叠加复合作用明显,是我国区域成矿的一个特色。成矿系统的空间分布受控于地球动力学的不均一性,以古陆边缘为例,离散型、会聚型、转换型3类构造动力环境各有其特定的成矿系统。成矿系统的形成深度、演变及现存深度取决于所在构造环境的演变。采用构造层含矿性分析法可预估一个区域中的可能矿床类型及其潜力。论文提出了隐伏矿带的概念,将找寻隐伏矿床扩展为找寻隐伏矿带,拓宽了深部找矿思路,是区域成矿学及找矿学的一个进展。  相似文献   

8.
南海北部陆缘位于大华南地块洋陆过渡带南段的关键核心段落,曾处于特提斯洋构造域与(古)太平洋构造域交接地带,是印度洋构造动力系统与太平洋构造动力系统波及的共同地区。然而,以往研究和勘探程度较低,特提斯构造域与太平洋构造域交接转换区域的大地构造背景、过程、机制始终不够明确。基于南海北部陆缘地震剖面,不仅关注该区新生代盆地结构构造,以服务该区油气精准勘探,并且试图以此解剖、揭示该区中生代基底结构特征,进而探索新生代南海海盆打开、扩张、停滞到消亡过程的前生今世。对珠江口盆地地震剖面解析和华南陆缘野外构造研究表明:华南地块洋陆过渡带先后经历了中生代印支期碰撞造山、燕山早期增生造山、燕山晚期压扭造山三个过程;随后进入新生代,又经历了早期北东东—南西西走向正断层主控下的弥散性裂解成盆、中期北东—北北东走向张扭断裂主控下的右行走滑拉分成盆、晚期北西—北西西向张扭断裂主控下的左行走滑拉分成盆三期伸展构造叠加。总体上,该区特提斯洋构造体系向太平洋构造体系的转换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古特提斯洋构造体系向新特提斯洋构造体系转换、新特提斯洋构造体系向古太平洋构造体系转换、新特提斯洋构造体系向太平洋构造体系转换及古太平洋构造体系向太平洋构造体系的转换。东亚洋陆过渡带的构造转换折射出地球深浅部动力系统驱动“东亚大汇聚”的长期机制,即东南亚环形俯冲驱动体系、太平洋LLSVP和非洲LLSVP的深部动力系统(统称为海底“三极”)的重要性,其中,东南亚环形俯冲驱动体系是地球板块运动的重要动力引擎之一。   相似文献   

9.
东天山中段造山带构造单元划分及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区位于西伯利亚、准噶尔-哈萨克斯坦和塔里木3大板块交汇处,由古生代陆缘弧岩系、洋壳残片和前寒武纪地块拼贴增生而成,是北天山洋演化产物,其构造演化过程为新疆北部古亚洲洋演化的缩影。北天山洋于奥陶纪开始沿康古尔塔格-黄山大断裂向北俯冲,早石炭世进入双向俯冲,至石炭纪晚期最终拼贴形成统一大陆,二叠纪进入后碰撞伸展阶段,沿深大断裂广泛分布含矿基性超基性杂岩体,白垩纪进入整体抬升阶段,在内、外应力共同作用下塑造了现今的地形-地貌-地质格局。  相似文献   

10.
江西五宝山(式)钴矿床成矿模型及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辉  曾书明 《江西地质》2000,14(4):271-275
五宝山钴矿床是江西省新类型钴矿床。本文较详细地叙述了该矿床地质特征,并初步总结出“五宝山式”层控热液蚀变钴硫化物矿床成矿模型及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式。其特征可概括为5个方面:陆块边缘接合过渡带;带、大断裂与裂谷多期次活动带;超铁镁质岩浆强烈活动与大规模喷溢;有利的赋矿地层及岩性;地质界面控矿。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铅锌矿产资源需求大量增加,使得我国的铅锌资源储备形势依然严峻。基于此,在全国开展铅锌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通过总结铅锌矿地质矿产成果,掌握铅锌矿产资源现状,预测未查明的铅锌矿产资源潜力,能够更好地满足未来铅锌矿产资源规划部署及合理利用的需要。在系统梳理全国29个省级行政单位铅锌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中国铅锌矿时空分布规律特征,结合传统的矿床模型以及全国重要矿产预测类型划分方案划分了铅锌矿矿产预测类型,将全国铅锌矿划分为9类矿产预测类型,分别是层控碳酸盐岩型(MVT)、碳酸盐岩细碎屑岩型(SEDEX)、砂砾岩型、沉积改造型、陆相火山岩型、海相火山岩型、岩浆热液型、夕卡岩型和风化壳型;分析了重要成矿区带的铅锌矿矿产预测类型、成矿时代,总结了各成矿区带主要类型铅锌矿区域预测要素,建立了主要类型铅锌矿区域预测模型。结合全国大地构造相图、全国成矿区带图以及全国各级预测区分布图等资料,划分了15个铅锌矿成矿省和47个Ⅲ级成矿区带,以成矿省(成矿区带)为主线开展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和预测工作,为勘查部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成矿系统与矿化网络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成矿系统研究体现了系统观和历史观的结合,是现代矿床学的一个发展趋势,本文简要总结了成矿系统及演化论的几个要点,即(1)按构造动力体制划分成矿系统大类;(2)我因耦合,临界转换的成矿作用机理;(3)矿床系列和异常系列构成的矿化网络;(4)矿床形成-变化-保存的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矿化网络是在一个成矿系统中形成的诸类矿床和相关异常的时空分布和结构,它是成矿系统的具体内容的表达。对成矿系统的深入研究应从矿化网络入手,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1)各类矿床的发育程度;(3)各类矿床的空间关系;(3)各类矿床的时间关系;(4)各类矿床的成因联系;(5)各类矿床被改造的情况。这些都是矿床学和找矿预测研究的基础内容。  相似文献   

13.
Gengma region, Sanjiang district is known to have some large-scale gold deposits. GIS predictive model for hydroghermal gold potential was carried out in this region using weights of evidence modeling technique. Datasets used include large-scale hydroghermal gold deposit records, geological, geophysical and remote sensing imagery. Based on the geological and mi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areas with known gold occurrences in Sanjiang, several geological features were thought to be indicative of areas with potential for the occurrence of hydroghtermal gold deposits. Indicative features were extracted from geoexploration datasets for use as input in the predictive model. The features include host rock lithology, geologic structures, wallrock alteration and associated (volcanic-plutonic) igneous rocks. To determine which of the indicative geological features are important spatial predictors of area with potential for gold deposits, spatial analysis was done through the modeling method. The input maps were buffered and the optimum distance of spatial association for each geological feature was determined by calculating the contrast and studentized contrast. Five feature maps were converted to binary predictor patterns and used as evidential layers for predictive modeling. The binary patterns were integrated in two combinations, each of which consists of four patterns in order to avoid over prediction due to the effect of duplicate features in the two structural evidences. The two produced potential maps define almost similar favorable zones. Areas of intersections between these zones in the two potential maps placed the highest predictive favorable zones in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14.
在GIS技术环境下开展资源定量评价, 实现资源评价工作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是矿产资源勘查与预测的重要发展趋势.为了给地质勘查与预测人员、定量建模人员、GIS分析与操作人员提供共同研究和技术讨论平台, 提出了在矿产资源预测全过程使用的建模技术.介绍了建模技术的基本概念、空间模型建立、图形建模技术以及建模技术在矿产资源定量预测中的应用, 介绍了GeoDAS GIS中的建模技术基本功能以及建模技术在空间对象相关分析、证据(信息) 图层提取、不规则地质单元划分、预测后验概率绘制等矿产资源预测工作中的应用实例.应用结果表明, 建模技术为地质预测人员、定量建模人员、GIS操作人员开展综合研究和空间决策提供了公共的平台, 有助于实现模型的共享和操作过程的自动化.   相似文献   

15.
在矿产预测中应用类比方法 ,不仅应比较不同地段地质标志数量的大小 ,也应比较各种地质标志的空间分布 ,为此提出了“单元簇”的概念 .单元簇是以一个具一定含矿性类型的单元为中心、有确定空间关系的一组单元 ,它反映一个地段的地质结构 .论述了单元簇建模和预测方法 ,以新疆东部铁矿预测的实例说明了其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6.
银矿是广东优势矿种之一。在对广东银矿成矿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各类型银矿的预测模型,并利用地质参数体积法在MRAS资源评价系统平台上估算了广东银矿的潜在资源量,进而对其资源潜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东银矿资源量有望增加2倍以上;岩浆热液型、叠加(复合)型和浅成中—低温热液型是广东银矿的主要矿床类型,也是未来找矿的主攻类型。根据预测结果,广东银矿资源量主要集中于富湾、凡口和厚婆坳地区,建议在这3个地区设立勘查部署区。  相似文献   

17.
The expert system for statistical prediction of mineral deposits on middle and large scales takes the system of scientific exploration theories, criteria and methods proposed by Professor Zhao Pengda as the field expert knowledge. At present the developed system focuses on two aspects: synthetic exploration and quantitative exploration. Among the three basic theories for the prediction of deposits, it highlights the applications of seeking anomaly theory. This system is characteristic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geological background, the study of geological anomalies and the delineation of geological background, the study of geological anomalies and the delineation of mineralization anomalies. The system combines closely the knowledge base, method base and database ,integrates the input and output information of multi-sources and multi-variables, data , graphs and imagine processing system and inquiring system as a whole . So the system can meet in general all kinds of demands in statistical prediction of m  相似文献   

18.
经验找矿与求异找矿是进入下一世纪的两种重要找矿方法。从经验找矿角度出发,应用GIS研究了化探异常与相关矿床的耦合度和出现率,不同元素异常和同一元素不同等级找矿有利度以及两种不同元素组合异常的找矿有利度,研究结果表明,上述两种方法的结合可以极在夺提高预测找矿效果。  相似文献   

19.
矿产预测类型及其在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矿产预测类型是从成矿预测和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的角度对矿产资源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具有区域性但也兼顾典型矿床的一般性成矿规律,其理论基础就是成矿系列理论的矿床式。回顾了矿产预测类型概念的提出与演变过程,以阿舍勒式、大厂式和甲玛式为例探讨了作为预测工作第一步骤的重要性及划分矿产预测类型的理论依据,以大冶式铁矿为例阐述了矿产预测类型在成矿预测中的重要性和优越性。矿产预测类型基于典型矿床但又超越典型矿床的具体成矿条件因而体现出预见性,为成矿预测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可以根据预测工作尺度的不同而分层次给出矿产预测类型的划分方案,可以满足分级别预测的需要;再者,矿产预测类型具有区域性特点但又不排斥一般性,既有针对性又有可操作性。分析讨论了2006年以来在全国运用矿产预测类型概念开展潜力评价工作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指出只有加强成矿规律研究才能科学地评价矿产资源的潜力。  相似文献   

20.
齐波夫金矿资源量预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齐波夫定律对甘肃某处金远景区进行了资源量和矿床数的预测,并讨论了影响预测的若干因素,明确了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