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对山东沿海海洋灾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和探讨了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现象即厄尔尼诺和反厄尔尼诺现象对山东沿海海洋灾害的影响,发现在海温异常期间山东沿海海洋灾害发生的频率是很高的。在统计了49年中对沿海有较严重影响的36次台风中,有31次发生在厄尔尼诺年和反厄尔尼诺年,而随着台风影响的增多,台风风暴潮灾也相应的增多。温带风暴潮潮灾在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期间也是偏多的,且在厄尔尼诺年发生的次数明显偏多。山东沿海的水温对赤道东太平洋海  相似文献   

2.
1997/1998年厄尔尼诺期间西太平洋热带对流区的东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吉喜  范梅珠  吴晓 《海洋学报》1999,21(4):125-130
1997年5月至1998年春季,发生了本世纪以来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全球许多地区的天气气候出现了显着的异常特征,并诱发了一系列的旱、涝及森林大火等重大灾害,引起了许多国家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厄尔尼诺事件的成因和影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尽管自1950年以来已先后出现过10多次,气象和海洋学家对此也作了大量研究,但迄今对它的认识依然相当有限.对它的成因,近些年来许多研究认为[1,2]:赤道东太平洋的强偏东信风,将洋面表层暖水吹向西太平洋赤道地区堆积形成暖池;由于某种原因,一旦偏东信风张驰(减弱),导致暖池中位能释放,暖水向东回流,赤道东太平洋洋面温度(SST)异常升高,厄尔尼诺发生.  相似文献   

3.
1997~89年冬季大气环流变化及中国近海海区天气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淑琴  孟上 《海洋预报》2000,17(2):39-48
1997~98年发生了近百年最强的厄尔尼诺现象,本文对1997~98年冬季(12~2月)500hpa环流特征、东亚温带气旋活动及天气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对多年厄尔尼诺过程、非厄尔尼诺过程相对应的大气环流及天气特征做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厄尔尼诺年北半球500hpa环流30°N以南低纬地区位势高度偏高中纬度的槽脊分布与多年平均有较大不同,东亚大相偏弱,同时北美大槽减弱,北太平洋高压也减弱,西风环流指数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明显,强度偏强。中国东部沿海气旋分布特征为北部偏少,南部明显偏多;降水为东部沿海地区偏多明显;气温为南部海区出现高温的机率较大。  相似文献   

4.
ENSO知识讲座     
第一讲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1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名称的由来及其含义"厄尔尼诺”(ELNino)是西班牙语中的"圣婴”之意,即"耶稣之子”.现在更广泛地被人们理解为小男孩的意思.而"拉尼娜”(LaNina)被称为小女孩. "厄尔尼诺”最早是由秘鲁人发现的.当时是专指南美西海岸赤道区域在圣诞节前后出现的海水间歇性变暖的现象.实际上这与圣诞节前后出现在秘鲁沿海的暖性洋流有关.通常这种暖水可持续几个月,此时南半球正置夏季,北半球为冬季.而在其他季节水温都比较低.当时,当地人就把这种一年一度的海水季节性变暖现象称为"厄尔尼诺”.但是,后来人们发现,每隔几年,这种海水增暖的持续时间要比正常年份长得多,可长达数月,有时甚至持续到下一年,长达一年以上,其范围也更大.这种非季节性海水持续性增温现象就是当今人们广泛关注的厄尔尼诺现象,为了与一年一度的赤道东太平洋海水季节性变暖相区别,人们往往习惯称为厄尔尼诺事件.  相似文献   

5.
1997-98年发生了近百年最强的厄尔尼诺现象,本文对1997-98年冬季(12-2月)500hPa环流特征、东亚温带气旋活动及天气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对多年厄尔尼诺过程、非厄尔尼诺过程相对应的大气环流及天气特征做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厄尔尼诺年北半球500hpa环流30°N以南低纬地区位势高度偏高:中纬度的槽脊分布与多年平均有较大不同,东亚大槽偏弱,同时北美大槽减弱,北太平洋高压也减弱,西风环流指数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明显,强度偏强.中国东部沿海气旋分布特征为北部偏少,南部明显偏多:降水为东部沿海地区偏多明显;气温为南部海区出现高温的机率较大。  相似文献   

6.
源自南海东北部海区热带气旋的若干统计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49-1998年50a中,源自南海东北部海区的热带气旋共67个,其中有17a无热带气旋产生,45a无台风。该海区产生的热带气旋及其有关的统计特征与南海南部和热带西太平洋的热带气旋不同:平均个数是厄尔尼诺年较反厄尔尼诺年少;春季型的厄尔尼诺过程中热带气旋生成较多;1970-1990的的强厄尔尼诺过程中热带气旋个数当年较次年多,1990年后则相反,与历次厄尔尼诺过程比较,1997-1998年特强厄尔尼诺过程中的热带气旋生成较多、发展较快、其异常的气候特征为有史以来所罕见。  相似文献   

7.
在上个世纪,“厄尔尼诺”现象带给人类巨大生态灾难。据统计,一次厄尔尼诺发生会给人类带来600-800亿美元的损失。而仅近50年以来,就已发生了13次。因此,用肆虐无忌、危害最烈来形容“厄尔尼诺”现象,已绝非危言耸听。在新世纪之初,人们在密切注视着厄尔尼诺、在紧张预测着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同时,也成了世人共同话题、关注焦点。  相似文献   

8.
2004年厄尔尼诺事件的理论预测和实践检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地球自转速度减慢、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海温升高、日食-厄尔尼诺系数增大与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间在一切细节上有惊人的对应关系。这个综合检验结果给出了地球自转减速和日食-厄尔尼诺系数预测厄尔尼诺事件的有效性和准确性。2004年的弱厄尔尼诺已得到初步证实,2005年的拉尼娜有待检验。  相似文献   

9.
利用1966—2015年多种海气资料,分析了热带太平洋海域的ENSO非对称性表现,结果表明:在赤道东太平洋,ENSO暖事件强度大于ENSO冷事件,而在赤道中、西太平洋上与之相反,即在振幅强度和发生位置上存在不对称。研究还发现,在厄尔尼诺年的冬季,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海域整体上呈现出"正-负-正"的降水异常分布形势,而在拉尼娜年冬季,则呈现出"负-正-负-正"的降水异常分布形势,并且,降水距平的正负异常中心在厄尔尼诺年与拉尼娜年冬季存在纬向不同程度的偏移,表现出ENSO冷暖事件年冬季降水异常的非对称性。通过定量计算降水对热带海域的贡献,得到赤道中太平洋的降水量主要来源于厄尔尼诺年,赤道东太平洋的降水则主要来源于拉尼娜年,而热带印度洋及赤道西太平洋的大部分降水由中性年贡献。此外,对热带印度洋-太平洋划分厄尔尼诺强度与热带降水线性与非线性区域,发现在赤道西太平洋和赤道中太平洋及其偏东区域线性关系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对东亚~西北太平洋温带气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东亚~西北太平洋较强温带气旋的气修特征及其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关系。得出,厄尔尼诺年或厄尔尼诺持续年,较强温带气旋偏多的对应关系占找优势。但当副热带高压偏强时,则较强温带气旋偏少。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海海平面变化与ENSO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中国沿海台站潮位和中国近海及赤道太平洋的卫星测高、海表温度、风及气压资料,分析了中国近海海平面变化与ENSO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沿海海平面季节变化受ENSO影响明显,在厄尔尼诺事件期间,中国沿海海平面Sa分潮的振幅明显减小,其中年振幅的历史极小值均出现厄尔尼诺年,不同区域历史极小值出现的年份不同;另外,中国沿海Sa分潮的振幅对厄尔尼诺事件的响应与其强弱有关,在强事件中,响应区域和幅度较大,弱事件中,响应区域和幅度偏小。在厄尔尼诺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多低于相邻年份,并且其年际变化存在明显的2~3a、4~7a、准9a、11a和准19a的周期,其中4~7a的周期在冬春季节震荡最显著,其震荡幅度接近2cm。中国近海海平面与赤道东太平洋区域的海表温度年际变化之间存在反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42;同时与Nio4和Nio3.4指数序列也呈现反相关关系。针对典型的1997/1998年尼诺事件发生前后的风场和气压场分析发现,尼诺发生前的冬半年,冬季风偏强,气压梯度加强,中国沿海海平面偏低;到了厄尔尼诺的盛期,出现较强的南风异常,气压梯度反向,季风转向,过渡到了厄尔尼诺事件的衰减期,为拉尼娜事件做准备,此时海平面偏高。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厄尔尼诺期间北赤道流输运的年际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近年来厄尔尼诺期间北赤道流输运的年际变化,本文利用海洋客观分析数据MOAA GPV(Grid Point Value of the Monthly Objective Analysis)以及P-vector方法计算了北太平洋绝对地转流,探讨了2001~2013年期间厄尔尼诺与北赤道流输运之间的关系。在此期间发生的4次厄尔尼诺事件中,北赤道流输运在2002~2003、2006~2007、2009~2010年的厄尔尼诺成熟期都出现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在2004~2005年的厄尔尼诺成熟期并没有明显的增强。进一步分析发现,在2002~2003年、2006~2007年、2009~2010年的厄尔尼诺成熟期,10°N以南的热带西北太平洋区域出现了负的海面高度异常和气旋式环流异常,这主要是由热带环流区域出现的西风异常和正的Ekman抽吸通过Rossby波西传到热带西太平洋区域所致;但是在2004~2005年厄尔尼诺成熟期,海面温度异常的分布明显不同,西风异常和正的Ekman抽吸异常明显北移,导致负的海面高度异常和气旋式环流异常出现在了10°N以北的西北太平洋区域,使得北赤道流输运在2004~2005年的厄尔尼诺成熟期没有明显的增强。  相似文献   

13.
利用EOF分析方法,讨论了最近20a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温度、纬向流距平与厄尔尼诺的关系.结果表明:赤道太平洋海温距平EOF分析第一、二主分量占总量的近80%,其中第一主分量类似于厄尔尼诺模态,第二主分量类似于暖池模态;后一模态存在着突变和渐变两种过程,其中由冷位相变暖位相过程为渐变过程,而暖位相变冷位相过程为突变过程.厄尔尼诺事件是赤道西太平洋暖池突变过程的结果.赤道太平洋纬向流距平EOF的第二主分量代表赤道西太平洋潜流和东太平洋南赤道流的变化,这个模态存在着半年左右的振荡和与厄尔尼诺同位相的年际振荡两种频率.另外,它还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赤道西太平洋潜流和东太平洋南赤道流减弱是产生厄尔尼诺的必要条件.统计回归分析表明,赤道太平洋海温距平和纬向流距平EOF的第二特征向量的时间系数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均有一定的预报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次新的厄尔尼诺事件即将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家喜 《海洋预报》1997,14(2):81-82
一次新的厄尔尼诺事件即将形成宋家喜(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北京)在1991~1995年的五年中,赤道东太平洋共发生了三大厄尔尼诺事件,即1991年5月至1992年6月,1993年3月至10月,1994年10月至1995年2月。也有人认为是一次长厄尔尼...  相似文献   

15.
厄尔尼诺能否监视和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生于1997年春夏之交的厄尔尼诺,以其来势之猛烈、发展之迅速,对全球气候产生强烈的影响,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成为本世纪最强的一次厄尔尼诺事件。据世界气象组织预测,这一事件将持续到今年中旬。这次厄尔尼诺事件及其引起的印度尼西亚森林大火已被《人民日报》等新闻单位评为1997年十大国际新闻之一。因其影响范围广,造成的损失巨大,各受害国纷纷采取预防措施,并积极  相似文献   

16.
台风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自然灾害,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是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研究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路径的分布规律对台风预报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资料,研究了1949—2017年间厄尔尼诺年与拉尼娜年发生在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的数量及路径分布规律,得出了如下的主要结论:厄尔尼诺年的热带气旋年平均产生数量要少于拉尼娜年,但发展至强度为台风及以上的热带气旋所占比例更高;厄尔尼诺年与拉尼娜年热带气旋路径的分布都主要集中在10~20°N的低纬地区,但厄尔尼诺年的热带气旋路径在菲律宾群岛东侧海域更为集中,拉尼娜年的在菲律宾群岛西侧海域更为集中;强度为台风及以上的热带气旋路径分布规律与所有强度热带气旋路径的分布规律相似,但更偏北一些,尤其在厄尔尼诺年偏北现象更为明显;热带气旋增强区域的分布与热带气旋路径的分布规律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7.
王彰贵  刘克威  陈幸荣  谭晶  文岩 《海洋预报》2005,22(Z1):140-146
厄尔尼诺现象是目前发现的最明显气候异常信号.本文简短地介绍了厄尔尼诺的研究和预测现状,指出厄尔尼诺的预测水平还很低,其主要因素是一、没有建立起全球立体的厄尔尼诺监测网;二、研究局限于热带太平洋或热带印度洋-太平洋;三、缺乏多尺度相互作用的深入研究.另外,本文描述了厄尔尼诺发生前热带太平洋大气-海洋环流异常的几个特征.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利用强化海洋数据(enhance ocean data, 简称EN4.4.1.f) 1980—2016年的再分析逐月资料, 根据海表盐度异常(SSSA)指标, 找出与厄尔尼诺关系最为重要和密切的盐度变化区域, 并区分两类厄尔尼诺。利用海表面温度作为两类厄尔尼诺的时间相关系数指标, 通过研究其水平分布发现: 在热带太平洋存在着多个能指示两类厄尔尼诺的盐度变化区域, 在东部(EP)型厄尔尼诺时期, 最显著的SSSA关键区主要出现在日界线附近的西太平洋暖池区域东边缘, 并以赤道和日界线为轴线呈中心对称分布; 而在中部(CP)型时期, 关键区在日界线以西的赤道太平洋, 且在日界线以东的SSSA分布则呈现沿赤道的经向非对称性, 这种非对称性在东南太平洋出现了与EP型厄尔尼诺时期相比更为显著不同的正SSSA关键区。文章以此找到关键区域中能够较好代表并区分两类厄尔尼诺的区域, 对挑选出的多个关键区进行有机组合, 定义了一组以SSSA为指标进行有效区分两类厄尔尼诺的方法, 并以此指数对近年来发生的两类厄尔尼诺进行合理再现。  相似文献   

19.
《海洋世界》2009,(1):4-4
11月25日,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组织召开了2008年秋季厄尔尼诺预测会商会。与会专家得出一致意见:今冬和明春,太平洋区域将不会产生厄尔尼诺。专家们分析了2007年以来的热带太平洋海洋大气的演变情况;近期热带西太平洋大气、海洋状况及其未来发展状况,介绍了各种动力和统计模式的预测结果,发表了预测意见。专家一致认为:目前,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接近常年,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49~2003年热带气旋年鉴资料,对55年来影响山东热带气旋(TC)活动的气候特征与太平洋海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厄尔尼诺年,影响山东的TC频数较常年明显偏少.厄尔尼诺次年TC频数较常年稍有增加;拉尼娜年影响山东的TC频数较常年显著偏多,增加明显的月份主要是8月和9月,拉尼娜次年,影响山东TC频数偏少.厄尔尼诺事件强度越大,影响山东的TC频数越少;(2)影响山东的TC数和菲律宾以东洋面的海温呈正相关,并具有很好的持续性.影响山东的TC多年,赤道中东太平洋有较强的负距平区,影响山东的TC少年,赤道中东太平洋为正距平区;(3)厄尔尼诺年,影响山东的TC强度偏强.拉尼娜年,影响山东的TC强度明显偏弱.影响山东的TC强度厄尔尼诺年要比拉尼娜年强很多;(4)影响山东TC偏强年在赤道中东太平洋有较强的正距平区,影响山东TC偏弱年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有较强的负距平.综上说明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温高低对影响山东的TC频数和强度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