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苏南部黄龙组底部白云岩的归属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江苏南部中石炭统黄龙组底部有两套白云岩,一为宁镇地区黄龙组与和州组之间的白云岩,二为宜兴、溧阳地区黄龙组与高骊山组之间的白云岩。不少人都将这两套白云岩归于黄龙组底部,时代均为中石炭世早期。自夏邦栋(1959)提出“老虎洞白云岩”以来,陈敏娟和黄建辉、南京地质矿产所、江苏区测队等对这两套白云岩都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各自的看法。陈敏娟、黄建辉(1962)将宁镇地区的白云岩称老虎洞组,时代为早石炭世韦宪晚期。最近他们再次论证了老虎洞组的时代,并认为宜兴、溧阳地区的白云岩的时代应晚于老虎洞组白云岩的时代。陈华成等(1979)将宁镇地区的白云岩作为和州组(广义)的上  相似文献   

2.
<正> 湖北东部黄石一带,历年来被归为中石炭统底部的白云岩段,有时称为“大埔组”,常与广西大埔组或宁镇山脉的老虎洞组相对比。但迄今为止均未采到生物化石。1976年,盛金章等报道南京金丝岗地区老虎洞组白云岩中采到Diphyphyllum sp.及Lithostrotion sp.等珊瑚化石,而归于早石炭世;嗣后,陈敏娟等(1980)报道,江苏龙潭黄龙山及南京附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苏、浙、皖地区石炭系分布广泛,发育较全,含化石较丰富,地层时代和划分的分歧也较少。长期以来,关于中、下石炭统的分界,一直沿用李四光(1930)、朱森等(1935)对宁镇山脉的研究成果,以黄龙组下部白云岩底部的假整合面(即淮南运动),作为二者的分界线。但近廿年来,这一分界线似乎又成为一个争论的问题。有些地质古生物工作者将该白云岩与其上结晶灰岩的接触关系,视之为假整合,故将其单独划分出来,命名为“老虎洞白云岩”(夏邦栋,1959),归入下石炭统。有的生产单位又将它改称为“老虎洞组”(江苏省地质局区调队,1972),并认为宁镇山脉的老虎洞组与苏浙皖交界地带的白云  相似文献   

4.
<正> 苏浙皖地区黄龙灰岩下部白云岩的时代问题,通过现场参观和讨论,基本上趋于统一。但南京地区黄龙灰岩下部白云岩的时代至今尚未取得一致意见。1984年7月,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在南京东郊陈家边附近(茨山北坡)“老虎洞白云岩”中发现牙形刺,含化石地层的剖面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再谈宁镇地区老虎洞组的时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 老虎洞组原称老虎洞白云岩,取名于南京东南郊大连山的老虎洞。1959年,夏邦栋认为黄龙组底部白云质灰岩或白云岩,与上覆的粗结晶灰岩在很多地方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其间夹有一层砾岩。砾石的成分为下伏白云质灰岩或白云岩。这层砾岩在宁镇山脉南部广泛发育。他建议把这套白云岩从黄龙组单独分出,取名老虎洞白云岩,其层位可能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老虎洞组和黄龙组地层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浙江省老虎洞组、黄龙组生物地层的研究较薄弱,尤其是笾化石带的建立不够系统,使地层的正确划分和对比存在一些问题。笔者通过精测浙江省桐庐县杨家老虎洞组、黄龙组地层剖面,系统采集了筵化石样品,经筵薄片研究。自下而上新建2个筵化石带:Profusulinella simplex带和FusulineUa bocki—Fusulina mayiensis带(二带化石归属达拉阶)。并与浙江长兴、杭州、常山地区的老虎洞组、黄龙组剖面进行了生物地层和岩石地层的划分对比。对比结果表明:Profusulinella simplex带上延至黄龙组中一下部,  相似文献   

7.
安徽巢县凤凰山剖面和州组上段生物扰动灰岩含丰富的遗迹化石Thalassinoides sp,属于Glossifungites遗迹相,它发育在没有完全石化的间断面上,反映了一种潮间带潮坪的沉积环境。Glossifungites遗迹相的发现,在地层学上证实了巢县以北和州组与黄龙组之间为间断接触,缺失或只存在一部分相当于巢县以南普遍存在的老虎洞组白云岩时代的地层。  相似文献   

8.
周志澄  张瑛 《沉积学报》1991,9(4):120-127
安徽巢县凤凰山剖面和州组上段生物扰动灰岩含丰富的遗迹化石Thalassinoides sp,属于Glossifungites遗迹相,它发育在没有完全石化的间断面上,反映了一种潮间带潮坪的沉积环境。Glossifungites遗迹相的发现,在地层学上证实了巢县以北和州组与黄龙组之间为间断接触,缺失或只存在一部分相当于巢县以南普遍存在的老虎洞组白云岩时代的地层。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苏、浙、皖地区石炭系分布广泛,发育较全,含化石较丰富,地层时代和划分的分歧也较少。长期以来,关于中、下石炭统的分界,一直沿用李四光(1930)、朱森等(1935)对宁镇山脉的研究成果,以黄龙组下部白云岩底部的假整合面(即淮南运动),作为二者的分界线。但近十年来,这一分界线似乎又成为一个争论的问题。有些地质古生物工作者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笔者等参加了“宁镇地区石炭、二叠系地层控矿条件研究”专题工作,积累了较多的岩石学方面的资料。本文试对黄龙组石炭岩的岩石类型、沉积特征和沉积相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湘中地区中上石炭统划分及其(虫筳)类化石分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上石炭统在湖南省中部比较发育,(蜓)类化石相当丰富,但岩性单调,为一套灰岩和白云岩,以前统称“壶天(群)灰岩”。该名来自田奇■等(1932)的著作,标准地点在湘乡县壶天镇。1964年,“湖南区域地层表”(湖南区调队)首次引用黄龙组和船山组,分别代表中、  相似文献   

12.
安徽南部黄龙群下部白云岩已往未发现过化石,故其时代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很好解决。1959年全国地层会议上,对华南广泛分布而变化很小的中石炭统下部白云岩的时代认为在尚未找到化石前依其岩性与上覆含(竹蜓)石灰岩关系密切,暂划  相似文献   

13.
基于闽西上杭和宁化两地石炭系老虎洞组下部(ting)带的系统研究.通过(ting)类生物地层划分和对比及岩相古地理的分析,认为上杭一宁化一线篓类生物地层存在着横向变化,上杭Pmefusulinella带与宁化Rseudoendothyra ninghuaensis带应为同期异相的化石带。与之相关的老虎洞组底部的白云岩层年代地层应分别归属于滑石板阶上部及达拉阶下部。  相似文献   

14.
镁(Mg)是组成白云石的核心元素,直接参与了白云石化过程,因此白云岩Mg同位素能够用于示踪白云岩成因和白云石化流体迁移路径。四川盆地东部上石炭统黄龙组白云岩发育,也是重要储集层。通过对黄龙组连续取芯的七里53井开展详细的沉积学研究,系统选取样品开展元素地球化学和Mg同位素分析,发现Mg同位素波动变化与沉积旋回存在密切关联,旋回边界为白云石化流体迁移界面,即白云石化流体迁移通道;依据Mg同位素值垂向演化规律,识别出黄龙组白云岩5个流体交换界面通道,逐层白云石化。因此,厚层白云岩是由若干个薄层灰岩层逐层白云石化叠加而成。这一发现为预测白云岩成因及储层分布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南京地区岩关早期地层——茨山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正> 南京地区的下石炭统,按其岩性及生物群特征,自下而上分为茨山组、金陵组、高骊山组、和州组及老虎洞组五个地层单位。茨山组为本文创立,该组包括原划为上泥盆统五通组擂鼓台段上部的一套碎屑岩和金陵组底部含腕足类化石的砂岩。关于五通组的时代,潘江(1953)在南京龙潭的五通组(当时称五通系)上部发现繁盛于泥盆纪的胴甲鱼类(Antiarchi)。根据鱼化石的特征,刘东生、潘江(1958)认为五通组的时代是晚泥盆世早期或中泥盆世晚期。罗兴、潘鹏(1959)在南京龙潭相当含胴甲鱼的层位中,采到了具晚泥盆世特征的斜方薄皮木(Leptophloeum rhombicum Dawson)植物。李星学(1963)根据上述鱼  相似文献   

16.
川东邻水-渝北地区石炭系黄龙组白云岩成因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以岩石结构分析为基础,结合Sr同位素和Sr含量等资料,对川东邻水-渝北地区石炭系黄龙组广泛发育的白云岩成因进行了研究,从中识别出准同生期白云岩、成岩期埋藏白云岩、表生期淡水白云石和晚成岩期热液白云石等成因类型.其中具备储集意义的仅为成岩期交代成因的埋藏白云岩,其岩性主要为颗粒白云岩和晶粒白云岩.综合不同成因类型的白云岩Sr同位素和Sr含量地球化学特征,将白云石化过程划分为准同生期,早成岩期、中成岩期,古表生期和再埋藏晚成岩期五个成岩阶段.各阶段的白云岩(或白云石)在结构上有不同特征,其Sr同位素和Sr含量地球化学特征亦有显著差别.反映研究区白云化流体不仅来自同时期禁的海源地层水,而且受到古表生期岩溶过程中的淡水和再埋藏晚期热液的影响.根据岩石学特征和各种地化指标,结合研究区古地理背景,建立了黄龙组准同生、埋藏、淡水、热液白云岩(或白云石)化模式.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黔北铝土矿含矿岩系下伏灰岩中丰富的筵类化石和含矿岩系中大量的植物化石的鉴定和研究。结合对黔北地区沉积旋回和古气候的分析,认为黔北铝土矿含矿岩系的下伏灰岩为黄龙组地层。而上覆于黄龙组之上的铝土岩系,其沉积时代应为早二叠世马平组沉积期的晚期,层位相当于Pseudoschwagerina化石带。  相似文献   

18.
四川江油马角坝、北川沙窝子是龙门山上泥盆统、下石炭统区域性主要岩石地层单位的命名地,对这两地及前龙门山北段地区的调查发现:1)前人关于马角坝地区下石炭统的层序和马角坝组主要化石群的记载有与实际不符之处,当地实际缺失杜内期至维宪早、中期地层,总长沟群的时代应属晚维宪—谢尔普霍夫期,重新厘定马角坝组含义,新指定北川桂溪沙窝子的长滩子剖面为该组的参考剖面;2)在长滩子剖面长滩子组顶部Beichuano-phyllum与Cystophrentis珊瑚化石富集层之上、马角坝组Pseudouralinia富集层之下的大套厚层白云岩层组合的中上部层位,发现Cystophrentis等化石,基于这套厚层白云岩组合的岩性特征明显、顶底接触关系清楚、区域展布广泛,建议引用前人提出的黑岩窝组,同时对黑岩窝组的岩性、岩层组合与古生物组合特征、厚度和时代归属等作了补充和修正,根据其中所含生物群认为黑岩窝组时代为晚泥盆世法门晚期;3)通过与周边地区的地层对比,探讨了龙门山石炭纪的古地理格局及环境演变,认为除前龙门山中部的桂溪—沙窝子等狭窄地区因长期地处泥盆纪海水入侵通道,地势低洼,出现了残存式的杜内期沉积外,前龙门山南、北段广大地区杜内期至维宪早、中期已大部抬升露出水面,直到维宪晚期的全球性海侵,前龙门山遂再度没于水下,出现准平原化浅滩相沉积环境,并延续至石炭纪末。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黔北铝土矿含矿岩系下伏灰岩中丰富的筵类化石和含矿岩系中大量的植物化石的鉴定和研究,结合对黔北地区沉积旋回和古气候的分析,认为黔北铝土矿含矿岩系的下伏灰岩为黄龙组地层,而上覆于黄龙组之上的铝土岩系,其沉积时代应为早二叠世马平组沉积期的晚期,层位相当于Pseudoschwagerina化石带.  相似文献   

20.
川东建南地区上石炭统黄龙组残余厚度一般在0~30 m,岩性以白云岩、石灰岩和角砾岩为主,且以前两类的储集物性较好。白云岩类是工区石炭系最重要的储集层,在白云岩类储层中又以针孔白云岩最好;石灰岩类储层中以角砾状灰岩较好。利用三维地震资料所作的属性定量分析、波阻抗反演及厚度预测等储层预测工作表明,黄龙组储层较围岩具有高阻抗的特点,其中物性最好的针孔白云岩表现为高阻抗背景下的低阻抗特征,物性较差的角砾白云岩表现为高阻抗特征。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及地震响应特征分析发现,当地震剖面存在双强相位(双轨特征)时,黄龙组地层存在,而当地震剖面呈现单轨特征时,则黄龙组地层不存在;地震振幅强弱与黄龙组厚度密切相关。利用地震属性及波阻抗反演技术同时预测储层厚度,其结果与实钻结果相当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