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黄河下游河道形成、淤积和改道的历史及其所处地质环境的分析,指出现行河道终将改道的必然趋势、改道后的可能去向、可能发生决口改道的河段以及局部改道的设想。  相似文献   

2.
山东东平湖的变迁与黄河改道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历史文献以及巨野、梁山、戴庙钻孔剖面的分析与研究及对东平湖底沉积的调查,确定了大野泽、梁山泊、安山湖、东平湖的沉积记录,提出东平湖由大野泽、梁山泊、安山湖演化而来。通过对东平湖演化与黄河决口和改道关系的分析与对比,指出历史时期东平湖演化历程与黄河关系密切,经历了黄河决口注入和改道流经湖区,河水注入、湖面扩大,河徙水退、湖面萎缩。黄河第一次大改道期间注入和一次改道流经大野泽。黄河第二次大改道期间两次注入、其中一次改道流经大野泽,水面北侵形成梁山泊。黄河第三次大改道期间三次决口注入,两次改道流经梁山泊,湖面进一步扩大成“八百里梁山泊”,之后黄河仅数次决入,水源短缺,湖面萎缩。黄河第四次大改道期间未流入梁山泊,湖面进一步缩小。黄河第五次大改道期间曾两次注入梁山泊,湖面又扩大成为一片泽国,而后断绝黄河水源,被分成安山湖等北五湖,梁山泊岁久填淤,变湖为陆。黄河第六次大改道期间黄河水源断绝,北五湖水面北移,逐渐萎缩消失,仅安山湖经历一次黄河决入,并淤塞而成东平湖,黄河水断绝时湖底干涸,黄河大汛期曾倒灌入湖。  相似文献   

3.
黄河下游河道改道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从黄河下游华北沉降盆地的基底构造,河沙淤积、地貌形态特征诸方面论述了黄河下游河道改道的必然性,指出黄河下游决堤改道的危险河段在河南、重点花园口至高村河道段。为了防止黄河河道失控,避免决堤改道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提出了黄河下游局部改道(花园口一张庄闸人工造黄河河道)的设想,对黄河下游防洪治河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黄翀  刘高焕  叶宇  宋创业 《地学前缘》2011,18(3):324-330
河流尾闾改道后新河道的形成演化具有非线性复杂性。文中在元胞地貌演化模型框架下,提出一种改进后的多流路算法,基于简化的水流和沉积物运移规则,通过元胞间局部的相互作用,模拟河流尾闾改道后三角洲平原上的水沙运移及侵蚀/沉积过程,再现了新河道从无到有的突现特征以及微地形调整的复杂动态。对模型的敏感性分析表明,新河道的突现是三角洲河流平原系统内在的自组织作用结果和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黄河口清水沟河道长时段的冲淤演变规律并建立其冲淤计算方法,分析了清水沟1976—2015年的时空冲淤演变过程,采用河床演变的滞后响应模型,考虑河口来水来沙及河道延伸与蚀退的影响,建立了清水沟累计冲淤量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1976—1980年改道初期清水沟改道点上游先冲后淤,改道点下游淤滩塑槽,淤积量随着下游河道展宽而增加,1980年后改道点上、下游河道冲淤过程趋于一致;受水沙条件等因素影响,1980—1986年清水沟主槽冲刷展宽,之后主槽淤积萎缩;1996年清八改汊和2002年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原型试验以来,河道转淤为冲,2002年后河道冲刷速率随时间指数衰减;河床演变的滞后响应模型可计算清水沟长时段的冲淤过程,该方法可为预测未来清水沟冲淤演变趋势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基于沉积过程的储集层随机建模基本原理及方法.与传统的储集层随机建模方法相比,基于沉积过程的随机建模方法有效地将与沉积过程有关的地质信息以及一些先验的地质知识整合到模型中,能够较为真实地再现储集层构型要素(如河道砂体、点坝、天然堤、决口扇)的几何形态和相互联系以及它们的演化过程(如改道、侧向迁移).在井数据的条件化...  相似文献   

7.
赣江下游河道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改道变迁。每次变迁都会改变原有的生态环境.因此了解和认识古河道的变迁,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将会带来一定的帮助。对赣江下游历史上的几次河道变迁扣近期的河道演变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认为其演变主要表现在河道洲滩冲淤的交替、河流走势以及主汉易位等,总体趋势是淤大于冲,且趋于加剧。因此,出现多数洲滩淤胀扩大扣淤积合并扩大,河槽变窄、河床变浅等现象;河道变迁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河道淤塞、河床抬高,引起洪水位上涨,对两岸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8.
张远海 《中国岩溶》2006,25(Z1):71-78
大部分情况下,天坑都是现代暗河通道洞顶塌陷而成.塌陷的扩大造成暗河通道的阻塞和改道,使得水力梯度变陡,溶蚀和侵蚀增强.可以说,天坑大部分空间体积的形成都是地下河大规模搬运崩塌堆积物的结果.强烈变化的大流量是搬运崩塌堆积的最佳条件,而暗河通道的改道和扩大又进一步加强了塌陷作用.与区域裂隙模式不同,新的裂隙随着崩塌周围应力释放而扩张.与原始洞穴通道形成相比,大规模天坑的形成都是源于这些作用.  相似文献   

9.
关于黄河流域环境地学与国土整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黄河流域的地质与地理,气象与气候,水文与泥沙,植被与土壤,以及人文与人口等方面综述了下游地下悬河与断流的环境地学背景,并从洪水与堤防,决口与改道,分流与运河,以及悬河与充等方面分析了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和现状问题。当前,为解决黄河缺水断流,洪水威胁和环境变化等问题,应及时调整黄河中,上游国土整治对策,其中包括遵从自然规律,调整水土保持思路,倡导就地储水,遏制地面蒸发,控制沟谷发育及全面推进小流域  相似文献   

10.
大洋环流模式的温盐表面边界条件处理及其影响研究评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常用的大洋环流模式温度和盐度的表面边界条件处理方案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不同处理方案对大洋环流变化模拟结果的影响,指出了不同边界条件各自的适用范围。较为典型的温度边界条件包括Haney型边界条件、Rahmstorf等恢复型边界条件、Schopf零热容量条件以及通量条件;盐度边界条件主要包括恢复型边界条件、通量型边界条件以及自然边界条件。边界处理方案之不同,不仅影响到模式气候态和年际变率的模拟,还影响到一些典型大洋环流变化现象的模拟结果,如极地盐跃层突变现象、海洋层结强烈翻转的冲刷现象、热盐环流的多平衡态现象以及淡水冲击对热盐环流的影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概括叙述了华北平原的面貌,禹王治水的历史,历代黄河改道的过程,黄土对黄河的影响,黄土对黄河的影响,以及新生代晚期华北盆地的古地理。讨论了溯源侵蚀作用对黄河基脚的剥蚀,河流自动调整作用及海湾半封闭环境对其正常发育的消极影响。进而将黄河改造和洪水泛滥的主因归于黄河及支流的高含沙量、溯源侵蚀作用及半封闭海湾的古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12.
现代滦河三角洲沉积相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滦河是一条注入渤海的中、小型河流,全长1200公里,流域面积44000平方公里,年径流量45.5亿立方米,年输沙量1900万吨。历史时期,滦河经多次改道,于1915年冲决滨海沙丘在现今位置入海。  相似文献   

13.
中国第四纪亚冰期划分之商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举例概述中国第四纪冰川流行之证据,包括漂砾、冰溜面及冰川刮痕、表皮构造、冰碛和冰水堆积、冰期时期冰川条痕砾和冰蚀地形等以及动植物遗迹。关于亚冰期之划分及其依据,有的地区亚冰期划分次数最多者可有五、六次。主要依据是:冰碛、冰水沉积特征与其所在地层层位以及新、老冰川地貌的叠加与其干扰现象。  相似文献   

14.
近2 ka闽浙沿岸泥质沉积物物源分析   总被引:20,自引:7,他引:13  
对近2 ka以来闽浙沿岸泥质沉积物进行了粘土矿物和元素测试,粘土矿物对比分析表明,所研究的泥质沉积物来源为长江沉积物.金属元素聚类分析以及使用判别函数,均得到了与上述一致的结果.沉积物物源的定量计算表明,近2 ka以来闽浙沿岸泥质沉积物中长江的贡献基本稳定在83%~85%,可以排除有黄河沉积物输入的可能,且历史上黄河的改道与北徙并没有对本区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物来源产生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王涌泉 《地学前缘》2007,14(6):6-10
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北流,改道从山东入海,是一次百年灾害链形成的巨变,黄淮海平原成为中国水灾的中心。经研究发现:1740—1818年为中国地震宁静期,黄河流域正处于干旱枯水期;1819年印度卡其发生8.3级大地震,黄河出现多泥沙特大洪水,河南兰阳以下近30 km河道严重淤塞;1819—1879年大地震密集出现,并有9级以上特大地震4次,其中1833—1870年大地震主要分布在东亚;黄河因而于1841—1843年连续出现特大洪水,造成下游多次决溢、以致改道。文中第一次以科学和历史结合给出解释,其结论可供当前地球科学灾害链研究及治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对煤炭资源开采的生态环境扰动类型、扰动类型的地域分布、生态黄金律现象的概念、生态黄金律现象之例证、扰动强度类别、扰动预警以及生态恢复成本依扰动强度类别呈等比级数增长假说等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以期能对我国在煤炭资源大规模开发条件下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前言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流,也是世界上最出名的一条挟带泥砂的河流。由于它的泛滥、决口、改道,三千多年以来它一直在威协着我国华北平原25万平方公里上8000余万人口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三原县清峪河地区的地层、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在该区已有与S2井同一以奥灰岩溶水为取水目的层的4口(未出现涌水现象)供水井的水文地质资料分析,认为S2井之所以出现涌水现象的主要原因是S2井位处该区断裂的交汇地带,通过断裂得到了西部嵯峨山上游岩溶水或桃曲坡水库的渗漏补给之故.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三原县清峪河地区的地层、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在该区已有与S2井同一以奥灰岩溶水为取水目的层的4口(未出现涌水现象)供水井的水文地质资料分析,认为S2井之所以出现涌水现象的主要原因是:S2井位处该区断裂的交汇地带,通过断裂得到了西部嵯峨山上游岩溶水或桃曲坡水库的渗漏补给之故。  相似文献   

20.
地质思维的物质观和时空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质现象是自然界长期发展,演化的结果,它们伴随地壳运动在时间,空间上发生有规律性的变化。研究和总结这些规律,必须动用正确的地思维。作者基于这种观点,结合具体实例,文中阐明了地质现象存在和发展的三个原理:层次原理、循环原理、重复原理以及三者的关系,同时指出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在地质现象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