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藏夏岗江等地华夏植物群的地质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夏岗江位于班公湖—怒江断裂带以南之西藏自治区改则县东南30公里处.一九七一年笔者等在此填图,于一套砂页岩中首次采集到一批华夏植物群化石.样品经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叶美娜鉴定,其属种为:Fascipteris sp(sp nov),Pecopteris sp.Sphenopteris sp.Cordaites principalis(Germ Geinitz),时代属晚二叠世早期.它所在的地层与龙潭煤系相当.  相似文献   

2.
一、煤系地层及合煤特点礼贤煤系盛产于浙江西南部,属上二叠纪煤层,曾在煤系上部发现大羽羊齿、细羊齿与少量鳞木等化石,其下与下二叠纪丁家山层呈假整合接触,其上与上二叠纪顶部的长兴灰岩层呈整合接触,全厚990—1300米(以江山政棠矿区最厚,沿走向显著变薄)。全煤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3.
<正>全吉地块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夹持在柴北缘构造带和祁连构造带之间的一个克拉通残片(Chen et al.,2012),其变质结晶基底主要由德令哈杂岩、达肯大坂岩群和万洞沟岩群组成(陆松年等,2002)。全吉群不整合于基底之上,主要为一套未变质的砂砾岩、石英岩、砂页岩、白云岩夹冰  相似文献   

4.
乙、主要属于褶皱带的地域ⅩⅢ.九鼎山——龙门山山地这一地域属加里东褶皱带及部分的中国陆台边缘部分,环绕四川盆地西北及北部,构造线亦即由北东转向东西。褶皱及断裂甚烈,但属于基底褶皱者很多。褶皱基底为寒武纪到志留纪岩层组成(主要为石灰岩及页岩),盖层有泥盆纪至三叠纪的下部构造系(石灰岩、页岩为主),侏罗纪至白堊纪的上部构造系(砂岩及页岩为主),此外,第四纪沉积则仅有河床的冲积砾石层,山坡山的碎层堆积及冰川与冰水沉积(雅安砾石层),此冰水沉积可达巨大厚度。  相似文献   

5.
瑶岗仙脉钨矿床地质特征与找矿标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瑶岗仙钨矿是湖南首次发现的"五层楼"式脉钨矿床.矿区位于湖南东西构造带北缘.区内寒武纪变质砂板岩构成南北向基底复式背斜,寒武系是含矿的主要层位.上覆泥盆纪砂岩、灰岩和侏罗纪砂页岩,组成新华夏系复式背斜,背斜两翼不对称,北陡南缓,轴向北东-北北东.燕山早期复式花岗岩侵入其中,构成含矿围岩之一.瑶岗仙钨矿赋存于燕山早期花岗岩体内外接触带,以外带为主,尤以岩体隆起部位的中心地带最发育.矿内四组(北北西、北西、北西西及近东西向)脉带是迄今矿区发现的规模最大、下延最深、品位较富的隐伏  相似文献   

6.
李运  赵元艺  黄道袤  卢伟  常玉虎  曹冲 《地质通报》2015,34(6):1192-1202
位于波兰西南部的卢宾—格沃古夫砂页岩型铜矿,在波兰甚至整个欧洲的铜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该矿床长约45km,宽约15km,厚几十厘米到20m,矿石储量15×108t,品位1%~3%,总含铜量约5000×104t,Ag、PGE等贵金属元素含量丰富。波兰砂页岩铜矿为火山-沉积型低温热液矿床,来自于苏德台盆地二叠纪早期赤底统上部地层和二叠纪中期蔡希斯坦统底部地层的矿质,在盆地中形成含矿卤水,由于温度和压力差异,产生双向对流,导致矿质沉淀,在二叠纪晚期富集成超大型矿床。就整个波兰—德国铜矿带而言,德国曼斯费尔德(Mansfield)砂页岩铜矿床与波兰砂页岩铜矿床赋存于相同的二叠系,且均与后造山盆地或地台边缘的盆地坳陷有关,说明整个中欧盆地二叠系有巨大的成矿潜力。中国云南兰坪—思茅、四川会理大铜厂也存在砂页岩铜矿床,其形成时代比中欧盆地稍晚,但地质特征和成矿作用相似。对波兰砂页岩矿床的产出环境、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和找矿模型等进行总结,为中国矿山企业"走出去"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指导国内相似类型矿床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白象山铁矿是宁芜南段在成矿类型上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大型矿床,目前正在勘探中.矿体赋存在辉石闪长岩与三迭系黄马青组砂页岩接触带(包括正带和内带)上,呈与围岩产状一致的似层状-连续透镜状产出,延长延深均较大.磁铁矿矿石伴生有钒、钴、镓、钛等有益元素,铁品位属中上等.1976年以来,安徽省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在该矿区及其外围组织了勘探和普查找矿会战,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果,使原来一个中型矿床变成了大型矿床.近年来该矿床的储量规模不断扩大,并陆续在其外围找到了同类铁矿床.本文是白象山铁矿发现、发展和不断扩大过程的回顾.  相似文献   

8.
苏浙皖地区的龙潭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文耀 《地层学杂志》1993,17(3):232-236
<正> 龙潭组原称“龙潭煤系”,由刘季辰、赵汝钧(1924)于南京龙潭创名。煤系“厚自80—110公尺,煤层仅只一层,在苏境内,其厚度不一,最厚者仅四、五尺许,延长不广,少远即减薄……。煤系中岩层,仅砂岩与页岩相间而生,煤层在全系中上之部,其上有不纯石灰岩一薄层,极富动物化石,属二叠纪。”这是有关龙潭组的最早论述。当时认为其下伏地层  相似文献   

9.
杨发成金矿矿体赋存于哀牢山断裂带(F_1)之次一级的层间构造破碎带中,矿体沿构造破碎带分布,矿体近矿围岩为元古界小羊街组上亚组(Ptx~b)石英岩。矿床成因属中-低温热液充填型矿床。沿哀牢山断裂(F_1)及其次级断裂带的土壤地球化学异常,是最直接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0.
笔者根据基底页岩在红土风化过程中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的演变规律,建立了遵义仙人岩铝土矿床古红土壳的分带模式,从上至下划分为:(1)铁铝质壳带,又称强风化带或最终分解带;(2)铁铝质粘土岩带,又称中度风化带或分解带;(3)粘土岩-黄铁矿带,又称弱风化带或轻微分解带;(4)原生页岩带。通过孢粉化石鉴定和Rb-Sr法同位素年龄测定,肯定了古红土壳形成于早石炭世大塘期旧司时,当属原地红土风化残积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黔西南石炭—二叠“跨纪”沉积层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正> 七十年代初期我队在黔西南盘县、普安、晴隆一带进行区域地质调查时,发现石炭纪马平组顶部富含“Staffella”(竹蜓)类灰岩与二叠纪歪头山煤系之间,连续沉积数十米至近千米厚度不等的海相灰岩、砂页岩,据当时采集鉴定的(竹蜓)、珊瑚、菊石及腕足类等动物群,将其暂称为“石炭—二叠纪过渡层”。近十年来与之相当的地层剖面发现日益增多,所合动物群的研究亦逐渐深入,不同研究者对其时代和层位提出了不尽相同的意见。通过黔西南和桂西北隆林一带10余条石炭—二叠纪连续剖面分析、对比,纵观马平组含Pseudo  相似文献   

12.
广西泥盆纪地层发育完整、分布广泛,为研究泥盆纪地层序列及古生物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本次研究在广西龙江地区泥盆纪地层中首次发现苔藓虫,经鉴定计有13属21种,分别为Cystiramus sp.,Eostenopora huishuiensis,Fenestella? sp.,Fistulipora collina,Fistuliramus parallelus,F.mishanensis,F.parallelus grandoporus,F.pusillus,F. sp.,Helopora hastifera,H.ninglangensis,Leptotrypa adhaerens,L. cf.adhaerens,L.lamellata,Meekopora wangyouensis,Orthopora sinensis,Petalotrypa tumida,P. cf.tumida,Semicoscimum cf.dushanensis,Rhombopora sp.和Streblotrypa sp.。对苔藓虫动物群生态特征及龙江地区泥盆纪的沉积环境进行分析,得出该区泥盆纪的沉积环境演变规律:(1)泥盆纪早期,初期处于一种潮坪相砂坪亚相沉积环境,随后演变为潮坪相混合坪亚相(砂坪、泥坪交替组成的滨岸潮间带)沉积环境→半局限-开阔台地相台凹亚相沉积环境→低能潮下带沉积环境→高能潮下带-潮坪相带沉积环境。(2)泥盆纪中期,早期海水加深,处于一种低能潮下带沉积环境;晚期演变为一种开阔台地相台棚亚相沉积环境。(3)泥盆纪晚期,早期海水加深,总体上为一种台盆相盆地亚相沉积环境;晚期海水略为变浅,但总体上仍属于一种台盆相台棚亚相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3.
页岩孔隙结构是影响页岩气赋存与储集的基本因素之一。为研究高演化海陆过渡相煤系页岩的孔隙结构和评价页岩气储集能力,主要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高压压汞、低温N2和CO2气体吸附实验方法,对沁水盆地阳泉区块太原组海陆过渡相煤系页岩孔隙微观特征与孔隙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太原组煤系页岩孔隙发育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沁水盆地阳泉区块太原组海陆过渡相煤系页岩孔隙度介于2.54%~12.03%之间,平均为6.61%;发育多种类型的孔隙,常见粒间孔、粒内孔和微裂缝,有机质孔不发育;太原组煤系页岩孔隙总孔容介于0.025 5~0.054 7 mL/g之间(平均0.040 1 mL/g),总比表面积介于12.34~43.38 m2/g之间(平均28.74 m2/g),微孔(<2 nm)和介孔(2~50 nm)是页岩气储集的主要载体;有机碳含量、成熟度Ro和黏土矿物含量均对煤系页岩孔隙发育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阎公盛 《矿床地质》1987,6(1):45-55
铁嶂锡矿床赋矿围岩为下侏罗统金鸡组下部的砂页岩,其锡含量较高,为矿源层。矿体分布于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构造中,可分为大脉型与细脉带型矿体。锡石有两类:一类为沉积的胶状锡石和由胶体变晶生成的微晶锡石,分布于富动植物化石和碳质的千枚状页岩和富锡的砂岩结核中;第二类为粒状锡石,与石英、硫化物一起呈脉状产出。矿床系沉积变质热液改造成因。  相似文献   

15.
<正> 臭牛沟组的命名剖面地点,位于甘肃武威西南35km的臭牛沟河北岸,现属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祁连乡管辖。据袁复礼研究,臭牛沟组不整合于早古生代南山系变质岩之上,其上为上石炭统假整合覆盖。袁氏将臭牛沟组粗略划分为四层,由下而上为,1.石英岩和砂岩(50m),2.砂岩和页岩,底部页岩产植物化石(12m),3.砂岩和页岩,未获化石(5m),4.灰岩和页岩,富含化石(68m)。袁氏在层4中采集的大批海相动物化石,经赵  相似文献   

16.
田奇瓗 《地质论评》1941,6(Z2):305-307
湘西二叠纪煤系计分: 1.黔阳煤系——介于壶天灰岩与栖霞灰岩之间。 2.辰谿煤系——夹于栖霞灰岩下部。1.黔阳煤系——在湘西其分布均限于沅水上游,而下游自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济阳坳陷石炭–二叠纪煤系泥页岩生烃潜力,应用地球化学、石油地质学及煤地质学等方法,从济阳坳陷石炭–二叠系残留地层分布、泥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和泥页岩生烃潜力对比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济阳坳陷石炭–二叠系残余地层厚度一般在200~800 m,最厚可达900 m;煤系泥页岩有机质丰度较好,为Ⅲ型干酪根,有利于生气,有机质成熟度达到成熟–较高成熟阶段;本溪组和太原组生烃潜力较好;山西组烃源岩各凹陷均可见中–好油气源岩,但范围局限,整体评价仍为中等。与我国其他地区对比发现,济阳坳陷石炭–二叠系煤系泥页岩生烃能力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具有一定的页岩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8.
五、中国工程地质分区概述甲、主要属于中国陆台范围内的地域1.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山地这一地域主要属于中国陆台在海西期复活的东北部分。太古代花岗片麻岩、云母片岩、绿泥石片岩、角闪石片岩等零星分布于大兴安岭。泥盆纪砂岩、页岩及石灰岩散布于大兴安岭西侧及小兴安岭东侧。石炭纪及二叠纪轻微变质的石灰岩及页岩零星分布于大兴安岭及长白山山地。古生代末期花岗岩及中生代花岗岩在大兴安岭分布极广。侏罗纪砂岩页岩大部分布  相似文献   

19.
关于前寒武纪条带状铁硅质沉积岩及其变质岩的国际命名,目前没有统一的意见.不同国家的文献中常见的术语有:铁燧岩(taconite)、铁英岩(itabirne)、碧玉铁质岩(jaspilite)、含铁石英岩(ferruginous quartzite)、含铁角页岩(iron hornfels)、含铁燧石(ferruginous chert)、含铁碧玉(ferruginous jasper)、铁矿石(ironore)等等.七○年召开的世界前寒武纪铁硅建造和锰建造的地质与成因讨论会上,有人提出了一个岩石命名的初步意见,现简介如下,仅供参考:"含铁石英岩"存在着三种认识:一是碎屑岩,二是变质作用片麻相的粗晶变质岩,三是包括所有铁硅岩石在内的随意运用的一个术语.  相似文献   

20.
酒西盆地南缘晚古生代以来发育的典型冲断—褶皱推覆体隶属于北祁连构造带,自泥盆纪开始,它就拚接于华北板块边缘,成为其一部分,它所经历的构造变迁史是与华北板块紧密相连的,但与塔里木板块却是在二叠纪以后才联合到一起,联合部位在阿尔金断裂带。在伴随华北板块主体一同北向“漂移”的运动中,经历了3次较强烈运动阶段:(1)泥盆纪~石炭纪期间;(2)二叠纪~三叠纪期间;(3)第三纪~第四纪。并有过两个运动和缓时期:石炭纪~二叠纪期间和三叠纪~白垩纪。 推覆体多期推覆作用的发生对酒西盆地基底形态、范围、沉积物类型、有机质演化条件等均具有明显控制作用,进而给油气赋存亦带来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