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超声波中专孔法是以纯纵波声速在无限介质内的传播规律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灌注桩质量检测技术。超声波检测的原理、现场检测、检测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对检测数据的分析研究和桩身质量判定方法,是章文讨论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超声波透射法检测桩身完整性的基本原理,分析了超声波声学参数与混凝土质量的芜景。通过2根模型桩实测数据判断结果与模型桩缺陷设计进行对比分析,表明超声波透射法能够准确的判断人工挖孔桩的缺陷部位、大小及严重程度等信息,说明超声波透射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桩身完整性无损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3.
韩亮 《物探与化探》2005,29(2):185-188
分析了非等截面超声波成孔质量检测的几个主要影响因素,给出了相应得改进措施。用工程实例说明超声波反射技术是一种保证非等截面桩成孔质量和成桩质量必不可少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4.
讨论了声波透射法检测大直径灌注基桩的分辨率问题。并以工程实例,说明声波透射法在检测大直径灌注基桩工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以避免给检测工作带来不必要的损失,防止对检测大直径灌注基桩质量的错判和误判。  相似文献   

5.
钢管混凝土超声波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钢管混凝土超声波检测是检测钢管内混凝土灌注的质量。某高速公路K20+544.7-K20+698.3钢管混凝土拱桥的钢管混凝土拱经超声波检测,判定钢管混凝土有严重缺陷,钢管内混凝土灌注质量是不合格,经开孔取心、挤压试验等方法的验证,不仅证明了检测结论正确,而且证明了超声波是检测钢管混凝土质量的最佳手段。本文就检测实践和检测研究的体会论述了在钢管混凝土拱中可能出现的缺陷类型及其常见部位和混凝土超声波检测的基本原理、检测技术方法及检测信号的分类与分析。  相似文献   

6.
模型桩试验表明,直桩可产生面波,斜桩则出现面波异常。斜桩面波异常的主要特征是低频、与直达波反相、异常效应在砼及桩侧土的浅部,桩斛度越大,异常越明显。初步探讨了斜桩产生面波异常的机理,提出了沿桩土倾斜界面上传播的界面面波,是产生斜桩异常的主要原因。还简述了斜桩检测的要点。  相似文献   

7.
CDJ1型超声波大口径桩孔检测仪是专为检测工程基桩孔和地下连续(防渗)墙而研制的。几年来,在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和其它基础工程中得到了应用,对提高工程桩孔(连续墙槽)的施工质量起到了重要的监督和促进作用。因为是新型仪器,有些单位及操作者在使用中遇到一些问...  相似文献   

8.
超声波无损检测技术在高架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郁标  郁钧 《上海国土资源》2004,(1):43-46,53
超声波检测技术是一门应用范围极广的无损检测技术。文章通过某一高架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支架坍塌,使原已浇筑的箱梁有不同程度的位移,致使部分的立柱产生形变和开裂。通过对影响范围内的箱梁、盖梁、立柱和承台采用声波无损检测技术,查明和消除了工程质量隐患。  相似文献   

9.
超声波速度与地震波速度对应关系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洪礼  董晓光 《河南地质》1997,15(4):293-297
相同介质中不同频率的弹性波传播速度是有差异的,即频散问题。频散暂且简单的理解为速度是频率的函数。这种关系受许多因素如人持的饱和度,所受应力等的影响。国外在这方面有较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一种预测零频到超声波频率之间全部速度频散的分析技术。但在实际应用中并没有一种很好的办法来估算这种关系。  相似文献   

10.
杨武  黄阳 《岩土工程师》1996,8(1):34-36
深层搅拌桩能否采用动测法检测桩身完整性,这是目前检测单位正在探索的问题,本文通过工程实例,说明机械阻抗法法检测深层搅拌桩的桩身质量是可行的,且钻探取芯证实检测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1.
侯胜男 《岩土力学》2015,36(Z2):565-570
结合上海软土地区12个场地57根单桩水平静载荷试验,研究建筑桩基单桩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特点。根据试验实测数据,探讨不同桩径、不同试验加载方法及灌芯对预应力空心桩受力性状影响等因素,认为建筑工程中,可选择桩径较大或者采用在桩顶一定范围内扩大桩径的做法进行单桩水平承载力优化设计,试验加载方式建议可采用单向单循环恒速水平加载法,预应力空心桩顶部灌芯可作为水平承载力的安全储备,为软土地区类似工程的单桩水平承载力的设计和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朱奎  魏纲  徐日庆 《岩土力学》2010,31(5):1564-1568
为了研究预制桩施工时桩上浮规律,对温州某工程桩施工时桩上浮现象进行了系统地试验研究。通过检测发现,桩上浮与施工距离、施工顺序密切有关;桩日施工数量越多,桩终压值越高、桩周土质越硬,桩上浮越大;桩不同贯入长度引起的毗邻桩上浮量存在不同,而桩贯入速率对毗邻桩上浮速率影响不大;桩预钻孔、释放孔以及遮帘可以有效减少桩上浮。此外,文中还提出复压值与与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土层特性、桩长度以及桩持力层有关,可根据地区经验取值。  相似文献   

13.
螺旋群桩基础承载性状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螺旋群桩现场静载试验结果,分析了螺旋群桩基础承载性状的影响因素,讨论了极限荷载下群桩几何参数对螺旋群桩的桩端阻力和桩侧摩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螺旋群桩承载性状受到相邻桩的叶片距离以及首层叶片到承台底面间的桩长度影响明显。在叶片桩距比(桩间距比叶片直径)小于2时,螺旋群桩静载试验的荷载-位移曲线呈缓变形,无明显的拐点,群桩破坏属于整体破坏。同时,螺旋桩的叶片有助于减小承台下桩间土变形活动区的高度,增强了桩-土-承台的相互作用,减小了群桩基础沉降量。  相似文献   

14.
长螺旋旋喷搅拌桩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止水帷幕技术,采用改装的长螺旋钻机在机械搅拌土体的同时进行高压喷射水泥浆形成桩体。由于长螺旋钻机钻杆转速较慢,但提升速度较快,使高压水泥浆不能充分切割土体,使桩体均匀性差,强度低,止水效果不好,而在长螺旋钻机中使用变频器后可人为改变钻杆升降速度,使旋喷搅拌更充分,桩体更完整,止水效果更好。同时也省去了繁琐的动滑轮系统,使得装置更简便。发电机功率变小,钻机电流变小,达到了节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奇异的波至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笔者在水力压裂后砂岩产油井中进行高分辨率VSP工作时,除观测到常规纵波及转换波,还观测到来自产油层的几种奇异的慢速波至。由于该慢速波至的性质不明,按视速度从高到低分别命名为W1,W2,W3,…(W为wave的第1个字母),在顺5井裂隙优势方向,1210m深度上观测到5种反射波;反射纵波,反射转换波,W1,W2,W3波,在裂隙非优势方向上,W2,W3波没有出现,在顺4井1532m深度上观测到4种反射波;反射纵波,反射转换波,还有2种慢速波至,为了区别于顺5井中观测到的慢速波至,将其命名为W4,W5波。结合该区钻井,测井,地面地震,井间地震等资料对观测到的慢速波至进行了详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慢速波至既不属于不均匀介质产生的绕射波,侧界面产生的反射波,槽波,管波,斯通利波,也与Biot慢纵波动力学特征相悖,现有波动理论不能解释这种慢速波至现象,这意味着地球内部介质中存在人类还未认识的弹性波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16.
以温州半岛工程为背景,对薄壁筒桩进行现场载荷试验,以研究其荷载传递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薄壁筒桩荷载—沉降曲线属于缓降型曲线,具有较好的承载性能。桩身轴力自上向下逐渐发挥,当桩端持力层较好时,薄壁筒桩表现为端承摩擦型桩;当桩端持力层较差时,薄壁筒桩表现为纯摩擦型桩。桩身上部与下部土层摩阻力异步起作用的主要原因是,随着桩顶荷载的增大,桩土相对位移是从桩身上部到桩身下部逐渐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某铁路特大桥钻孔灌注桩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桩身轴力测试,探讨钻孔灌注桩侧摩阻力发挥的影响因素及荷载传递中的工程性状,为钻孔灌注桩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超长钻孔桩竖向承载性状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王陶  马晔 《岩土力学》2005,26(7):1053-1062
利用工程桩作为锚桩,并在反力系统中充分应用预应力技术,建立了大吨位静载试验装置。分析了超长桩的承载性能和荷载传递机理,结果表明:超长桩的荷载-沉降曲线没有明显破坏点。其竖向荷载主要依靠桩侧摩阻力进行传递,桩侧摩阻力的发挥存在最佳深度范围。超长桩的承载性能还受土体特性、施工工艺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驻屿店市政府搬迁区某小区的一栋民用住宅楼基础沉管灌注桩试桩的静载试验数据结果为依托,通过现场静载试验数据结果来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以及承载力特征值,对比当前《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的计算值,提出了适合于驻马店地区沉管灌注桩设计的经验公式。该方法在保障安全、经济、适用的基础上可节约大量材料,同时也可为其他地区桩摹设计提供合理的参考经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
膨胀土含水率的变化直接影响基桩的工作性状,为研究实际工况条件下膨胀土中基桩的浸水胀拔特性,开展钻孔灌注桩在浸水条件下的胀拔力原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浸水过程中,土体位移缓慢增长,最后达到稳定,受土体密实度和含水率的影响,表层土体竖向膨胀位移总是大于深部土体位移;伴随着土体的吸水膨胀过程,桩顶胀拔力首先快速增大,之后缓慢增大,最终达到稳定。分析认为,桩顶胀拔力是浸水过程中土的胀切力、桩体自重和桩土界面摩擦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应合理设置桩长,使中性点以下的桩体锚固力大于桩顶极限胀拔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